渝中區成立全市首個「旅遊糾紛調解委員會」。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王瑋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13日6時訊(記者 王瑋)在剛結束不久的國慶中秋假期,不少遊客來到重慶打卡,其中一定少不了到渝中區解放碑、洪崖洞、朝天門等景區看看,旅遊熱度持續升溫的同時,遊客在這裡的投訴、抱怨卻是逐年下降,這也讓不少外地遊客感覺貼心。
今年8月,渝中區榮獲首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區稱號,這裡的旅遊業持續保持熱度的背後,正是在全市率先開展的旅遊綜合執法改革作支撐。
2016年起,渝中區逐步建立起「1+3+N」全域旅遊綜合執法管理體制,整合11個執法部門力量,在重點旅遊景區設立旅遊綜合執法檢查崗,依法嚴查旅遊市場「常見病」。成立全市首個「旅遊糾紛調解委員會」,快速調處化解旅遊糾紛。打造全市首個「旅遊巡迴法庭」,實行就地立案當場審理,有效改善旅遊環境和維護市場秩序。這些有力舉措也讓渝中區旅遊熱度逐年上升的同時,旅遊投訴量卻逐年下降。
「相比旅行社,遊客就屬於弱勢群體,一定要最大程度保障他們的利益。」在渝中區的旅遊糾紛調解室裡,渝中區旅遊投訴中心人民調解員劉維坐在中間,對桌而坐的是小雅(化名)、小雅母親以及他們今年初報的旅行社。原本定在春節出國遊的小雅和母親早早就向旅行社交了錢,但受疫情影響,原定的出國計劃只能取消。
「我們一天都沒出去,就是想退錢。」一方是小雅明確的態度,「我們的錢也是打給國外的地陪、訂購了機票、酒店,自己都是虧的。」一方則是旅行社的解釋。面對矛盾,劉維也耐心地做著勸導、講解著國家相關的法律規定,僅僅經過一下午的調節,雙方就達成和解。
像小雅這樣帶著糾紛來、現場滿意而歸的不在少數,近三年來,渝中區旅遊人數不斷上升,旅遊投訴數量逐年下降,共處理正式旅遊投訴近千件,累計挽回遊客經濟損失100餘萬元。
渝中區整合11個執法部門力量,在重點旅遊景區依法嚴查旅遊市場「常見病」。渝中區司法局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
除了旅遊綜合執法改革的不斷推進,作為建成區、老城區的渝中區,也在不斷創新社會治理,針對全區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多、社會訴求廣、管理難度大等現狀,渝中區創新提出實施城市管理「五長制」,設置街長、路長、巷長、樓長、店長共計1萬餘人,形成街、路、巷、樓、店「責任田」機制,搭建由點到面、從平面到立體的有機治理體系。城市管理重心實現進一步下移,責任被壓實到「最後一米」、落實到「最後一人」。
據統計,渝中區已累計開展巡查21萬餘次,發現解決問題18萬餘個,目前「五長制」工作模式也已在全市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