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混合所有制經濟
資料圖片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混合經濟」的產權基礎;是協調社會多種利益關係,並使之「和諧統一」的產權組織形式;是推動國企改革的有效財產組織形式,其中孕育著新的公有制組織形態。
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提出:針對傳統所有制結構的弊端
所謂「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在社會經濟形態中,不同的產權主體多元投資、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產權配置結構和經濟形式。它是針對傳統所有制結構的弊端和轉軌中存在的問題、適應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提出來的。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中,整個的社會所有制結構和作為微觀基礎的企業產權結構都具有強烈的「反混合」特徵,表現為「三性」。
一是「單一性」。即把社會主義經濟看成「純而又純」的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甚至為單一的國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被視為與公有制經濟格格不入的「異己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實踐中產生了諸種非公有制經濟形式,但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對立起來的觀點、政策和做法依然相當普遍。
二是「封閉性」。即把社會所有制結構和企業產權結構看成是一種封閉的系統,排斥不同所有制之間的相互滲透,更談不到彼此之間的相互融合。改革開放以來,從社會層面看,雖然「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開始出現,但這種格局還不是一種「膠體式」的混合格局,而是「板塊式」的離散格局;特別是在國有大中型企業產權結構方面,這種封閉性表現得更為嚴重,不僅民營資本和外商資本的進入十分困難,而且本企業內經營管理層和員工的股本進入也不順暢,容易造成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甚至「一股獨佔」的局面。
三是「凝滯性」。單一性和封閉性的結果導致產權流動和交易的僵滯,這在國有產權體系中表現尤為突出。雖然各地建立了若干產權交易市場(據筆者了解,全國加入產權交易市場協會的產權交易機構有102家,其中獲得國有資產產權交易資格的66家),但嚴格來說,在中國,廣義產權流動、交易機制和體系並未建立起來。在不少地區和部門,經常看到的資本現象是:應當互補的不能互補,應當互換的不能互換,產權難以優化配置。
這些問題不僅在非上市的國企存在,而且在上市公司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至於壟斷性行業,無論是「變異了的自然壟斷性」行業,還是「不合理的行政壟斷性」行業,其產權的單一性、封閉性、凝滯性更嚴重。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新經濟體制的要求
首先,混合所有制是「混合經濟」的產權基礎。現代市場經濟既不是單一的政府干預型經濟,也不是單一的市場自控型經濟,而是一種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相結合的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的新形勢,完善「市場在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體制。這種新型經濟體制的產權基礎是什麼?筆者認為,既不是單一國有制,也不是單一私有制,而是將公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這種「統一性」,不是外在的統一,而是內在的統一。
其次,混合所有制是協調社會多種利益關係,並使之「和諧統一」的產權組織形式。隨著改革的深化,中國社會和企業內部的利益關係已經「多元化」,這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在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如何協調不同利益主體之間(此處指資本主體)利益關係的問題成為社會發展的新課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別強調「社會更加和諧」。如何協調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係,平衡社會實際存在的利益矛盾,從而使社會更加和諧,是中國未來改革發展中的重大戰略問題。
近年來,決策層採取的一些重大舉措,實際上是為促進「社會更加和諧」而進行的新探索。現在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要在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吸納不同的利益主體——不是產權模糊的吸納,而是產權清晰的吸納,不是彼此隔絕的共存,而是彼此滲透的共生,從而融合成一個新的「利益共同體」。這種以產權為紐帶的新型的利益共同體,對於提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度」,具有重要意義。
最後,混合所有制是推動國企改革的有效財產組織形式,其中孕育著新的公有制組織形態。當前國企改革,特別是大型國企改革效果不理想,雖然幾年前就指出「攻堅戰」的改革任務,但客觀現實是「久攻不下」。究其原因,難以找到合適的所有制形式是重要原因之一。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有利於真正建立產權主體多元化、治理結構法人化的制度。從發展的眼光來審視,隨著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從中會產生公有制的新的組織形式。
如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基點研究,筆者認為,應當在以下三方面展開。
第一,在社會層面,用包容性而不是用排斥性的觀點和政策把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統合」起來。
筆者認為,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要把它們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具體來說:一要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發揮各自的所有制優勢,相互依存和補充;二要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相互競爭和推動,在競爭中使二者互動、雙贏(在浙江、廣東等地,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快,也推動了公有制經濟發展);三要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相互滲透和交融。當前,我國開始出現的民資、外資參與國企改革,以及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管理和技術股權、期權制試點等,都是滲透和融合的新形式,這些實踐將會以新的態勢促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
第二,在國有經濟層面,繼續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調整。
現在國有經濟的比重依然偏高,根據筆者研究,不僅國有工業企業資產佔工業部門總資產的比重明顯過高,而且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產值佔整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也屬偏高,即使是國有經濟在整個GDP中所佔的比重,與理想目標相比,也存在一定距離。
目前,在工業領域,浙江、廣東、江蘇等省的國有和非國有比重的格局與東北、西北及西南某些省(區)國有和非國有工業的比重的格局仍有明顯差距。應當加快這些地區的國有資產的置換。從行業來說,要特別「推進壟斷性行業改革」,實施這些行業的資產重新組合,這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新的突破點,要給予特別重視。
第三,在微觀層面,打破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產權格局,積極推進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的產權結構。
近年,國企「脫困」有所進展,但這種「脫困」大部分是靠政策調整和利益再分配來實現的,這仍屬於「政策調整型」改革,而不是「制度創新型」改革。要切實從著重「依賴政策」的改革模式和慣性中解脫出來,在企業的「產權制度創新」中尋求突破。
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其他絕大多數國有企業,應當積極、紮實地推行股份制改造,形成產權主體多元化。雖然重要的企業可以由國家控股,但對「控股」要有全面的把握,未必是「絕對控股」(75%以上)或「優勢控股」(51%以上),可以採取「有效控股」(50%以下),甚至來用「金股」(一股)制。至於大量的競爭性企業則應進行「資產置換」。
鑑於目前國有資本在企業中比重過大,應通過向民資、外資、企業內經營者和職工轉化或吸收股本的辦法,實現產權置換和優化重組。在「置換」和「重組」中,多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將會蓬勃發展。這是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新生長點,也是建立公正的深度市場化經濟體制的重要著力點。
(作者系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