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混合所有制經濟

2020-12-08 人民網

原標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混合所有制經濟

資料圖片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混合經濟」的產權基礎;是協調社會多種利益關係,並使之「和諧統一」的產權組織形式;是推動國企改革的有效財產組織形式,其中孕育著新的公有制組織形態。

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提出:針對傳統所有制結構的弊端

所謂「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在社會經濟形態中,不同的產權主體多元投資、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產權配置結構和經濟形式。它是針對傳統所有制結構的弊端和轉軌中存在的問題、適應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提出來的。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中,整個的社會所有制結構和作為微觀基礎的企業產權結構都具有強烈的「反混合」特徵,表現為「三性」。

一是「單一性」。即把社會主義經濟看成「純而又純」的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甚至為單一的國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被視為與公有制經濟格格不入的「異己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實踐中產生了諸種非公有制經濟形式,但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對立起來的觀點、政策和做法依然相當普遍。

二是「封閉性」。即把社會所有制結構和企業產權結構看成是一種封閉的系統,排斥不同所有制之間的相互滲透,更談不到彼此之間的相互融合。改革開放以來,從社會層面看,雖然「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開始出現,但這種格局還不是一種「膠體式」的混合格局,而是「板塊式」的離散格局;特別是在國有大中型企業產權結構方面,這種封閉性表現得更為嚴重,不僅民營資本和外商資本的進入十分困難,而且本企業內經營管理層和員工的股本進入也不順暢,容易造成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甚至「一股獨佔」的局面。

三是「凝滯性」。單一性和封閉性的結果導致產權流動和交易的僵滯,這在國有產權體系中表現尤為突出。雖然各地建立了若干產權交易市場(據筆者了解,全國加入產權交易市場協會的產權交易機構有102家,其中獲得國有資產產權交易資格的66家),但嚴格來說,在中國,廣義產權流動、交易機制和體系並未建立起來。在不少地區和部門,經常看到的資本現象是:應當互補的不能互補,應當互換的不能互換,產權難以優化配置。

這些問題不僅在非上市的國企存在,而且在上市公司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至於壟斷性行業,無論是「變異了的自然壟斷性」行業,還是「不合理的行政壟斷性」行業,其產權的單一性、封閉性、凝滯性更嚴重。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新經濟體制的要求

首先,混合所有制是「混合經濟」的產權基礎。現代市場經濟既不是單一的政府干預型經濟,也不是單一的市場自控型經濟,而是一種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相結合的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的新形勢,完善「市場在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體制。這種新型經濟體制的產權基礎是什麼?筆者認為,既不是單一國有制,也不是單一私有制,而是將公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這種「統一性」,不是外在的統一,而是內在的統一。

其次,混合所有制是協調社會多種利益關係,並使之「和諧統一」的產權組織形式。隨著改革的深化,中國社會和企業內部的利益關係已經「多元化」,這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在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如何協調不同利益主體之間(此處指資本主體)利益關係的問題成為社會發展的新課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別強調「社會更加和諧」。如何協調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係,平衡社會實際存在的利益矛盾,從而使社會更加和諧,是中國未來改革發展中的重大戰略問題。

近年來,決策層採取的一些重大舉措,實際上是為促進「社會更加和諧」而進行的新探索。現在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要在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吸納不同的利益主體——不是產權模糊的吸納,而是產權清晰的吸納,不是彼此隔絕的共存,而是彼此滲透的共生,從而融合成一個新的「利益共同體」。這種以產權為紐帶的新型的利益共同體,對於提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度」,具有重要意義。

最後,混合所有制是推動國企改革的有效財產組織形式,其中孕育著新的公有制組織形態。當前國企改革,特別是大型國企改革效果不理想,雖然幾年前就指出「攻堅戰」的改革任務,但客觀現實是「久攻不下」。究其原因,難以找到合適的所有制形式是重要原因之一。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有利於真正建立產權主體多元化、治理結構法人化的制度。從發展的眼光來審視,隨著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從中會產生公有制的新的組織形式。

如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基點研究,筆者認為,應當在以下三方面展開。

第一,在社會層面,用包容性而不是用排斥性的觀點和政策把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統合」起來。

筆者認為,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要把它們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具體來說:一要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發揮各自的所有制優勢,相互依存和補充;二要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相互競爭和推動,在競爭中使二者互動、雙贏(在浙江、廣東等地,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快,也推動了公有制經濟發展);三要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相互滲透和交融。當前,我國開始出現的民資、外資參與國企改革,以及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管理和技術股權、期權制試點等,都是滲透和融合的新形式,這些實踐將會以新的態勢促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

第二,在國有經濟層面,繼續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調整。

現在國有經濟的比重依然偏高,根據筆者研究,不僅國有工業企業資產佔工業部門總資產的比重明顯過高,而且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產值佔整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也屬偏高,即使是國有經濟在整個GDP中所佔的比重,與理想目標相比,也存在一定距離。

目前,在工業領域,浙江、廣東、江蘇等省的國有和非國有比重的格局與東北、西北及西南某些省(區)國有和非國有工業的比重的格局仍有明顯差距。應當加快這些地區的國有資產的置換。從行業來說,要特別「推進壟斷性行業改革」,實施這些行業的資產重新組合,這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新的突破點,要給予特別重視。

第三,在微觀層面,打破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產權格局,積極推進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的產權結構。

近年,國企「脫困」有所進展,但這種「脫困」大部分是靠政策調整和利益再分配來實現的,這仍屬於「政策調整型」改革,而不是「制度創新型」改革。要切實從著重「依賴政策」的改革模式和慣性中解脫出來,在企業的「產權制度創新」中尋求突破。

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其他絕大多數國有企業,應當積極、紮實地推行股份制改造,形成產權主體多元化。雖然重要的企業可以由國家控股,但對「控股」要有全面的把握,未必是「絕對控股」(75%以上)或「優勢控股」(51%以上),可以採取「有效控股」(50%以下),甚至來用「金股」(一股)制。至於大量的競爭性企業則應進行「資產置換」。

鑑於目前國有資本在企業中比重過大,應通過向民資、外資、企業內經營者和職工轉化或吸收股本的辦法,實現產權置換和優化重組。在「置換」和「重組」中,多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將會蓬勃發展。這是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新生長點,也是建立公正的深度市場化經濟體制的重要著力點。

(作者系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

相關焦點

  • 範希春:著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針對市場秩序不規範、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後、市場規則不統一、市場競爭不充分等問題,必須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堅實基礎。
  •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基本原則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基。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作為推進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原則,既在理論上拓展和豐富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內涵,又在實踐上為世界彰顯了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中國道路和中國奇蹟。
  • 著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宣講家網評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就為「十四五」期間全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指明了方向。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堅持市場化的改革取向,不斷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不斷擴大市場配置資源的廣度和深度,建立了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與運行機制,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顯著優勢。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由重點「脫貧攻堅」到推動「共同富裕」,迫切需要一個更系統、更成熟和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掃除發展障礙或提供關鍵的基礎性制度支持。新冠疫情不僅進一步加劇世界經濟復甦難度,也對世界經濟政治秩序提出嚴峻挑戰。
  •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概括
    來源:人民日報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的新概括,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重要發展和深化,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決定了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這是我們黨對科學把握市場與政府的關係進行的深刻總結,標註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明確方向。
  • ...怎樣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增強微觀主體...
    2020年5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明確提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增強微觀主體活力」,並指出了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的方向:「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
  • 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添新的活力(新知新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民法典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權利義務關係的基本法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則,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制度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重大意義。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支撐作用,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添新的活力。
  • 全面深化改革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我國40多年改革開放的一條主線,就是逐步探索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 一、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關係的歷史演變
    但是,剛剛搞了幾年,黨中央和毛澤東就制定了「一化三改」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就是要擴大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社員的集體所有制,把農民和手工業者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人所有制改造為合作社社員的集體所有制,把以剝削工人階級的剩餘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改造為全民所有制」。
  • 所有制適度結構:理論分析、推斷與經驗事實
    ②這些不同的認識和爭論背後都隱含著一個亟待討論的重大理論,那就是所有制的最適度結構問題:基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語境,如何把握生產資料所有制適度結構的變化,識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中所有制結構調整的內在規律。釐清這方面的認識,有利於明確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有制結構改革的長期方向。
  • 黃文藝: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是高水平法治經濟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黃文藝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時表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是高水平法治經濟。五中全會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成這兩個「構建」任務,法治的槓桿作用不能缺席、不可替代。《建議》從加強產權保護、包容審慎監管、維護公平競爭、改善營商環境等方面提出了法治經濟建設新標準新要求。
  • ...改革委關於公開徵求《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構建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委研究起草了《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深圳先行示範方向:升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
    從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發展看,呈現出一些良好趨勢和積極因素。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推進,進一步豐富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實現形式,市屬國有經濟的先導性、影響力、帶動力和保障力持續提高。伴隨著科學技術和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重複性勞動更加迅速的向創造性勞動轉變,引起生產資料佔有關係的深刻變化。
  • 高中歷史備考筆記(必修二)| 專題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4、我國對內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進行了國有企業改革,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更是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對外則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新格局。
  • 《資本論》邏輯的當代意義:如何解決經濟運行中「不確定性」
    如果說自由人聯合體還是一個理想設計,那麼重建個人所有制則是在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揭示的基礎上所選擇的一種新經濟制度。這種個人所有制是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第一個否定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否定。
  • 專家:所有制當作目的論是制約中國發展根本原因
    11月30日上午9點,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在北京中苑賓館二樓融苑廳舉辦「所有制改革與經濟發展研討會」。會議圍繞30年所有制改革的成敗得失和未來所有制改革的路徑展開深入討論。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展和改革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舉辦《中國所有制改革30年(1978~2008)》首發式。中國網現場直播。
  • 正略諮詢: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
    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簡稱「混改」)是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重中之重。國務院對混改寄予厚望,稱之為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從宏觀層面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深水區的大背景下,政府希望通過混改解決國企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國有經濟布局過寬、效率低下的問題,進一步放大國有資本的功能,提升國資運營的效率,進而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 【二輪專練】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科技文藝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建立一個富強的現代化國家進行了不斷探索,最終形成了以改革開放為基本國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綜合國力不斷攀升。主要歷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發表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等。 線索四: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艱辛探索(光輝的歷程 深刻的啟示·慶祝新...
    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認識和判斷,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夯實了思想認識基礎,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思想認識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