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發明這個手術,榮獲了諾貝爾醫學獎,如今卻成獎項中恥辱

2021-01-07 曉光講科技

本文由曉光講科技獨家發布,點擊關注,防止迷路!

大家都知道,自從諾貝爾獎項成立之後,如果能夠得到這樣的一個領域的獎項,是代表的非常極高的榮譽了,然而在葡萄牙有這樣的一位醫學教授,他因為發明了一項非常特別的手術,而在1949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還有生理獎,但是卻被很多人認為是這個獎項的恥辱,這是怎樣的一回事呢?

他因發明這個手術,榮獲了諾貝爾醫學獎,如今卻成獎項中恥辱

人腦結構圖

小編今天要說到的這位醫學教授,他名字叫做莫尼茲,這位醫學教授,他主要活躍的年代在20上世紀上半頁,這位科學家,他非常熱衷於人類的腦部研究,到目前為止,科學上對於人腦的研究還是比較淺薄的,在上個世紀也是更加的如此了,而莫尼茲在經過多年的研究之後,對於獸性難馴的犬類動物,進行了臨床的試驗,他發現了只要切除了她們的腦部額葉之後,原本非常狂躁的動物就會變得非常的安靜,這個發現讓莫尼茲感到非常的興奮,認為可以對於精神有異常的人群來使用這樣的方法,莫尼滋等人就宣稱可以讓精神有困擾,或者是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康復,從此變得安靜下來,而且他們對於退伍戰場上有心理陰影的一些士兵,生活中容易出現狂躁情緒,或者是自盡傾向的精神病人,都用了這樣的手術,將他們的額葉切除之後,結果這些病人的家屬也都發現,自己的親人也不再變得狂暴易怒了,反而真的變得非常的沉默安靜了。

莫尼茲理論圖

莫尼茲憑藉著這個手術,一下就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在非常一段長的時間之內,這個手術都被作為治癒精神疾病的最佳治療方法。然而,做過切除手術的人,後遺症也都隨之顯現了,這些人基本都變得麻木不仁,甚至自己不會思考,只是單純的服從命令,甚至自己的生活都難以自理變的,可以說不像一個人了,在額葉切除之後,仿佛他們就失去了靈魂,眼神也變得十分的呆板,就如同只可以行走的植物人一樣。

人腦模擬圖

所以這項手術的弊端也是被揭露了出來,這樣看來,醫生切除的不僅僅是大腦中的額葉,而且還是一個人的性格,一個人的思想,如果這樣想的話,一個人如果沒有感情判斷,沒有自已的思考,那還算得上是一個正常的人嗎?終於在多年以後,這項手術也是離開了對於精神病治癒的領域,後來在美國的小說,還有電影之中《飛越瘋人院》,主角麥克後來接觸了這樣的一個手術,從原本精神非常活躍,勇於反抗的一個勇士,變成了失去自己思考能力的傀儡,真的是讓人不寒而慄。

人腦結構示意圖

正因為如此,莫尼茲獲得到這個諾貝爾醫學獎,被非常多的人認為是這個獎項中的恥辱,對此大家都有什麼不同的看法跟見解呢?

編輯:李冰/審稿:王朝輝/本文為百家號作者獨家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此人發明一手術,因此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如今被視為獎項「恥辱」
    得獎中獎是很多人期待的事情,世界上不少領域都有著自己的獎項,比如影視領域很珍貴的奧斯卡獎和金熊獎等等,還有歌唱領域的葛萊美獎和全美音樂獎等。還有一些聽起來條件讓人很無奈的獎項,這次要說的是故事和很受關注的諾貝爾獎有關。
  • 這項手術的發明,獲得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也毀了上萬人
    自從1895年創立而來,諾貝爾一直都是被譽為全球聲譽最高、含金量最重、以及影響力最大的科學獎項。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來自美國的科學家Harvey J.Alter,Charles M.Rice和英國Michael Houghton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以表彰他們成功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
  • 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被認為是諾獎一生的恥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諾貝爾獎有沒有可能被頒給對人類有害的發明或發現?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發明家諾貝爾所命名設立的獎項,發展到如今,它覆蓋了物理、化學、生理學或者醫學等多個獎項,成為了科學工作者心目當中的最高榮譽。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被認為是諾獎一生的恥辱。
  • 這項手術的發明,獲得194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也毀了上萬人
    自從1895年創立而來,諾貝爾一直都是被譽為全球聲譽最高、含金量最重、以及影響力最大的科學獎項。回顧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榮獲者,絕大多數科學家其發明、發現都是造福人類。但也有一部分科學獎,卻讓諾貝爾獎評選團隊有過「眼瞎」的黑歷史。
  • 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曉 該獎項為何不單獨設立?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爾摩,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當地的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揭曉,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大村智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榮獲了該獎項按照諾貝爾1895年遺囑中表達的意圖來解釋「生理學或醫學」一詞,可以使頒獎機構在頒發生物醫學、臨床醫學等領域獎項時,有更大的自由。從1901年貝林因發明白喉血清療法獲獎起,至2018年詹姆斯艾利森與本庶佑因發現抑制免疫負調節的癌症療法,該獎項獲獎人的研究領域涵蓋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代謝學及免疫學等,其中的一些更是徹底改變或推動了醫學的發展。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百年獎項,記錄對抗傳染病的「戰鬥...
    後來在劍橋大學研究期間,他把這份報告掛在了辦公室,「當遇到麻煩,比如實驗不成功,我就看看這個報告,提醒自己也許不擅長這個工作。但我要努力,否則真的被老師說中了。」 1962年,格登成功使用一隻青蛙的成熟細胞培養出活蝌蚪,而他有關基因的重要突破,還帶動了之後克隆羊多莉等研究。經過50年的爭議與考驗,這位曾經的「差生」終於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肯定。
  • 諾獎史上最大恥辱:1949的諾貝爾醫學獎,讓30萬人陷入永久噩夢
    諾貝爾獎一直都是世界科研行業中的最高榮譽,從1901年至今,已經有超過700位科學家獲得了該榮譽。但唯獨有一位獲獎者卻是一度讓諾獎評委會想收回授予他的榮譽,因為此人的發明並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甚至讓30萬人永久陷入了噩夢當中,這個人便是葡萄牙神經科醫生埃加斯·莫尼茲。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百年獎項,記錄對抗傳染病的「戰鬥史」
    最為中國人熟知的,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從中藥中分離出抗瘧藥物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以此為基礎的瘧疾療法,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肺結核,是一個古老的、令人聞之色變的「白色瘟疫」。1952年的大獎花落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斯曼,他發明的鏈黴素成功「徵服」肺結核,使美國1904年以前,每10萬肺結核患者死亡188人的比率,下降到1953年每10萬患者死亡4人。
  • 諾貝爾獎的恥辱:1949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給30萬人帶來了噩夢
    不過我們今天要來說說諾貝爾獎的黑歷史,那就是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說它是恥辱也不為過!獲得者是葡萄牙醫學家莫尼茲,理由是發現了前額葉切除術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價值。簡單說就是為了表彰他對治療精神病的貢獻,那時候人們還以為他的發現會給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帶來福音,可事實是帶來了噩夢。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3人因這一發現獲獎
    但多年來,很多人有一個疑惑,為何該獎項是生理學或醫學獎,而不像物理學獎或者化學獎那樣,單獨設立?據稱,這是因為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時代,生理學指的是現在的許多生物學領域。按照諾貝爾1895年遺囑中表達的意圖來解釋「生理學或醫學」一詞,可以使頒獎機構在頒發生物醫學、臨床醫學等領域獎項時,有更大的自由。
  • 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毀掉30多萬個孩子,他做了什麼?
    筆者:三體-小遙提起諾貝爾獎,人們一定會想到這是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為了表彰對人類社會作出突出貢獻的人,這個獎項的頒布總是能夠吸引全世界的關注。然而,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初,也會存在些許問題,好在人們最終找到了最佳解決方案,保障了獎項的公平公正,1949年頒布的諾貝爾醫學獎就曾經引發了熱議。據悉,此次獲獎的人名為莫尼茲,他是葡萄牙的一位醫學家,因為發明了前額葉切除術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 諾貝爾獎的恥辱:1949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紕漏
    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具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其名字應記錄在歷史中。自成立以來,諾貝爾獎一直被視為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為之努力的無數科學家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獲得它。它的選擇也相當苛刻。但是今天我們想談談諾貝爾獎的黑暗歷史,也就是1949年諾貝爾醫學獎。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種恥辱!
  • 這位科學家開創的手術,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也成為30萬人的噩夢
    尤其是醫學這方面,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給醫學領域成就了多少醫學奇蹟,也給了人類作出了多大貢獻。比如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的青黴素(盤尼西寧)、康拉德·倫琴發明的X射線廣泛應用於醫療領域。,其中美國的弗裡曼更是成為莫裡斯的追隨者,他還精細簡化手術程序,還開創了一種更快速和簡單的「冰錐療法」。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最為中國人熟知的,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從中藥中分離出抗瘧藥物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以此為基礎的瘧疾療法,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肺結核,是一個古老的、令人聞之色變的「白色瘟疫」。1952年的大獎花落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斯曼,他發明的鏈黴素成功「徵服」肺結核,使美國1904年以前,每10萬肺結核患者死亡188人的比率,下降到1953年每10萬患者死亡4人。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後來在劍橋大學研究期間,他把這份報告掛在了辦公室,「當遇到麻煩,比如實驗不成功,我就看看這個報告,提醒自己也許不擅長這個工作。但我要努力,否則真的被老師說中了。」   1962年,格登成功使用一隻青蛙的成熟細胞培養出活蝌蚪,而他有關基因的重要突破,還帶動了之後克隆羊多莉等研究。經過50年的爭議與考驗,這位曾經的「差生」終於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肯定。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後來在劍橋大學研究期間,他把這份報告掛在了辦公室,「當遇到麻煩,比如實驗不成功,我就看看這個報告,提醒自己也許不擅長這個工作。但我要努力,否則真的被老師說中了。」 1962年,格登成功使用一隻青蛙的成熟細胞培養出活蝌蚪,而他有關基因的重要突破,還帶動了之後克隆羊多莉等研究。經過50年的爭議與考驗,這位曾經的「差生」終於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肯定。
  • 諾獎史上的恥辱:讓數萬人變白痴的醫生,獲得了醫學界最高榮譽
    作為目前學術界的最高獎項,諾貝爾獎一直都會被認為是科學界含金量最高的獎項。而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無一不是行業領軍人物,其研究的內容更是意義重大。然而,在1949年所頒發的諾貝爾醫學獎,卻成為了其歷史上的最大恥辱。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結果出人意料
    可以說大部分獲獎的神經學家都是實至名歸,但即使是諾獎委員會也有判斷失誤的時候——1949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被授予了葡萄牙醫師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以表彰他發明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lobotomy)。然而僅僅不到一年,對莫尼斯的批判就超越了讚許,他賴以成名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也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遭受抵制。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盤點近10年得主及成就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截圖  【「數」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了110次,累計219人獲獎。  該獎項的得主中,12人為女性。其中,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於2015年獲獎。  最年輕的得主是加拿大醫生弗雷德·班廷,他因發現胰島素於1923年獲獎,當時才32歲。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醫科大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負責評選,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的周年紀念日)舉行。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二者因在癌症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貢獻而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