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九大行星將變 「十二大」?(組圖)

2020-11-24 搜狐網
 
穀神星

  近日,來自全世界的2500多名天文學家齊聚國際天文學大會討論太陽系行星新標準的問題。16日,一份決議草案提出把太陽系行星由目前的9顆擴充至12顆,天文學家們將於24日對該草案進行表決。一旦該草案獲得通過,全世界中小學使用數十年的教科書將被改寫,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說法將成為歷史。屆時,按照距離太陽的從近到遠,太陽系的新「十二大行星」將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穀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卡戎以及齊娜。

  本報綜合報導14日,來自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多名天文學家聚首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為期12天的國際天文學大會。這次國際天文學大會的背景是解決原來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最小的冥王星的「資格」問題。

  美國洛厄爾天文臺的科學家在1930年發現了冥王星,並稱其為太陽系行星家族的第九位成員。但科學家不久後發現,冥王星的質量事實上比月球還小,不過天文學界一直承認它的行星資格。

  但2003年,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在太陽系發現了比冥王星還大的天體「齊娜」,此後關於冥王星地位的問題就成為人們爭論的話題:冥王星難以與目前太陽系中其餘8大行星相比,甚至還不及齊娜,如果齊娜都不能算太陽系行星家族一員,那冥王星憑什麼還可以被稱之為九大行星之一?

  16日,一份決議草案正式提交給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執行委員會,草案中將太陽系行星從9顆增加到12顆,備受爭議的冥王星將保留行星資格,另外挑戰冥王星地位的齊娜、冥王星的衛星卡戎,還有另一個天體穀神星也可能將加入行星的行列。在19世紀的時候,穀神星曾一度被認為是行星,但後來它被「降級」為小行星。

  齊娜目前的官方名字是2003UB313,齊娜是它的發現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給它取的暱稱,來源是一個電視劇中的人物。如果它被確定為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給它確定一個正式的名字。按照慣例,太陽系行星的名字都來源於古希臘神話。卡戎也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個神,他是將亡魂渡到陰界去的冥府渡神。

  界定行星或有新標準

  本報綜合報導決議草案還提出了界定行星的新標準:圓形天體;直徑在800公裡以上;圍繞太陽運行;質量超過地球質量的12000分之一。按照這個標準,很多行星的衛星和小行星都可能「升級」為行星。

  天文學專家指出,在新行星的標準中,「圓形」條件最為關鍵,因為這意味著該天體有足夠的地心引力,能夠將自身「拉成」球型。

  雖然月球的質量遠遠超過新標準,但月球難以成為新的行星,因為月球的地心引力來源於地球。

  本報綜合報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倫納德·埃克爾斯在15日表示,這份草案一共準備了兩年,它將結束天文學界數十年來關於行星概念的爭吵。

  如果這份決議草案被通過,這將是天文學歷史上的一次巨大變革,無數百科全書以及教科書都將被改寫。在科學領域之外,那些利用佔星術為人算命的術士受影響最大,因為他們的「理論框架」是建立在九大行星基礎之上的,十二大行星將讓他們的佔星術無所適從。

  另外,「十二大行星」的說法也不會長久,因為按照新的行星標準,太陽系內還有至少十個以上的天體有望加入「行星陣營」。「現在的太陽系處於恆星壽命的『中年階段』,它還在不斷膨脹之中。」美國天文學家傑克·霍克海默表示。

  「科伊伯帶」的大型天體

  「科伊伯帶」是一個盤狀的區域,它經過海王星的軌道,距離太陽大約30個到100個天文單位(AU),這個區域中有許多小型星體。「科伊伯帶」還是很多彗星的發源地。

  國際天文學大會即將表決的這份決議草案還建議引入一個新的天文學概念「類冥王星天體」,指的是在「科伊伯帶」內的跟冥王星類似的天體。

  冥王星、卡戎和齊娜都將成為「類冥王星天體」。

  九大行星

  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被蘇美爾人發現,1978年冥王星被準確測定以前,人們一直認為水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小質量也最小的行星。

  17世紀初,伽利略發明了第一臺望遠鏡,觀測到了金星的圓虧,這一發現駁斥了地心說,為哥白尼的日心體系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這一概念的是公元前五六世紀的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隨後,亞里斯多德根據月食時月面出現的地影給出了地球是球體的第一個科學證據,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埃拉託斯特尼第一次算出了地球的周長。

  火星有許多地方與地球類似,但由於早期天文觀測條件有限,火星觀測靠的只是主觀記錄,誤差很大。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空間探測器在火星著陸。

  木星的亮度僅次於金星,中國古代用它來定紀年,西方天文學家則稱木星為「朱庇特」,1979年3月宇宙飛船「旅行者」一號發現木星也有環,但非常昏暗,在地球上幾乎看不到。

  伽利略於1610年用自製望遠鏡觀測土星時,曾誤以為土星是由兩個形體組成,並沒有想到自己是第一個看到土星光環的人。半個世紀後,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才揭開了土星光環之謎。

  1783年,天王星被證實存在。由於天王星公轉周期相當緩慢,在歷史上曾多次被誤認為是恆星。

  天王星發現不久,人們便注意到它的運動有些奇怪,總是偏離天體運行的軌道,於是有人推測這可能是另一顆行星的幹擾造成的。1846年9月18日,法國天文臺的惠威耶計算出了這顆行星的軌道和質量,並命名為海王星。

  冥王星是發現最晚的一顆行星,1930年2月18日,克萊德·湯博洛在雙子星座的底片中發現了這顆行星。

  (本報綜合報導)

  新三大行星

  穀神星

  穀神星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它是1801年由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的,直徑約933公裡,等於月球直徑的1/4,質量約為月球的1/50。它一度被列為八大行星之一,因為當時還沒有發現海王星和冥王星。但後來它被界定為「小行星」,號稱「1號小行星」。

  長期以來,穀神星一直被看作構成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中幾萬顆小行星之一。但是科學家最近發現,穀神星所含淡水可能比地球還多。它在其他方面也很像地球,幾乎為球狀。這表明其形狀受到自身的地心引力控制。

  齊娜

  2003年,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發現了一個新天體「齊娜」。2005年,這一發現被正式公布。

  齊娜的直徑約2400公裡,比冥王星大110公裡。齊娜距離太陽九十億英裡,這個距離大約是冥王星和太陽間距離的三倍。齊娜繞行太陽一周,要用560年。

  德國波恩大學教授貝託爾蒂自2005年8月起帶領研究小組觀測齊娜。他們發現,齊娜幾乎不存在被反射的太陽光,因此齊娜體現出的明亮度完全取決於自身的體積和溫度。

  卡戎

  直到1978年,美國天文學家克裡斯蒂才利用地面望遠鏡觀測發現了冥王星的第一顆衛星「卡戎」。

  太陽系原來的九大行星中,冥王星個頭最小,直徑大約只有2252公裡,作為冥王星的第一衛星,卡戎的直徑約為1200公裡,這使得它看上去更像是冥王星的姐妹星。此外,卡戎的運轉周期與冥王星自轉周期相等,在太陽系行星的衛星中,這是唯一的同步衛星,因此一直有科學家認為它不是衛星,而是與冥王星組成的雙星系統。

  (本報綜合報導)

相關焦點

  • 太陽系九大行星可能變十二大
    環球在線消息:近日,來自全世界的2500多名天文學家齊聚國際天文學大會討論太陽系行星新標準的問題。8月16日,一份決議草案提出把太陽系行星由目前的9顆擴充至12顆,天文學家們將於24日對該草案進行表決。一旦該草案獲得通過,全世界中小學使用數十年的教科書將被改寫,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說法將成為歷史。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將現身,瑪雅預言又靈驗了?
    早在2006年,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發布的太陽系行星新定義,冥王星被剔除出太陽系行星行列,降級為矮行星,理由是冥王星體積太小、無力「清空」軌道周圍。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也變為了八大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表示,要成為一顆行星,冥王星必須達到以下條件:一是圍繞太陽旋轉;二是質量足夠大,在其自身重力下保持球狀外形;三是「清除周圍」的太空殘骸和其它小天體,證實它具有足夠強的引力作用,在太陽系角落具有引力優勢。冥王星未能達到第三個條件,由於它的軌道位於柯伊伯帶,柯伊伯帶是一個由小行星和微行星構成的巨大環狀結構,一直延伸至海王星軌道之外。
  • 太陽系九大行星為何變成八大行星 冥王星哪去了 專家:變「矮」了
    (說歷史的女人——第1361期)宇宙之大,幾乎無邊無際。人們為了方便研究宇宙,把它劃分成許多區域,比如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等。我們人類的地球是屬於銀河系中的太陽系的。長期以來,在太陽系這個大家庭中,一直被認為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教科書上也是這麼寫的。
  • 八大行星將變成九大行星?太陽系即將出現新的行星?
    八大行星將變成九大行星?太陽系即將出現新的行星? 文/蠟燭 是人都會犯錯,曾經在對宇宙的研究過程中就出現過一次錯誤,冥王星,曾經這些科學家認為它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不過後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對宇宙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後來終於看清了冥王星的面貌,它並不是太陽系中最大的一顆行星,而那時的九大行星也變成了八大行星。
  • 太陽系九大行星變八大行星 連線北京天文館館長
    8月24日晚在布拉格召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26屆大會上,來自各國天文界權威代表投票通過聯合會決議,今後原來九大行星中的冥王星將不再位於「行星」之列,而屬於矮行星。  80%代表投票同意更改最後草案  與會代表、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通過電話介紹,超過80%的代表投票同意更改最後草案,就行星和太陽系中的其它天體定義達成共識。  最終決議把行星和太陽系中的其它天體定義為三類,即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 太陽系行星軌道傾角謎團將解:或與「第九大行星」有關
    北京時間7月22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項最新研究稱理論上可能存在的所謂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可能對整個太陽系各大行星的軌道傾角都造成了顯著的影響
  • 太陽系的行星, 八大行星還是九大行星?
    國天文學家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將冥王星列入了九大行星之內。後來,發現冥王星的質量低於月球,被排除九大行星之外。天文學家先後發現冥王星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以後的火星探索者們將繼續更多的實驗。九大行星火星衛星火星有兩個小型的近地面衛星。
  • 冥王星為什麼被踢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由於當時的觀測手段十分有限,科學家對冥王星體積進行了錯誤的預估,科學家們認為冥王星是一顆直徑比地球還大的天體,科學家們也認為冥王星是太陽系第九大行星。這樣,太陽系被一直認可的八大行星變成了九大行星。然而當時冥王星是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觀念都已經深入人心,好多科學雜誌甚至地理教材都已經將冥王星稱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如果想再次修改冥王星的天體類型也顯得十分麻煩,僅以天體直徑大小判定冥王星不屬於太陽系九大行星也沒有說服力。所以,冥王星的第九大行星的地位也就一直保持了下來。
  • 發現了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這顆可能存在的行星質量約是地球的10倍,冥王星的5000倍,距離太陽超過900億公裡,比第八行星海王星遠了20倍,該行星繞太陽運行一周需時1萬至2萬年。如果該天體真的存在,將成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如果這一天體被證實,就重現了第八大行星海王星的發現過程。當年海王星也是先進行計算,從理論上發現,後得到觀測證實,所以被稱為「筆尖上的發現」。
  • 太陽系重現第九大行星(圖)
    新華/法新  曾經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說法,隨著2006年冥王星被降格為「矮行星」後而只剩八大行星。不過,美國科學家、「冥王星殺手」麥可·布朗20日發表文章說,第九大行星回來了。不過,這一次可不是要拯救已被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除名的冥王星,而是天文學家新發現了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的證據。
  • 冥王星是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將被取代成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對於太陽系之中運行的行星,相信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之前雖然說是太陽系之中有九大行星,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其實是屬於矮星的,冥王星於1930年被發現,被科學家稱為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於1930年被發現,被科學家稱為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
  • 第九大行星出世?NASA:巨大行星暗藏太陽系
    現在,美國宇航局(NASA)給出了他們的看法,這個自冥王星退位以來就一直爭論不休的第九大行星確實存在。NASA強調,他們已經獲得了一些指向這個神秘的第九大行星的證據。研究人員解釋道,這可能是一顆未知的行星。有可能就是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這顆行星的引力會會使得整個太陽系平面擺動,這些星體軌道的擺動也是由他帶來的。
  • 太陽系將有大變動發生,第九大行星會出現,這是瑪雅人的預言?
    文/仗劍走天涯太陽系將有大變動發生,第九大行星會出現,這是瑪雅預言?人類如今的科技水平也只能夠在太陽系中活動。太陽系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動,第九大行星也即將誕生,瑪雅預言難道是真實的嗎?世界上所有事物的運行都遵循著規律,如果沒有規律可言,那麼可能就會產生災難,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無論是人類,還是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它都遵循著一種平衡。
  • 太陽系內第九大行星?或直達奧爾特雲,體積比木星大!
    太陽系內第九大行星?或直達奧爾特雲,體積比木星大!地球確實是太陽系當中與眾不同的一顆行星,近些年來科學家們積極地想要尋找和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這些行星被稱為類地行星,如果可以發現一顆和地球環境極為相似的星球,這也就意味著在太陽系內很有可能會有其他的生命存在。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自從冥王星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後,人類就從沒停止過尋找替代者的腳步,但可惜的是,至今沒有找到繼冥王星之後的第九大行星。曾經我們認為冥王星就是太陽系的盡頭,我們以為那裡將是一片虛無,但事實是我們錯了,那裡無比熱鬧,遍布著直徑幾公裡到幾千公裡的冰封行星,那裡就是柯伊伯帶。
  • 新行星定義出臺 太陽系九大行星變八顆
    【搜狐科學訊】據美聯社報導,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布拉格大會24日晚的投票表決中,新的行星定義被通過。依據此定義,冥王星自動失去行星身份,太陽系原有的九大行星僅剩下「八大」。  一位北愛爾蘭的女天文學家對表決結果頗為滿意,「如果我們使用一個有爭議的行星定義作為保護傘,將一些矮行星都包括進來的話,我們會招來嘲笑的。
  • 九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內行星
    九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2006年被科學家降為矮行星)。(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第5號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 ,自行星之列中除名。)
  • 科學家:太陽系或將重回九大行星時代。冥王星又要成為大行星嗎
    他們繼續在黑暗的宇宙中尋找著天文學上的聖杯——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這一尋找就是84年。一直到了1930年的2月18日,美國的天文學家湯博發現了冥王星。這樣科學家又將太陽系的邊緣擴展到了距離太陽59億公裡的地方。
  • 我們的太陽系或許存在第九大行星
    自從2006年冥王星被取消在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的地位後,我們常識中「太陽系具有九大行星」便變為了「太陽系具有八大行星」,按距離太陽從近到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然而科學家們一直在理論上認為在距離太陽很遠的地方有一個第九大行星的存在。它尚還沒有發現,但是假如它真的被探測到,那麼就可以解釋很多困擾科學家多年的問題。比如太陽的自傳軸與在天王星外圍聚集著的小型冰凍彗星的公轉軌道存在的傾斜角。這塊區域被稱為柯伊伯帶。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雖然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冥王星「開除」出行星行列,太陽系九大行星就此變成了八大行星,但很多科學家依然相信存在另一個沒有被發現的「第九大行星」。一項新研究稱,神秘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應該位於太陽系外緣某個地方,但它可能根本不是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