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醫療AI在國內外火速升溫,掛號指路、輔助診斷、新藥研發……儘管AI進入醫療行業屢見不鮮,醫療AI落地問題仍是產業關注焦點。目前人工智慧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AI產品面向醫生、患者、醫療系統各有何側重?除了技術性突破,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之路該怎麼走?
4月26日,在2019博鰲·健康界峰會「打造醫療AI產業閉環」主題論壇上,體素科技CEO丁曉偉以「真實場景驅動的醫療AI技術」為題,為醫療AI發展破題。
多場景布局 滿足不同訴求
在網上關於醫療AI的話題中,出現「AI會不會代替醫生」的討論。其實醫療AI的出現並不是和醫生「搶飯碗」,而是減輕醫生的勞動量,減少醫生繁瑣重複、容易出錯的操作,這是醫生對AI的需求;患者的需求更多在於方便就診;醫療系統的需求在於方便運營管理、節約開支。
針對醫生、醫療系統、患者的不同需求,體素科技的產品線在三個方面都有所布局。多樣的產品化服務,為醫院及患者提供高價值分析服務,並為網際網路醫療提供智能化基礎。
定位全病種 慢病大病早預防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建議,將疾病預防提到議事日程。預防重於治療,相比花錢治病,花錢預防可以節省很多開支,在未來有效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的發病率。
體檢是有效預防疾病的措施之一,丁曉偉表示,「在優質醫療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人工智慧可以提供有效幫助,例如在體檢上,全病種就更加有優勢了,因為體檢本身,就是去沒有定向地發現所有可能的異常。」
體素科技將研究的核心定位在全病種產品,聚焦於胸部CT、眼底彩照、冠脈CTA、皮膚四個全病種解決方案。 「醫療系統裡的預防主要就是重病、大病的篩查,全病種區別於單一病種診斷的AI系統,篩查需要全面,這樣才能真正解決醫療資源。」
以眼科為例,體素科技研發的「視網膜全病種解決方案」通過眼底彩照,不僅反映眼部疾病,還能反映高血壓等慢性病的累積,這樣的檢查被大大低估。現有醫療機構的眼科人力資源不足,只能管理到應該篩查的慢病患者的1/10左右,遠遠沒有發揮對整個國家及高危人群的作用:讓眼底檢查實現所有全病種的檢查及慢性病的評估。
而且,進行眼底檢查的軟硬體一體機自動化、操作簡單,可以在醫療資源匱乏、缺少專家的地方部署,有助於基層醫療資源配置。
眼底彩照篩查
據體素科技介紹,這款系統已經落實到全國120多家醫療機構,主要是三甲醫院內分泌科。內分泌科有大量慢病患者,病症也都反映在眼部上。其中一部分眼病比較輕微的患者在過去往往會忽視,眼科認為他們的病情不足以在眼科治療,內分泌科又不懂眼科這些檢查,也無法追蹤病人。而利用"視網膜全病種解決方案",可以篩查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青光眼、白內障、老年黃斑變性等多種眼部疾病,這類病人能夠早篩查早診斷,及時用藥延緩病情的發展,大大降低致盲率致殘率。
4月27日,由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誌指導,健康界和博鰲醫學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中國醫學創新大賽·人工智慧暨『醫健AI·漂亮50』發布會」在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體素科技的「VoxelCloud-Retina眼科全病種篩查解決方案」以499分獲得一等獎。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肖明朝為體素科技頒獎
「心臟冠脈造影 CT 解決方案」可以代替昂貴的需要全麻手術的介入的心臟檢查,為醫療系統減輕醫保開支,降低患者手術風險。該方案可預測未來五年發生急性心梗這些不良事件概率,及時幹預,避免悲劇的發生。
智能篩查 助力醫保控費
針對看病難的問題, 「最現實的辦法就是採取分級診療的制度」,這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在2019年全國「部長通道」上給出的答案。
對於病情輕微、風險較低的患者,醫療AI能夠實現足不出戶尋醫問診,丁曉偉介紹,醫療AI不僅給患者帶來就醫上的便利,還有助於實現分級診療、醫保控費。
以皮膚病為例,「體素膚知匯」基於深度學習圖像分析與處理技術,與百種皮膚類病症進行智能匹配與測評。通過手機攝像頭非常穩定地對皮膚病進行初篩和預檢,數據嚴謹涵蓋上百萬病例。患者只需通過拍攝病變皮膚的照片,通過AI識別,與相應的病症匹配,生成報告。
通過AI匹配疾病
丁曉偉提及,現有的醫療AI發展大多是為醫生設計產品,而忽略了患者直接使用的產品。其實大部分皮膚病不需要去醫院,風險較低,患者可以自己用藥。
在中國皮膚病的診療需求很大,而專業程度和收集時間有限的。而從醫學臨床工作上看,對患者在皮膚病方面的甄別、檢查與分流以及健康教育,有著重要意義,這類技術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專業領域的醫生,成為診前問診的有效工具。
還有,小兒的視力障礙、先天後天的屈光不正,是中國最大的需求之一。體素科技推出的小兒視力障礙篩查產品填補這個需求,家長只需要在家中錄製兒童行為,系統即分析出患者是否有眼科疾病,需要轉診到專家提早幹預。
通過全病種產品的初篩,「把很多疾病的預診、隨訪等通過人工智慧,在家庭裡就完成,從而更進一步地解決醫療系統的開銷。」丁曉偉這樣說道。
未來藍圖 AI前進路在何方
在丁曉偉看來,目前醫療AI的發展還停留在第一階段,「關注點還停留在技術性指標,比如對疾病的檢出率,其實在真正用於醫療系統之前,應該再增加一個評估的環節:對醫療體系量化的效果到底有多少,對付費方開支的節約到底有多少等等,我認為今後的臨床試驗,應加入對醫療體系最終結果的評估。」
「AI醫療覆蓋生活和一生」,丁曉偉描繪出一幅未來醫療AI的藍圖,AI伴隨人的生老病死,甚至出生之前就會應用,比如體外受精的胚胎選擇、先天性基因缺陷;家庭問診;急救車急性疾病預判;醫院中病床管理,管理死亡、感染概率等,都可以通過AI作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