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操控粒子的形狀嗎?

2020-09-15 大科技雜誌社

我們為什麼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這是因為陽光的存在,有了光,我們才能看到紅花綠葉、碧海藍天。紅花綠葉是什麼樣子,我們可以用許多生動的詞彙去描述它們,即使沒有見到這些東西的人也能通過我們的描述去想像出來。但是,讓我們看到這一切的東西,光線,它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應該怎麼描述它?

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由什麼決定?

要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我們有許多方法,形狀、顏色、大小等,通過這些性狀,即使是沒見過這些物品的人也能將物品對號入座。但是對於看不見的粒子,我們卻存有許多疑惑,例如最常見的光,我們對它的描述就有過多次的反覆。

牛頓根據光遇到光滑的平面會發生反射的現象,提出了光微粒說,他認為光微粒就像宏觀的小球一樣,遵守力學運動定律,遇到阻礙會發生反彈。惠更斯覺得不可思議,光明明是一束束的,怎麼可能是微粒?他認為光是一種波,提出了光波動說。當然我們現在知道,光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也就是「波粒二象性」。

直到2015年,瑞士的科學家終於通過實驗拍攝到了光同時表現波粒二象性的照片。在照片中,兩列光波在空中相遇時會發生疊加,出現條紋,當科學家向光波發射電子流時,電子撞擊到光子,速度發生了改變,光波也變成了「顆粒狀」。

但是,光不會同時表現波動性和粒子性,當光波相遇時會發生疊加,出現條紋,而不是碰撞後消失,這時光的波動性超越了粒子性;當光波碰到電子流,會發生「碰撞」,改變電子的速度,光的粒子性又壓倒了波動性展現出來。這兩個性質就猶如「東風」和「西風」,不斷爭奪著主導權,那麼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究竟孰強孰弱,這由什麼決定呢?

環境影響粒子的狀態

如果想要解開這個謎團,就只能繼續做實驗了。當然,這樣的實驗是非常難做的,德國烏爾姆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絞盡腦汁,終於「看到」了決定粒子狀態的過程。

他們將鑽石中的一個碳原子替換成了氮原子。我們知道,原子間的作用力(也叫做化學鍵)就是電子兩兩成對的靜電作用力,而氮原子比碳原子要多一個電子,在氮原子取代了鑽石中原來的碳原子之後,氮原子多出來的一個電子就找不到電子跟它成鍵,它成為了「孤獨」的個體。

在鑽石的晶格中,化學鍵中成對的電子彼此的自旋(自旋是粒子的基本性質,因自旋而產生磁場)狀態是相反的,這樣它們產生的磁場力可以相互抵消,更加穩定。但是孤獨的電子因為沒有配對的對象,它擁有著自旋的自由,可能頭朝上,也可能頭朝下。

但是,這個孤獨的電子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孤獨」。

鑽石雖然是碳原子組成的單質,但是並不全是「碳12」原子,還有大約0.3%的「碳13」(碳的同位素之一,它比常見的「碳12」多一個中子),「碳12」的原子核是電力和磁力都平衡的穩定原子核,但是「碳13」的原子核磁力並不平衡,它的磁力會影響到「孤獨電子」的自旋狀態。

科研小組發現,平均每個「孤獨電子」會和附近的四個「碳13」原子核產生相互吸引的磁力,自旋方向受到「碳13」原子的影響,它的自旋方向是固定的,不再那麼自由,而且檢測越多的「碳13」原子包圍圈,孤獨電子的自旋方向越確定,這說明我們可以通過檢測環境的狀態預測到粒子的狀態了。

幾乎同時,中國和義大利的科學家也分別獨立構建了另一種實驗系統,他們的實驗結果同樣證明了,粒子的狀態會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

通過這些實驗,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儘管量子世界的粒子們的很多性狀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呈現,但是,粒子的最終優勢狀態,是周邊環境「選擇」出來的。就像鑽石中的「孤獨電子」,它的自旋狀態會受到其周圍的四個「碳13」原子核的影響一樣,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誰更佔優勢,也會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

那麼,未來我們可以改變粒子的性狀嗎?比如改變光粒子的優勢狀態、鈾粒子的衰變時間,甚至改變反粒子所帶的電荷?也許這一切都可能實現,因為改變粒子的周邊環境,我們就可能控制粒子的性狀。

相關焦點

  • 我們能操控粒子的形狀嗎?
    我們為什麼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這是因為陽光的存在,有了光,我們才能看到紅花綠葉、碧海藍天。紅花綠葉是什麼樣子,我們可以用許多生動的詞彙去描述它們,即使沒有見到這些東西的人也能通過我們的描述去想像出來。但是,讓我們看到這一切的東西,光線,它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應該怎麼描述它?
  • 操控懸浮粒子,空中三維成像,能聽能摸!裸眼3D新可能
    操控懸浮顆粒,空中成像,還能觸碰半空中操控粒子變形態變換的背後其實是一個相對簡單的裝置,兩個由256個微型揚聲器組成的細長陣列通過超聲波來移動粒子。因為移動的速度過快,肉眼所見是幾釐米寬的不斷變化的3D圖像,在空中的展示效果就是一個快速變換的幾何圖形。
  • 我們所知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
    對此,盧瑟福認為存在一種新的基本粒子,比質子略重,但呈電中性。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發現了這種基本粒子——中子。中子和質子的大小相同,但質量大約是電子質量的2000倍。至此,我們還能進一步分離物質嗎?難道10^-14釐米還不夠小嗎?事實上,這確實還不夠小。
  • 科學家首次創造出永磁液體:可變多種形狀
    北京時間7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首次創造出了一種永磁液體,這些液滴能夠變成多種形狀,並在操控下四處移動。我們一般都會把磁鐵想像成固體,但科學家們發現可以把磁鐵做成液態,它們可以變成不同的形狀,並且怎麼變取決於你,這些液滴的形狀可以從球體變成圓柱體、再變成薄餅狀,只要你願意,它們甚至可以變成海膽的形狀。
  • 日光層的形狀,這就是保護我們太陽系的磁場力場嗎?
    不僅僅是我們,整個行星,以及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就這一點而言,也都在泡沫中。而且,我們可能正是因為它才得以生存。物理學家稱這個泡沫為日光層(太空中受太陽氣體及磁場影響的領域)。這是一個巨大的區域,距離比到冥王星的兩倍還多,它在所有行星周圍投射出一個磁場「力場」,使帶電粒子偏轉,防止粒子進入太陽系。日光層的存在是由於太陽風和太陽系外的粒子相互作用的結果。
  • 上帝粒子的發現,會顛覆粒子物理學,讓粒子物理學家失業嗎?
    當我們在1975年打這個賭的時候,我們有80%的肯定Cygnus X-1是一個黑洞。現在,我有95%的肯定,但是還沒能確定下來。黑洞還沒被定義為「已經發現」, 我們希望能夠在2016或者2017年從視界望遠鏡中得到第一張照片,目標是我們銀河系的黑洞,射手座A*。如果視界望遠鏡可以給我們第一張黑洞的照片,我們肯定不會因此而覺得無趣—那該是多麼棒的一件事。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盧瑟福通過提出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來解釋這一點,該粒子比質子重一些,但在電學上是中性的。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發現了這種中子粒子——中子,他的猜測變成了現實。結果證明中子和質子具有相同的大小和質量,大約是電子質量的2000倍。 我們可以進一步剝析物質嗎?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盧瑟福通過提出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來解釋這一點,該粒子比質子重一些,但在電學上是中性的。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發現了這種中子粒子——中子,他的猜測變成了現實。結果證明中子和質子具有相同的大小和質量,大約是電子質量的2000倍。我們可以進一步剝析物質嗎?我的意思是0.00000000000001釐米不夠小嗎?好吧……它確實不夠小。
  • 它能正確評價底盤操控性能嗎?
    2、網上的測試視頻中,經常見到剎車燈高頻閃爍,ESP啟動,成績有效嗎?ESP起作用時,會對某一個車輪進行短時間的剎車,從而糾正運動趨勢避免失控,這和長時間長距離剎車不一樣。而且ESP的糾偏能力是底盤操控性能的一部分。1997年奔馳A級在麋鹿測試中翻車,改進項目之一就是增加ESP。
  • 《動物管理局》裡能操控意識的攝魂蜂真的存在嗎?編劇騙了我們!
    看完之後,相信有很多觀眾跟我有同樣的疑問,自然界中這種能操控他人意識的攝魂蜂真的存在嗎?查找資料發現,2014年自然研究者發現了一種詭異的黃蜂,它能夠利用毒素將獵物炮製成「殭屍」。發現者以《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可怕的攝魂怪來命名這種新發現的黃蜂——扁頭攝魂蜂。扁頭攝魂蜂估計就是《動物管理局》劇集攝魂蜂的自然界原型。那麼自然界的扁頭攝魂蜂真的有電視劇中那麼厲害,能夠控制他人意識?
  • 精確控制每一個納米粒子形狀、大小和元素組成?
    納米技術的主要挑戰之一是精確控制每一個納米顆粒的形狀、大小和元素組成。物理方法能夠產生不受表面汙染的均勻納米粒子。然而,它們提供了有限的機會來控制納米對象的形狀和具體組成時。這些結果為設計大量的混合納米粒子,使其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開闢了可能。其研究發表在排名很高的開放獲取期刊《高級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當大自然以一種意想不到的美麗圖案給我們帶來驚喜時,我們必須認識它並加以解釋。(圖示)混合金/鐵納米粒子可以通過單步製備方法在前所未有的複雜結構中生長。
  • 寄生蟲真的能夠操控宿主嗎?人類會不會被操控?看完長見識
    在生活中,我們在看一些電影的時候,會有一些關於寄生蟲寄生人類或者動物的片段,只見寄生蟲進入動物體內,貌似侵蝕了動物腦部讓動物漸漸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權,逐漸控制動物的行為。那麼現實中類似《寄生蟲》電影裡的情節真的會發生嗎?寄生蟲真的能夠控制宿主的行為嗎?
  • 所有最小的粒子真的是基本粒子嗎?
    越來越小的距離尺度揭示了更基本的自然觀,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理解和描述最小的尺度,我們就能理解最大的尺度。從根本上說,宇宙究竟是由什麼構成的?有沒有可能存在最小的基本粒子,或者一組基本粒子,我們既可以用它來建造我們整個宇宙的所有東西,又永遠不能被分割成更小的東西?
  • 【知識拓展】文獻綜述類:電泳-顆粒操控技術
    圖1.手指驅動式電泳力液滴操控系統5. Jeon 等人使用壓力驅動誘導的小型化自由流動電泳進行顆粒連續分離。在壓力驅動和電場的作用下分析了粒子運動,從而開發出一種新的基於電泳的分離裝置,能有效地分離納米尺寸到微米尺寸的顆粒,並具有高於97%分離效率。
  • 「宇宙的形狀」找到了嗎?科學家稱它就像古代的「太陽十字」
    研究人員發現光光子的形狀就像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太陽十字。幾年前,科學家們引入了「放大」理論。如果我們複製和旋轉一個放大,它形成了一個麥卡巴,一個默卡比的影子形成一個光光子的形狀。我們的星系並不孤單,我們也是宇宙中數百萬的星系的一部分。但是,儘管我們已經更接近於了解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但專家們還不能理解宇宙的樣子。在2016年,Radek Chrapkiewicz發現了一個光光子的形狀,與所謂的古代馬爾他十字形(Maltese cross)相似。
  • 我們所知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物理學家的回答讓人意外
    這些核後被稱為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的粒子。夸克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最基礎的粒子。 我們能把物質進一步分離嗎?難道0.00000000000001釐米還不夠小嗎?!
  • 操控了希格斯場,就能實現光速飛行?!
    話說夜煞沒牙仔在第3部才學會一樣他們族類獨有的,我稱之為「輔助飛行」的技能,即-向飛行前方發射貌似等離子球的藍色球體,然後一頭扎進去,等再次出行的時候,已經飛出好遠了,這有點像躍遷空間,俗稱「穿越」,在現有的理論中能做到這點的只有通過操控希格斯粒子運動來實現。
  • 你沒看錯,這就是科學家最新繪製的太陽系日球層形狀,詭異嗎?
    甚至,在最近的研究中,有科學家描繪了一個更加詭異的日球層形狀,令人驚訝不已。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清楚一個概念:什麼是太陽系的日球層。我們知道,太陽會釋放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形成輻射性極強的太陽風。太陽風能夠影響的區域,就叫做日球層。在日球層的邊緣,就是宇宙輻射和太陽風基本平衡的位置。可是,日球層邊緣距離我們實在太遠,而且我們又身處日球層以內,所以觀測起來有些難度。
  • 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發達國家能做的,我們也能做
    來源標題: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發達國家能做的,我們也能做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日前在京揭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是獲獎者之一。他是位「老海歸」,曾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留學蘇聯並獲副博士學位。
  • 改寫基本粒子分類,第三類粒子出現了
    圖片來源:quantamagazine宇宙中的所有粒子都能被分為兩大類——費米子或者玻色子。例如,電子是典型的費米子,它們無法處於同一狀態;而光子是典型的玻色子,一樣的光子能夠聚集在一起。而現在,科學家發現了第三類粒子——任意子,這種粒子不會完全疏離,但聚集程度又遠低於玻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