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這是因為陽光的存在,有了光,我們才能看到紅花綠葉、碧海藍天。紅花綠葉是什麼樣子,我們可以用許多生動的詞彙去描述它們,即使沒有見到這些東西的人也能通過我們的描述去想像出來。但是,讓我們看到這一切的東西,光線,它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應該怎麼描述它?
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由什麼決定?
要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我們有許多方法,形狀、顏色、大小等,通過這些性狀,即使是沒見過這些物品的人也能將物品對號入座。但是對於看不見的粒子,我們卻存有許多疑惑,例如最常見的光,我們對它的描述就有過多次的反覆。
牛頓根據光遇到光滑的平面會發生反射的現象,提出了光微粒說,他認為光微粒就像宏觀的小球一樣,遵守力學運動定律,遇到阻礙會發生反彈。惠更斯覺得不可思議,光明明是一束束的,怎麼可能是微粒?他認為光是一種波,提出了光波動說。當然我們現在知道,光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也就是「波粒二象性」。
直到2015年,瑞士的科學家終於通過實驗拍攝到了光同時表現波粒二象性的照片。在照片中,兩列光波在空中相遇時會發生疊加,出現條紋,當科學家向光波發射電子流時,電子撞擊到光子,速度發生了改變,光波也變成了「顆粒狀」。
但是,光不會同時表現波動性和粒子性,當光波相遇時會發生疊加,出現條紋,而不是碰撞後消失,這時光的波動性超越了粒子性;當光波碰到電子流,會發生「碰撞」,改變電子的速度,光的粒子性又壓倒了波動性展現出來。這兩個性質就猶如「東風」和「西風」,不斷爭奪著主導權,那麼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究竟孰強孰弱,這由什麼決定呢?
環境影響粒子的狀態
如果想要解開這個謎團,就只能繼續做實驗了。當然,這樣的實驗是非常難做的,德國烏爾姆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絞盡腦汁,終於「看到」了決定粒子狀態的過程。
他們將鑽石中的一個碳原子替換成了氮原子。我們知道,原子間的作用力(也叫做化學鍵)就是電子兩兩成對的靜電作用力,而氮原子比碳原子要多一個電子,在氮原子取代了鑽石中原來的碳原子之後,氮原子多出來的一個電子就找不到電子跟它成鍵,它成為了「孤獨」的個體。
在鑽石的晶格中,化學鍵中成對的電子彼此的自旋(自旋是粒子的基本性質,因自旋而產生磁場)狀態是相反的,這樣它們產生的磁場力可以相互抵消,更加穩定。但是孤獨的電子因為沒有配對的對象,它擁有著自旋的自由,可能頭朝上,也可能頭朝下。
但是,這個孤獨的電子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孤獨」。
鑽石雖然是碳原子組成的單質,但是並不全是「碳12」原子,還有大約0.3%的「碳13」(碳的同位素之一,它比常見的「碳12」多一個中子),「碳12」的原子核是電力和磁力都平衡的穩定原子核,但是「碳13」的原子核磁力並不平衡,它的磁力會影響到「孤獨電子」的自旋狀態。
科研小組發現,平均每個「孤獨電子」會和附近的四個「碳13」原子核產生相互吸引的磁力,自旋方向受到「碳13」原子的影響,它的自旋方向是固定的,不再那麼自由,而且檢測越多的「碳13」原子包圍圈,孤獨電子的自旋方向越確定,這說明我們可以通過檢測環境的狀態預測到粒子的狀態了。
幾乎同時,中國和義大利的科學家也分別獨立構建了另一種實驗系統,他們的實驗結果同樣證明了,粒子的狀態會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
通過這些實驗,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儘管量子世界的粒子們的很多性狀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呈現,但是,粒子的最終優勢狀態,是周邊環境「選擇」出來的。就像鑽石中的「孤獨電子」,它的自旋狀態會受到其周圍的四個「碳13」原子核的影響一樣,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誰更佔優勢,也會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
那麼,未來我們可以改變粒子的性狀嗎?比如改變光粒子的優勢狀態、鈾粒子的衰變時間,甚至改變反粒子所帶的電荷?也許這一切都可能實現,因為改變粒子的周邊環境,我們就可能控制粒子的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