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第十七卦——隨卦
隨:元亨,利貞。無咎。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享,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象》曰:「系小子」,弗兼與也。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九四:隨有獲,貞兇。有平在道,以明,何咎?
《象》曰:「隨有獲」,其義「兇」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九五:孚於嘉,吉。《象》日:「孚於嘉,吉」,位正中也。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享於西山。《象》曰:「拘系之」,上窮也。釋義:「隨」具有博大,享通、利人、誠信的特點,因而不會有失誤。象釋:下卦「震」是動,上卦「兌」是悅,此動彼悅,便產生「隨」的意義。 義理:捨棄己見,虛心地隨和他人,這是一種美德。但是,隨和必須以堅持正道為原則,才會貫通,利益眾人,而不會失誤。
原文: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思想意識隨時更新,堅持正道,吉祥。外出與他人交往可獲得成功。
我們處世要了解一個人,一定不要相信那些閒言碎語的幹擾。「人言可畏」,用閒言碎語是那些見不得人的人慣用的害人暗器。它之所以能起作用,就是因為有人相信它。經驗證明,知人選人是極不容易的事。一個人平平庸庸,大家彼此彼此,可以相安無事;一旦某人冒了尖,有了突出成績,即可引起有關領導注意,能上能下,各種非議就會接踵而來,閒言碎語就是一件「法寶」。
有些人平時不幹事,袖手旁觀,似乎「不犯錯誤」,專挑別人的毛病,一旦有機會就吹冷風,散布流言蜚語。這種製造閒言碎語、傳播閒言碎語的人,是十分令人可憎和厭惡的。這樣的人完全可以稱得上害群之馬,有這樣的人存在一天,你的企業就甭想有一日之安寧。
知人者必須看主流,注意保護人才,決不要輕信閒言碎語。否則,許多有真才實學、有組織能力、有創業大志的人才,會因此而受歧視、被壓制、遭排擠,還談什麼知人善任呢?列寧曾經說過:「如果一個機關在給專家各方面保障、鼓勵優秀專家、維護他們的利益等等方面,沒有計劃地進行工作並得到實際效果,那麼,誰也不會承認它是工作不壞的機關。」
一個企業經營者亦是如此。要做好工作,必先做到知人善任。而要真正做到知人,一定要從各種各樣的舊觀念、老框框的束縛中擺脫出來,不能求全責備、搞煩瑣哲學,不要輕信閒言碎語,要從人才的實際表現出發,看他們對事業的基本態度,看他們工作表現的主流,要真正愛惜他們、保護他們,做到求才若渴、愛才如命。這才是非常重要的。義理:思想隨時代而史化,但無論怎麼變化,都必然始終遵從正道,這樣就可以獲得吉樣。處世交朋友,一定能成功,這是因為其惟正是從,見善則從,沒有過失的緣故。
有一種人,他們死死抱住以前的規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們頑固地認為:這個方法5年前有效,現在當然還有用。」在他們眼裡世界是靜止的。
朱利安·巴赫年輕時在《生活》雜誌做記者。二戰後的一天,他與一名從納粹集中營逃出來的羅馬尼亞小夥子共進午餐。小夥子靠在紐約大都會劇院門口以兜售演出紀念品為生。當時劇院正上演著名指揮家索爾·赫羅克指揮的芭蕾舞劇。
那是個5月的星期二,天氣晴朗。演出票銷售一空,小夥子的紀念品也全賣出去了。又過一個星期,還是星期二,天氣依舊晴朗,劇院上演著同樣的舞劇,演出票又銷售一空。可這一次,演出紀念品卻幾乎一份也沒兜售出去演出結束後,小夥子在劇院走廊上遇到赫羅克,告訴他自己實在想不通原因。赫羅克的回答出乎意料的簡單:「因為這是另一個星期二。」因此,每當你作出新決策前,千萬不要犯墨守成規的錯誤。不要以為你以前失敗過現在還會失敗,也不要以為,你以前成功過現在還會成功。心從於年小子,則合大擊陽用方正的丈人」,為二者是工相排斤的
義理:「傾心隨從於年輕小子,剛從失去陽剛方正的丈夫」因為二者是相互排斥的,是不可兼得的。
忠告:
隨:是隨從,隨和之意。在人生事業發展過程中,跟隨他人,或別人跟隨自己也就是團結他人或依從他人。要達到人生和事業的成功,除了自己獨立的奮鬥之外,還必須團結他人,以足夠的力量去共同奮鬥。目前,因為自己有能力,使別人追隨自己的人,永遠是極少數人,而大多數人都是在人生的旅途中要依靠別人合作,或追隨才能高於自己的人。追隨他人,實際上是藉助他人的力量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和事業目標。並使人追隨自己。由於自己幹需要很長時間,而一定要合作,合作就需要隨和。合作的力量當然比自己一個人幹要強。最關鍵的人生和事業旅途中,你所追隨的人,或追隨你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必須要取有德、有力、有才能的人,才會有好的合作成功。隨的原則是:必須追隨持正道而中正者,勿貪近利,要目光長遠,追隨才德優於自己的人,要誠信守分,還要知明哲保身之機,擇善而從,擇類而從,誠信團結為隨之根本。
隨」應誠信,守分,要識明哲保身之機,適時進退。不要以為跟個才能高於自己的人去建功立業就萬事大吉。事實遠非如此。若心存誠信,不離正道,使居上位者放心,居下位者心服,才不會有什麼災禍。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本著誠信的原則追隨他人的同時,一定要懂得適可而止。這是從千百年的歷史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教訓,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毫無誠信可言,而是說在涉及對方切身利益之時,一定要把握分寸,不可執迷不悟,而此時對方已把你有朋友當成敵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