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覺?以前行得通的方法突然行不通了;以前能創造出成績的思路現在卻也不行了;以前令你感到自豪的能力其實也沒什麼;以前支撐自己前進的信念好像突然之間失去了給你打雞血的效果。仿佛內心有個聲音在告訴你:「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可是,只要你忽略這個聲音,你好像又馬上適應過來,只是你隱隱約約感覺地它依然在你心底的某個地方迴蕩。於是,你試著說服自己要感恩現狀、感恩周圍的人和環境。
但是,日本的椎原崇告訴你,你不能忽視這種感覺的存在。因為這種感覺是在提醒你即將步入下一個人生階段。你要做的就是,將那些以前行得通的方法、能創造出成績的思路、令你感到自豪的能力、支撐你前進的信念——統統都捨棄。
因為以前行得通的方法、思路、能力、信念,在今天不一定行得通用。
如果你想要享受幸福的人生,就必須捨棄以往的成功模式,以及認為理所當然的理念,開闢出一塊容納「新方法」「新思維」的空間。
椎原崇在《習慣陷阱:終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課》(以下簡稱《習慣陷阱》)一書裡提到了開啟幸福人生的方法,那就是——在了解自己所處的階段基礎上,果斷地捨棄舊思維舊方法,摸索適合自己所處的人生階段的新思維新方法,才能實現人生的躍遷。
01 成長的第一步——學會捨棄
捨棄舊的規則
如果你之前非常重視聽取別人的意見,現在可能是時候堅持己見了;如果你之前喜歡把時間花在學習和自我提升上,那麼現在是時候浪費時間了;如果你之前上班通常走A路線,那麼是時候改走B路線了;如果你認為某件衣服買的時候太貴扔了太可惜,卻又已經幾年不曾穿過,那麼是時候把它扔掉了。
能夠輕鬆捨棄之前行得通的方法、事物的人,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所捨棄的部分產生的空白,能夠吸引新的、更好的東西源源不斷地填補進來。
椎原崇在《習慣陷阱》裡告訴你,新的人生階段會有新的遊戲規則,必須捨棄舊的規則,才能適應新的階段。
不要因為某個戀人條件好分手了可惜,而讓自己與不喜歡的人在一起;不要因為某件衣服買的時候貴不捨得扔而壓在箱底。那些讓你感到可惜的人或事,皆因不願吃虧導致。但是不願吃虧的同時,也阻止了自己獲得更多的機會。「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雖然你的戀人條件很好,但是你不愛他或者他不愛你,如果不分手,你就會錯過和真正喜歡的人在一起的機會;如果你不扔掉超過一年沒穿的衣服就少了存放新衣服的空間。
活在當下,避開「必須找到夢想」的陷阱
很多人幹著一份工作,心裡卻想著「如果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了」,但是卻又不為夢想做任何準備。這樣其實最浪費時間。
可是某一天,你滿懷激情地幹著自己想做的事,幹了一年半載之後,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你又開始懷疑這是否真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就像小時候很想吃的糖果卻吃不到,長大了又不想吃了,就會想問自己「我當年為什麼這麼想吃這種糖果」一樣。
我們為什麼無法持之以恆地做一件事情呢?椎原崇在書裡指出,這些無法堅持做下去的事情跟我們自己想做的毫無關係,而是與自己當時「所扮演的角色」有關。
比如,我曾經想過要當一名老師、考註冊會計師、廚師……可是這些都沒有如願。現在想想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以前之所以想當老師,是因為看到老師的報酬還不錯,而且孩子學校頻繁換老師,想著如果自己去當老師就可以為了孩子穩定下來;之所以想考注會是因為看到一些宣傳說注會工資高;想當廚師是因為有了孩子,想給孩子做一些美食。
無論我們想做什麼,其實都跟我們當時扮演的角色有關。我們不僅是自己,還是孩子的父母、公司的職員、丈夫(妻子)的妻子(丈夫),每種角色的切換都讓我們有不同的責任和需求。為了擔起這些角色的責任,滿足某些人的需求,我們就會有不同的「想做的事」。
椎原崇說:「與其拼命尋找『自己願意畢生奉獻的事業』,不如思考『現在的我在生活中更喜歡扮演哪種角色』,後者更有意義。」
把取悅自己放在第一位
許多人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對孩子慷慨,對自己卻吝嗇起來。買水果不捨得吃,全給孩子吃;買牛奶不捨得喝,全給孩子喝;買衣服也先給孩子買,而卻不捨得給自己買;累了想去洗腳按摩一下,卻又覺得把錢花在這種地方不合適。如果你吃了喝了,你的伴侶會對你說:「給孩子買的,你吃(喝)啥?」
椎原崇在《習慣陷阱》像這樣對自己吝嗇的人,往往會為了他人而大手大腳。在心理學上,這種不捨得對自己好的人是具有聖母型人格的人,一味地為家人付出,對自己卻吝嗇得一毛不拔,也很容易以這種聖母型人格要求自己的伴侶。
《習慣陷阱》指出,第一個需要取悅和滿足的人,不是伴侶,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只有先讓自己開心,給予自己足夠的愛之後,才能真正地愛別人。」「就算為了自己周圍的人,我們也應該先照顧好自己,給予自己更多的愛。」
02 成長的第二步,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接受「我就是我」,把缺點當成自己的優點
椎原崇曾經因為學歷低而自卑,因而無論說話還是做事,喜歡模仿別人,說別人說的話,直到誤認為那就是自己。後來他發現,當自己讀的書越多越不知道究竟自己在想什麼。
後來,他接受自己學歷低的缺點,當他把這個缺點告訴別人的時候,別人反而認為這是他最有魅力的地方。
幾乎所有的減肥產品都會極力吹噓減肥的效果和減肥的輕鬆程度。而RIZAP健身房卻反其道而行之,公然打出「雖然能瘦,但是過程會很艱難」的口號。還有一款青汁廣告公開宣稱「好難喝」,卻在當時獲得大賣。
我在讀書群裡認識了秋葉大叔,他就是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缺點,把缺點當成優點的人。聽過秋葉大叔說話的人都知道他有點大舌頭,說話有點讓人聽不清,而且這也曾經讓他陷入自卑之中。後來他不在乎這個缺點,大膽地做在線教育、做視頻,卻大獲成功。而他的缺點卻成為了他最大的魅力所在。
悅納自己,告訴自己「我很棒」
不夠自信的人通常在做一件事之前習慣性地猜測別人會怎麼看他。其實這是下意識地認為自己是錯誤的或者很差勁等。
椎原崇也曾經因為自己的學歷低而從內心認為自己不行。後來他將精力從尋找自我、探尋自我轉移到自我啟發上來。從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看他這雜誌上發表的文章,甚至和他見面。
屏蔽「尋找自我之旅」後,作者知道了自己是誰,也看清了自己中午真正想做的事情,放棄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後,他發現了自己的價值。
一個人悅納自己以後,就不再認為自己是沒用的,並且會告訴自己最終會是一個大有作為的人。
椎原崇在書裡指出,悅納自己需要全盤接受自己認為「不行」的部分和「還行」的部分。全盤接受並不是指認可自己在所有方面都優秀,而是站在中立的角度認可自己所有的好的特質和壞的特質。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獲得一個幸福的人生。
「不要試圖變成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接受並原諒『自己就是自己』這個事實。」
改變對待自己的態度
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沒有做到一些事情而自責,對自己的評價偏低。
比如「做不到原本想做的事情,我果然很沒用」「本想堅持下去,卻在中途放棄」,等等。
作者在《習慣陷阱》裡告訴我們,最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因為某些做不到的事情而自責。因為這是在否定那個不斷努力的自己。
比如,你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了學習;你為不了解的事情讀了很多書;你知道與母親和解的方法;你知道銷售的秘訣……你明明知道很多別人不知道的事情,做到很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你卻忽略了,並給自己評價過低。
你需要改變對待自己的態度,再次確認自己知道的事,摒棄對自己評價過低的習慣。
試著取悅自己,在高級酒店給自己買一杯平時想喝又不捨得喝的紅茶;做個想做又沒做過的足療;買一套看中又不捨得買的衣服。
這一切都是讓你學會認可自己的價值,在內心深處對自己說「我很棒」「我值得」。
03 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決定不做什麼比決定做什麼更重要
我們都知道,在一個領域裡持續專注地努力,一定會有所作為。然而,很多人非常優秀,他們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好,可是往往又沒有特別出眾的地方。這是因他們無法決定不做什麼。
椎原崇說,如果追求成功,那麼決定做什麼很重要;如果追求幸福人生,那麼決定不做什麼比決定做什麼更重要。
我一個朋友跟我說她有點焦慮和迷茫,因為她既想出自己的繪本,又想鑽研平臺運營,又想做培訓,可是她發現每一樣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作為倆孩子的媽媽,精力實在太有限了。我跟她說,她只需要做自己最擅長做和最想做的事情就足夠了。
椎原崇在書裡指出,我們不需要做一個全能型人才,只需要借力,把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交給那些擅長的人去做,而自己只做最應該做和最想做的事情,這樣大家都做得輕鬆、開心。
重視內心的衝突,大膽活出自己
椎原崇在書裡指出,「當自己的內心出現矛盾時,矛盾雙方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一方的好處就像『踩油門』,另一方的好處就像『踩剎車』,用於提醒你『方向錯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會充滿矛盾,比如,自從有了孩子,很多媽媽都想著能夠多些時間陪孩子,但是又不想放棄目前的工作;但是無論向哪一方面多投入精力都會導致顧此失彼。想陪孩子和想多掙錢,其實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希望家人生活得更快樂和幸福。
兩個看似矛盾的事情,其實具有共同的目的。看清問題背後的本質之後,你就能夠很好地使用「油門」與「剎車」了。
而這些矛盾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愛。
當你對現實中的某些事情感到痛苦的時候,試著問自己:
自己為什麼這麼做?自己的愛是什麼?
作者指出,如果你知道了問題的答案,你就能覺察到你認為的自己的缺點和否定自己的地方,都有利於實現你真正的願望。
「你內心中任何一個自己,都在努力地讓你獲得幸福。」
當你得知自己的目的時,從積極的因素出發,大膽活出自己時,就越能發揮自己的領導力,越能影響更多人。在獲得很多稱讚和支持的同時,你也會被很多人批判和輕視。這個時候,你更應該注重自我感覺,確保事情不會偏離正確方向。
總結
當你覺得人生難以有新的突破的時候,就是你進入人生新階段的信號。椎原崇在《習慣陷阱》裡告訴你,你應該迅速地捨棄舊的規則,別停下來,活在當下,做好當下的事,並在做事的過程中嘗試和發現新的方法和思維,悅納自己,肯定和取悅自己,改變對待自己的態度,專注於自己最想做和最擅長做的事情,注重內心的聲音和衝突,從積極的因素出發,大膽活出自己,如此才能實現人生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