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研究獲得諾貝爾獎(二)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2021-01-15 李永樂老師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另外一半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因為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總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




這一回科普作者可輕鬆了,把前兩年關於黑洞的科普再拿出來發一遍就可以了。之前我做過N期關於黑洞的科普視頻和文章,我們再把它們一次發出來。本期內容為第二篇: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其實,黑洞是宇宙中物質演化的殘骸。星際物質由於萬有引力作用聚合在一起,就會形成恆星和行星。恆星演化末期,會形成紅巨星、紅超巨星,然後放出行星狀星雲或者超新星噴發。恆星剩餘部分按照質量的不同,就形成了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我們知道,像太陽這樣可以發光發熱的星球稱為恆星。恆星其實也像人類一樣,有出生、成長、壯年、衰老和死亡,這個過程就稱為恆星的演化。在演化的過程中,有些恆星的確會發生諸如氦閃、超新星爆發等突然噴發,最終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要了解這個過程,我們首先要了解恆星是如何形成的。

現代科學理論認為:所有的恆星最初都是由星際物質組成的。星際物質是散落在宇宙中的氣體或固體,主要是氫和氦,以及少數的重元素。一片星際物質構成了星際雲,星際雲的質量和體積都非常巨大,直徑可以超過100光年,質量可以達到600萬個太陽質量。

星際物質之間存在萬有引力,在漫長的時間裡,萬有引力會使得星際物質一點點聚集,直到形成一個質量較大的核心,這個質量較大的核心會產生更大的引力,又會進一步使星際物質聚集在一起。

收縮過程中,物質之間的引力勢能逐漸釋放,使得恆星核心溫度越來越高。而且,由於質量和引力越來越大,組成核心的物質彼此發生擠壓,使核心收縮,核心的壓強越來越大。這個過程中的恆星我們稱之為原恆星。

一旦核心的溫度和壓強達到了某個條件,就會引發氫的聚變,星球就開始發光發熱,一顆恆星就誕生了。

按照恆星質量的不同,恆星演化的過程也不盡相同,但是它們都存在一個穩定的發光發熱的階段,這個階段大概佔了恆星壽命的90%, 這個階段就稱為主序星。

一般而言,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質量越小的恆星,壽命越長。中等質量的恆星(介於0.5倍太陽質量到10倍太陽質量之間)如太陽的壽命大約有100億年。

這類恆星最初發生氫的聚變,並且靠自身強大的引力來束縛反應,使得核反應可以緩慢而平穩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引力和聚變產生的熱壓力平衡,使恆星的體積、發光功率都幾乎不變。

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恆星在聚變過程中其實在不停的損失質量。在主序星末期,中心部位的氫消耗殆盡,核反應減弱,輻射壓無法與引力壓抗衡,核心部位收縮。但是收縮又導致恆星內部的溫度、壓強的升高,引發核心區外圍的氫開始聚變,恆星反而開始膨脹。這個階段就稱為紅巨星階段。

太陽大約還有50億年會變為紅巨星,主序星階段的太陽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變為紅巨星之後太陽體積會變為地球的100萬億倍,此時太陽的邊緣剛好會到達地球軌道所在的位置,從而讓地球不適合人類生存。

而且,在紅巨星階段,質量與太陽差不多的恆星可能會發生氦閃,也就是強烈的氦聚變,在幾分鐘的時間內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能量爆發,這種能量足以摧毀整個地球,這也是小說《流浪地球》最後描述的災難性場景。

隨著恆星膨脹的進行,核心部位密度和溫度都會下降,聚變減弱,引力又會重新佔上風,這樣一來太陽核心部位又會收縮,同時,恆星外層的一部分質量會被拋灑到宇宙當中,形成行星狀星雲,為下一代恆星的形成提供原料。

與太陽質量差不多大的恆星反覆進行幾次膨脹和收縮之後,壽命走向終點,聚變變得越來越弱,引力會將組成太陽的物質緊緊地擠壓在一起。原子之間會產生電子簡併壓,這種壓力是由於兩個電子不能處於完全相同的狀態(泡利不相容原理)產生的,它可以抵抗住太陽自身質量產生的引力,於是恆星就會變為一顆密度極大的星球——白矮星。太陽變成白矮星之後,它的體積會與目前的地球差不多大。

白矮星經過十分漫長的時間,會把自己僅存的一點能量也釋放出去,在宇宙中成為一顆永恆而暗淡的黑矮星,這就是太陽的宿命。

大質量的恆星命運有所不同。質量超過1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稱為藍巨星,藍巨星的壽命非常短,例如人們在半人馬座的方向上發現了一顆非常巨大而又十分明亮的恆星,它的發光亮度大約是太陽的一百多萬倍,科學家們預測它的壽命只有大約300萬年,就像打手槍一樣快,於是就命名它為「手槍星」。

(與手槍星比起來太陽只是一個像素)

由於質量巨大,藍巨星在主序星階段末期會變為紅超巨星,它的核心部位有極高的溫度和巨大的壓強,不僅可以發生氫的聚變,還可以進一步引發氦、氧、碳等元素的聚變,形成最終的聚變產物——鐵。於是它的內部結構形成了一種類似洋蔥的分層形態。

藍巨星在演化末期變為紅超巨星之後,也會產生類似紅巨星的膨脹——收縮過程,將一部質量拋灑到宇宙當中。但是這個拋灑的過程比氦閃要更加強烈,人們稱之為超新星爆發。

公元1054年時,中國宋朝的天文學家記錄了一次超新星爆發。這次噴發向宇宙中揮灑了巨大的星際物質,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謂的蟹狀星雲。

超新星噴發之後,剩餘的核心部位會收縮,而且由於恆星質量巨大,此時連電子簡併壓都無法抵抗引力。如果恆星質量在1.44倍太陽質量和3倍太陽質量之間,電子會變鑽入原子核內,依靠中子簡併壓抵抗引力,形成一顆穩定的的星球——中子星。

如果恆星質量再大一些,那麼連中子簡併壓都無法抵抗引力,恆星核心會進一步收縮,中心部位形成一個質量無窮大的點——奇點。在奇點附近,會形成一個連光都無法逃脫的巨大引力勢阱,這就是黑洞。這樣,一顆恆星的命運就徹底終結了。

所以說,黑洞其實是大質量恆星死亡後留下的殘骸,黑洞是宇宙的墳墓。隨著時間的流逝,宇宙中的黑洞可能越來越多。

不過大家不要為宇宙擔心,在超新星爆發之後噴發出的星際物質和紅巨星噴發出的行星狀星雲,會重新一點點聚合,形成新的恆星,太陽就是在上一次超新星爆發中形成的。

宇宙如同生物,如此生生不息。



美提課堂www.mtketang.com.cn致力於打造中學理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精品課程,致力於讓優秀的課程服務更多的學生,所有老師均畢業於北大、清華、北師大等著名學府,並擁有國內一流中學十年以上教學經驗。目前,網校已經累計開設直播課、專題課、公開課、講座等數千小時。只需一次點擊,讓你和名師0距離。了解更多資訊和視聽課程快戳這個連結:美提課堂暑假秋季直播課就要開始啦!

客服小姐姐微信: mtketang0007

客服電話:400 155 2135


相關焦點

  • 黑洞研究獲得諾貝爾獎(三)如何給黑洞拍照片?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
  • 揭開黑洞之謎的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與安德烈·蓋斯和萊因哈德·根澤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獎,他們在星系中心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黑洞。羅傑·彭羅斯,安德烈·蓋斯和萊因哈德·根澤爾(從左到右)因他們對黑洞的研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個數學物理學家和兩個天文學家贏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用以表彰他們對研究質量最大最神秘的天體——黑洞的貢獻。
  • 黑洞研究獲得諾獎!一起了解一下年度諾貝爾獎吧!
    自10月15日起,2020年諾貝爾獎「開獎周」正式拉開帷幕。由於新冠病毒的影響,擁有百年歷史的諾貝爾獎,也不得不取消了延續了半個多世紀的頒獎晚宴,頒獎儀式也更改為線上舉行。今天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本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物理學獎吧。
  • 霍金本應獲得卻遺憾錯過的2020諾貝爾獎:廣義相對論之黑洞
    失之交臂的諾貝爾獎,2020物理獎得主為霍金打抱不平!周二,三位科學家因對黑洞的研究而獲得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巴黎天體物理研究所和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盧克·布蘭切特表示,很遺憾彭羅斯和霍金之前沒有獲得諾貝爾獎。這個獎項是在霍金去世兩年後頒發的,但他們的工作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其重要性自80年代以來就得到了認可。遺憾的是,這個獎項太晚了,以至於霍金無法與彭羅斯分享榮譽。
  • 什麼是黑洞?黑洞又是如何形成的?
    帶有特殊工具的太空望遠鏡可以幫助發現黑洞,專用工具可以看到非常靠近黑洞的恆星與其他恆星的行為方式不同。黑洞有多大?黑洞可以大也可以小。科學家認為,最小的黑洞只有一個原子大小。這些黑洞很小,但是引力依然很大。另一種黑洞稱為「星狀」,它的質量可能是太陽質量的20倍。
  • 什麼是黑洞? 諾貝爾獎為何聚焦黑洞研究?
    10月6日,英國人羅傑·彭羅斯、德國人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人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黑洞研究中做出的貢獻而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黑洞是什麼?怎麼識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盤點了上述問題。什麼是黑洞?理論認為,黑洞是恆星演化的最後階段,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逸的天體。
  • 霍金最著名黑洞理論證實 諾貝爾獎的節奏?
    近期,來自美國和以色列兩個獨立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足以支持「霍金輻射」理論的明確證據,他們的發現或將幫助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最終獲得諾貝爾獎。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當一個黑洞死亡時,其內部的一切事物也都將隨之消亡。「霍金輻射」理論認為,黑洞應該有能力產生熱量並釋放亞原子粒子,直到它們能量完全耗盡,這一過程就是所謂的「霍金輻射」。
  •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要研究黑洞?
    最早,黑洞是在廣義相對論中出現的,那個時候也沒人相信黑洞是真實存在的,之後隨著宇宙中的黑洞逐漸被發現,黑洞才被證明是真實存在的。黑洞是如何發現的呢?在現代廣義相對論中,黑洞是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天體,那麼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簡單來說,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所形成的。
  • 黑洞為什麼能獲得2020年諾貝爾獎?它是怎樣被證明的?
    那麼為什麼諾貝爾獎委員會會在這個時候才承認黑洞這個已經被主流科學家承認多年的天體?很明顯是與近年爆發式的各種黑洞相關的重大天文發現有關,這些來自各種觀測手段,各個觀測團隊的觀測結果都不容置疑地證明了黑洞的真實存在!
  • 黑洞為什麼能獲得2020年諾貝爾獎?它是怎樣被證明的?
    而作為廣義相對論最難證明的預言之一,黑洞的身份算是被正式承認了,雖然在頒獎理由中,對銀河系中心天體並沒有使用「黑洞」這個名稱,而是使用「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這種描述,但在給彭羅斯的頒獎理由中是非常明確的用了「黑洞」這個詞。 那麼為什麼諾貝爾獎委員會會在這個時候才承認黑洞這個已經被主流科學家承認多年的天體?
  • 諾貝爾獎為何聚焦黑洞研究?
    10月6日,英國人羅傑·彭羅斯、德國人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人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黑洞研究中做出的貢獻而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黑洞是什麼?怎麼識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盤點了上述問題。什麼是黑洞?理論認為,黑洞是恆星演化的最後階段,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逸的天體。但並非所有恆星都會變成黑洞,黑洞僅由非常巨大的恆星演變而成。
  • 黑洞真的存在嗎?研究黑洞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研究黑洞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 羅傑·彭羅斯因「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獲得該獎項的一半;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烈亞·蓋茲因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緻密天體的發現獲得該獎項的另一半。
  • 因發現黑洞而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關於宇宙神秘的兩個發現-都與黑洞有關-被認為非常重要,以至於我們現在有三位新的獲獎者來慶祝,其中一位已成為有史以來第四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牛津大學的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表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直接導致黑洞的形成而獲獎,鑑於愛因斯坦本人並不相信黑洞確實存在,這有點具有諷刺意味。
  • 揭秘黑洞 UCLA女教授獲諾貝爾獎
    揭秘黑洞 UCLA女教授獲諾貝爾獎【美國新聞速遞】楊平俊 綜合報導2020諾貝爾獎於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來自美國、英國和德國的三名科學家,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他們在黑洞研究領域的貢獻,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110萬美元)。
  • 失落城堡黑洞武器如何獲得 黑洞獲得方法
    失落城堡黑洞武器如何獲得 黑洞獲得方法 作者:網際網路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9-12-13 13:41:00手機訂閱
  • 諾貝爾獎得主彭羅斯,跨學科探究的黑洞揭秘者
    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與安德烈·蓋斯和萊因哈德·根澤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獎,他們在星系中心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黑洞。 羅傑·彭羅斯,安德烈·蓋斯和萊因哈德·根澤爾(從左到右)因他們對黑洞的研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宇宙「怪獸」:諾貝爾獎為何聚焦黑洞研究?
    10月6日,英國人羅傑·彭羅斯、德國人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人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黑洞研究中做出的貢獻而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黑洞是什麼?怎麼識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盤點了上述問題。  什麼是黑洞?
  • 宇宙「怪獸」:諾貝爾獎為何聚焦黑洞研究?
    10月6日,英國人羅傑·彭羅斯、德國人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人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黑洞研究中做出的貢獻而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黑洞是什麼?怎麼識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盤點了上述問題。理論認為,黑洞是恆星演化的最後階段,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逸的天體。但並非所有恆星都會變成黑洞,黑洞僅由非常巨大的恆星演變而成。
  • 黑洞、諾貝爾獎與相對論、愛因斯坦
    根據諾貝爾網站消息,彭羅斯證明了黑洞的存在,而根澤爾與格茲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這是最近四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三次頒給天體物理學的研究領域。四年中有三年,以及今年和去年連續兩年都是天體物理學,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顯示了諾貝爾獎評委們對「仰望星空」的格外青睞。物理學發展到今天,研究領域從浩瀚宇宙到精細粒子,其概念和結論已遠遠超出常人所能想像的極限。
  • 沒能等到2020年的諾貝爾獎,但霍金如同掉落黑洞,信息永存
    霍金雖然聲名赫赫,獲得過很多榮譽和勳章,但是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是發現光電效應,而不是創立相對論,就是因為相對論目前的實證還未足夠。其中獲得一半諾貝爾獎的羅傑·彭羅斯(Roger·Penrose)已經89歲,和霍金不僅是對手,更是老搭檔了,其中兩人合作完美地證明了「奇點定理」,從此再也沒人懷疑奇點的存在,轉而開始研究奇點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