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物理學——神奇的光波的脈衝

2020-12-08 騰訊網

在慕尼黑的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LMU)和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實驗室中物理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型的探測器,使光波的振蕩輪廓能夠被精確地確定。

光很難被抓住。光波以每秒300000公裡的速度傳播,波前在同一時間間隔內振蕩數百萬億次。在可見光的情況下,光波的連續峰值之間的物理距離小於1微米,峰值在時間上的間隔小於百萬分之三百萬分之一秒(

這種脈衝只包含一些波的振蕩,可以用來研究分子及其組成原子的行為,而新的探測器在這方面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超短雷射脈衝使科學家能夠在分子甚至亞原子水平上研究動態過程。利用這些脈衝序列,可以先激發目標粒子,然後實時拍攝它們的響應。然而,在強光場中,了解脈衝的精確波形是至關重要的。由于振蕩(載流子)光場的峰值和脈衝包絡的峰值可以在不同的雷射脈衝之間相互移動,因此了解每個脈衝的精確波形非常重要。

阿託秒物理實驗室的團隊由Boris Bergues博士和超高速成像和納米光子學小組負責人Matthias Kling教授領導,現在已經在光波的特性方面取得了決定性的突破。他們的新探測器允許他們以每秒10000個脈衝的重複率來確定「相位」,即每個脈衝中幾個振蕩周期的峰值的精確位置。為此,該組產生圓偏振雷射脈衝,其中傳播光場的方向像時鐘指針一樣旋轉,然後將旋轉脈衝聚焦在環境空氣中。

脈衝與空氣中分子的相互作用產生一個短脈衝電流,電流的方向取決於光波峰值的位置。通過分析電流脈衝的精確方向,研究人員能夠恢復「載波包絡偏移」的相位,從而重建光波的形式。與通常用於相位測定的方法(需要使用複雜的真空儀器)不同,新技術在環境空氣中工作,而且測量需要很少的額外組件。」簡單的設置很可能確保它將成為雷射技術的標準工具,」Matthias Kling解釋說。

「我們相信這項技術也可以應用於重複頻率更高的雷射,並且可以應用於不同的光譜區域,」Boris Bergues說。Matthias Kling教授補充道:「我們的方法對於描述具有高重複率的極短雷射脈衝,例如在歐洲極端光基礎設施(ELI)產生的脈衝,特別感興趣。當應用於超短雷射脈衝的最新來源時,這種新的波形分析方法可以為技術突破鋪平道路,也可以讓人們對「快車道上」基本粒子的行為有新的了解。

來源:https://phys.org/news/2020-01-laser-physics-pulse.html

相關焦點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如何製造超強超短雷射脈衝
    不過,這實際上是兩個半獎項:一個獎給亞瑟阿什金,因為他發明了利用雷射移動小物體的「光鑷」;另一個獎給傑拉德穆盧和唐娜斯特裡克蘭,因為他們發明了製造超短、超強雷射脈衝的技術。這兩篇文章都非常值得被授予諾貝爾獎,但它們之間並沒有那麼緊密的聯繫。穆盧和斯特裡克蘭所做的是開發一種方法來提高脈衝雷射的強度和減少脈衝的持續時間。
  • 雷射物理學和化學
    雷射物理學和化學雷射物理學是研究雷射的產生以及雷射與物質相互作用的一門新學科,它包括雷射器理論、非線性光學、強光物理、量子光學、雷射光譜學和超短光脈衝物理學等分支。雷射器理論的研究內容包括雷射產生的條件、雷射共振腔的形式和性質、雷射形成的機制、雷射器的最佳工作狀態、輸出特性、傳輸性質等等。
  • 新的孤子雷射脈衝可在萬億分之一秒內提供高能量
    這種雷射具有這樣的特性,當它的脈衝持續時間減少到不到一萬億分之一秒時,其能量可以超過極限。這使它們成為加工需要短、強脈衝的材料的理想選擇。其中一個應用可能是在角膜手術中,這依賴於從眼睛中輕輕地取出材料。這需要強而短的光脈衝,不會加熱和破壞表面。"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雜誌上。
  • 《Nature》子刊:雷射直接測繪阿秒脈衝的電子動力學
    (a) 雷射測繪阿秒電子動力學;(b) 相位空間和角分布 ▲圖解:(c) 從等離子鏡子中從不同的噴射次數中同反射的雷射脈衝的頂點發射出電子 最近
  • 雷射脈衝讓運算速度提升百萬倍 室溫量子計算有望
    (原標題:Lasers Could Make Computers 1 Million Times Faster) 網易科技訊 5月16日消息,每秒十億次的運算速度已經落伍,全新雷射脈衝技術或帶來超快運算速度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官方解讀:他們改變了雷射物理學 | 物理諾獎專題
    本文為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官方解讀,由中科院物理所科學傳播協會諾獎小分隊翻譯,標題為譯者所加。文中部分內容參考了科學網和果殼網的相關文章,在此表示感謝。為保證文章內容更符合中文語言邏輯,便於讀者理解,譯者對文中部分段落的行文順序進行了調整。由於時間倉促,錯誤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今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項工作,可以說徹底改變了雷射物理學。
  • 諾貝爾物理學獎何以相中啁啾脈衝放大技術?
    雷射領域摘得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雷射早已不再局限於切割、焊接、表面熱處理這類材料加工領域,以雷射內雕、雷射清洗、超快雷射為代表的眾多新型技術和應用不斷湧現,雷射開始向越來越多領域滲透。目前,圍繞著雷射技術已經形成一個超過百億美元規模的全球化產業,全球各國均將雷射技術作為提高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技術手段。
  • 臺醫生發現:脈衝染料雷射可很好解決皮膚問題
    中新網12月20日電 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醫生表示,近年來脈衝染料雷射被運用來解決皮膚老化、痘疤、妊娠紋等問題,效果相當不錯。   據「中央社」報導,新世代的脈衝染料雷射能在不傷害皮膚組織的情形下破壞血球和血管,且有刺激纖維母細胞增生膠原蛋白的作用。  青春痘困擾許多青春期的青少年,甚至到中年還擺脫不掉青春痘疤的陰影。
  • 用光波加速超流,進入量子世界
    這幅插圖顯示了超電流的光波加速,這讓研究人員可以接觸到一類新的量子現象。出處:王繼剛/愛荷華州立大學科學家們正在利用光波來加速超電流,並獲得量子世界的獨特性質,包括有朝一日可能應用於高速量子計算機、通信和其他技術的禁光發射。
  • 2018 諾貝爾物理學獎官方解讀:用光製造的工具
    北京時間10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變革了雷射物理學的發明。在一種新的光線下,我們可以發現極為微小的物體和極其快速的過程。不只是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醫學都從先進的精密儀器中受益,無論是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
  • 揭秘「第四代光源」——自由電子雷射
    由於它的工作介質是自由電子,因此稱為自由電子雷射,這種雷射的特點是雷射波長和脈衝結構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設計,並且能夠在大範圍內連續調節,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  自由電子雷射是利用自由電子為工作媒質產生的強相干輻射,它的產生機理不同於原子內束縛電子的受激輻射。
  • 研究人員發現結合聲波和光波方式 數據傳輸或更快!
    [PConline 資訊]據外媒報導稱,利茲大學和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結合聲波和光波功率的超快調製方式,並聲稱在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的控制方面取得了突破。研究團隊介紹稱,它可以使數據以每秒100吉比特的速率傳輸,比以10000兆赫茲運行的快速乙太網快約一千倍。
  • 超短脈衝雷射與超快現象(一)
    探索和控制物質內部的超快過程,就需要超短脈衝雷射。所謂超短脈衝雷射是指脈衝的持續時間(也就是脈衝時間寬度)相當於或短於微觀體系中快速變化過程時間的雷射束,即通常所說的皮秒,飛秒或阿秒脈衝雷射。超短脈衝雷射之所以能用於瞬態現象的探測,是利用超短脈衝雷射的持續時間非常短的特點,類似於高速照相機拍攝快速變化的過程,如見圖2所示的排球跳發球的過程,利用高速攝影機就可以將跳發球這個快速變化的過程分解為各個單獨的動作。我們可以把雷射脈衝當作閃光燈,當一個雷射脈衝照過來時,相當於閃光燈曝光一次,從而記錄一幅照片,當一幅幅照片記錄下來,連續播放就可以顯示其動態變化過程。
  • 神奇的雷射與等離子體
    雷射與等離子體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本期《大咖面對面》我們邀請了北京科技大學數理學院教授王雲良老師,為大家介紹神奇的雷射與等離子體。問題一:雷射是什麼,與普通的光有什麼區別?雷射這個概念最早是愛因斯坦提出的。1960年,人們制出了第一臺雷射器。雷射的特點是具有方向性、單色性,並且頻率相對單一。
  • 穩定光波振蕩模式——雷射縱模
    縱模是指沿諧振腔軸向的穩定光波振蕩模式。簡單而近似地說,縱模即頻率。以氣體放電管為例,通常它所發射的光波的頻率寬度比較大。如果把放電管放在光學諧振腔內,經過諧振腔的選頻,可使它所發射的光波的頻率寬度變窄。例如氖放電管所發射的光波的中心頻率為4.7×1014赫,頻率寬度為△v=1.5×109赫。
  • 脈衝雷射與混沌雷射的區別是什麼?
    隨著雷射技術的發展,脈衝雷射在非線性光學、雷射加工、雷射雷達、光時鐘等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了重要的應用。與此同時,混沌雷射在保密通信、隨機數產生、雷射雷達等領域展現出重大應用潛力並受到廣泛關注。那麼,脈衝雷射和混沌雷射有哪些區別呢?
  • 挑戰極限,功率強大的雷射脈衝用於研究新型的物理現象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在物理學頂刊《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封面的論文中,為大家展示了一個國際研究團隊使用一種增加雷射強度的創新技術。這種技術基於光脈衝壓縮的方法,挑戰極限,將使一種從未被探索過的新型物理——量子電動力學現象——達到臨界值的強度成為可能。
  • 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關注雷射物理學領域創新發展
    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儒新、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吳健、上海理工大學教授劉一等專家出席,共同探討雷射物理學的創新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儒新接受新華網專訪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以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突破性貢獻
  • 雷射行業一周焦點:先進雷射器與雷射核聚變
    雷射脈衝已經實現了在光學纖維線圈附近自我加速,這似乎打破了物理學定律,也即每一個作用力具有相同的反作用力。這項研究利用了一項小技巧使得光看起來似乎是有質量的,雖然這略有欺騙之嫌,但有朝一日或者能導致更快的電子元件和更可靠的通訊。  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當一個小球撞擊另一個小球,這兩個小球應該相互撞開。
  • 新系統使用量子物理學原理檢測微弱的通信信號
    原理證明系統由新穎的接收器和相應的信號處理技術組成,與當今網絡中使用的方法不同,該技術完全基於量子物理學的特性,因此甚至能夠處理帶有脈衝的極弱信號許多數據。聯合量子研究所的物理學家伊萬·布倫科夫說:「我們使用現成的組件構建了通信測試臺,以證明可以進行量子測量的通信有可能擴大到廣泛的商業用途。」 NIST和馬裡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