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物理學和化學

2020-12-05 出去轉轉的好

雷射物理學和化學

雷射物理學是研究雷射的產生以及雷射與物質相互作用的一門新學科,它包括雷射器理論、非線性光學、強光物理、量子光學、雷射光譜學和超短光脈衝物理學等分支。雷射器理論的研究內容包括雷射產生的條件、雷射共振腔的形式和性質、雷射形成的機制、雷射器的最佳工作狀態、輸出特性、傳輸性質等等。

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非線性光學、強光物理、量子光學、雷射光譜學和超短光脈衝物理學等學科分支的含義。非線性光學研究高強度光在介質中傳播的特殊規律。假定有一塊透明材料,它不吸收光。當一束光通過這塊材料時,會發生什麼現象呢?經驗告訴我們,一束紅光通過透明介質後仍是紅光,一束綠光通過後仍是綠光,即光的頻率是不變的,而且光在均勻的介質裡是直線傳播的。滿足這些規律的,叫做線性光學現象。

但是,當光強增加到某個數值之後,新的現象出現了。例如入射光是波長為1.06微米的紅外線,經過像鈮酸鋰一類非線性晶體之後,一部分紅外線轉變為0.53微米的綠光,光的頻率改變了,而且,即使是在均勻的介質裡,光也不是直線傳播的,光束會自動地會聚或發散,叫做自聚焦或自散焦。非線性光學正是研究光的頻率變換和光在介質中非直線傳播以及材料對光的吸收率隨光強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等。在雷射出現之前,沒有很強的光源,非線性光學現象是種罕有現象。非線性光學是緊跟著雷射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學科。

倍頻技術已在前邊介紹過了。除此以外,當兩束不同頻率的強雷射通過非線性晶體時,能輸出頻率為兩者之差或兩者之和的光波,稱為「差頻」與「和頻」。非線性光學為材料研究提供了新的數據,為強光測量提供了新的方法。雷射功率密度達到一定水平之後,被輻照的物體會熔解、氣化等,用術語說,強光引起物質「相變」,這種現象的研究屬於強光物理的內容對於金屬,當照射雷射的功率密度達到每平方釐米幾兆瓦時,就會熔融、濺射和氣化,更高的功率密度還可能使輻照區形成局部等離子體狀態,甚至爆炸。對於透明介質,雷射功率密度超過幾千兆瓦之後,可以引起擊穿,以至炸裂,通常稱為雷射損傷。強雷射在氣體和液體中也會發生擊穿等強光現象。

強光物理是雷射材料加工、雷射核聚變和雷射武器等應用研究的理論基礎。強光損傷現象又是發展高功率雷射器的重要障礙之一,因此,強光物理又是研究大型高功率雷射器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強光物理中,還出現了「金屬透光」、「半導體透光等些新現象,這些現象還沒有得到正確的理論解釋。

從前邊的介紹可知,近代量子物理是從對光的本質的深入研究開始的。但是,在量子力學得到系統發展之後,人們對光的認識卻沒有進一步深化。當涉及到光的發射和吸收的時候,把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的光子、自發輻射和受激輻射等概念撒來用一下,在討論光的傳播現象時,還是經典的麥克斯韋那一套,半個多世紀以來,光學一直處在這種混雜的狀態之中。許多科學家試圖尋找光的新的量子現象,但成效不多。雷射的出現使光的量子效應的研究又活躍起來,形成了量子光學新分支。在短脈衝雷射的作用下,出現了「光子回波」、「相干自發輻射」、「章動」等一些新現象。量子光學從量子物理的高度統一地研究光源、光和光的接收器。

雷射技術把光譜學也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形成了雷射光譜學。光譜是打開物質微觀結構的一把鑰匙,每一種物質都有特殊的光譜,它反映了原子的內部結構,原子的能級分布等重要性質,提供了了解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信息。長時期來,對於光譜儀器、激發光譜的方法和探測器的不斷改進,幫助人們步一步地加深了解物質能級結構的精細程度。

光譜儀器有一個重要指標,叫做解析度。高解析度光譜儀的解析度為一百萬,即能辨別波長差為波長的一百萬分之的兩條光譜線。目前,雷射光譜技術的解析度可達一百億,比高解析度光譜儀提高了近萬倍。雷射光譜學有許多特殊的研究方法,例如從微波技術中引伸過來的雙共振方法,利用超短雷射脈衝激發的相干共振方法,研究更多的是飽和吸收光譜技術和雙光子吸收、多光子吸收光譜技術。

在雷射光譜技術中,需要把雷射的波長調諧到與物質的能級共振。因此,穩定的、單色性很好的可調諧雷射器是雷射光譜學研究的必要工具之一。鎖模雷射器的發展促進了超高速物理現象的研究。物質內部傳遞能量的速率有快有慢。對於大量快速的物理化學或生物物理現象,因為沒有快速信號源和接收設備,過去只是間接地有所認識。微微秒雷射器的發展為研究快速過程提供了信號源,因此,可以研究像光合作用、視覺過程、固體物理中的激子衰變等快速變化過程,促成了一門超短脈衝物理學的新學科分支。

雷射在化學領域的應用到七十年代才真正開始。由於它的成果顯著,前景光明,因此很快形成了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雷射化學。在雷射同位素分離一節中我們已經知道,利用雷射的極好單色性能使分子有選擇地被激發到特定的能級,高度選擇地催化化學反應。這是雷射化學的重要內容。

根據愛因斯坦的光化定律,一個分子只能被一個光子激發。因此傳統光化學大多採用紫外光或可見光作光源。但是,用雷射作的光化實驗卻表明,一個分子可以吸收不止一個光子。特別是在高功率紅外雷射的輻照下,分子有可能吸收許多個紅外光子,爾後被激發或解離,引起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就開拓了光化學的新領域—紅外光化學。在超短脈衝雷射的照射下,分子在一瞬間吸收了很多光子之後,來不及把能量轉移到別處去,在某一化學鍵上集中了很大的能量,能使這個化學鍵斷裂。因此,隨著雷射化學和各種合成方法的發展,人們有可能實現「分子裁剪」,即根據預定的方式實現化學反應。有人預言,雷射將促使製備化學和合成化學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雷射化學中研究較多的是氣相反應。近來,凝聚態雷射化學反應的研究也很活躍。凝聚態雷射化學對於核燃料的後處理和分離性質相近的無機化合物等方面,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對於生物化學和藥物化學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利用超短脈衝的雷射,可能選擇性地切斷生物大分子的某些化學鍵,改造基因,促成可控變異。

雷射在化學動力學、分子結構、化學鍵等理論化學課題的研究中也是很有用的工具。雷射還可以誘發化學反應,催成一些不易發生的反應和提高轉化效率。這在石油化工和塑料合成等方面是很有用的。除了雷射物理和雷射化學這兩大類之外,雷射在地球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醫學等領域內也很受重視,正在形成新的學科分支。雷射已經進入了幾乎所有的科學技術領域之中。

相關焦點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官方解讀:他們改變了雷射物理學 | 物理諾獎專題
    本文為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官方解讀,由中科院物理所科學傳播協會諾獎小分隊翻譯,標題為譯者所加。文中部分內容參考了科學網和果殼網的相關文章,在此表示感謝。為保證文章內容更符合中文語言邏輯,便於讀者理解,譯者對文中部分段落的行文順序進行了調整。由於時間倉促,錯誤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今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項工作,可以說徹底改變了雷射物理學。
  • 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研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學領域取得的突破性貢獻。  根據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天發布的聲明,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分為兩半,其中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另一半授予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Gérard Mourou)以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  頒獎詞指出,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的是給雷射物理學帶來革命的發明。
  • 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關注雷射物理學領域創新發展
    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儒新、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吳健、上海理工大學教授劉一等專家出席,共同探討雷射物理學的創新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儒新接受新華網專訪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以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突破性貢獻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表彰雷射物理突破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授予美國學者Arthur Ashkin,法國學者Gerard Mourou、加拿大學者Donna Strickland(女),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新研究表明,雷射光譜線寬是經典物理學現象
    薩裡大學一項突破性的新研究可能會改變科學家理解和描述雷射的方式,在經典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係。在《量子電子學進展》雜誌發表的一項綜合研究中,薩裡大學的一名研究人員與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和弗勞恩霍夫國際組織的一名同事合作,對60年來圍繞著雷射原理和雷射光譜線寬——控制和測量光波長的基礎——的正統理論提出了質疑。
  • 雷射照明未來可能替代LED!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村修二在滬演講
    人類生存和發展從來就離不開對「光」的利用和開發,人類的文明史是一部利用和開發「光資源」的歷史。而其中,對光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了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助推器。  10月11日,在航空工業上電舉行的「固態雷射應用趨勢」報告會上,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藍光LED與藍色雷射二極體發明人中村修二教授應邀作了題為《藍色雷射二極體的發明及未來雷射照明》的報告,分享了雷射光源的發展歷史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 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雷射物理 4家公司最被看好
    北京時間17時55分,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和法國科學家 Gérard Mourou、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獲得這一獎項,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3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獲獎
    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Arthur Ashkin, 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的獎金。
  • 每日科技名詞|化學雷射
    換言之,指激活介質的粒子數反轉是通過化學反應的熱效應,把能量轉變為粒子的振動能和轉動能而實現的雷射系統。產生化學雷射必須具備的條件是:1.化學反應中一定要釋放出能量,這是化學雷射的能源;2.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要能轉化為反應產物分子的熱力學能,使其形成激發態粒子;3.要求化學反應達到特定能級的反應速率快,使生成的激發態粒子不致在發生雷射之前,由於自發輻射衰減或分子間碰撞傳能而消耗掉,這樣才能保證達到上、下能級粒子數的反轉;4.要求激發態粒子自發輻射的壽命極短,有足夠的躍遷概率。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法加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獲獎
    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Arthur Ashkin, 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分別來自美國、法國、加拿大),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產生:光學鑷子,它的運用和未來
    諾貝爾獎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獎項,每次諾貝爾文學獎頒布時,可以說全地球上的人都在關注它,我們也不會例外,但是每年的諾貝爾獎物理學發布我們都是不明覺厲的,只是會有覺得諾貝爾很厲害的想法。諾貝爾獎項也肯定是很厲害的人獲得的,但我們並不知道,獲得獎項的技術的產生會有什麼用處,它的未來會有怎樣的應用,所以我就把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獲獎產生技術的運用和未來前景如何來和大家說一說。今年,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了在雷射技術上的三位先驅者。在現在,這項技術已經對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索尼和日亞化學開發出超薄雷射耦合器
    索尼和日亞化學工業共同開發出了面向新一代DVD光碟機用雷射頭的雷射耦合器。厚度不到3mm,為「業界最薄」(索尼),可嵌入厚度為9.5mm或更薄的超薄光碟機中。面向筆記本電腦和車載設備。計劃08年5月以後樣品供貨,08年內量產供貨。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將出席LMN 2021世界雷射製造大會
    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之際,LMN世界雷射製造大會收到了來自法國的喜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雷射專家傑哈·莫羅教授將重磅亮相LMN 2021世界雷射製造大會。在其近期為大會發布的賀詞中,他強調了雷射技術發展的重要意義,並對大會作出了充分肯定。
  • 通過複合雷射拋光和化學腐蝕來實現高損傷閾值的熔融矽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雷射損傷熔融的矽,尤其是採用紫外雷射進行損傷的時候,仍然是一個限制高功率雷射發展的問題。近日,來自上光所的研究人員,複合化學腐蝕和CO2雷射拋光技術進行加工熔融矽。此外,複合工藝可以減少引入光活性金屬雜質元素、破壞性缺陷、化學結構缺陷的可能,導致0% 的可能損傷閾值,達到接近33%的高於傳統化學機械腐蝕拋光的樣品,加工條件為7.6 ns 脈衝和波長為355 nm。
  • 空間分辨雷射實現寫入/讀取/擦除石墨烯表面的二維共價化學信息
    自2004年二維納米材料石墨烯被發現以來,一直是物理學、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的一個富有挑戰性的課題。化學修飾手段對提升石墨烯的各方面性能具有基礎性作用。因此,關於石墨烯的共價與非共價修飾手段被廣泛地研究了。石墨烯的共價修飾通常是引入sp3雜化和多種官能團。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公布—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
    該獎項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獎金。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獎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20世紀及21世紀物理學的主要成就和物理學的發展情況。諾貝爾物理學獎每年的候選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學院的瑞典或外國院士、諾貝爾物理和化學委員會的委員、曾被授予諾貝爾物理或化學獎金的科學家、在烏普薩拉、隆德、奧斯陸、哥本哈根、赫爾辛基大學、卡羅琳醫學院和皇家技術學院永久或臨時任職的物理和化學教授等科學家推薦。
  • 薛丁格:物理學和化學理論上能詮釋生命現象。如今兩者都已經實現
    在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埃德溫薛丁格,在都柏林的聖三一學院進行了一場關於物理學與生命的演講,並且他將演講的內容整理成書,將其命名為生命是什麼,在1945年予以出版。在這本書中,他用通俗易懂的物理學概念對生命進行解析,闡明物理學和生命之間關係,試圖回答「是什麼讓生命系統與已知的物理學定律相悖?」
  • 薛丁格:物理學和化學理論上能詮釋生命現象。如今兩者都已經實現
    在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埃德溫薛丁格,在都柏林的聖三一學院進行了一場關於物理學與生命的演講,並且他將演講的內容整理成書,將其命名為生命是什麼,在1945年予以出版。在這本書中,他用通俗易懂的物理學概念對生命進行解析,闡明物理學和生命之間關係,試圖回答「是什麼讓生命系統與已知的物理學定律相悖?」
  • 諾貝爾物理學獎何以相中啁啾脈衝放大技術?
    自1960年,梅曼製造出世界首臺紅寶石固態雷射器,雷射技術便開始快速滲入物理、化學、生物醫療等眾多研究領域,進而對大眾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帶來深刻影響。雷射領域摘得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雷射早已不再局限於切割、焊接、表面熱處理這類材料加工領域,以雷射內雕、雷射清洗、超快雷射為代表的眾多新型技術和應用不斷湧現,雷射開始向越來越多領域滲透。目前,圍繞著雷射技術已經形成一個超過百億美元規模的全球化產業,全球各國均將雷射技術作為提高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技術手段。
  • 生物學的盡頭是化學,化學的盡頭是物理,物理學能代表自然科學麼
    但是隨著高能物理學的發展,我們發現好像世間的一切科學都可以是物理學的分支。就像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盧瑟福說過的所有的科學不是物理學, 就是在集郵。因為高能物理學的研究領域是這個物質世界的本質,是比原子間電子關係更加微觀的科學,所以會有人說化學其實就是把物理學中的一小段截取出來,繼續細化的東西,而生物學的本質又是化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