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論證方法
1、舉例論證:所舉的能證明論點的具體事例、概括事實、各種現
象、統計數據,及作者對此所做的分析,合為舉例論證。(擺事實、事例論證)
作用:說理更具體、觀點更鮮明,說服力更強。
答題思路:用什麼典型事例論證什麼論點,論證十分具體,使作者的觀點表達得更鮮明,說服力更強。
2、道理論證:作者引用的能證明論點的名人名言、為人們承認的理論,作者針對論點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觀點更鮮明,說服力更強。
答題思路:用什麼道理論證什麼論點,使作者的觀點表達得更鮮明,說服力更強,讓人信服。
3、引用論證:是道理論證的一種,也叫「引證」,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觀點等作為論據,引經據典地分析問題、說明道理的論證方法。引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交代其出處,一種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出處。引用方法多變,十分靈活。
作用: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答題思路:使用了引用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引用……證明……的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讀者往下讀)
4、比喻論證:用打比方形象地對論點進行證明的一種論證方法。作用:說理更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答題思路:把什麼比喻成什麼進行論證,使論證生動形象,更容易讓讀者接受和理解。
5、對比論證:是正反對比論證的簡稱,也稱比較法。對比的可以是兩個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對比的雙方要屬於同一範疇,在某些方面表現出相反或相對的性質。
作用: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
答題思路:從什麼和什麼兩個方面進行對比論證,使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突出了作者的什麼觀點,讓讀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5、類比論證:類比論證術就是在考察兩類事物某些相同或相似屬性的基礎上,推斷出它們另外的屬性也相同或相似的論辯方法。這種論辯方法靈活機動,變幻無窮,能極大程度地表現一個人的論辯才能。
作用:論證材料的本身的生動有趣及其哲理性,會使文章的觀點鮮明深刻,而且生動引人。
判斷下面的文段運用的論證方法
1.秦始皇之所以能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是因為他在父親的刻意安排下,羈留異國,飽經磨難,終成雄才大略才實現的。世界著名文豪小仲,之所以能寫出震動世界的名作《茶花女》,是因為他從父親大仲馬的身上繼承的不是萬貫家財,而是敏銳的觀察力和細緻入微的描寫人物的能力才獲得成功馬的。事實告訴我們:以本事處世,則事業可成,功名可就。相反,身繼巨富,而無本領者,則只能是事業無成,乃至國破家亡。秦二世胡亥繼承了秦始皇留下的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金城萬裡的萬世之業,可謂遺產之巨了,然而僅僅三年,便落得個,身死人手而七廟隳的為天下人恥笑的下場。究其原因就是胡亥自己沒有經天緯地的治世之才。歷史上的後主劉禪及李煜不都是鮮明的例子嗎?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
2.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權貴,顧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氣、有骨氣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祿為榮,居下有節,自強不息。他們的高尚品質永遠為後世傳誦。相反,那些曾榮耀一時、富貴一生的人,現在卻早已被時間的長河衝刷得無影無蹤了。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
3.鳥兒飛翔需要浮力,輪船在大海上航行需要動力,人要取得成功也離不開毅力。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
4.風,從水中掠過,留下粼粼波紋;陽光,從雲中穿過,留下絲絲溫暖;歲月,從樹林中走過,留下圈圈年輪……那麼朋友,我們從時代的大舞臺上走過,又該留下點什麼呢?我們應當留下青春的驕傲,尋夢的足跡;我們應當留下真我的風採與個性的張揚;我們應當留下無悔的演繹和星光的燦爛!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
5.意志力是成功的保證。中國工農紅軍的兩萬五千裡長徵令世人為之讚嘆:爬雪山、過草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可是要知道,若沒有遵義會議,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就不能鞏固起來,王明的左傾投降主義不知要把紅軍推向哪裡,正是有了毛澤東堅定有力的指導,紅軍才能完成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戰略大轉移。後來,在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西安事變、皖南事變、重慶談判乃至建國後的風風雨雨,毛澤東都鎮定自若,克服種種困難,化解了各種危機,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立下了汗馬功勞。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
6.意志力是成才的基石。哥德巴赫猜想,被譽為,數學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為了摘取這顆明珠,著名數學家在四人幫橫行時,不顧嘲笑和誹謗,在沒有電燈的六平方米的鬥室之內進行著艱苦的研究工作,他儘管重病纏身,卻仍然專心致志地向哥德巴赫猜想這個數論的城堡挺進,終於獲得了重大成就。貝多芬,這位19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家,作為作曲家,他偏偏在最輝煌的時候雙耳失聰,但是他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憑藉頑強的毅力,為我們留下了《英雄交響曲》、《田園交響曲》、《獻給愛麗絲》等不朽名篇。尤其是《命運交響曲》,猶如自己人生的真實寫照。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
7.我們知道:一棵樹,根只有深深扎入泥土,樹才能巍然挺立,風吹不倒,雪壓不垮,酷旱不死;根,只有發達廣布,樹才能有充分的水分、養料,發展到枝繁葉茂,婆娑多姿。所以深根廣布,正是參天大樹的挺立這本,生命之源。因此,我想到了打好基礎於成就事業的重要性。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
8.基礎的東西,對事物的發展壯大是至關重要的。它是進取的動力,是事業的基石,是通往理想的階梯,是未來成功的前提條件。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未來的一鳴驚人的演奏家,那麼現在你就得不厭其煩地反覆彈練那一個個單調乏味的音符,先練就嫻熟的指法。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未來的書法名家,就請你先練好那一點一橫一撇一捺,由楷書而行書,由行書而草書。反之,現在不打下深厚的基礎功底,一揮筆就想寫出行雲流水,龍飛鳳舞的草書,其結果必然是毫無韻味風致,只能是信手塗畫而已。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
9.俗話說:井無壓力不噴油,人無壓力飄悠悠。只要給你的肩頭壓上一副重重的擔子,你就會走得更快、更穩,一步一個腳印。礦山工人的機電鑽靠後面的壓力,才能鑽入堅硬的巖石;釘子沒有重錘敲擊的力,又怎能鑽進堅實的壁縫呢?陳毅老總有詩云: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有了風霜冰雪的威壓凌逼,松柏才進化得凌冬不凋、青翠挺直。物性如此,人事也是這樣。我們不要再憎惡壓力、逃避壓力,要積極樂觀地迎接它。記得有位哲人說過:世間最頑固,最強大的敵人就是『自我』假如你戰勝了『自我』,便戰勝了一切。這話確是至理名言。這裡的自我即指一個人自身思想、性格、品質上以及靈魂深處隱藏著的種種毛病和弱點——諸如惰性、依賴、自由散漫、貪圖安逸、自卑、自負等等。要戰勝自我的確是不易的,除了主觀的自我努力外,最有效的莫過於來自外部的壓力。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
10.一條河,只有不斷吸收身邊小溪饋贈的流水,才能驚濤澎湃,奔流不息。一個人何嘗不是這樣呢?俗話說:人無完人。那麼人要想彌補自己的不足,不斷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就必須善於採納別人的意見。善聽是一座虹橋,會縮短心與心的距離;善聽是一扇窗戶,會讓你發現新的洞天。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
11.循序漸進,是學習上的一條規律。為什麼呢?這首先是知識本身嚴密的邏輯性、系統性所決定的。任何科學,都有各自的基礎知識,高、精、尖的知識是基礎知識的加深和發展。因此巴甫洛夫告訴我們:「你們要想攀登到科學頂峰之前,務必把科學的初步知識研究透徹。還沒有領會前面的東西時,就決不要動手搞往後的事情。」其次,從人的認識規律看,也決定了學習必須循序漸進。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人們的認識,無論對於自然界方面,對於社會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即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強調循序漸進的學習,是完全符合人的認識規律的。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
12.偉大的文學家,啟蒙課是認字、寫字;傑出的數學家,也必須從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學起。當我們讚賞《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不朽畫幅時,可別忘了它們的作者達·文西拜師畫蛋的經歷;被譽為當代活武松的名藝人蓋叫天,如果不經過撐火柴棒練圓睜、綁尖竹片練腿功的基本訓練,又怎麼能在表演藝術上達到如此妒火純青的境界?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
13.學習知識就像蓋房子一樣,先要打好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記得《百喻經》裡有則寓言,說是有個貪婪而又愚蠢的財主,羨慕人家蓋的三層樓房,也照樣想修一幢。可是當工匠在地上壘磚的時候,他卻發怒了:「我不要下面的兩層,還是給我蓋上面的一層吧! 」一哂之後,不是也令人深思嗎?那些在學習中好高騖遠、幻想一步登天的人,不是很有一點懸空造樓之嫌嗎?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
14.達文西由畫蛋開始練習作畫而終於成為文藝復興時的一代宗師,他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態度對我教育很大。我自幼酷愛文學,渴望將來能成為一位作家。但當我的作文剛剛有點進步時,就驕傲起來,對字詞句等語文基礎知識便瞧不起了。語文教師那細心的講解,在我看來成了多餘的絮叨。我已不屑於寫旨在練習基本功的作文了,心高氣旺地做起長篇小說來。結果當然是逃脫不了違背規律的懲罰。失敗和挫折教育了我,達文西的事跡啟示了我:循序漸進。按規律辦事,從畫蛋開始!我堅信:光輝的未來,便會定如蒙娜麗莎那動人的微笑。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
15.資訊時代是為能運用資訊的人而預備的。那些把一切資料的碎片都當做資訊的人不可能正確的運用資訊;那些把一切有用和無用的東西都往腦袋裡塞的人也不可能成功運用資訊。只有對你真正有意義的資料才稱得上資訊,其他的都是垃圾,只會讓你更加無知。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 超載健忘症,聽完一場毫無意義的演講,我們不僅沒有記住一個字,反而連車停在什麼地方都忘了。
上述句子使用的論證方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