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把造血幹細胞送達的瞬間 急切等待的父親眼淚撲簌簌落了下來

2020-11-30 中國青年網

  駱穎馨 製圖

  浙江在線5月11日訊 33歲的潘克勤有很多身份。

  她是一對海寧農村夫婦的掌上明珠,是杭州一個6歲調皮男孩的媽媽,也是浙江康復醫療中心青蘋果學園的一名特教老師。

  還有一個身份,她默默「保護」起來了。

  一年中總有幾個星期五,她會申請調休然後一個人消失。

  同事都默認,「潘老師家裡有點事」。兒子只知道,「媽媽開會去了」。

  這個時候瘦小的潘克勤會背上一隻雙肩包出門。她會先到浙江省中醫院拿上一隻儲運箱,再去趕飛機或者高鐵,到達一個陌生的城市,然後將儲運箱轉交給當地醫院。

  每次出門,她都十萬分小心,因為那個2斤多重的儲運箱裡有一份禮物:被稱為生命種子的造血幹細胞。

  護送生命種子

  一份孤獨卻熱切的工作

  潘克勤是浙江省紅十字會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服務隊護送分隊的一員。

  護送生命種子這樣一份禮物是什麼樣的體驗?「孤獨卻熱切,因為有個生命在等待。」也因此,他們被稱為「生命快遞員」。

  潘克勤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不是偶然。

  2006年,大一新生潘克勤在杭州龍翔橋附近看到獻血車,就第一次獻了血。之後的大學四年,一年兩次獻血,從不缺席。2008年汶川地震,潘克勤代表學校將同學們捐獻的物資送到省紅十字會。那時她第一次聽說了「造血幹細胞捐贈捐獻」。「如果配型成功,能救人命。」她記下了。

  2010年9月10日,工作後的第一個教師節,潘克勤就加入了中華骨髓庫。

  潘克勤為什麼要做這些?

  因為潘克勤深知,疾病帶給一個家的傷痛有多大。潘克勤小學六年級時,父親確診為大腸癌早期,需要做手術。正因為有很多親朋好友的幫助,這個並不富裕的家庭總算挺了過來。她一直記得,人要感恩:能幫到人的話,就儘量多幫點。

  她曾幫助了一位

  韓國患者

  機緣巧合之下,她真的幫助了一位異國患者。

  2012年2月,潘克勤接到電話得知,韓國一名白血病患者和她之前留下的造血幹細胞樣本的HLA配對成功。

  慶幸又糾結,是她當時的真切感受。

  當初樣本入庫的初心她記得,只是真到眼前,她還是有點害怕,還上網查了很多資料。本想瞞著父母,可因為是涉外捐獻,她必須要去北京。

  不得已,她告訴了父母。

  很意外,父親很支持:「我相信現在的醫學,也相信醫院和醫生。在不損害你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可以救人一命,我支持你去做。」

  潘克勤成為浙江省第107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也是浙江涉外捐獻的第一個女性。

  年輕父親見到她第一眼

  眼淚撲簌撲簌往下掉

  2016年,由15名造血幹細胞捐獻者組成了浙江省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服務隊,負責護送捐獻成功的造血幹細胞。第二年,潘克勤就加入了。

  她的第一個任務,是將一份造血幹細胞送往青島,救一個10歲患有白血病的小學生。

  2017年5月19日,周五,潘克勤調休好,一早就趕到浙江省中醫院,等一個年輕寶媽捐獻幹細胞。

  可儘管提前開始,但是機器一直發出警報,循環量始終不達標,時間耽誤了。

  潘克勤很著急,擔心趕不上飛機。造血幹細胞移植需要24小時之內送達,而且是送到得越早越好。

  眼看著時間來不及,志願者們齊心協力聯繫交通部門,立刻為潘克勤開闢了一條綠色通道。20多分鐘,潘克勤順利到達蕭山機場。

  沒想到當她把儲運箱往身上一挎,一路小跑到登機口時,飛機延誤的消息傳來。

  潘克勤緊張得手腳一直發抖,身上不停地冒出冷汗。

  幸好航空公司很快做出協調,在最快一班飛往青島的其他航空公司的飛機上為她找到一個空位。

  潘克勤登機了。坐下的那一刻,她覺得有些恍惚。她雙腳緊緊夾牢儲運箱,絲毫不敢鬆懈。

  下了飛機,青島當地醫院就派了車子來接。下午3點多,潘克勤達到醫院,將儲運箱交給院方。

  在電梯裡,她見到了受捐女孩的父親,很瘦小,很憔悴。年輕的父親見到她的第一眼,眼淚撲簌撲簌往下掉。

  走出醫院的那一刻,潘克勤深深籲出一口氣:「那是一種如釋重負。我對自己說,我沒有搞砸,我做到了。那個孩子一定會好起來的。」

  護送生命禮物

  心理壓力遠超過路途奔波

  有了第一次的「驚心動魄」,之後的每一次任務似乎變得順利起來。

  最起碼,潘克勤是這麼認為的。

  去廣州,正好碰到空中管制,好幾十架飛機都在排隊。潘克勤在和機場溝通後,她所乘坐的那架飛機優先起飛,護送完造血幹細胞,她一個人去吃了一頓陶陶居。

  去長沙,因為航班時間不合適,她買了高鐵票,因為臨時各種改時間,她最後站了4個小時到長沙,其間不敢上衛生間,後來吃了一份臭豆腐犒勞自己。

  去武漢,在機場她第一次走了VIP通道,可惜連一碗熱乾麵都沒吃上就匆匆趕回杭州。

  去年8月,她坐高鐵去上海,當天來回將一份造血幹細胞取回杭州。那天從地鐵出來時,碰上雷陣雨,第二天她就發燒了,因為低鉀還住了院。

  護送生命禮物,心裡的壓力比身體上的勞累更加讓人難以承受。

  上崗前,潘克勤進行了嚴格的培訓,包括護送技巧、溝通技巧、模擬情境等。

  一路上,儲運箱都不能離開視線。偶爾還要稍微晃動一下箱體,保持細胞活性之外保證它不會凝固。

  潘克勤說,護送分隊的人,最習慣的動作就是小跑。但幅度不能太大,又不能太慢,爭分奪秒。「體力一直在消耗,精神一直緊繃著,當時不累,放鬆下來一定會癱軟。」

  因為時間控制不好,他們常常吃不上飯。所以在潘克勤的背包裡,一定會準備一些麵包和餅乾。

  不過,這些在潘克勤看來「都不是事兒」。

相關焦點

  • 9歲男童為父捐造血幹細胞 脖子大腿扎管子抽血
    昨天中午,杭州浙江省中醫院血液科無菌病房外,9歲的龍龍(化名)衝著無菌艙內的父親笑,額頭上沁著汗水。媽媽陳麗(化名)一邊擦著兒子臉上的汗,一邊心疼地說:「才走了這麼一點路,就出汗了,以前跑半天都不成問題。回家得好好補補了。」因為父親患上血液病,無奈之下,龍龍挺身而出,昨天和前天先後兩次捐獻造血幹細胞,以挽救父親的生命。龍龍也是我省迄今為止年齡最小的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 劉建營:捐獻造血幹細胞者的自白
    但要實現無償捐獻,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等待。平時,我就留意各種渠道上講解的造血幹細胞知識和移植動態,根據專家的指導建議,有針對性地、堅持鍛鍊身體,以備配型成功後,隨時就能捐獻。我沒和家人商量,就滿口答應下來,並表示積極配合紅十字會盡一切所能,用自己健康的幹細胞來救治這位患者。 從初配相合到成功捐獻,又經過了將近一年的等待。這期間,我積極配合紅十字會再次抽血進行高分辨配型、體檢等常規檢查,並在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同意書鄭重籤下自己的名字,履行自己當初的承諾。
  • ...月全國捐獻者數量破萬,但中國等待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有100多萬
    這個月內吉林省的第6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19日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完成採集,單月採集6例捐獻者的造血幹細胞也創造了吉林省新紀錄。至此,該省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達到96例。最新一例捐獻者是一名27歲的退伍軍人,名叫劉旭。2年前,劉旭加入吉林省造血幹細胞志願者服務大隊,一直積極從事公益活動。接到捐獻通知後,為保持好身體狀態,他立即戒掉了平時小酌幾杯的愛好。
  • 江蘇又產生一對捐獻造血幹細胞夫妻
    2021年1月11日上午,鹽城市民李海華在泰州市人民醫院正式捐獻造血幹細胞。至此,江蘇繼石雲根、張冬梅夫婦後又產生了一對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夫妻。當天上午江蘇首對捐獻者夫妻石雲根、張冬梅也來到採集現場一起見證這個重要時刻。  李海華、陳國蓮夫婦成為全國第四對(之前江蘇、廣東、安徽各一對)、江蘇省第二對、鹽城市首對無償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夫婦。
  • 傳遞「生命火種命」 ——訪巴中市第3例造血幹細胞成功捐獻者郭號
    他是一名大學生,她是一個4歲小女孩;一個在四川巴中,一個在湖北武漢。原本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卻因為一次造血幹細胞的捐贈,將兩個人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因為他的捐贈,讓患有白血病的她迎來了希望。這名造血幹細胞的捐贈者就是目前就讀於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師範系小學教師班的南江縣正直鎮荊江村大三學生郭號。
  • 父親剛做手術、妻子在哺乳期!鄭州一退伍軍人捐獻造血幹細胞,得到...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通訊員 張予 文/圖2021年1月6日,門外雖是數九寒天,在河南省腫瘤醫院造血幹細胞採集室內卻暖意融融。來自滎陽的退伍軍人白鵬捐獻造血幹細胞,用自己的大愛為一位血液病患者送去新生,成為鄭州市第317例、河南省第934例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時隔10多年,退伍軍人完成「入庫」救人的心願今年39歲的白鵬,目前在滎陽市住房保障與房地產服務中心工作。2000年至2005年,白鵬曾在部隊服役,「退伍軍人」是他的另一個身份。
  • 我國造血幹細胞捐獻突破10000例!這個數字 與生命有關
    2020年8月,她為一名重症血液病患者捐獻了造血幹細胞。 △林彬彬(圖片來源:中華骨髓庫官方微信)林彬彬說:「加入中華骨髓庫時沒想太多。回想起來,能在幾年之內找到匹配的人,為他帶去生命的希望,是一件神奇的事。為此,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這一天,國際同仁發來祝賀點讚中華骨髓庫的發展。
  • 為3歲的她祈禱!首兒所完成首例無關供者造血幹細胞移植
    她正在靜靜等待著新移植的造血幹細胞重新「生長」。這也是首兒所完成的首例無關供者造血幹細胞移植。3歲的小女孩琪琪(化名)活潑可愛,但卻命運多舛。出生時就因早產住進重症監護室,還合併了肺部感染,腦出血,接受了ECMO治療,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治療後才康復出院。
  • 2歲娃接受媽媽造血幹細胞移植 成功率低於1%
    昨天,醫院血液腫瘤科副主任熊昊拿著血檢報告單宣布,2歲的馮瑞順利闖過移植關、抗排異關、抗感染關,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刷新了湖北省內年齡最小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的紀錄。「是媽媽的堅持,給小馮瑞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生的希望。」熊昊很是感慨。昨天上午10點,記者在醫院血液病房見到了出艙已33天的小馮瑞和他的媽媽靳雅。
  • 揭秘造血幹細胞的捐獻與移植
    在6月的「2012細胞治療技術」即將到來之際,生物谷編輯與您一起了解造血幹細胞的捐獻與移植。什麼是造血幹細胞移植?造血幹細胞是所有造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的起源,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歸巢(即定向遷移至造血組織器官)的潛能,可以分化為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 他兩度移植造血幹細胞給她,第二次減重近20斤
    湖北省受捐者胡磊見到恩人黃偉的那一刻瞬間淚目,深深彎腰鞠躬。他兩度移植造血幹細胞給她第二次捐獻前減重近20斤胡磊來自湖北,是一名80後。2014年3月,她在一次B超檢查中發現肺部有積水,心包有積液。很快,她被確診為T母淋巴細胞淋巴瘤晚期,病情危重。醫生告訴她:惟一的希望就是做造血幹細胞移植。
  • 女孩急需造血幹細胞,家人全都不匹配,大學生志願者千裡「血援」
    近期十二歲的女孩小佳被緊急送往了兒童醫院,後經診斷為極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目前最佳的治療辦法就是造血幹細胞移植,可是小佳的父母以及同胞妹妹的骨髓配型都沒有成功,而另一邊小佳的病情在持續惡化,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那麼小佳能否從250萬志願者中找到骨髓配型與她完全相匹配的人呢?
  • 捐獻造血幹細胞律師:用我的5天挽救一個生命 值!
    2015年5月,馬海峰帶自己的兒子去醫院就診,偶然看到了「造血幹細胞志願者」招募的宣傳,心頭一動。「我身體一直不錯,從大學開始就經常去義務獻血。當時對捐獻造血幹細胞沒有太多了解,但知道那是許多嚴重疾病的患者最後的一線生機。雖然能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但卻是極有意義的事情。」
  • 骨髓造血幹細胞「悔捐」調查:捐獻關鍵時刻近半志願者「脫逃」
    欣欣家人承擔了捐獻者高分辨配型、體檢和採集幹細胞等一系列費用約5萬元,這下不僅錢打了水漂,孩子也只能先回輸她自己的造血幹細胞,回到原始狀態,等待下一個合適的供體。欣欣的遭遇不是個案。悔捐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卻又不時發生。有數據顯示,全世界範圍內,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最終「臨陣脫逃」的概率較高。
  • 想認識造血幹細胞的小夥伴,請進來...
    而造血幹細胞是所有造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的起源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歸巢(即定向遷移至造血組織器官)潛能。它不僅可分化為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還可跨系統分化為各種組織器官的細胞,因此是多功能幹細胞。造血幹細胞移植可治療惡性血液病,部分惡性腫瘤,部分遺傳性疾病等75種致死性疾病。怎麼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資料庫?
  • 造血幹細胞捐獻方法
    造血幹細胞捐獻問答捐獻造血幹細胞影響身體健康嗎?  人體內的造血幹細胞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正常情況下,人體各種細胞每天都在不斷新陳代謝,進行著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環往復,失血或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l-2 周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恢復到原來水平,因此,捐獻造血幹細胞不會影響健康。採集造血幹細胞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 造血幹細胞捐獻變卦後續:白血病患者找到新捐獻者
    醫院表示,10月21日,就能將新捐獻者的造血幹細胞植入陳宇明體內  變卦者仍未現身  打算給陳宇明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志願者,被父親帶回柳州後,已「失蹤」多日。目前,從她身上採集造血幹細胞的最佳時間已過,但她仍未現身。不少讀者對她及其家人的行為表示不滿。
  • 中國最小再障患兒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順利出倉
    &nbsp&nbsp&nbsp&nbsp中國最小再障患兒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順利出倉&nbsp&nbsp&nbsp&nbsp6月16日,父親節即將來臨之際,重慶一名1歲3個月大的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在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接受其父親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後順利出倉
  • 胥女士捐獻造血幹細胞救人 成為河北省第500例捐獻者
    12月29日,經過四個多小時的等待,12時30分,隨著血細胞分離機停止運轉,來自定州市的胥女士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以下簡稱省二院)成功捐出202毫升「生命種子」,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愛。胥女士不僅將挽救一個生命和一個家庭,與此同時,她還成為河北省第500例捐獻者,河北省造血幹細胞捐獻突破500例!17年來,這不僅是我省造血幹細胞捐獻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更是一幅生命延續的精美長卷。
  • 十五年等待終圓夢!河北秦皇島志願者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
    河北新聞網11月24日(記者孔思遠)今天8時10分,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來自秦皇島的趙志琪正式開始捐獻造血幹細胞。為了這次捐獻,他已經等了整整15年。趙志琪和家人以及工作人員合影。15年前,他產生了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想法。「以前信息不發達,我一直以為白血病是絕症,不能治癒。」趙志琪回憶,「2005年,通過電視節目了解到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治好白血病,我就有了捐獻的想法。」從那以後,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想法,一直縈繞在趙志琪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