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FOSN光纖慣導助力臨近空間探測飛艇放飛

2020-11-26 騰訊網

資料圖:中國臨近空間飛艇

原標題:三院33所FOSN光纖慣導助力臨近空間探測飛艇放飛

近日,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FOSN光纖捷聯慣導系統在某臨近空間探測飛艇項目中圓滿完成了放飛試驗。該項目為中科院承擔的總裝備部十二五重點項目,臨近空間飛艇的大動態、低速、柔性運動環境對慣導系統提出了嚴峻的技術挑戰。

自2010年33所跟蹤到該項目後,集智攻關,針對該項目的使用環境與應用特點,結合現有技術基礎,向總體單位推介了FOSN光纖捷聯慣導系統。

在項目的研製過程中,33所與總體單位進行了積極地配合,根據飛艇的工作特點進行了多次定製更改。本次放飛試驗是其最重要的一項競標項目,試驗前,33所研製人員進行試驗前「雙想」,結合使用環境、流程,對產品功能及性能的符合性進行分析,找出薄弱環節,提出預案,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為試驗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該項目的突破,是33所產品首次應用於臨近空間飛艇,為在臨近空間中的應用打開了又一新的局面。(文/王友明)

相關焦點

  • 臨近空間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天基探測。自20世紀中葉起,以美蘇為代表的空間技術大國就將臨近空間的探測和研究作為重要的研究發展領域。用於臨近空間大氣參數探測的衛星主要有美國的高層大氣探測衛星(UARS)、逃逸層/低熱成層/電離層探測衛星(TIMED),中國的風雲三號和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也具有臨近空間部分關鍵參數的觀測能力。
  • 首發 | 臨近空間飛行器—改變未來戰場規則的新型武器
    (JAXA)、歐洲航天局(ESA)等知名航空航天研究機構都大量使用高空科學氣球平臺在臨近空間進行科學探測活動,依靠國家基礎科研經費的持續穩定支持,每年的飛行活動在20次以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平流層飛艇 近年來主要項目有美國軍用多用途高空飛艇(High Altitude Airship,HAA)、探測器與結構一體化(ISIS)飛艇、高空哨兵(HiSentinel)飛艇、Elefante集團的平流層5G通信項目、法意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StratoBus、日本JAXA平流層飛艇以及韓國和中國的項目
  • Nautilus 4000高精度光纖慣導在海洋船舶領域的應用
    在地球表面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海洋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利益競爭的新空間,越來越多的沿海各國,都投入巨額資金去開拓海洋資源,提高海洋競爭力,在民用以及軍事領域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見建設海洋強國對我國而言,意義是非凡的,是完全有必要的,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是成為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 華測慣導RTK正式上市,推動空間地理信息行業效率變革
    上海2019年6月25日 /美通社/ -- 近日,上海華測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測)研發的慣導RTK接收機正式上市,為工程建設、大地測量等地理信息相關行業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服務。2019年6月25日,我國成功發射第四十六顆北鬥導航衛星。
  • 國產平流層浮空器首次實現安全往返"臨近空間"
    據此前報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發的「圓夢」號飛艇曾進行相關試驗。新概念浮空器放飛準備在地面到太空之間,有一個被稱為處女地的寂靜空域,那裡飛機上不去、衛星下不來——這就是離地20至100公裡尚待開發的「臨近空間」。
  • 軍用慣導需求高成長 「民參軍」迎來向上拐點
    原標題:軍用慣導需求高成長 「民參軍」迎來向上拐點 摘要 慣性導航為軍用尖端必備技術,需求保持穩定高增長。
  • 孟軍輝:飛行器上放飛夢想
    進入空氣稀薄地帶2015年10月13日,我國首個新型臨近空間飛艇在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巴彥寶拉格機場解纜升空。飛艇在指定高度展開了包括飛行、通信、空間態勢感知等多種科學實驗後順利著陸,實現了所有升空設備完好回收。
  • 軍工:軍用慣導需求高成長 「民參軍」迎來向上拐點 薦4股
    根據技術類型的不同,慣導可以分為雷射慣導、光纖慣導和MEMS慣導。慣導作為尖端技術,價值量大,且技術壁壘很高,受益於海陸空裝備升級,和國防信息化,需求將保持穩定高增長。  市場空間高達200-300億元,民參軍比例極低。據我們估計,軍用慣性導航年需求至少200-300億元以上,但長期被軍工集團科研院所壟斷,民參軍比例極低,僅有2%左右。
  • 奇點臨近:中國「黑科技」群落崛起
    一個月前,光啟在其深圳阿波羅基地放飛「雲端號」飛艇,實現了4000米高空中大面積的Wi-Fi信號發送、海事信息監測等任務。  在劉若鵬的心目中,中國在「工業實現」中僅僅是參與迭代發展的時代應該過去,他和他的團隊要從關心人類前進的本質出發,將人類的智力活動看作是人類體外進化的手段,執著於顛覆式創新。
  • 我國高空科學探測領域重大消息:臨近空間浮空器實驗基地正式開建
    正式開工建設,其建成後將作為高空科學探測和科學實踐活動的重要平臺,會為中國臨近空間浮空器技術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貢獻。關於臨近空間浮空器,咱們應該首先解釋,什麼是臨近空間?如此一來,臨近空間便成了目前和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相對獨立的"真空"層。再加上臨近空間雷暴閃電較少,也沒有雲、雨和大氣湍流現象,在這裡運行的飛行器就顯得自由且安全。因此,一種新型作戰武器——臨近空間飛行器便誕生了。
  • 我國光纖陀螺突破技術壁壘:成功用於遠洋航海
    慣導系統由兩個核心測量元件構成——輸出載體相對慣性空間比力的加速度計和輸出載體相對慣性空間的絕對角速度的陀螺。「可以說,陀螺是慣導系統中的『心臟』,直接決定慣導系統的成本。」中船航海慣性導航室副主任劉俊成說。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以液浮和氣浮陀螺為代表的機械陀螺問世開始,傳統的機械式慣導設備及系統成為船用導航市場的主流。然而發展至今,其已經到了一個「天花板」。
  • 中國臨近空間浮空器實驗基地項目開工建設
    中新網北京11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5日發布消息說,由該院承建的國家科教基礎設施——臨近空間浮空器實驗基地項目,14日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正式開工建設,將推動中國臨近空間浮空器技術的快速發展。
  • 攜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一研究院等 德陽將打造飛艇產業
    8月5日上午,德陽市人民政府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一研究院、崑崙石(深圳)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東方宏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籤署飛艇產業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在德陽打造飛艇產業。市委副書記、市長趙輝,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一研究院院長奚全生,副市長李成金,市政府秘書長彭勇等出席籤約儀式。
  • 不同於北鬥、GPS,解析室內定位背後的微慣導技術
    目前負責團隊技術路線和產品技術研發,對於空間定位的慣導、超寬帶、雷射、視覺SLAM都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談了談微慣導定位方案,以及為什麼選擇這個方案背後的緣由。提起定位導航,大家首先想到的是GPS,中國也推出了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北鬥衛星定位系統。
  • 【中新社】中國臨近空間浮空器實驗基地項目開工建設
    中科院空天院臨近空間浮空器實驗基地項目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開工建設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5日發布消息說,由該院承建的國家科教基礎設施——臨近空間浮空器實驗基地項目,14日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正式開工建設,將推動中國臨近空間浮空器技術的快速發展。
  • 我國研發出仿「僧帽水母」平流層飛艇
    這一研究,有望打造能在臨近空間長期駐留、穩定運行的平流層飛艇。  臨近空間為距地面20—100千米的空域,是跨接航空與航天的「空白地帶」,也是人類繼陸、海、空、天之後,進一步拓展和利用的自然環境,對催生新的經濟產業和提升作戰力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中科院臨近空間數據上線共享 服務全球用戶
    中科院空天院介紹說,鴻鵠專項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系統由中科院定量遙感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承擔建設,集成專項歷次科學實驗原始數據與科學分析數據,通過數據交換等渠道匯集的來自其他科學探測系統、支持臨近空間科學研究的外部系統數據,以及支持開展臨近空間科學研究的相關氣象、水文、地理信息等基礎數據,涉及生物、大氣、電磁、輻射等多學科領域,包括空間原位探測數據、地基觀測數據、遙感影像數據、基礎地理數據等多類型數據
  • 我研發出仿「僧帽水母」平流層飛艇
    來源:科技日報28日,記者從在長沙召開的第二屆空天杯全國創新創意大賽決賽中獲悉,來自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的創新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受僧帽水母生物啟發的「平流層飛艇仿生設計方法」。這一研究,有望打造能在臨近空間長期駐留、穩定運行的平流層飛艇。臨近空間為距地面20—100千米的空域,是跨接航空與航天的「空白地帶」,也是人類繼陸、海、空、天之後,進一步拓展和利用的自然環境,對催生新的經濟產業和提升作戰力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烽火通信高性能保偏光纖為高質量光纖陀螺保駕護航
    C114訊 光纖陀螺儀與傳統的機械陀螺儀相比,優點是全固態,沒有旋轉部件和摩擦部件,壽命長,動態範圍大,瞬時啟動,結構簡單,尺寸小,重量輕。與雷射陀螺儀相比,光纖陀螺儀沒有閉鎖問題,也不用在石英塊精密加工出光路,成本低。世界各發達國家的許多科研機構和著名大學都投入巨資開發高性能光纖陀螺。
  • 國產軍用慣性導航:各軍種裝備廣泛應用,市場空間超過百億
    未來雷射陀螺儀、光纖陀螺儀在我國軍用飛機市場前景廣闊。相比於美國,我國不僅在戰機數量上有巨大差距,在飛機代數也有明顯差距,目前我國仍有一半的戰鬥機為二代機,二代機大多數採用機電陀螺儀慣導系統,隨著殲-7、殲-8 等機型的陸續退役,機電陀螺儀慣導未來也將逐漸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