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氣象--晴空湍流

2021-01-14 飛行大家談

航空業中晴空湍流常發生在雲層密集的環境以外(即晴空),對流層的中層和上層,有時也發生在平流層的下層。

有必要提醒一下:「晴空」指的並不是萬裡無雲,因為晴空湍流發生時,天空中常有雲量密度較低的捲雲存在。因此捲雲也可以作為一個警示,提醒機組人員注意晴空湍流。

晴空湍流也是一種大氣湍流,根據對中緯度對流層的中層和底層的觀察,這種大氣湍流是由風向或風速的高度變化引起的。

我們可以在大氣的空氣動力學中去討論空間風變化的原因,在急流下方的小範圍內,存在一些強烈的大氣「碰撞」,這種現象被稱為溫帶擾流。

記住,強風梯度對應於強烈的水平溫度變化。在一個恆定的飛行高度層,快速的溫度變化可能會產生較強的湍流。

(視頻:高空500pha的風)

儘管有一些簡單規則和觀測設備可以使用(民航組織強烈建議機組人員積極交換關於湍流的信息),但晴空湍流仍然並不容易確定和量化。由于晴空湍流是自然湍流且其發生具有不規則性和不可預測性:同一地點,現在沒有湍流並不排除幾分鐘後沒有。

湍流體積用水平和垂直面來描述,它的強度由兩個閾值指定:中度和嚴重。這裡說的是湍流體積,並不是湍流的分類,湍流按強度分類請看下圖:

飛機在易發生湍流的區域停留的時間越長,遭遇湍流的可能性越大。正如數字運行模型提供的觀測或預報所揭示的那樣,當前的定位、量化和預報方法都是基於風向和/或風速高強梯度的發現。

(圖片來源於:flightradar24)


A圖黃褐色區域為水平區域上看到的湍流可能發生的區域。

B圖黃褐色區域則為垂直方向(等壓線表示)看到的湍流可能發生的區域。

C圖用等風速線輪廓來標記湍流區,紅色表示湍流最嚴重的的區域。

C圖中仔細觀察,對於區域1(接近polar side,即極區一側),水平分布範圍小,因此區域1中的飛機採取水平飛行能夠更加快速的逃離湍流區;對於區域2(接近tropical side,即接近熱帶對流層頂),垂直分布範圍小,因此區域2中的飛機採取垂直飛行能夠更加快速的逃離湍流區。這裡有一條國際規則足以粗略判斷晴空湍流是否存在:當某個地區的水平風切變每185km速度變化為15m/s,垂直風切變每300米速度變化為2.6m/s,相當於水平溫度每222km變化超過5℃。

(視頻:氣壓高度500pha溫度分布狀況)

在明顯的高空槽附近(常在中緯度地區發現)或在較高的山脊線附近(更常在低緯度地區發現,通常伴隨卷狀雲),還有其他具有明顯潛在湍流的區域。風向的突然變化是形成湍流的關鍵因素,而不是風速。

最後大家可以觀看下面的視頻(視頻來源於youtube ),詳細了解晴空湍流:


相關焦點

  • 晴空湍流導致海航班機多名旅客受傷
    海南航空由成都飛往北京的HU7148航班。12日,談起近年來時有發生的類似航空飛行事件,海南航空品牌中心工作人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海航運行控制部(FOC)認定這次顛簸事件為晴空顛簸造成。   民航華北地區空管局氣象中心主任盧新平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晴空顛簸也叫晴空湍流,是在沒有雲的高空因大氣活動造成的飛行器顛簸。
  • 晴空顛簸,飛行中最常見的致傷原因!
    氣象頻道指出,AA280報告的遭遇湍流的地區附近有「迅速增強的冬季風暴」並伴有大風。一名商業飛行員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在郵件中說,這是個有警示意義的事件。「即使安全帶指示燈熄滅,如果乘客一直都系好安全帶,大部分與顛簸相關的受傷都是可以避免的。」「晴空亂流是非常難以預測的,你可能飛得很順暢,但突然一下就收到湍流的襲擊,它可以是風切變、山地背風波甚至是飛機尾渦。
  • 聊飛行 |俄航客機遭遇嚴重晴空亂流
    俄航客機遭遇嚴重晴空亂流後受傷乘客躺在地上 圖片來自路透社一名俄羅斯外交官表示,3名俄羅斯傷者受傷嚴重接受了長達數小時的手術。醫生表示他們已經脫落危險。俄羅斯航空已經就傷者受傷情況發布多次聲明。俄航在聲明中稱,在曼谷降落前40分鐘,客機遭遇嚴重亂流導致多名乘客受傷,而因為是晴空亂流機組人員無法提出告警。俄羅斯大使館表示:「所有傷者被送往當地醫院,受傷程度有所不同,但是主要為骨折和擦傷。而部分傷者受傷的原因是沒有系好安全帶」俄羅斯航空每天運營兩趟從莫斯科飛往曼谷的航班。俄羅斯旅客熱衷於前往泰國沙灘度假。
  • 民航知識:飛機機載氣象雷達
    機載氣象雷達的用處機載氣象雷達系統(WXR)用於飛機在飛行中對前方航路上的危險氣象區域進行實時地探測,選擇安全的航路,保障飛行的舒適和安全。機載氣象雷達的原理機載氣象雷達主要用來探測飛機前方航路上的氣象目標和其他目標的存在以及分布狀況,並將所探測目標的輪廓、雷雨區的強度、方位和距離等顯示在顯示器上。它是利用電磁波經天線輻射後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的原理,目標的導電係數越高,反射面越大,則回波越強。
  • 中國民航氣象事業發展迅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航事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國內通航的有一百多個機場,國際航線四通八達,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國際交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保證民航飛行的安全與正常,中國民用航空總局華北空管局氣象中心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努力搞好航空氣象服務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 民航氣象中心增設國際航路氣象服務崗位
    為應對火山活動及其火山灰雲對我國航空的影響,使相關單位能夠及時掌握和全面了解火山噴發和火山灰的情況,民航氣象中心積極開展工作,用各種渠道收集全球火山活動的信息,開發火山灰諮詢信息預警軟體,及時發布關於火山灰的服務專報。
  • ——走進民航華東空管局氣象中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陳九齡  大霧、低雲、冰雪……特殊天氣極大地影響著航空飛行的安全與正常,而春運期間又是大霧、冰雪等特殊天氣多發的季節,也是民航氣象部門一年中的繁忙時期。
  • 亞航客機墜海惡劣天氣恐是主因 或遇到晴空亂流
    有航空專家說,因為事發當天東勿裡洞島的天氣非常惡劣,飛機很可能是碰到「晴空亂流」(Clear-air turbulence)後出事。  「晴空亂流」最可能在2.3萬英尺(約7000米)至3.9萬英尺(11.8千米)的高對流層空域出現,碰到這種情況會對飛行安全會造成一定的危險性。它一般不可能以肉眼看到,也很難從現有的雷達系統中探測到。因此,機師通常很難察覺並避開。
  • 中國民航氣象信息實現全面共享
    《面向航空安全和效率的氣象大數據共享與服務雲平臺》項目通過驗收《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張豐蘩 報導:12月21日,由民航局空管辦和氣象局相關單位合作研製的《面向航空安全和效率的氣象大數據共享與服務雲平臺》項目通過驗收。
  • 安徽:氣象民航共同提升航空氣象保障服務能力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孫毅博 魏文華報導 近日,安徽省氣象局與民航安徽空管分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建立健全合作機制,實施全方位合作,全面提升安徽航空氣象保障服務能力。
  • 氣象科普---晴空輻射與它的危害
    啥是晴空輻射? 晴空輻射是怎麼形成的?當白天的時候,地面及其附近空氣吸收太陽短波輻射而升溫迅速。到了夜間,地面及其附近空氣因向外輻射長波而迅速降溫。晴空輻射的表現晴空輻射是指白天天氣晴好,地面溫度上升較迅速,人們容易感到溫暖甚至是有點熱;可到了晚上,沒了太陽的增溫效應和雲層的保溫作用,夜晚溫度比白天明顯偏低。晴空輻射表現為當地受高壓系統控制,天氣雲量極少,晝夜溫差加大,天氣變得乾燥。
  • 淺談民航氣象觀測工作中的「盡職盡責」
    作為一名民航氣象觀測員,應當意識到民航氣象觀測關係到天氣預測預報的準確性和氣象服務的針對性,以及對保障飛行安全、快捷的重要影響。隨著我國航空運輸 業的迅猛發展和當前空管系統面臨的安全高風險,我想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堅定行業自信,做到兢兢業業、盡職盡責。
  • 測風雲氣象 守皓月晴空
    從「0到1」的突破——  反覆調試運算,建成自己的數值天氣預報系統  「我16歲參軍,被分配做氣象觀測員。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改變過投身氣象的初衷。」  孫軍解釋,如同工匠根據圖紙或模型來製造產品,預報員每天都要跟數據、天氣圖打交道,依據過去和現在的氣象資料,預測未來的天氣狀況。這些工作在外人看來也許略顯枯燥,孫軍卻覺得鮮活而生動。「當年,我們需要手繪天氣圖,一支2B鉛筆、一支紅藍鉛筆,就能把風雲變幻、皓月晴空鋪陳在圖紙上。現在技術進步了,在電腦上畫圖,依然要講究線條粗細和顏色搭配。
  • 風廓線雷達:捕風捉影的「氣象預報神器」
    民航有三大災害氣象天氣,除了雷暴、低能見度,還有一種災害天氣「風切變」。這個詞,可能大家並不熟悉,飛機在起飛和降落的時候,如果發生了風切變,很有可能飛機會被拍在跑道上,造成安全事故。那麼,如何應對這個無形的機場殺手呢?一起來了解一個航天神器。發生在2009年廣州飛成田機場的貨機意外,造成正副駕駛當場罹難。
  • 寧夏監管局完成民航氣象人員執照考試考核工作
    民航氣象執照是從事民用航空氣象服務工作的資格證書,從業人員持有專業執照是確保服務質量和保證飛行安全的必要條件之一。
  • 業內人士:下降速度正常 或遇到湍流
    民航資源網2020年8月20日消息:20日下午,網傳消息稱國航北京飛杭州CA1704航班飛行途中突遇氣流顛簸,有乘務組工作人員受傷。目前航班已安全落地杭州。  據飛常準數據,國航CA1704航班於今日(20日)12點04分從北京飛往杭州,已於13點48分降落杭州蕭山機場。
  • 民航新疆管理局嚴把航空氣象人員資質能力關
    按照這一民航安全管理工作思路,民航新疆管理局將人員資質能力管理作為轄區航空氣象行業管理體系中重要部分,突出人員培訓、考核、準入等各個環節的過程監督和管理,嚴格執行規章標準,嚴格按照程序辦事,嚴把人員資質能力關。
  • 民航氣象大數據共享與服務雲平臺上線運行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 通訊員張豐蘩報導 近日,面向航空安全和效率的氣象大數據共享與服務雲平臺上線運行。該平臺能為航空公司、空管、機場等運輸航空和通用航空主體提供基於網際網路的氣象大數據支持,進一步滿足航空安全和飛行效率對氣象數據的需求,提升氣象服務的及時性、便捷性和有效性。
  • 河南大學研製成功「民航氣象信息綜合處理系統」
    新華社鄭州1月9日電(郭久輝 劉洋)記者從河南大學獲悉,該校承擔研製的「民航氣象信息綜合處理系統」1月7日通過了專家組鑑定,並在全國44個機場投入使用。    「民航氣象信息綜合處理系統」是中國民航局的招標項目,由河南大學教授曹奎主持,河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河南大學東西方信息工程公司聯合中標和開發,經過3年攻關研製成功,主要用於為空中交通運輸提供氣象信息服務。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中國民航局高級工程師張洪泰等組成的專家組鑑定認為,這個系統設計合理、技術先進、實用性強,總體達到國際同類系統先進水平。
  • 中國氣象局用民航飛機採集傳輸實時氣象資料
    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中國氣象局與民航總局22日籤署了航空器氣象資料下傳合作項目業務化協議,這一項目將通過飛機採集氣象資料後及時下傳至氣象部門,從而豐富我國現有的實時氣象資料庫,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率、氣象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航空器氣象資料下傳(簡稱AMDAR)是國際民航組織和世界氣象組織在全球範圍內積極推動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