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廓線雷達:捕風捉影的「氣象預報神器」

2020-12-03 央視財經

(央視財經《國際財經報導》欄目報導)最近坐飛機出門的朋友們,可能有不少遇到了因天氣原因導致航班延誤。民航有三大災害氣象天氣,除了雷暴、低能見度,還有一種災害天氣「風切變」。這個詞,可能大家並不熟悉,飛機在起飛和降落的時候,如果發生了風切變,很有可能飛機會被拍在跑道上,造成安全事故。那麼,如何應對這個無形的機場殺手呢?一起來了解一個航天神器。

發生在2009年廣州飛成田機場的貨機意外,造成正副駕駛當場罹難。據新聞報導,當時飛機遭遇了來自側面的風切變,偏離航道失去了控制。風切變是指短時間內空中發生的風速和風向的急劇變化。

遭遇風切變,如果駕駛員處置不當,將直接威脅到旅客生命安全。科研人員利用航天雷達技術發展了測風雷達技術,用來研究機場風切變。如何來捕捉看不到的風的信息呢?

地球表面被太陽照射冷熱不均,形成空氣流動叫大氣湍流,通過雷達監測湍流的運動軌跡,就能測算出風的信息。

記者張文杰:從我旁邊這個風廓線雷達就可以,在150米到6公裡範圍內,對湍流進行實時監控。

風廓線雷達是追蹤大氣湍流進行探測的遙感設備,航天科研人員通過它對重點氣象數據的採集,對風切變進行監測。

中航科工集團二院二十三所工程師趙昊:這個系統主要是依靠(風廓線雷達的)集成模塊,發出指令,通過接收器接收到我們想要的參數,形成了氣象數據。

工作人員說,系統顯示屏上英文F字樣的圖形,代表了各個高度空氣湍流的變化,包括風速、風向、溼度、溫度等重要指標。在這個系統,除了能監測風的變化,還能提供更多的氣象信息,比如在一公裡以上的高空有沒有雨量,都顯示得非常清楚。比如,當天雨量變化情況在顯示屏上一目了然,並且能傳送到手機氣象APP上。

中航科工集團二院二十三所工程師趙昊:可以看到從早上六點開始下雨,一直下到下午五點才停止,而高度越高雨量越小。

領先的航天技術不僅能非常精準地捕風捉影,還能參與人工影響天氣,保障我國重大活動的安全順利進行。2018年韓國平昌冬奧會,在開幕式彩排中,-15℃的低溫曾經直接凍懵了觀眾。與夏季奧運會相比,冬奧項目,尤其是室外舉辦的雪上運動項目,本身受氣象條件影響更大,風速風力、氣溫雪溫等甚至直接考驗著運動員的技術發揮。而在未來的北京冬奧會上,也將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期待未來還會有更多航天「神器」出世,讓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更加方便!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發展從落後到領先,從弱小到強大,不禁要為祖國點讚:厲害了我的國!

黃勇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氣象事業部主任:2008北京奧運會以及2015年九三閱兵時候我們進行了氣象安保,未來我們還要保障北京的冬奧會。

(本文編輯:武新陽)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召開《全國風廓線雷達站網布局方案》專家論證會
    研究災害性天氣的形成機理和變化規律,監測災害性天氣形成發展過程,是進行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防災減災的基礎。2021年1月5日,《全國風廓線雷達站網布局方案》專家論證會在北京召開。風廓線雷達觀測站網對提高我國氣象監測、預報、災害天氣預警和服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技術路線合理,設計科學合理,具有前瞻性,結論可靠。專家組同意《方案》通過論證。
  • 海南地區首套風廓線雷達系統落戶海口美蘭機場主降跑道
    圖:海口美蘭機場風廓線雷達系統 攝影:王瀟驍民航資源網2020年9月9日消息:2020年9月8日,海口美蘭機場首個風廓線雷達系統工程項目在海南空管分局完成行業驗收由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民航海南監管局、中南空管局、海南空管分局、美蘭機場工程建設指揮部、設計、施工、監理等7家單位26人組成的專業驗收組,完成了對海口美蘭機場風廓線雷達系統工程項目的行業驗收。專業驗收組結合現場建設情況,對相關文檔材料和合同約定指標進行全面的核查;仔細聽取項目驗收相關工作匯報,提出優化和改進意見。
  • 砥礪奮進的五年(一)|新版天氣雷達和風廓線雷達三維組網產品推出
    (V3.0)和風廓線雷達組網產品(V1.0)。據氣象探測中心數據質量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工作團隊基於「提高觀測系統質量效益」的發展主線,集成風廓線雷達、自動站等多種產品的應用系統,將採集、傳輸、質控、加工、分析、檢驗及用戶終端反饋等業務流程串聯起來,為新版雷達產品的推出打下基礎。
  •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3D可視型雷射雷達與都卜勒風廓線雷射雷達...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3D可視型雷射雷達與都卜勒風廓線雷射雷達採購項目」項目(項目編號:中大招(貨)[2017]801號) 組織評標工作已經結束,現將評標結果公示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中大招(貨)[2017]801號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天氣預報肯定有一席之地,作為每天出門前的天氣預警工具,它決定著你是否可能被淋成落湯雞。製作天氣預報是個非常繁瑣的過程,需要依次搜集過去一段時間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這些氣象數據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告訴你,天氣預報數據採集於「天地空」,經過分析和會商,一份天氣預報產品就誕生了。
  • 氣象雷達發展專項規劃(2017-2020年)內容是什麼?
    目前,我國已經開展了S波段、X波段相控陣雷達試驗平臺的建設,並對相控陣天氣雷達探測理論和模型進行了初步研究。風廓線雷達是用於探測大氣風場廓線數據的氣象雷達。風廓線雷達能夠提供風場演變信息,為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航空安全和航線選擇提供了依據。
  • 九江:首次啟用天氣雷達拼圖平臺開展短臨預報
    ,預報員們在電腦前分析著雷達回波、雲圖、實況數據。  與以往不同,預報員首次使用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開發的天氣雷達與風廓線雷達組網數據系統——「天氣雷達拼圖平臺」開展短臨預報。該平臺的時效性強、雷達數據完整性好、響應速度快,可使預報員更加準確、高效、快捷地作出預報。
  • 用這些探測神器,盤它!
    以廣東為例,率先完成了全省業務雷達雙偏振升級工作。前景:未來幾年,我國將完成單偏振雷達網向雙偏振雷達網的過渡,且氣象部門正在開展從低時空解析度到高時空解析度的精細化觀測試驗。屆時,雙偏振和相控陣強強聯合,掃描速度更快、數據更精細,讓暴雨、冰雹、龍捲風等強對流天氣無處遁形。3 風廓線雷達大氣三維風場捕捉者風廓線雷達。
  • 氣象預報大廳「追風」記
    「大家看,颱風『海葵』眼下正位於安徽省池州市境內,現已減弱為熱帶低壓,預計未來將在安徽、江西交界處徘徊……」9日下午4時,記者走進江蘇省氣象臺預報大廳,只見該臺副臺長魏建蘇、首席預報員韓桂榮等專家正在積極會商,以更加準確地掌握「海葵」的未來動向以及對江蘇的影響。
  • 「對付」強對流 咱有探測神器
    為解決災害性天氣中短臨預報模式和服務中大氣垂直廓線探測資料不足等關鍵問題,中國氣象局於2015年啟動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如今,以相控陣雷達、雲雷達、微波輻射計、風廓線雷達、雙偏振雷達等新型設備為基礎的「超級觀測站」已經發揮作用,以垂直廓線觀測為代表的地基遙感監測在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系統監測中作用凸顯。
  • 【氣象雷達:洞悉莫測風雲,助力防災減災】
    多年來,我們研製的氣象雷達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為氣象現代化、防災減災等作出卓越貢獻。  氣象雷達的工作是「追雲逐雨」,給大氣中的風場和雲層做CT掃描,實現精細化氣象探測。今年6月以來,中央氣象臺持續多日發布暴雨預警;7月2日,長江2020年第1號洪水形成。
  • 航天科工環境氣象雷達完成科考試驗—資訊—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6月26日電 (通訊員趙懿 記者付毅飛)記者26日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獲悉,該院35所環境氣象雷達項目兩型產品——船載雷射風剖面儀及小型相干測風雷射雷達
  • 氣象雷達:洞悉莫測風雲,助力防災減災-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線講述】        作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雷達專業研究所,23所矢志以航天技術服務國計民生,把氣象產業做大做強。多年來,我們研製的氣象雷達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為氣象現代化、防災減災等作出卓越貢獻。
  • 監測系統愈發先進,氣象預報準確率將提高
    今後,當天氣預報報導「局部地區有雨」,市民或許不用再追問,「局部地區」是什麼地區。廈門市氣象局局長葛小清昨日接聽市長專線時透露,「十四五」期間,我市將進一步提高氣象預報預警準確率,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將達到88%以上,暴雨預警準確率將達到90%以上,24小時颱風路徑平均預報誤差將控制在60千米以內。天氣預報,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但要報準廈門每一個角落的天氣並不容易,廈門山區多、地形複雜,給精準預報帶來不少困難。
  • 調研航空氣象服務需求 共謀提升服務品質
    2018年5月15日福建虹德航空氣象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加義等一行三人,來民航甘肅空管分局氣象臺交流調研了四強空管建設中,西北地區航空氣象服務的需求,並討論了關注焦點、合作意向。
  • 風雲衛星、天氣雷達、自動氣象站構成一張「大網」——國之重器讓...
    它所裝載的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對「利奇馬」進行每15分鐘一次的加密觀測,提供中國及周邊雲圖數據和溫溼度數據;所裝載的大氣垂直探測儀則負責區域加密觀測,從8月8日22時開始,每30分鐘完成一次目標區觀測,提供颱風敏感區域大氣溫度和溼度垂直廓線數據。   不過,大氣垂直探測儀加密觀測目標區域,要如何精確鎖定?
  • 科普|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
    到2011 年年底,我國已建成國家級地面觀測站2419 個,高空觀測站120 個,新一代天氣雷達172 個,固定式風廓線雷達45部。並且,地面氣象要素實現自動觀測,高空探測站使用L 波段探空系統和國產GPS 探空系統,建成了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監測網,飛機氣象觀測和地基遙感探測系統發展迅速,全國雷電監測網初步建成,農業氣象觀測站網正在優化調整,氣象應急移動觀測系統發展迅速,以及氣候觀測系統建設得到大力推進。這個系統不僅為天氣預報、氣候預測和災害監測提供了觀測基礎,而且為大氣科學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資料支持。
  • 記者探天氣預報出爐過程 每天數據相當於八部電影
    昨日是第54個世界氣象日,在百步亭社區舉辦的氣象諮詢會上,市民圍著氣象預報員問個不停。帶著市民的疑問,記者走訪市氣象臺氣象預報中心,探秘天氣預報出爐過程。  上百幅天氣圖+10G的氣象數據包  預報員每天需看海量信息  武漢市氣象臺預報員的一天,從早晨8時參加中央氣象臺組織的全國天氣會商開始。會商中,專家會分析各地最新的天氣形勢,提出預報意見。具體到武漢如何報,全靠本地預報員拿捏。
  • 貴州空管分局氣象臺預報室開展專項學習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曹陽、向曦子 攝影報導:為幫助新預報員了解機場周邊實際地形特點,更好的建立天氣預報思路,提高預報業務與服務能力,11月26日,民航貴州空管分局氣象臺預報室組織預報員實地學習貴陽龍洞堡機場周邊地形地貌特點及探測設備。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地處雲貴東斜坡的丘陵之中,東西面多山峰,南北地勢相對較低,北邊相對開闊,因此地形對風的影響十分明顯。
  • 輝煌十一五系列訪談之九:夯實基石,為氣象事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新一代天氣雷達網實現了6分鐘一次的數據實時傳輸和聯網拼圖,在定量估測降水、臨近預報、災害性天氣監測和預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初步建成了由24部固定式風廓線雷達組成的局部業務試驗網,開展高空風全天候、連續觀測。從無到有建設了433個GPS/MET觀測站組成的觀測網,實現了大氣水汽總量的連續觀測。初步建成了10個站組成的地基空間天氣觀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