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衛星、天氣雷達、自動氣象站構成一張「大網」——國之重器讓...

2020-12-0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以超強颱風級別登陸浙江溫嶺的「利奇馬」可謂一匹真正的「烈馬」——登陸強度高、風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一路肆虐,所到之處無不風雨交加。

  颱風何時生成,何時登陸,強度如何,路徑變化如何,未來走向如何?這些涉及預報預警的熱點問題,並不會因為「利奇馬」是第幾號颱風而有所改變。這時,氣象領域的科技重器走上了舞臺。

  8月9日,浙江仙居,一條鄉間小道上響起陣陣鑼聲。「各位注意了!」一名氣象協理員在「洋法兒」的基礎上再次用「土招兒」向各家各戶傳遞著颱風即將到來的消息。彼時,颱風尚在海上,預警信息已經傳遞到基層。

  這條預警信息的背後,就有這樣一張讓颱風「無所遁形」的大網:太空中,風雲四號A衛星啟動加密觀測;地面上,35部天氣雷達、346套國家級自動氣象站、近5600套區域自動氣象站、13部探空系統、22套雷電監測設備圍繞「利奇馬」運轉起來。

  8月9日下午,距離颱風登陸還有不到10個小時,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許映龍將眼鏡推到額頭上,眯著眼睛,俯身貼近桌上的地圖冊,目光聚焦在浙江沿海——他與同事為颱風登陸點圈定了範圍——台州到樂清一帶沿海,可能性最大。

  定位、定強度,是颱風預報的核心工作之一,判斷颱風影響範圍多大、嚴重程度如何,都依賴於對颱風位置和強度的精準把握。在「利奇馬」登陸前,來自氣象科技重器的預報信息,經過模式計算、人工訂正、全國會商、滾動預報等多個程序,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更新,向全國各地傳遞著第一手消息。

  作為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衛星功能強大。它所裝載的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對「利奇馬」進行每15分鐘一次的加密觀測,提供中國及周邊雲圖數據和溫溼度數據;所裝載的大氣垂直探測儀則負責區域加密觀測,從8月8日22時開始,每30分鐘完成一次目標區觀測,提供颱風敏感區域大氣溫度和溼度垂直廓線數據。

  不過,大氣垂直探測儀加密觀測目標區域,要如何精確鎖定?

  具有「先見之明」的數值預報系統事先進行了計算。據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團隊介紹,該團隊採用數值預報系統全球切線性伴隨模式,確定未來48小時影響我國東部區域預報的觀測敏感區,設定目標觀測區範圍,並與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科學家結合風雲衛星的特點,略微調整區域,最終確定目標觀測區。

  而在氣象工作者的連夜奮戰下,風雲四號A衛星加密觀測得到的資料,又經過數值預報系統應用,有效改善模式的初始場,最終提高颱風路徑及強度預報的水平。

  風雲四號A衛星和數值預報系統之間,可謂是「隔空互動,彼此成就」。

  再來看氣象雷達。

  據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介紹,在颱風即將登陸浙江時,沿岸的雷達能夠捕捉到颱風結構的演變特徵,為預報員確定颱風登陸過程中的位置和強度,提供更為精細的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颱風「利奇馬」襲來之際,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野外觀測團隊在舟山、台州、溫州三地布設近地面大氣雷射雷達,以探測300米高度內高時空解析度大氣湍流特徵——這在氣象雷達探測領域還是第一次。

  整個預報預警過程中,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拿出了「壓箱底的寶貝」——天氣雷達、地面自動站、風廓線雷達、高空探空等8大類氣象觀測設備,綜合判斷颱風最新的位置及強度信息,同時結合雷達資料的三維剖面資料,動態監測颱風登陸過程中不同區域上對流發展演變的狀況。

  另一方面,針對「利奇馬」帶來的強風暴雨,一項名為「熱帶氣旋風場動力釋用」的技術,通過動力算法結合,可以客觀地反映颱風大風精細化演變過程。

  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颱風預報「再精細」一些。不少預報員直言,這些「計算神器」對預報颱風幫助很大。

  最後是今年剛剛「問世」的智慧颱風檢索平臺,這是集信息化、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於一身的產物。

  據智慧颱風檢索平臺負責人介紹,在颱風預報服務中,檢索歷史相似颱風是非常重要的預報參考之一,該系統不僅提供了相似路徑的檢索,也同時顯示了相應環流形勢場、衛星雲圖,對於建立颱風預報思路很有幫助。

  以往當登陸颱風來襲時,人類預報員既要完成定時定點的監測分析預報,又要面對常規業務之外的服務需求,然而,他們卻只能依靠手工勞動或「人海戰術」來應對。

  如今有了智慧颱風檢索平臺,則可以將預報員從繁重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效率和準確性。如果用一句話來說,這一氣象利器,就是讓颱風預報「更智能」一些。(記者 邱晨輝)

 

相關焦點

  • 厚積薄發,磨礪「重器」!回看「十三五」期間氣象科技發展
    截至目前,使用風雲衛星數據的國家數量增至115個(包括7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30個國家建成風雲衛星數據直收站,29個國家註冊成為風雲衛星國際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用戶。與此同時,一張覆蓋神州的「地網」正在不斷延展——216部雷達組成新一代天氣雷達網;7萬多個地面氣象觀測站鄉鎮覆蓋率達到99.6%,全國1185個貧困鄉鎮實現自動氣象站全覆蓋;建成集生態、環境、農業、海洋、交通、旅遊於一體的專業氣象監測網。
  • 風雲衛星50年記:捕捉天氣脈動 解碼風雲變幻
    當人們收看天氣預報時,就有風雲衛星的一份功勞。它是一顆自主創新的「爭氣星」。50年來,中國氣象衛星實力與歐美發達國家三足鼎立,部分技術實現超越,風雲衛星就是其中代表。它還是一顆服務全球的「中國星」。自氣象衛星誕生起,就肩負起防災減災救災的使命。1969年,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席捲半個中國。當時,全球僅有兩個國家擁有氣象衛星,我國氣象衛星研發迫在眉睫。「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
  • 科普|風雲衛星是如何洞察地球的風雲變幻的?
    (原標題:風雲衛星 如何洞察風雲變幻) 文·本報記者
  • 城市副中心71個氣象站接入「城市大腦」
    這樣一來,氣象服務實現了3D場景展示,遇上大暴雨等特殊天氣時,可以通過該平臺直觀掌握每個具體點位的實時降雨情況。目前,在市氣象局的支持下,通州區共設立了66個自動氣象站點,外加5套「SKY」設備,還有一個覆蓋通州全境的x波段雷達,打造了一套全方位的氣象監測網絡。
  • 六要素自動氣象站介紹
    六要素自動氣象站可以連續監測和調整與植被和農作物生長密切相關的土壤該校園氣象站可廣泛用於學者的農業生產,科學研究和標準測量,為研究農業氣象變化提供重要依據。 風雨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現象, 永遠存在於我們身邊。 風雨之類的天氣總是在變化,這些變化的天氣影響我們的活動並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在農業領域,準確監測周圍的農業氣象環境可以避免種植風險並防止自然災害。 其次,可以為科研基地提供依據,從而加強農業氣象監測。
  • 風雲衛星 如何洞察風雲變幻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風雲衛星 如何洞察風雲變幻 原標題: 其中,常規自動氣象站只能觀測地表的數據;探空站可以釋放探空氣球獲取高空氣象數據,但每天只能觀測兩次,而且無法覆蓋海洋;氣象雷達只有在有雲或下雨時,才能收到回波,如果晴空萬裡,信號則無法反射回來。這些手段的種種局限,決定氣象衛星成為了天氣預報中的基石。  氣象衛星獲取的衛星雲圖,是天氣預報中對天氣情況最直觀的說明。
  • 今日價格:龍巖學生小型自動氣象站儀器品牌
    龍巖學生小型自動氣象站儀器品牌 (1)**高**低溫度計 (2)乾濕球溫度計 (3)雨量筒 (4)地溫計 (5)蒸發器 (6)風向風速表 (7)百葉箱及支架(大) >2、當地氣象局預報在北疆將會出現新雪.3、昨日,重慶晚報記者從北碚區交通局獲悉,我市首條景區山地彩色公路在北碚區縉雲山景建成,這條由紅、黃、綠三種彩色構成的公路正式投入使用
  • 風雲衛星,叱吒風雲五十載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這是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我國氣象衛星的宏偉藍圖由此鋪開。自力更生 迎來柳暗花明披荊斬棘、歷經艱辛,風雲衛星事業一掃前期陰霾,終於迎來柳暗花明。
  • 自動氣象站的如何實現網絡監控與自動報警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氣象科技產業開始構建智慧、多元、共享的創新格局,氣象站的研發也在向全面自動化建設靠攏。截止到目前,自動氣象站設備已經開始融入各行各業,除為人所熟知的農業行業外,如交通、金融、電力、旅遊等行業也均對實時氣象信息的需求越來越高。
  • 地面自動氣象站-助力我國農業發展
    地面自動氣象站,顧名思義,是對地面大氣層進行觀測,包括氣溫、氣壓、空氣溼度、風向風速等進行觀測,眾所周知,我國是農業大國,氣象對農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小編還記得幾年前,山東壽光因為洪澇災害,很多大棚都被毀壞,農民失去了經濟來源,這個時候,如果有地面自動氣象站,就可以預測氣象變化,以便老百姓及時作出應對措施
  • 輝煌十一五系列訪談之九:夯實基石,為氣象事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世界氣象組織已經將我國風雲衛星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使我們國家的風雲氣象衛星與歐美等國的氣象衛星一起,形成了對地球大氣、海洋和地表環境的全天候、立體、連續觀測的衛星觀測網,增強了人類對地球系統的綜合探測能力。形成了由164部天氣雷達組成的、覆蓋全國重點地區的天氣雷達觀測網, 實現6分鐘一次的數據實時傳輸和聯網拼圖。
  • 中國核電:從國之光榮到國之重器
    觀眾通過多媒體互動終端,除了解核電站主要構成和發電流程外,還可以觀看核電人的不同工作場景。秦山核電科技館致力打造最具特色的公眾溝通交流平臺、核安全文化傳播平臺、核電發展服務平臺;建設最受公眾歡迎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核能科普宣傳基地、工業旅遊示範基地、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為建設綠水青山的美好生活展現核能的魅力。
  • 氣象站的變遷-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從「木桿綁布看風向」到無人值守,從簡單預報到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再到服務全球……日前記者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邊境上的氣象站,親身感受70年來氣象站的變遷。  告別「一支筆、一張紙、一臺電報機」時代  「那時的氣象觀測場都是用茅草做的欄杆,牛羊都可以隨便出入。」
  • 常見的小型自動氣象站的作用是什麼
    打開APP 常見的小型自動氣象站的作用是什麼 tpyn2020 發表於 2020-12-01 15:41:10 NL-5G小型農業氣象站又稱小型自動氣象站,是由託普雲農研發供應的,該儀器是專業用於採集農林小氣候信息,如空氣中溫溼度、光照強度、風速風向、降雨量等氣象參數。
  • 自動氣象站選購指南
    自動氣象站用於對風速、風向、雨量、空氣溫度、空氣溼度、光照強度、土壤溫度、土壤溼度、蒸發量、大氣壓力等十幾個氣象要素進行全天候現場監測。可以通過專業配套的數據採集通訊線與計算機進行連接,將數據傳輸到氣象計算機氣象資料庫中,用於統計分析和處理。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氣象觀測為天氣預報提供最基礎的數據,目前我國已初步建成天基、地基、空基相結合的氣象立體觀測系統。劉安寧介紹,地基主要有地面人工觀測站、自動氣象站、L波段二次測風雷達等。在江蘇,每日同一時間,各地氣象站將地基設備觀測的溫、壓、溼、風等氣象信息傳到省氣象信息中心。
  • 孿井灘氣象站:用晝夜堅守 踐行初心使命
    這就是孿井灘氣象站的氣象人!他們默默無聞的立足在氣象崗位上,揮灑著自己的熱情,奉獻著自己的青春,一代一代傳承著氣象精神。孿井灘氣象站成立於1960年,成立之初的氣象站觀測條件十分簡陋,自參加工作就在孿井灘氣象站的老一輩觀測員王雲霞就是從這裡開始了她第一次畜牧氣象研究。孿井灘氣象站工作人員 王雲霞建站初期的時候,氣象站的艱苦程度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
  • 大國重器風雲四號③:可提前數小時提供強天氣變化預警信息
    大國重器風雲四號③:可提前數小時提供強天氣變化預警信息 牛彥元 王亮/中國氣象報 2017-09-26 14:05
  • 環保數採儀應用至無人自動氣象站聯網方案
    傳統氣象信息系統地面網絡建設較早,設備性能低,線路速度低,時延長,已很難滿足自動站對沙塵暴,雷達等資料快速傳輸的要求,因此,憑藉5G網絡的高速率,將自動氣象站接入5G無線網絡,可以方便後端數據管理中心迅速的獲取相應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