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3月15日發表報告稱,2012年約有1260萬人因為在不健康環境中生活、工作而死亡,佔全球死亡總數近四分之一。各種環境風險因素,例如空氣、水和土壤汙染,接觸化學品,氣候變化,紫外線輻射等,導致100多種疾病和損傷。
報告指出,從區域上來看,東南亞地區受環境因素影響最為嚴重,每年有380萬人因此死亡。從年齡群體上來看,受影響最大的群體是5歲以下的兒童以及50歲至75歲的人群。
另據德國之聲中文網3月15日稱,今年2月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全球每年有超過550萬人因空氣汙染而死亡,其中超過半數案例發生在印度和中國。報告表示,如果當局不出臺更嚴格的環境法規,因為空氣汙染而死的人數在未來幾年將繼續上升。
圖片來源:世界衛生組織網站(下同)
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佔環境相關死亡總數的比例最高
據世衛組織出版的《通過健康環境預防疾病:對環境風險疾病負擔的全球評估》報告(第二版)指出,自從十年前發表了首份報告以來,空氣汙染(包括接觸二手菸草煙霧)造成的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目前高達820萬人。中風、心臟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現已佔不健康環境造成的死亡總數的近三分之二。
與此同時,通常因不良水質、環衛設施惡劣和廢物處理不善造成的腹瀉病和瘧疾等傳染病死亡人數則有所下降。安全用水和環衛設施的改善,以及人們進一步獲得免疫接種、經殺蟲劑處理的蚊帳和基本藥物,是死亡人數下降的主要因素。
通過改善環境增進健康
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Margaret Chan)博士指出,「健康環境是人口健康的基礎。如果國家不採取行動創造有益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將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生病和過早死亡。」
報告強調指出,國家可以採取低成本、高效益措施,扭轉與環境有關的疾病和死亡上升趨勢。這些措施包括少用固體燃料做飯,並進一步提供低碳能源技術。
世衛組織公共衛生、環境和健康社會決定因素司司長Maria Neira博士說:「迫切需要投入資金,實施旨在減少城市、家庭和工作場所環境風險的戰略。這類投資可以顯著減輕持續上升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以及損傷和癌症帶來的全球負擔,並可以立即節省衛生保健費用。」
報告發現,環境風險對年幼兒童和老人影響最大,其中5歲以下兒童和50歲至75歲成年人受害最深。通過改善環境管理,每年可以預防170萬名5歲以下兒童和490萬名50歲至75歲成年人死亡。下呼吸道感染和腹瀉病主要影響5歲以下兒童,而老年人則受非傳染性疾病影響最大。
世衛組織各區域的疾病負擔
該報告發現,按區域統計,2012年世衛組織東南亞區域和西太平洋區域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承擔的環境相關疾病負擔最重,共有730萬人因不健康環境而死亡,其中多數人死於室內和室外空氣汙染。
東南亞區域每年380萬例死亡
西太平洋區域每年350萬例死亡
非洲區域每年220萬例死亡
歐洲區域每年140萬例死亡
東地中海區域每年85.4萬例死亡
美洲區域每年84.7萬例死亡
在環境造成的各類疾病和損傷負擔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負擔最重,但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一些非傳染性疾病也對高收入國家造成較沉重的人均疾病負擔。
與環境相關的主要死亡原因
報告發現,縱觀100多類疾病和損傷,絕大多數與環境相關的死亡是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造成的。
中風——每年250萬例死亡
缺血性心臟病——每年230萬例死亡
意外傷害(例如道路交通死亡)——每年170萬例死亡
癌症——每年170萬例死亡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每年140萬例死亡
腹瀉病——每年84.6萬例死亡
呼吸道感染——每年56.7萬例死亡
新生兒疾患——每年27萬例死亡
瘧疾——每年25.9萬例死亡
故意傷害(例如自殺)——每年24.6萬例死亡
旨在減輕環境疾病負擔的戰略
世衛組織的報告提出了改善環境和預防疾病戰略。例如,使用清潔的家庭烹飪、供暖和照明技術和燃料有助於減少急性呼吸道感染、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燒傷。進一步提供安全用水和良好環衛設施並提倡勤洗手將進一步減少腹瀉病。
頒布禁菸法規可以減少接觸二手菸草煙霧,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感染。改善城市交通和城市規劃並建造節能住宅將能減少與空氣汙染有關的疾病,並有助於從事安全的體育活動。
世界各地已有許多城市開始實施眾多低成本、高效益的措施。巴西庫裡蒂巴市投入大量資金改造貧民窟,回收廢物,採用大受歡迎的「快速公交」系統,並闢出綠地和人行道,鼓勵步行和騎車。儘管該市人口在過去50年期間增長了五倍,但空氣汙染水平低於許多其他快速發展的城市,而且預期壽命比全國平均水平多兩歲。
世衛組織執行安全用水計劃,努力確定和處理飲水安全隱患。根據世衛組織安全用水計劃,尼泊爾阿馬拉普利村認為露天排便影響水質,進而助長了該村疾病。全村每家都修建了廁所。當地政府後來宣布該村為「無露天排便區」。
目前,世衛組織正與各國一道開展室內和室外空氣汙染治理行動。世衛組織將在五月世界衛生大會上提出路線圖,以增強全球衛生部門應對行動,減輕空氣汙染對健康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