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媒體人,個人曾經很長時間都在打磨一個「小技能」:怎樣用較短的時間,從一所學校外顯的形象,去洞察她的內在邏輯、辦學思想、師生狀態、辦學質量······這當然是一個專業記者必備的「基本功」——看見高度,才投入深度採訪。
事實上後來發現,幾乎所有的教育圈內人, 獲得這個「基本功」都意義重大:校長老師參訪同行標杆,專家學者把脈研究對象,領導部門評估區域學校,新老教師報考中意單位,家長孩子奔波擇校······我們都希望自己不僅僅是「坐下聽」,更重要得學會「自己看」。
那麼,如果你僅有兩個小時,究竟應該從哪些維度,以及拿著一把怎樣的「尺子」,來「量出這所學校的辦學高度」?一些建議供你參考。
校門口的觀察
當你站在學校門口,可以靜靜地停留一會兒。你只是看見了自我宣示的「氣派」,密集彰顯的文化,還是發現了很多貼心的功能?
比如有沒有經過周密考量設計的家長等候區?師生進出校門的流線是不是合理,過程是不是有溫度?客人拜訪學校的手續是不是既嚴謹又周到?
如果發現這裡擁有集學校信息查詢、辦學解讀、家長閱讀、簡短交流等功能於一體的家長或來訪等候區,你一定要首先高看這所學校一眼。
校園裡的細節
進入校園,泛泛地走一圈,可以觀察辦學者的匠心:學校植物是怎麼配置的,或者至少是怎麼管理和「教與學功能化」的?是整齊劃一單調無趣,還是追求多樣生態,成為課程資源,從而步步驚喜?
校園裡的裝置、雕塑、展示、細節,是不是只有學校設計師的氣息,還是通過設計,大量呈現學生的痕跡,留下老師的策劃,讓校園成為「師生夢想的種植園」?
校園裡的功能設計,是追求讓師生產生親近感,喜歡在園子裡走走停停,隨處便於「有心境地坐下」;還是僅有「宏大敘事」,讓人望而生畏,從而把師生的心都趕出校門外?
空間的布局
走進一幢幢大樓,好的學校空間布局究竟長什麼樣呢?沒有一定之規,但有運用高下。
除班級教室外,其它學校空間是否能做到分類很清晰,文化能呼應,功能較完整:灰空間、公共劇場、混合學習空間、專業主題空間、學科空間、運動空間、教研空間、休閒空間······
其次觀察空間布局的智慧:課堂與課堂的轉換是否便捷,時長是否合理;不同的學習形態哪些該相鄰布局,哪些該有效區隔;如果學校空間不夠,大多數空間能否非常便捷而有序地實現多功能運用······
重要的,是觀察每個功能空間有沒有呈現「基於學校內部研究的生長性」,是否凸顯著一門或者幾門特別有專業水平的課程型學習場景,或者與功能相匹配的文化、布置與應用管理;空間與空間是否聯合構成並詮釋著學校的辦學目標;如果學校有學科教室,每個學科教室是否有獨特的學科味兒,有濃濃的專業前沿氣息。
部門的設置
去辦公區,順著導視牌,數數學校有多少個部門,以及部門是什麼名稱。
如果還是傳統的結構:校長室、教學處、德育處、教務處、後勤處······在學校結構性機制性變革上,可以從心裏面打個低分。
如果部門結構完全或部分重組,請用這些指標來評量一下:這樣的機構設置是否融合併減少了傳統層級管理?是否從功能上強調了對專業研究的推進與賦能?是否在形態上追求服務一線是第一責任?是否具備激活教師主動性、呼應學生能動性的特徵?是否從流程上更加高效有序,節約了全體師生的時間精力?
當然,有時間可以進入各職能部門,看看他們牆上的年度或者學期工作計劃、改進目標、流程設計。
校長的辦公室
校長一般不能決定自己辦公室的大小,但常常可以決定它的內部該如何規劃,位置在什麼地方,品味有什麼取向。所以校長的辦公室也是學校的「名片」,折射了作為學校領導者的修養、學識、審美甚至辦學觀。
比如有的校長辦公室古典有禪意,有的現代而智能,有的就是個平等而放鬆的研討區,有的更像一個小型的書庫;有的校長辦公室完全充斥著孩子們喜歡的東西,仿佛隨時都在熱烈地歡迎學生到訪;有的校長辦公室處在學校裡每個人都要經過的地方;有的校長辦公室就在學生會旁邊,以表示學校是「雙重領導」;有的校長乾脆沒有掛牌辦公室,他在校園裡需要出現的地方流動辦公······
教師的辦公區
好的教師辦公區是學校動力的核心區,文化生態的集散地。
我們要觀察的是,這裡是不是集老師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於一體?是不是公共透明的開放式辦公?有沒有便捷的教研教學資源供給?
大多數老師是不是能旁若無人地在忙著專業的事情?有沒有常常使用的灰空間討論區?是不是有讓人呆著舒服、益於身心健康的場景與設施?在每個教研組或者年級組,是否總有不少從老師們自己頭腦裡拽出來的創意表達、文化外顯?
班級的溫度
班級教室裡藏著教育質量與內涵最真實的秘密,所以我們需要重點打量。
在這裡,每個班級長一個樣子嗎?還是每間教室都有不同的名稱、布局、自我表達?在這裡,班級的走廊外牆,是學校統一設計的色彩與畫面,還是大部分由學生自己管理的「創作陣地」?在這裡,課表的長相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樣子,還是打破了時長,超越了學科,甚至每周都會長得不一樣,每個教室也會不一樣?
在這裡,課桌是沉重的長方形,還是輕便而易於小組拼裝的異形?在這裡,所謂「黑板」多半已經是多功能一體機,然而,它有沒有大多數老師對不同功能交替使用的痕跡?
課堂的樣態
隨機選擇一間教室聽一節學科課程,當然,在今天「滿堂灌」已經不多,在生動中兼顧多數孩子,已經是幾乎全部學校老師的課堂自覺。
我們需要著重打量的是,這裡的課堂在怎樣生動?是每個孩子在做符合老師期待的「個人表達」,大家都在舉手,答案卻總是指向標準答案;還是老師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卻熱情地鼓勵真實的意外,允許超越知識點的奇思和妙想,推動孩子們呈現「學有矩,思無涯」的狀態?
學生的表情
如果可能,去學生多的地方呆一呆。
當然,和學校校長、老師一起更好。看看孩子們與校長老師的關係是否友好?是否平等?是否親密?是否敢於給校長或者老師當眾提提意見?
學生在任何有組織的活動中,是不是投入甚至沉浸的表情?學生在自由休閒的時間裡,是不是積極而真實的狀態? 學生在學科課堂上,是不是放鬆而專注的樣子?
圖書館的氛圍
圖書館是一定要看的地方:
這裡是門可羅雀,還是人來人往?這裡除了大量的書,還有沒有大量的堪稱經典或者貼近時代的好書?這裡的學生書架是不是學生夠得著的高度?這裡的桌椅是一兩個樣子,還是有七八種自由閱讀的方式?
這裡有沒有融合功能的班級學習點、討論區以及與圖書館資源相關的課程?這裡有沒有電子借閱系統?這裡有沒有發布遊戲化閱讀任務······
食堂的功能
食堂是吃飯的地方,參觀時只需要看一點:除了吃飯,食堂裡還能幹點啥?比如有的學校把國內、國際新聞放在吃飯時間同步播出;有的開闢出中西餐禮儀的情境訓練空間;有的把24節氣食育健康課放在這裡;有的把師生月度同餐制、校長下廚特別獎等活動在這裡設立專區······
以上觀察,如果一半以上的答案是理想的,那麼恭喜你,你應該遇見了一所真正面向師生未來、變革行動富有成效的學校。
需要提醒的是,在學校裡走訪這些節點,要保持「視學校條件不同而程度各異」的心態。但一切行為努力的方向總是「雁過留痕」——透過外在的痕跡,我們可以去洞悉一個完整的系統,藉以看見她的辦學理念、治理架構、專注程度、研究深度、資源匹配、課程情境、學習方式、流程細節、知識邊界、教師行為等,從而有效判斷學校校長和全體教師,究竟站在什麼樣的「高度」辦學,以及這所學校的未來潛力。
當然,這些歸納並不完美。很多學校常有自己獨特的精彩,和基於獨特優勢的生態。所以評價一所學校,也需要前置類似「多元智能」的思維,也許,你就可能在這些情境之外,發現不同學校裡更多不同的教育價值彰顯。
作者 | 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庫總裁,新校長雜誌社總編輯
責編 | 張磊
排版 | 麥田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