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發仿生「電子鼻」30秒識別食品新鮮度,內嵌CNN算法

2020-12-05 DeepTech深科技

人眼可以區分數百萬種顏色,人耳可以聽出 50 萬種音調,而與人類的嗅覺能力相比,這都有些遜色。早在 2014 年,科學家發現,人鼻可以區分 1 萬億種氣味。對於視覺系統,科學家開發出了機器視覺;對於聽覺系統,科學家研發了語音識別。那是否存在一種可能性,製造一套人工嗅覺系統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通過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發明了人工「電子鼻」,可準確評估肉類的新鮮度。實驗數據顯示,「電子鼻」檢測準確率高達至 98.5%,而傳統檢測方法只有 61.7%。

該研究成果由 NTU 聯合中國江南大學以及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共同完成,並於 10 月發表在科學雜誌《先進材料》上。

真正實現快速、準確、無損檢測

食物中毒幾乎是人人都有過的經歷。因為食用了被汙染的食物,患者往往會上吐下瀉。其致病機理是食物中的細菌或者病毒進入人體腸道後大量繁殖,導致腸道感染。食品安全至關重要,其中關鍵的一環,就是保證食材的新鮮度,即準確對其新鮮度進行評估。

「準確」 不意味著嚴格,而是適中。消費者因為懷疑存儲在冰箱內的肉類變質而丟棄,會造成大量浪費;另一方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食用變質食物則有害健康。「人工鼻」 項目負責人,NTU 材料科學和工程學院陳曉東教授對 DeepTech 介紹了當前主流肉類檢測方法的弊端。

目前,測定肉類採用的是揮發性鹽基氮法。在肉類長時間放置過程中,由於酶和細菌的作用,蛋白質、脂肪和糖類被分解、變質,一系列鹼性含氮的有毒物質如酪胺、組胺、屍胺等胺類被釋放出來。通過檢測這類物質的量,進而反推肉類的新鮮度。該方法主要的弊端在於,需要特定的儀器進行檢測,其使用不便,檢測複雜。這意味著只能由政府相關部門、相關人員,使用儀器在特定的環境和場合進行檢測,效率低、可使用場景少,還存在測不準的問題。

為了克服這些弊端,陳曉東等人基於哺乳動物嗅覺系統的工作原理,研發了 「電子鼻」。

首先,要理解哺乳動物嗅覺系統的工作原理。對於哺乳動物來說,嗅覺系統起作用要從鼻子吸入氣體開始。氣體接觸到包含有多種嗅覺感受器的嗅覺上皮細胞,這些嗅覺感受器對很多範圍的氣體分子呈現親和性,之後嗅覺神經將感受器激活成電信號,傳到給嗅球,再經過嗅球傳遞,直到大腦,最終識彆氣體並決定氣體濃度。

總的來說,哺乳動物嗅覺系統運轉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感受器接觸氣體,此時形成的神經信號像是氣味指紋(scent fingerprint),必須經過解讀才能得到結果。第二步則是信號通過神經傳遞給大腦,對氣氛指紋做出解讀。

用更加專業的詞彙來說,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需要複製兩個功能:交叉反應傳感和氣味指紋模式識別。

這恰好也對應了 「電子鼻」 的兩個組成部分:條形碼和閱讀器。前者放置於肉類周圍,條形碼因為肉類中的不同濃度的揮發性氣體而產生變色;後者是 「中樞神經系統」,用以解讀變色的條碼,給出新鮮度結果。

圖|哺乳動物嗅覺系統 VS. 人工嗅覺系統

這兩個部分哪個更為關鍵?陳曉東坦言:「電子鼻識別肉類新鮮度之所以比傳統方法準確度高,並不是因為我們檢測了更多種類的氣體,而是對變色條碼的解讀更精確。」 這也就意味著,該電子鼻技術的核心,是一個精確解讀變色條形碼信息的一套算法。

「條形碼」 由 20 種不同類型的的殼聚糖、染料和醋酸纖維組成的多空納米複合材料構成。當其置於待測肉類之上,條碼中的滷素染料根據氣體類型和濃度發生交叉反應,顯示出彩色條形碼(氣味指紋)。

圖|「五彩斑斕」 的條形碼形成的氣味指紋

比如,在條形碼上第一條帶上,有一種叫溴百裡酚藍(BPB)的染料,當遇到微生物降解蛋白質產生的生物胺,其羥基基團分裂,可見色從黃色變成藍色。當暴露在不同濃度的氣體中時,條碼的每一條都會有不同顏色或顏色範圍。

設計條形碼與肉類揮發氣體反應並不困難,困難的是面對千變萬化的變色條碼,應該如何解讀。設想人的嗅覺系統,當聞到肉類散發出的臭味,就能判斷已經變質,如果味道弱一些,就能判定不新鮮。那 「電子鼻」 應該如何判斷呢?

陳曉東等人使用機器學習方法訓練條形碼 「閱讀器」,直到系統能準確根據條形碼判斷新鮮度為止。

首先,要訓練系統,必須要給出一個標定後的準確結果。他們使用國際標準,為肉類的新鮮程度分類:新鮮、不新鮮和變質。每一種分類都會對應一組揮發性氣體含量範圍。

之後,研究人員將條形碼粘在透明聚氯乙烯(PVC)肉類包裝薄膜上,並朝向外側,但是不接觸肉製品。然後將該樣品置於 25℃環境中,在不打開包裝的情況下,使用智慧型手機拍攝條形碼圖像。最終,他們得到了 4161 張肉類圖像,並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有 3475 張,用來訓練模型;另一組 686 張用來測試。

識別條形碼的模型使用的是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算法(DCNN)。電子鼻經過訓練後,用 686 張圖像測試,讓系統判斷該條形碼對應的肉類屬於新鮮、不新鮮或者變質,準確度高達 98.5%。

這種新型 「電子鼻」,在肉質新鮮度檢測上,真正做到了便攜、準確和無損。陳曉東介紹,在此之前,類似的電子鼻存在的問題往往是過於笨重,例如拖著長長的電源線。或者是檢測條件苛刻,某些電子鼻傳感器在高溫下才能工作。而他們研發的新型電子鼻,只需要一張條形碼,和一部智慧型手機即可。操作人員拍下條形碼,使用專門開發的 APP 上傳圖片,接入雲端的分析系統,快速得到結果。

圖|使用手機 APP 可識別條形碼

陳曉東表示,由於電子鼻足夠便攜,未來可以對肉類食品進行全鏈條監測。正如之前所說,傳統的揮發性鹽基氮評估肉類新鮮度需要笨重的儀器,這就限制了它的使用。而電子鼻可以用在屠宰場、包裝、冷鏈運輸、超市,甚至消費者可以自行購買在家檢測。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條形碼使用的材料是生物可降解的、無毒的,基於生物相容性和環保原則設計的。

應用遠不止肉類檢測

陳曉東對 DeepTech 說:「外界只關注到『電子鼻』的概念,但真正要關注的是人工嗅覺系統。」 這意味著,在理論上,一切用嗅覺可以完成的工作,「電子鼻」 都可以做到。

陳曉東舉了個例子。檢測肉類新鮮度,實質上是檢測胺類物質的含量。同樣的原理,如果評估食用油的新鮮度,那就需要檢測酸類物質的含量。因為油在變質過程中會酸化。肉類和食用油,檢測標的變了,但原理一致。研究人員只要重新製作對於酸類物質敏感的條形碼,按照同樣的邏輯訓練系統識別即可。

如果再將使用領域擴大,電子鼻具備用在公共安全和危險品檢測的潛力。很多化學危險品本身就有特殊的氣味,這也是警犬能夠識別它們的原因,如果能用電子鼻快速準確的識別該類物質,能夠提高檢測效率和安全性。

普及仍需時間

人工嗅覺系統使用前景廣闊,但是研究起來並不容易。陳曉東說,使用電子鼻評估肉類新鮮度,看似簡單,整個研究用了兩年。如果要做到準確評估食用油、乃至冷鏈運輸檢測、公共安全和危險品檢測,還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在商業化上,當前也存在障礙。

首先,使用手機對條形碼牌照,再上傳分析,存在誤差。每個使用者的手機像素不同、拍攝環境不同、拍照水平不同,同一個條形碼,不同人拍攝顏色出入較大,而識別系統恰恰依靠顏色做判斷,這是不穩定因素之一。陳曉東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在他看來,未來如果商業化,需要研發一個專門的手持設備來讀取結果,僅僅依靠手機拍照是不行的。

此外,對於大型超市而言,它們是不傾向於用電子鼻監測肉類新鮮度,尤其是包裝類產品,這是一個責任歸屬的問題。肉類包裝上已經註明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消費者只需要按照規定食用即可,超市沒有責任。如果超市自己監測,並保證肉類新鮮,一旦出現問題,責任就歸到了超市一方。

但無論如何,消費者對肉製品乃至其他各類食品的安全性要求是不斷提升的,電子鼻的商業化也需要一步步推進。陳曉東等人已經為其申請了專利,他們希望電子鼻未來能夠在食品工業和公共安全中廣泛應用,為消費者和食品供應鏈中的利益相關者提供一種便捷的檢測方法,從而讓公眾建立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發仿生「電子鼻」30秒識別食品新鮮度,內嵌CNN算法
    早在 2014 年,科學家發現,人鼻可以區分 1 萬億種氣味。對於視覺系統,科學家開發出了機器視覺;對於聽覺系統,科學家研發了語音識別。那是否存在一種可能性,製造一套人工嗅覺系統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通過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發明了人工「電子鼻」,可準確評估肉類的新鮮度。
  • 科學家研發仿生「電子鼻」
    早在 2014 年,科學家發現,人鼻可以區分 1 萬億種氣味。對於視覺系統,科學家開發出了機器視覺;對於聽覺系統,科學家研發了語音識別。那是否存在一種可能性,製造一套人工嗅覺系統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通過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發明了人工「電子鼻」,可準確評估肉類的新鮮度。實驗數據顯示,「電子鼻」檢測準確率高達至 98.5%,而傳統檢測方法只有 61.7%。
  • 研究人員開發出能通過變色二維碼顯示肉類新鮮度的電子鼻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即以電子鼻的形式依靠顏色變化的條形碼來跟蹤不同肉類的新鮮度。據悉,電子鼻研發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領導,他們的團隊專注於研究肉腐爛時產生的氣體。電子鼻則有一組由殼聚糖和纖維素衍生物組成的20條棒狀物質,這些棒狀物質裝有不同的染料。這些氣體是由腐爛的肉產生,染料則通過顏色的改變進行反應並創造出獨特的圖案,而這些圖案可以用來作為肉的不同狀態的獨特標誌。除了變色條形碼,研究人員還開發出了一種AI算法來充當「條形碼閱讀器」。這是在不同條形碼和顏色圖案的圖像目錄上進行訓練的,因此不同的氣味指紋可以跟不同的新鮮度相關聯。
  • NTU研究人員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發明人工「電子鼻」
    前言:人類對於嗅覺的研究也從最早的化學分析方法逐漸發展成儀器分析方法,尤其是採用了仿生技術的機器嗅覺時代的到來,對氣體的識別能力越來越強,識別率也逐漸得到穩步提升。作者 | 方文萬分靈敏的「電子鼻」很大一部分模擬電子產品都與現實世界的傳感器及訊號處理密切相關。在所有的感官功能中,氣味識別是AI最不擅長的一個,但如果從突破這個關鍵點,將可以為設計更高效、穩定的機器智能提供重要靈感。仿生嗅覺系統可以分辨和識別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氣味分子,具有很好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 電子鼻組成及工作原理
    電子鼻組成及工作原理 2014-05-04 15:02:38 來源: 瀏覽: 次 電子鼻又稱氣味掃描儀,是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用來對食品中的複雜嗅味和很多揮發性成分進行分析、識別和檢測的儀器,它由傳感器系統和 自動化模式識別系統
  • 生物醫療 || 電子鼻強勢進軍醫療領域
    仿生嗅覺系統可以分辨和識別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氣味分子,具有很好的靈敏度和特異性。隨著嗅覺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現代生物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嗅覺的研究也從最早的化學分析方法逐漸發展成儀器分析方法,尤其是採用了仿生技術的機器嗅覺時代的到來,對氣體的識別能力越來越強,識別率也逐漸得到穩步提升。
  • 電子鼻技術及其在茶葉香氣檢測中的應用及展望
    電子鼻又稱人工嗅覺分析系統,是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用來分析、識別和檢測氣味的具有人工智慧特點的仿生檢測儀器。電子鼻能在短時間內分析、識別和檢測複雜氣味和大多數揮發性成分的智能感官儀器,具有重複性好、不需要複雜的樣品預處理過程、不發生感官疲勞和檢測結果客觀可靠等特點。
  • 基於氣體傳感器陣列的電子鼻系統
    電子鼻在20 世紀末被正式提出, 作為一種人工嗅覺系統, 它由適當的模式識別系統和具有交叉選擇性的氣體傳感器組成的傳感器陣列構成, 是一種能夠識別單一或複雜氣味/氣體的儀器, 其應用領域包括食品工業、環境監測、軍事安全等, 是當前氣體檢測領域的研究熱點.
  • 電子鼻更靈敏了
    因此,人們試圖通過模仿生物的嗅覺,開發具有仿生功能的人工嗅覺系統,即電子鼻、生電鼻和比色鼻。)比色人工嗅覺系統分解圖及其製備過程圖 電子鼻是1982年由Persaud和Dodd開發出了第一個人工鼻子,其成功利用傳感陣列並輔助以指紋識別技術實現了對於多種氣味的區分識別。
  • 科學家研究出可以嗅出疾病的電子鼻
    科學家研究出可以嗅出疾病的電子鼻 2008年01月28日 11:17 來源:光明日報 但是,對於人類來說,很多這樣的氣味難以察覺和識別。正在興起的電子鼻技術可以辨別上述氣味中的細微差別。不同類型的電子鼻都由一排嗅覺傳感器組成,當接觸到不同氣味時,這些傳感器會以獨特的模式被激活,其中的軟體通過分析這些模式來識別每一種氣味及其來源。其實,人類的大腦也是通過同樣的模式識別過程來辨彆氣味的。   電子鼻起初是為其他目的而設計,例如,嗅出洩露的化學物質或者探測食物的腐敗情況。
  • 電子鼻應用於豬肉丸子香味預測
    目前電子鼻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食品領域中的食物分類和品質檢測,但少有將電子鼻應用在食品風味的預測上。來自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的蔣強、鄭麗敏和田立軍等人在電子鼻對不同丸子樣本能夠良好分類的基礎上。
  • 德國研發新型電子鼻智能探測系統 可跟蹤嫌疑人運動軌跡
  • 「電子鼻」時代來臨?英特爾研發嗅覺晶片,可識別10種氣味!
    「電子鼻」時代來臨?英特爾研發嗅覺晶片,可識別10種氣味! 人類對於技術突破的追求永不止步,當面部識別技術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 在多目標識別方面,maskr-cnn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maskr-cnn是業界首款實用的全卷積神經網絡模型,為計算機視覺中的多目標識別與自動對焦,開創性的成為計算機視覺發展的新方向。無論是基於計算機視覺的自動對焦系統、模式識別系統,還是圖像識別,maskr-cnn都是有標誌性意義的。它強調平滑準確的計算輸入、檢測框和定位點,訓練過程與特徵提取過程採用多級感受野融合技術進行自動優化提高目標解析度及精度,以及做出精度更高的語義推理判斷。
  • 「電子鼻」可識別多種氣味
    俄羅斯技術、系統和進程領域空間研究實驗室研製的小型「電子鼻」日前獲得專利,作為能快速學習的人工神經網絡智能,其可識別多種化學物質的氣味,不僅能區別不同氣體混合物,還能記住新氣味。  高等經濟大學莫斯科電子科學與數學學院教授弗拉基米爾·庫拉金表示,一般的氣體和氣味傳感器只能識別一種特定氣味,新成果創新之處在於,採用能夠快速學習的神經網絡人工智慧技術,在半導體傳感器組成的固體氣味識別模型基礎上製成,有助於精確分析混合氣味。  電子鼻的雙層神經網絡能夠識別16種氣味,相應地擁有16位輸出代碼。
  • 電子鼻氣味識別傳感器的應用設計
    電子鼻是利用氣體傳感器陣列的響應圖案來識彆氣味的電子系統,它可以在幾小時、幾天甚至數月的時間內連續地、實時地監測特定位置的氣味狀況。
  • 「100家實驗室」專題:訪浙江工商大學食品感官科學實驗室
    近日,儀器信息網工作人員參觀訪問了本次活動的第三十六站:浙江工商大學食品感官科學實驗室。  浙江工商大學食品感官科學實驗室是目前國內唯一的食品感官科學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食品感官實驗心理學、智能感官研究、分子識別與化學仿生、味覺分子細胞生物學。是由浙江工商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鄧少平教授領導的一支多學科交叉科研團隊,專業背景涵蓋食品、化學、生物學、機械、電子和計算機等。
  • 聯想創投「未來午餐會」第四期:聞慧科技「電子鼻」讓生活更美好
    (原標題:聯想創投「未來午餐會」第四期:聞慧科技「電子鼻」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