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研究人員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發明人工「電子鼻」

2021-02-08 OFweek維科網

前言:

人類對於嗅覺的研究也從最早的化學分析方法逐漸發展成儀器分析方法,尤其是採用了仿生技術的機器嗅覺時代的到來,對氣體的識別能力越來越強,識別率也逐漸得到穩步提升。

作者 | 方文

萬分靈敏的「電子鼻」

很大一部分模擬電子產品都與現實世界的傳感器及訊號處理密切相關。在所有的感官功能中,氣味識別是AI最不擅長的一個,但如果從突破這個關鍵點,將可以為設計更高效、穩定的機器智能提供重要靈感。

仿生嗅覺系統可以分辨和識別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氣味分子,具有很好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隨著嗅覺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現代生物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嗅覺的研究也從最早的化學分析方法逐漸發展成儀器分析方法,尤其是採用了仿生技術的機器嗅覺時代的到來,對氣體的識別能力越來越強,識別率也逐漸得到穩步提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通過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發明了人工「電子鼻」,可準確評估肉類的新鮮度。

目前,測定肉類採用的是揮發性鹽基氮法。在肉類長時間放置過程中,由於酶和細菌的作用,蛋白質、脂肪和糖類被分解、變質,一系列鹼性含氮的有毒物質如酪胺、組胺、屍胺等胺類被釋放出來。

通過檢測這類物質的量,進而反推肉類的新鮮度。該方法主要的弊端在於,需要特定的儀器進行檢測,其使用不便,檢測複雜。這意味著只能由政府相關部門、相關人員,使用儀器在特定的環境和場合進行檢測,效率低、可使用場景少,還存在測不準的問題。

氣相色譜法或液相色譜法是目前用來判定未知氣味或味道最成功的方法,色譜法肯定比鼻子靈敏很多,而且可以分辨出更多的成分。

真正實現快速、準確、無損檢測

電子鼻識別肉類新鮮度之所以比傳統方法準確度高,並不是因為我們檢測了更多種類的氣體,而是對變色條碼的解讀更精確。這也是電子鼻技術的核心,是一個精確解讀變色條形碼信息的一套算法。

「條形碼」 由 20 種不同類型的的殼聚糖、染料和醋酸纖維組成的多空納米複合材料構成。當其置於待測肉類之上,條碼中的滷素染料根據氣體類型和濃度發生交叉反應,顯示出彩色條形碼(氣味指紋)。

比如,在條形碼上第一條帶上,有一種叫溴百裡酚藍(BPB)的染料,當遇到微生物降解蛋白質產生的生物胺,其羥基基團分裂,可見色從黃色變成藍色。當暴露在不同濃度的氣體中時,條碼的每一條都會有不同顏色或顏色範圍。

研究人員將條形碼粘在透明聚氯乙烯(PVC)肉類包裝薄膜上,並朝向外側,但是不接觸肉製品。然後將該樣品置於 25℃環境中,在不打開包裝的情況下,使用智慧型手機拍攝條形碼圖像。最終,他們得到了 4161 張肉類圖像,並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有 3475 張,用來訓練模型;另一組 686 張用來測試。

識別條形碼的模型使用的是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算法(DCNN)。電子鼻經過訓練後,用 686 張圖像測試,讓系統判斷該條形碼對應的肉類屬於新鮮、不新鮮或者變質,準確度高達 98.5%。

這種新型 「電子鼻」,在肉質新鮮度檢測上,真正做到了便攜、準確和無損。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發仿生「電子鼻」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通過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發明了人工「電子鼻」,可準確評估肉類的新鮮度。實驗數據顯示,「電子鼻」檢測準確率高達至 98.5%,而傳統檢測方法只有 61.7%。該研究成果由 NTU 聯合中國江南大學以及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共同完成,並於 10 月發表在科學雜誌《先進材料》上。
  • 科學家研發仿生「電子鼻」30秒識別食品新鮮度,內嵌CNN算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通過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發明了人工「電子鼻」,可準確評估肉類的新鮮度。實驗數據顯示,「電子鼻」檢測準確率高達至 98.5%,而傳統檢測方法只有 61.7%。這意味著只能由政府相關部門、相關人員,使用儀器在特定的環境和場合進行檢測,效率低、可使用場景少,還存在測不準的問題。為了克服這些弊端,陳曉東等人基於哺乳動物嗅覺系統的工作原理,研發了 「電子鼻」。首先,要理解哺乳動物嗅覺系統的工作原理。
  • 科學家研發仿生「電子鼻」30秒識別食品新鮮度,內嵌CNN算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通過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發明了人工「電子鼻」,可準確評估肉類的新鮮度。實驗數據顯示,「電子鼻」檢測準確率高達至 98.5%,而傳統檢測方法只有 61.7%。該研究成果由 NTU 聯合中國江南大學以及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共同完成,並於 10 月發表在科學雜誌《先進材料》上。
  • 研究人員以神經形態晶片打造超靈敏「電子鼻」
    英特爾(Intel)和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連手開發一種靈敏的「電子鼻」(electronic nose)系統,它就像最先進的深度學習系統一樣,能夠準確地檢測10種不同的化學物質,而只需進行少量的人工智慧(AI)訓練。
  • 電子鼻更靈敏了
    因此,人們試圖通過模仿生物的嗅覺,開發具有仿生功能的人工嗅覺系統,即電子鼻、生電鼻和比色鼻。)比色人工嗅覺系統分解圖及其製備過程圖 電子鼻是1982年由Persaud和Dodd開發出了第一個人工鼻子,其成功利用傳感陣列並輔助以指紋識別技術實現了對於多種氣味的區分識別。
  •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爆炸物比色人工嗅覺系統」取得重要進展
    經過數億年的發展,生物進化出了近乎完美的嗅覺系統以躲避威脅、捕獲獵物,從而得以生存。早在1.5萬年前,人類就利用犬類具有更加優異嗅覺的特點,馴化了犬類輔助捕獵和預防猛獸襲擊。此後,人們還利用金絲雀對地下煤礦中的CO進行檢測,利用警犬檢測爆炸物、毒品、疾病等。但是,由於直接利用生物進行檢測存在成本高、生物心情狀態不穩定等缺點而嚴格限制了其在實際環境中的應用。
  • 基於氣體傳感器陣列的電子鼻系統
    電子鼻在20 世紀末被正式提出, 作為一種人工嗅覺系統, 它由適當的模式識別系統和具有交叉選擇性的氣體傳感器組成的傳感器陣列構成, 是一種能夠識別單一或複雜氣味/氣體的儀器, 其應用領域包括食品工業、環境監測、軍事安全等, 是當前氣體檢測領域的研究熱點.
  • 研究人員開發出能通過變色二維碼顯示肉類新鮮度的電子鼻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即以電子鼻的形式依靠顏色變化的條形碼來跟蹤不同肉類的新鮮度。據悉,電子鼻研發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領導,他們的團隊專注於研究肉腐爛時產生的氣體。這個解決方案實際上是在模仿哺乳動物的鼻子,在那裡這些類型的氣體跟感受器結合進而產生信號傳遞到大腦並被人類解讀為已經老化或腐爛了的肉的氣味。
  • 「電子鼻」時代來臨?英特爾研發嗅覺晶片,可識別10種氣味!
    「電子鼻」時代來臨?英特爾研發嗅覺晶片,可識別10種氣味! 人類對於技術突破的追求永不止步,當面部識別技術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遍布手機、機場、商超時,科技人員正在努力為賦予機器
  • 電子鼻組成及工作原理
    電子鼻組成及工作原理 2014-05-04 15:02:38 來源: 瀏覽: 次 電子鼻又稱氣味掃描儀,是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用來對食品中的複雜嗅味和很多揮發性成分進行分析、識別和檢測的儀器,它由傳感器系統和 自動化模式識別系統
  • 「電子鼻」時代來臨?英特爾研發嗅覺晶片,可識別10種氣味
    人類對於技術突破的追求永不止步,當面部識別技術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遍布手機、機場、商超時,科技人員正在努力為賦予機器(計算機)以嗅覺,進一步模擬人類。但相對於視覺和聽覺來說,嗅覺的感知更加困難,雖說人的鼻子在生物界並不特別靈敏,但也具有450種不同類型的嗅覺受體,機器(計算機)模擬起來依舊困難重重,近日,一直在晶片領域佔有重要席位的英特爾在晶片嗅覺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據報導,英特爾旗下一個神經形態計算小組一直在與康奈爾大學的嗅覺神經生理學家合作,研究人工智慧是否可以幫助計算機模仿大腦對嗅覺數據進行分析和分類的方式。
  • 生物醫療 || 電子鼻強勢進軍醫療領域
    仿生嗅覺系統可以分辨和識別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氣味分子,具有很好的靈敏度和特異性。隨著嗅覺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現代生物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嗅覺的研究也從最早的化學分析方法逐漸發展成儀器分析方法,尤其是採用了仿生技術的機器嗅覺時代的到來,對氣體的識別能力越來越強,識別率也逐漸得到穩步提升。
  • 嗅覺AI:為減少食物浪費出點力
    根據最近幾年的觀察,研究人員已經對氣體的AI識別,特別是對氣體或液體的有害性識別上有所進展。現在研究人員對於食物的氣味識別,有了新的嗅覺智能的解決方案。最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的一個科學家團隊發明了一種嗅覺AI系統,通過模仿我們人類的鼻子,藉助一個「條形碼」閱讀器作為中介,來識別肉類食物的新鮮程度。初次看到這一研究,很多人覺得跟人類的嗅覺能力相比,應用範圍實在太窄。
  • 谷歌新AI系統專注於打造人工嗅覺:從分子層面上辨別香水氣味
    谷歌新AI系統專注於打造人工嗅覺:從分子層面上辨別香水氣味  Winnie Lee • 2019-10-28 10:55:
  • 聯想創投「未來午餐會」第四期:聞慧科技「電子鼻」讓生活更美好
    現在,僅憑綠豆大小的身體,智能納米及MEMS氣體傳感器及其陣列就能對各類氣體或氣味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檢測,利用「人工嗅覺」為人們的生活加上一層科技「防護罩」。在直播中,慧聞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吳慶樂介紹了具有「人工嗅覺」的氣體傳感器「電子鼻」的工作原理:基於MEMS氣體傳感器組成的陣列,塗覆著不同氣敏材料的「電子鼻」在接觸待檢測氣體後氣敏材料電阻發生變化形成響應,通過後臺不斷開發完善的算法進行數據處理,完成氣體識別和定量分析的過程。
  • 電子鼻技術及其在茶葉香氣檢測中的應用及展望
    電子鼻又稱人工嗅覺分析系統,是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用來分析、識別和檢測氣味的具有人工智慧特點的仿生檢測儀器。電子鼻能在短時間內分析、識別和檢測複雜氣味和大多數揮發性成分的智能感官儀器,具有重複性好、不需要複雜的樣品預處理過程、不發生感官疲勞和檢測結果客觀可靠等特點。
  • 科學家研究出可以嗅出疾病的電子鼻
    科學家研究出可以嗅出疾病的電子鼻 2008年01月28日 11:17 來源:光明日報 ,他們通常靠嗅覺診斷疾病。正在興起的電子鼻技術可以辨別上述氣味中的細微差別。不同類型的電子鼻都由一排嗅覺傳感器組成,當接觸到不同氣味時,這些傳感器會以獨特的模式被激活,其中的軟體通過分析這些模式來識別每一種氣味及其來源。其實,人類的大腦也是通過同樣的模式識別過程來辨彆氣味的。   電子鼻起初是為其他目的而設計,例如,嗅出洩露的化學物質或者探測食物的腐敗情況。
  • 擁有「嗅覺」 的新神經算法晶片
    前言: 人類除視覺、聽覺之外,在嗅覺研究上有新突破,帶來新想像空間和應用空間,人類對大腦的認知以及類腦晶片、AI晶片又跨上新臺階,未來的晶片發展之路又有可能另闢蹊徑。Loihi幹擾環境下可嗅出10種有害物質而此次在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系統上,描述了一種基於哺乳動物嗅覺系統的神經算法,可以學習並鑑別氣味樣本。通過測量動物聞到氣味時的腦電波活動,然後Intel根據這些電路圖與電脈衝,導出一套算法,並將其配置在神經擬態晶片上。
  • 「黑科技」來襲:智能針灸機器人上崗 「電子鼻」虛擬嗅覺出世
    繼虛擬成像技術之後,虛擬嗅覺技術正在崛起。它的原理是,通過計算機算出物質氣味的「基因圖譜」,通過信號處理系統、模式識別系統等的核心創新技術實現氣味信息的數位化、網絡化傳輸以及終端再現。在醫學用途,虛擬嗅覺技術還有更大的用途,配合傳感器可以做出「電子鼻」。糖尿病人對著「電子鼻」吹一口氣,「電子鼻」就能根據氣息中丙酮等物質的含量,測出你是否患有糖尿病,準確率在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