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研發新型電子鼻智能探測系統 可跟蹤嫌疑人運動軌跡

2020-12-05 科學網
德國研發新型電子鼻智能探測系統 可跟蹤嫌疑人運動軌跡

 

近日,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研發出一套智能系統,該系統通過敏感的電子鼻來嗅探炸藥的「蛛絲馬跡」,並跟蹤確認藏有爆炸物的嫌疑人。該系統可增強機場等重要場所的安檢力度,而且不會引起受檢者的注意和不滿。

 

等待安檢的乘客不僅受到監視器的監測,而且還被隱藏在走廊牆上的「電子鼻」——傳感器嗅探。一旦攜帶炸藥的人經過,氣味傳感器就會報警。警衛可以看到顯示器屏幕上的警報,並通過傳感器網絡確定哪些人攜帶了危險化學品。這是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的科學家最新研發的智能探測系統模擬的情景。科學家將這套安全輔助系統命名為HAMLeT(「危險物質跟蹤和人員定位」的縮寫)。

 

主持該研究的弗勞恩霍夫通信、信息處理和人機工程學研究所(FKIE)部門主管沃爾夫岡·科赫表示,該智能系統高度靈敏的氣味傳感器網絡可以跟蹤爆炸物的痕跡:傳感器晶片內有石英振蕩器,而電子鼻捕獲化學分子,會改變石英的振蕩頻率。由於每一種物質對石英的影響頻率不一樣,據此可以將爆炸物分子鑑定出來。

 

另外,HAMLeT系統還應用了第二套傳感器網絡來跟蹤嫌疑人的運動軌跡。研究人員應用雷射掃描儀來確定嫌疑人某個時刻的位置信息。所有傳感器數據融合的背後都包含著非常複雜的算法。正是在這些算法的幫助下,HAMLeT系統才能提供人員流動的準確圖像並將與危險物有關的人「揪」出來。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黑科技」來襲:智能針灸機器人上崗 「電子鼻」虛擬嗅覺出世
    在醫學用途,虛擬嗅覺技術還有更大的用途,配合傳感器可以做出「電子鼻」。糖尿病人對著「電子鼻」吹一口氣,「電子鼻」就能根據氣息中丙酮等物質的含量,測出你是否患有糖尿病,準確率在90.68%。   四川大學學生團隊帶來的「Attention it—基於腦機接口的智能小車項目」,將電子小車不外置腦機接口相結合,通過提取人腦電波信號控制小車的移動,訓練兒童專注度,從而改善兒童多動症病況。同時,家長還可參考App推薦的輔助治療方案, 進一步提高兒童的治療效果。
  • 空客將在機場安檢測試新型「電子鼻」 或可檢測新冠病毒
    網易智能訊 5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公司計劃於今年年底開始在機場安檢通道測試一種可嗅探出炸彈或危險化學品的「電子鼻」傳感器。
  • 科學家研發仿生「電子鼻」
    早在 2014 年,科學家發現,人鼻可以區分 1 萬億種氣味。對於視覺系統,科學家開發出了機器視覺;對於聽覺系統,科學家研發了語音識別。那是否存在一種可能性,製造一套人工嗅覺系統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通過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發明了人工「電子鼻」,可準確評估肉類的新鮮度。實驗數據顯示,「電子鼻」檢測準確率高達至 98.5%,而傳統檢測方法只有 61.7%。
  • 天大研發新型昆蟲仿生複眼 未來可應用於人工智慧領域
    原標題:天大研發新型昆蟲仿生複眼 未來可應用於人工智慧領域 昆蟲因其複眼視覺系統的發達而但是,昆蟲複眼快速感知物體運動軌跡的機理學界尚不明確。近日,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製新型仿生複眼,模仿昆蟲的視覺系統發現,昆蟲可能是根據物體發出的光強度來探測物體的軌跡。
  • 基於Nios II的視頻運動目標檢測跟蹤系統設計
    實驗結果表明,該系統可達到運動目標檢測跟蹤的理想結果。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49784.htm  0 引言  運動目標檢測跟蹤就是將運動的目標從視頻圖像序列中檢測出來,對其進行跟蹤。
  • 科學家研發仿生「電子鼻」30秒識別食品新鮮度,內嵌CNN算法
    早在 2014 年,科學家發現,人鼻可以區分 1 萬億種氣味。對於視覺系統,科學家開發出了機器視覺;對於聽覺系統,科學家研發了語音識別。那是否存在一種可能性,製造一套人工嗅覺系統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通過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發明了人工「電子鼻」,可準確評估肉類的新鮮度。
  • 科學家研發仿生「電子鼻」30秒識別食品新鮮度,內嵌CNN算法
    早在 2014 年,科學家發現,人鼻可以區分 1 萬億種氣味。對於視覺系統,科學家開發出了機器視覺;對於聽覺系統,科學家研發了語音識別。那是否存在一種可能性,製造一套人工嗅覺系統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研究人員通過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發明了人工「電子鼻」,可準確評估肉類的新鮮度。
  • 前沿播報 | 實用化超導單光子探測器、新型高溫差利用區間柔性可穿戴熱能發電機、新型阿秒電子顯微鏡、可控制士兵情緒的人工智慧晶片…
    90%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最新成果揭示,基於小型閉合循環制冷機,2.1K工作溫度下,NbN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系統探測效率(1550 nm工作波長)可以超過90%。隨著溫度降低到1.8K,探測效率可以進一步提升到92%。韓國發明新型高溫差利用區間柔性可穿戴熱能發電機
  • 普林斯頓大學研發出新系統 用雷達幫助探測車輛盲區
    這只是最基本的方面,自動識別系統還可對汽車、自行車乃至行人在內的物體的運動方向和速度進行測算。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的助教Felix Heide表示,自動識別系統將使汽車能夠探測到現在雷射雷達和攝像頭等傳感器無法探測的被遮擋住的物體,例如,拐角叉路口的行人、車輛。
  • 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及其在Blackfin處理器上的應用
    Object Video, Hisign,3VR等公司率先實現了智能視頻監控的工業應用。在國內,中科院自動化所,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和自動化系等處於研究的前列。  2.智能視頻監控系統的技術背景簡介  智能視頻監控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對特定目標的自動跟蹤。
  • 新型「電子鼻」手機嗅覺傳感器 可鑑別出多種物質
    導讀由Honeywell開發的新型「電子鼻」,可以鑑別出多種物質。通過這種技術可以讓這個極小的傳感器檢測任何事物,從空氣汙染到危險的化學藥品。   由Honeywell開發的新型「電子鼻」,可以鑑別出多種物質。通過這種技術可以讓這個極小的傳感器檢測任何事物,從空氣汙染到危險的化學藥品。「我們做出了全世界最小的真空泵,這種技術令分析設備可以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 電子鼻技術及其在茶葉香氣檢測中的應用及展望
    電子鼻又稱人工嗅覺分析系統,是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用來分析、識別和檢測氣味的具有人工智慧特點的仿生檢測儀器。電子鼻能在短時間內分析、識別和檢測複雜氣味和大多數揮發性成分的智能感官儀器,具有重複性好、不需要複雜的樣品預處理過程、不發生感官疲勞和檢測結果客觀可靠等特點。
  • NTU研究人員模仿哺乳動物的嗅覺系統,發明人工「電子鼻」
    作者 | 方文萬分靈敏的「電子鼻」很大一部分模擬電子產品都與現實世界的傳感器及訊號處理密切相關。在所有的感官功能中,氣味識別是AI最不擅長的一個,但如果從突破這個關鍵點,將可以為設計更高效、穩定的機器智能提供重要靈感。仿生嗅覺系統可以分辨和識別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氣味分子,具有很好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 天大研製仿生複眼 發現昆蟲運動軌跡與光有關
    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製新型仿生複眼模仿昆蟲的視覺系統發現,昆蟲可能是根據物體發出的光強度來快速感知物體的運動軌跡。這種新型仿生複眼能夠迅速探測物體的三維位置,未來可以應用於智慧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等。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光學快報》上。
  • 「電子鼻」可識別多種氣味
    俄羅斯技術、系統和進程領域空間研究實驗室研製的小型「電子鼻」日前獲得專利,作為能快速學習的人工神經網絡智能,其可識別多種化學物質的氣味,不僅能區別不同氣體混合物,還能記住新氣味。  高等經濟大學莫斯科電子科學與數學學院教授弗拉基米爾·庫拉金表示,一般的氣體和氣味傳感器只能識別一種特定氣味,新成果創新之處在於,採用能夠快速學習的神經網絡人工智慧技術,在半導體傳感器組成的固體氣味識別模型基礎上製成,有助於精確分析混合氣味。  電子鼻的雙層神經網絡能夠識別16種氣味,相應地擁有16位輸出代碼。
  • 從車位識別到運動控制,詳解智能泊車技術現狀
    13rednc全自動泊車系統分成兩代:第一代只依靠超聲波探測空間車位,但是轉向系統以及車速控制都由自動駕駛系統來完成;第二代全自動泊車,不僅依賴超聲波雷達,同時也用攝像頭:通過超聲波雷達識別空間的位置信息,攝像頭識別車位線。
  • 豪恩汽車電子:「77G毫米波雷達」
    d)  DOA開門提醒系統適用於當本車處於停泊狀態時,系統檢測到後方有車輛、摩託車、自行車等運動物體,預警指示燈在開門之前會亮起警示標誌,起到預警作用,避免事故發生。 二、項目先進性及同行參數對比 本項目的先進性與技術創新點 1.該產品為高度集成晶片方案(MMIC+MCU+DSP),減小硬體開發難度,有利於產品小型化,降低成本。
  • 聯睿電子自主研發的U-Loc室內無線定位系統亮相2016深圳網聯網展
    U-Loc是聯睿電子自主研發的基於脈衝超寬帶(IR-UWB)技術的室內無線定位系統,精度高達10cm,可實時提供區域內目標人員和物體的位置和移動軌跡,可與行業用戶的智能業務流程無縫融合,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一、U-Loc系統的架構
  • 傳感器熱點:西門子正式收購EDA公司Avatar,印度宣布成功研發5G
    印度孟買理工學院(IIT-B)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超薄的下一代光學傳感器原型,該原型可用於生物成像,可穿戴電子設備,環境監測,國防和電信等應用。由於這些2D材料具有出色的電子,機械和光學特性,因此克服了常規光學傳感器的局限性。
  • 又一個世界第一,國產新型雷射雷達可探測數百公裡外目標
    南京大學超導電子學研究所青年長江學者張蠟寶教授,博士研究課題就是超導單光子探測技術,在吳培亨院士的指導下與團隊成員一起攻克了探測器晶片和系統的全部關鍵技術,於2008年研製出我國第一個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探測器的性能指標不斷提高,從單元器件到陣列晶片,光學口徑從9微米到300微米,儀器系統的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