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工力量 柳葉刀】
大家好,我是觀察者網《科工力量》欄目主播,冬曉。人類怎麼才能在火星居住?有個美國人想出了辦法,用核彈轟炸該星球,釋放上面的二氧化碳,製造溫室效應,這樣就把火星改造成地球了。這個美國人是誰?特斯拉汽車的掌門人,埃隆馬斯克。
改造火星可能有些困難,但改造地球,卻不是夢想。2015年,馬斯克提出一個瘋狂想法「星鏈計劃」,發射12000顆衛星,組成龐大的通信網絡,把地球包裹起來,通過無線電,向地面發送信號,為全球網民提供高速寬帶服務。12000顆衛星什麼概念呢?是人類有史以來發射衛星總數的3倍,而且全世界仍有40多億貧窮的人口,沒錢建基站,連不上網,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2019開始發射算起,已經有700多顆衛星在太空工作,可最近大家發現,這些衛星像下餃子一樣,接二連三的掉到地球上,至少有26顆在大氣層中燒毀。按照設計要求,它們的壽命至少5年,可剛使用不到兩年,就報廢了。
更讓馬斯克頭疼的是,天文學家還跳出來反對。一位智利的科學家發推特說:「大批星鏈計劃的衛星,從空中飛過,我們的暗能量照相機曝光被嚴重影響」。自從這些衛星上天,夜空中最亮的星就是它們。人們用望遠鏡觀測太空的時候,總是能發現一串整齊排列的「流星」,從天空中划過,而且還能持續五分鐘。那感受,就像看電視被強行插了一波廣告。
利用衛星,提供上網服務,這樣的想法早就有公司提出了,而且還不止一家。2014年,一個叫做「媒體發展投資基金會」的美國公司,提出Outernet計劃,在2015年6月前,向近地軌道發射幾百顆廉價衛星,利用數據廣播技術,向全球用戶提供網絡連接。這家公司還給出一張令人印象深刻的宣傳片,兩個人站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拿著通信設備上網,暗示通過衛星信號就能上網。該公司甚至承諾,新網絡繞開審查制度,像朝鮮這樣的國家,居民上網免費,不受限制。
可惜,項目的野心龐大,希望渺小。前面我們提到的廣播技術,其實是單向傳播的,衛星只能向地面發送信號,不能接收信號,這個和廣播電視一個道理,你可以選擇性接收信息,就像看電視換臺一樣,但是不能上傳信息,QQ不能用,微博發不了。後來,Outernet計劃因為沒有圈到足夠的錢,結果涼了。
可美國總有一群人,滿懷激情和夢想。谷歌也要發射700顆衛星,構建全球無線網際網路。700顆,看起來已經不少了,關鍵看要服務多少人?要是按全球70多億人口計算,平均每顆衛星要服務1000萬用戶,按照一個衛星每秒1G的上網總速率,每個用戶只能分到0.1K,這網速,估計簡訊都發不出去。
這些提出衛星組網的公司,有一個共同點,宣傳的思路都是,覆蓋的面積足夠大,服務的用戶足夠多。但對平均網速的事,絕口不提。這好比賣羊肉湯,黑心的老闆,嘴上吆喝著,羊湯是用大鍋熬製,夠100人一起喝。可他不會告訴你,這麼一大鍋湯,就用了一兩羊肉。
最新的「星鏈計劃」,用12000顆衛星組網,每個人分到的網速,怎麼也得有個幾K。前段時間,有人在網上說,手機連接上了TinTin衛星的WiFi,而該衛星就是「星鏈計劃」項目中的。馬斯克還特地發了推特:「不要告訴別人,密碼是martians」,中文意思「火星人」。於是,一群人跟著歡呼,自己的手機以後可以接入衛星WiFi。後來,有人爆料,這個WiFi可能是個釣魚網站,連上去,可能所有私人信息就被竊取了。
馬斯克曾形容自己,心態像日本武士,寧可切腹自殺,也不會接受失敗。為了增加曝光度,引起大眾的關注,他曾提過很多驚人的計劃,除了在火星扔核彈,在地球建星鏈,他還要造超高速列車。原理很簡單,鋪設封閉的管道,把磁懸浮列車放進去,這樣,車輛在高速運行的時候,既可以避免障礙物,又可以減小阻力。不過考慮到,美國現在的國債,已經高達26萬億美元,這樣的管道,資金是個誰都不敢忽視的問題,除了馬斯克。疫情期間,各個國家都財政緊張,估計沒人願意借錢。最好的辦法,就是美聯儲啟動印鈔機了。
近年來,美國「網際網路投資思維」盛行,基本套路是,講故事、賣情懷、拉投資。當你追認技術細節時,他們卻刻意迴避。就像前面提到的,用衛星建設全球網絡,項目負責人打出的旗號是,為貧窮的人提供信息自由。
在應對氣候變暖問題上,西方這樣的「人道主義」關懷,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2018年,15歲的瑞典女孩,格雷塔,為了解決氣候問題,號召同學們一起罷課,在各大媒體的報紙上,她常常佔據頭版頭條,人們稱讚她是環保小鬥士。從歐洲議會,到達沃斯經濟論壇,都邀請格雷塔前去演講。在她母親的回憶錄中曾提到「我的女兒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可以肉眼看見二氧化碳,看到它如何從煙囪、垃圾填埋場飄散出來」。
如何應對氣候變化,西方靠演講,中國卻靠實際行動。自1978年以來,三北防護林計劃,在中國北方種下了660億棵樹。2000到2017年間,全球的綠葉增長面積,有25%是中國貢獻的。而對於這些成績,西方媒體選擇性失明,推卸自己的減排責任,將中國描述為碳排放大國。
美國科技企業急著為全球人民提供信息自由,可本土卻還有很多地方都連不上信號,就連著名的黃石公園,都沒有網絡。這在中國無法想像,因為在我們的記憶中,不管是鐵道沿線、國道兩邊、還是偏遠山村,都默認有信號,沒有4G,至少也有3G。在交通極端不便的山區,鋪設光纜非常困難,中國運營商乾脆就建了衛星基站,當地山民一個月就花幾塊錢,不知道自己打的居然是衛星電話。相反,美國運營商更樂意在經濟發達的、人口密集區建設基站,那裡賺得錢多,不樂意在人口稀疏的偏遠地區建站,那裡賺不到錢。
美國是高度商業化的國家,一切都是生意。通信產業是這樣,航天產業也是這樣。馬斯克想要發射12000顆衛星進入太空,每次60個打包,但就算這樣,也要用火箭發射200次,可按照正常的火箭服務報價,基本都是1億美元起步,像美國現役最大的運載火箭「德爾塔4號」,發射一次收費4億。這樣算下來,馬斯克僅是送衛星上天一項,至少要花200億,但他還是敢這麼做,為什麼?因為他用的是自家火箭,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每次發射成本只要4000萬。
SpaceX是一家民營火箭製造公司,2002年成立,掌門人就是馬斯克。獵鷹9號是該公司製造的。發射成本控制得這麼低,怎麼做到的?很簡單,一是精簡公司行政部門,二是用最便宜的零部件。前者好理解,企業實現扁平化管理,拋棄不必要的管理流程。打個比方,火箭升空前,如果發動機要修改一個參數,按照傳統航天系統的規定,必須層層上報,在獲得最終批覆前,至少要一個星期,但SpaceX不走這個套路,技術人員現場拍板,拿著工具就開始修改,火箭按時發射。後者呢?為了降低成本,火箭大量採用市場上常規的元器件,雖然宇航級的器件,能在極端環境下工作,而且還抗輻射,但是價格貴。所以,SpaceX發射成本低,就很容易理解了,犧牲了安全性和可靠性。有人開玩笑說:該公司每次發射火箭,都被期待是一次焰火表演。
2015年,馬斯克做了一件事,狠狠刺激了全球人民的腎上腺素。SpaceX公司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空軍基地,發射「獵鷹9號」(Falcon9)火箭,並在升空10分鐘後,成功完成第一級火箭回收任務。什麼意思呢?火箭第一級沒有墜毀,發動機借著殘存的燃料,不斷調整空中姿態,緩慢降落的地面上,回收再利用。這下子,媒體嗨了,這是「顛覆航天業」,「史詩般勝利」。似乎一夜間,馬斯克領導著SpaceX,幹翻中、美、俄三大國航天機構,把他們幾十年的成就統統踩在腳下。
可真實情況卻是,上世紀80年代,蘇聯早就嘗試過,火箭回收再利用。而且比SpaceX方案更酷炫。重型火箭的助推器配備了尾翼,在完成發射任務後,助推器的尾翼展開,直接滑翔著陸。可這樣的方案,並沒有推廣開來,理想和現實肯定有差距,系統結構複雜,存在很大的技術風險。
馬斯克曾放出豪言壯語:「火箭回收,發射成本可以降低90%」。可誰能確定,回收的是不是幾十噸垃圾?火箭第一級被發動機的尾焰高溫烘烤,零部件有損壞,重新修複利用,需要花很大的代價。2015年10月,在耶路撒冷召開的國際宇航大會上,中國的火箭工程師曾詢問SpaceX公司的專家:「零部件修復,要花多大的成本」?對方的回答是:「SpaceX公司會在成本、可靠性、安全性、技術難度、運載能力等方面進行平衡,綜合考慮」。這樣的回覆絕對正確,但卻沒給出任何有用信息。
SpcaceX雖然已經竭盡全力降低成本,吸引顧客,可它在美國市場,還要面臨更強大的競爭對手,誰呢?聯合發射聯盟,由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兩家軍火巨頭組成。冷戰期間,航天計劃都和軍事沾邊,發射太空飛行器都是國家主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家政府機構,掌握著資源分配,他們下達任務給私營企業,同時自己也搞研發。
最典型的就是太空梭。為了壓縮發射成本,NASA親自參與研製了可回收再利用的太空梭,包括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奮進號。可實際上,成本卻沒有降下來,這種太空飛行器設計複雜,維護修理成本極高,雖然每次發射費用只要5000萬美元,但加上後期的技術和系統維護開銷,每次發射成本至少7億。而且複雜的設計,也對安全性構成了威脅。1986年,挑戰者號發射,73秒後爆炸。2003年,哥倫比亞號執行完任務返回地球,在德克薩斯州上空解體,7名太空人喪生。
一連串的事故,讓美國人對太空梭失去信心,轉向使用民營企業的火箭。涉及國家安全的衛星發射合同,幾乎都交給了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兩家公司。為了避免相互競爭壓價,他們達成協議,組成聯合發射聯盟(ULA))。很長一段時間,該組織就是NASA的唯一火箭服務商。
聯合發射聯盟有一個重要特點,政商勾結,店大欺客。他們既給共和黨送錢,也給民主黨送錢,兩邊下注。與空軍籤署的火箭發射服務,都是打包出售。2014年,執行28次航天發射任務,價格110億美元。有人質疑價格太高,聯合發射聯盟給出解釋,因為通貨膨脹,導致成本增加。
NASA不會像空軍那樣,去當冤大頭。它必須給這些軍火巨頭找一個對手,於是SpaceX上位了。一家新成立的民營公司,要資金沒資金,要技術沒技術,憑著什麼競爭?這些都不是問題,沒錢,NASA給,沒技術,NASA提供。說到底,不是因為NASA當時有多看好SpaceX,而是美國軍火巨頭太貪婪了,把NASA逼急了。
今年5月,SpaceX的龍飛船,搭載著兩名美國太空人,被獵鷹9號送入太空,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一家民營公司,將人送入太空,為了見證這個歷史時刻,川普也親自趕到現場,觀看發射。他說:「這只是一個開始,美國還將繼續探索太空,並登陸火星」。
效仿美國,搞商業化航天,確實聽起來讓人興奮。可是,在一定程度上,美國航天還在吃上個世紀的技術老本。載人登月、深空探測等,都是在國家主導的航天計劃下,不斷取得突破,讓不可能變成可能。這也奠定了美國航天界的領導地位,有了前面積累的技術,之後的航天應用坐享其成。不可否認,市場主導的航天活動,能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將技術轉化成效益,但對於突破性技術研發,缺乏投資動力。
無論是發射12000顆衛星建星鏈,還是向火星扔核彈造二氧化碳,又或是回收火箭第一級降低成本,都不可避免陷入商業炒作,有今天的成績,也應了中國一句老話「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在美國這個特殊的體制下,誰也不能確定SpaceX的商業航天,是否代表著未來?
版權聲明
本文系用戶獨家授權發布風聞社區的稿件,轉載請聯繫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