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年前的1831年12月27日 ,查爾斯·達爾文登上英國海軍艦艇「貝格爾」號,開始了為期五年的科學考察之旅。此行中孕育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思想,後世把此次航海稱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航海考察之一。但最初達爾文登上艦艇只不過是作為艦長的旅伴,父親甚至認為這次旅行純粹是浪費時間。從一個不被父親看好的頑童,追隨自己的內心渴望,找尋方向,勤於思考,達爾文終於成為改變世界的博物學家。
由丹麥生物學家、科普作家漢娜·斯特拉格撰寫、達爾文後人推薦的《達爾文傳——從平凡頑童到博物學家》,講述了一個追貓逐狗的少年如何在興趣的引導下,善用資源,成長為進化論奠基人的故事。
父親眼中兒子「不學無術」
「你整天不是打獵抓狗就是抓老鼠,你這樣會讓自己和全家人丟臉的!」達爾文在垂暮之年回首往事的時候,腦海裡還縈繞著父親對他的呵斥。
達爾文出生於名門世家,祖父是一位科學家,父親是著名的醫生,母親來自陶瓷產業大亨韋奇伍德家族。但是,達爾文童年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他9歲那年被送進了公立學校,但是對學校裡的拉丁文和希臘文完全沒有興趣,他晚年在回憶錄裡寫道:「對我而言,作為一種教育手段,那所學校整個就是一片空白。」
雖然達爾文對學校的課程沒有興趣,但是更廣大的沒有圍牆的學校卻讓他陶醉其中。他在大自然裡釣魚、收集礦物和鳥蛋,和哥哥在花園的棚子裡做化學實驗,騎馬、打獵。
16歲時,達爾文被送到了名校愛丁堡大學學醫,但他對解剖屍體和在沒有使用麻醉劑的情況下給病人做手術毫無興趣。他「吊兒郎當」學了兩年,正經課不好好上,卻花了大量的時間參與課外活動。對父親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很不成器的孩子。但是達爾文有自己的堅定的興趣所在,他認為自己生來就是一個生物學家,他遵循自己的興趣為自己尋找老師。他認識了一位年輕的動物學家羅伯特·格蘭特。雖然達爾文在大學裡沒有選修過格蘭特老師任何的課程,卻成了格蘭特最用功的學生之一。他跟隨老師在福斯灣附近進行了多次的野外考察,在觀察和描述那一帶沿岸海域的海洋生物方面得到了全面的訓練,這些技能使他在多年後的「貝格爾」號航行中一展才華。更重要的是,達爾文在追隨格蘭特老師學習的過程中間接觸到了物種變異的最新的思想——也就是進化論的雛形,這些思想雖然有很多漏洞,但在當時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追隨本心探究自然奧秘
達爾文退學離開愛丁堡的時候,沒有拿到醫學學位。學醫不成,父親建議他將來當牧師。達爾文壓根不想當什麼牧師,但期間用業餘時間搞的自然史研究,卻完全可以被他人所接受。為了實現研究自然的潛在夢想,他接受了父親的建議,前往劍橋大學學習。希臘語、拉丁文以及神學課程,達爾文依然沒有興趣,但是為了學位也還是湊活著學完了。他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昆蟲的研究中,對收集甲蟲簡直走火入魔。他甚至抱怨說:「連個可以一塊聊聊昆蟲的人都沒有,感覺(自己)在一點點地死去。」
想學習的人總能找到自己的老師,很快,他結識了植物學教授約翰·亨斯洛和地質學教授亞·賽奇維克。在兩位老師的幫助下,通過課外講座、實地考察和非正式的小組學習,他的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劍橋畢業之後,達爾文本應該聽父親的安排,歸隱鄉間去當個牧師,但是他的內心裡還是想要去旅行和探險,這時好運來了。他在劍橋結識的亨斯洛教授被人要求推薦一位植物學家跟隨英國皇家海軍乘坐「貝格爾」號軍艦進行一次勘測和探險航行,亨斯洛教授建議達爾文擔任這一任務。起初父親對這個計劃很不以為然,為了成行,達爾文向舅舅求助,舅舅幫助他說服了父親資助這次旅行。這次的航行的確改變了達爾文的人生軌跡,並不是浪費時間。
細心觀察發現「達爾文鴕」
追隨自己內心的渴望,達爾文踏上了環球旅行。一路上,他細心觀察、善於思考。比如原本名不轉經傳的加拉帕戈斯群島,讓達爾文有了很多新發現,生態環境看起來相差並不大的群島中,每個小島上的物種都有著微妙的區別。比如當地常見的地雀屬,它們如此近緣,喙卻變化多端。這是為什麼呢?達爾文不停地思考。
在南美洲海岸上山騎馬打獵,他一直在尋找一種鴕鳥,比普通美洲鴕鳥更小,顏色更深,羽毛一直垂到腿上,開始他一無所獲,後來他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聖誕前夜,在「貝格爾」號的鍋裡有燉熟的鳥肉,吃完飯他猛地想到剛吃到的肉可能就是他非常渴望做標本的小鴕鳥。達爾文及時保住了那個鳥的頭、頸、腿、羽毛和皮膚,並送回給英國的亨斯洛教授。後來這種鴕鳥被命名為「達爾文鴕」。
五年時間裡,達爾文四次橫渡大西洋,探訪南美洲大陸及周邊島嶼,深入南太平洋,遠赴印度洋,並對沿途的種種生物、地質現象、民風民俗,以及當地的政治制度等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和記錄,同時帶回大量珍貴的標本。
進化論並不是達爾文第一個提出來的,但是達爾文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利用詳實的證據,綜合前人的觀點,最終發布了石破天驚的著作《物種起源》。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李崢嶸 教育碩士、金牌閱讀推廣人
編輯:毛夢囡
終審:尹宏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