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4回:貝科奴航天發射場,捷列什科娃進太空

2020-11-08 黃劍博採風追影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採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無欺於死者,無負於生者,無愧於來者


第1654回:貝科奴航天發射場,捷列什科娃進太空


《採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又譯為貝科奴航天發射場,是位於哈薩克斯坦西南部克孜勒奧爾達州的航天發射中心,為世界第一座、也是規模最大的太空發射中心。


啟用於1955年6月,最初是前蘇俄的太空飛行器發射場和飛彈試驗基地,蘇俄解體後同時由俄羅斯宇航(Roscosmos)與俄羅斯航空天軍使用。其名「拜科努爾」原是卡拉幹達州境內的礦業城鎮,蘇俄晸府為對外人誤導該基地的正確位置,因而使用此名,而原來的拜科努爾村同樣也建有仿製的航天發射中心,直到1970年代拆除。


場內擁有13個發射臺,可以發射載人太空飛行器、大型運載火箭、太空梭及多種飛彈。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在建成後即成為蘇俄太空計劃的主要作業基地,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承擔史上首次載人太空任務的東方一號太空飛行器、以及美國停止太空梭計劃後為國際空間站服務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均是從此發射的;此外,俄羅斯從蘇俄時期至今的所有載人太空飛行器,也都是從此發射的。


現在發射場土地由俄羅斯向哈薩克斯坦租借使用,雙方合約籤至2050年。俄羅斯也計劃將此部分的太空飛行器發射工作轉移至位於俄羅斯的東方航天發射場。


1957年10月4日,蘇俄在此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斯普特尼克1號,又譯1號衛星,是第一顆進入行星軌道的人造衛星。在蘇俄於1957年10月4日於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由於這時正值冷戰,斯普特尼克1號毫無先兆而成功的發射,震撼了整個西方,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一連串事件,如斯普特尼克危機、華爾街發生小股災。同時亦激起美蘇兩國之後持續20多年的太空競賽,成為冷戰的一個兩強的主要競爭點。


斯普特尼克1號升空的意義,在於通過量度其軌道變化,有助研究高空地球大氣層的密度,並為於電離層作無線電波傳遞提供原始的資料。由於衛星填充了壓縮氮,斯普特尼克1號亦因此作了第一次人造物體作隕石探測的嘗試,由於高溫的隕石穿透了斯普特尼克1號的表面,導致其內壓洩漏,此亦為隕石之極端高溫提供證據。


當史潑尼克1號於哈薩克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之時,正值是聯合國所公布的國際地球觀測年(又譯作國際地球物理年),它以每小時29,000公裡的速度脫離地球引力,成為第一個進入外層空間的人造物體,在外層空間它以20.005至40.002百萬赫茲(MHz)的頻率向地球發送無線電波信號,並可由業餘無線電用戶所接收。其發送一直持續至1957年10月26日,才因為電池用盡而中斷。1958年初,斯普特尼克1號失去動力,脫離其工作軌道並墜入大氣層,其工作壽命中,共圍繞地球運轉了六千萬公裡。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造物體比「Sputnik 1」早十多年。1944年,納粹德國在佩內明德火箭發射場垂直發射了一枚V2飛彈用於測試亞軌道彈道,(事實上作為研究用的火箭,應該稱為A4火箭而不是V2火箭。)該火箭最高飛行到176公裡的高度,而通常人們把100公裡高度作為進入太空的開始,因此這枚A4火箭已經進入了太空。


在上述火箭刷新紀錄之前,人造物體所達到的最大高度紀錄是由巴黎大炮的炮彈所保持的,這是第一個進入同溫層的人造物體,其飛行的最高點大約是48公裡。

為紀念史潑尼克系列任務的偉大成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於2015年新視野號(New Horizons)飛越冥王星首度取得其地表地貌特徵之後,將冥王星地表上的顯著心型區域命名為史潑尼克平原(Sputnik Planum)。


1953所有有關「斯普特尼克計劃」的大綱擬定及科學技術的準備工作籌劃完成。計劃的目標確立為:量度大氣層的密度和其離子物質結構,並探究太陽輻射、地球磁場和宇宙射線的第一手資料,為發展更長遠的人造衛星計劃,是次發射亦具備實驗性及標誌性的作用。衛星的地面觀測系統,如為監察衛星軌道和發送控制指令,蘇俄於地面建築了15座觀測站,此等舉措自此確立,廣為後進者模仿學習。然而,由於目標發射時間迫在眉睫,原先計劃內為觀察R-7火箭而制訂的計算,僅於7-10天內便草草完成,因此事實上「D」的軌道,打從開始便預定為精確度一般。


地面觀測的任務,由Yu.A.Mozzhorin上校引領的隊伍負責,他所組織的「指令監測組」,任務包括主要的「NII-4」監察中心以及其餘7個位處衛星經過之處,遍布全世界的監測站。PS-1」只計劃為觀測用而非操控,它們都有一條專用的通訊頻道與火箭連絡,並具備雷達,光學儀器以及通訊設備。7個訊號站接收到的數據,都會通過電報傳回「NII-4」中心,以彈道學計算衛星身處的位置。此「指令監測組」則為蘇俄,以至全球太空監測控制中心的雛型。

1961年4月12日,蘇俄航天員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載人飛船,從這裡出發進臺入太空,成為世界第一位航天員。該次任務使用的1號發射臺,日後被暱稱為「加加林的起點」。


東方一號是前蘇俄的太空計劃,也是人類首次載人航天任務,1961年4月12日發射升空,尤裡·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外層空間的人,亦是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東方一號是由謝爾蓋·科羅廖夫與克裡姆·阿利耶維奇·克裡莫夫所設計的。加加林所乘坐的太空飛行器在108分鐘內環繞地球一次。地面的控制人員,需要在太空飛行器發射後的25分鐘,才能確認太空飛行器已進入穩定軌道。


回程的時候,在距離地面7公裡的地方,東方一號會將他彈射出來,而太空飛行器和航天員會有各自的降落傘。之所以要分開降落,原因是太空飛行器的降落傘會為航天員帶來危險。最後,他安全返回地面。

太空飛行器的姿勢控制由一個自動系統負責。醫療人員和太空飛行器工程師並不確定失重對人體的影響,所以駕駛員的飛行控制已被鎖定,這樣加加林便不需要人手操控太空飛行器(當緊急的時候,加加林仍然可以對系統進行解鎖)。東方一號並不可以改變其飛行軌道,只可以改變其姿勢。



在大部分的飛行時間內,太空飛行器的姿勢已準備隨時返回地球。在太空飛行器發射後的1小時,自動系統將太空飛行器對準,預備點火返回地球。點火返回程序在非洲西岸的上空進行,位置類近安哥拉,距離預計著陸點大約8000公裡。點火程序歷時42秒,採用液化燃料。由於重量問題,太空飛行器並沒有後備點火發動機。倘若點火程序失敗,太空飛行器依然可以留在太空十天。


在啟動返回程序後的10秒,東方一號的設備模組應與返回艙分離。但由於被電線繫著,兩個模組並沒有分離。10分鐘後,太空飛行器不斷的迴轉。在電線燃燒斷開後,返回艙重新準確定位。

在1961年,國際航空聯合會確認航天員必須與返回艙一同返回,才會確認為一次成功的太空任務。事實上,當時航天員和返回艙是分開降落的。但蘇俄報稱他們是一起降落的,聯合會依然官方確認其任務有效。直到多年之後,才有資料透露加加林和返回艙是分開降落的。


1963年6月16日,蘇俄航天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駕駛的東方六號飛船飛向太空,成為世界第一位女航天員。1971年4月19日,蘇俄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人類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1988年11月15日,蘇俄第一架太空梭「暴風雪號」在這裡發射。

1998年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艙體「曙光號功能貨艙」在「質子-K」火箭的攜帶下在這裡升空。2011年11月8日,我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由「天頂-2運載火箭」攜帶升空,但探測器未能成功變軌,未能完成任務。


瓦蓮京娜·弗拉基米羅芙娜·捷列什科娃(1937年3月6日-)是人類歷史上進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航天員。1963年6月16日,她單獨乘坐「東方六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蘇俄英雄,蘇俄空軍少將。她還是技術科學副博士,兩次獲授冽寧勳章;榮獲聯合國和平金獎,以及世界許多國家授予的高級獎章,是世界上十幾個城市的榮譽市民;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目前捷列什科娃還在繼續積極地從事社會活動,希望能夠參加火星探險。在2014年冬季奧運會,她是開幕式上奧林匹克旗幟的旗手。


捷列什科娃生於俄羅斯雅羅斯拉夫爾州圖塔耶夫的一個村子。父親弗拉基米爾·捷列什科夫(1912-1940)是拖拉機手,蘇芬戰爭中是坦克車長、中士,在前線陣亡時捷列什科娃年僅2歲。母親葉蓮娜(1913-1987)是紡織廠女工。捷列什科娃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捷列什科娃於1945年8歲時在雅羅斯拉夫爾第32學校上學,1953年七年級畢業時為了補貼家用而離校,在當地的雅羅斯拉夫爾輪胎廠的組裝與硫化車間當一名學徒工,負責操作切割機,

同時在夜校學習青年工人的課程。1955年4月,調入當地的「紅色彼列科普紡織廠,與其母親、姐姐一起工作。1959年捷列什科娃加入了當地的業餘航空俱樂部,成為一名跳傘員,1959年5月21日22歲時完成了首次空中跳傘,在當地總計完成了90次跳傘。1955年至1959年,接受了雅羅斯拉夫爾輕工業學院的函授教育。1960年8月11日,捷列什科娃成為雅羅斯拉夫爾市紅色彼列科普紡織廠的共青團組織的秘書。


1961年,加加林飛上太空,捷列什科娃同眾多少女一樣,將加加林作為了自己的偶像。她和航天俱樂部的女友們聯名給莫斯科寫了一封信,呼籲也派一名女性航天員進入太空。料想不到,沒過多久,這些在信上署名的姑娘都應邀前往莫斯科。在莫斯科,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女性,所有人的目標都是:成為第一位女性航天員。


考核是嚴格的,經過了三個月的各種類型的試驗,有醫學、體育、還有特殊使命方面的,經過層層篩選,幸運女神降臨在了捷列什科娃的身上。報名條件包括:年齡30歲以下,有跳傘經歷,身高170釐米以下,體重70千克以下。1962年2月16日,當聽到自己的名字從400多競爭者中入選5名女航天員之列時,捷列什科娃的心裡頓時充滿了無比的興奮以及徵服太空的信心。5位入選者應召入伍,從列兵軍銜開始。1962年3月加入蘇俄共資黨。


成為航天員的受訓內容包括耐熱訓練:身穿飛行服耐受70攝氏度、30%溼度;靜音訓練,在無聲環境中渡過10天;在烏米格-15上經受失重訓練,每個架次飛行經受3-4次每次40秒的失重狀態下寫字、吃飯、使用無線電口播等;跳傘訓練,包括水上跳傘。1962年11月9日,捷列什科娃完成了航天員訓練,成績為優秀。


1963年3月,捷列什科娃入選為東方六號飛船任務的第一順位的航天員。

1963年6月16日,捷列什科娃乘坐東方六號宇航飛船升空,成為人類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性。也是迄今為止人類唯一一位獨立駕駛宇航飛船完成太空飛行的女性。在3天(總計70小時50分鐘)繞地球48圈的太空飛行中,捷列什科娃的無線電呼號是「海鷗」。捷列什科娃這次太空飛行時間比此前所有美國航天員的太空飛行時間總和還要長。


捷列什科娃駕駛的東方六號與瓦列裡·貝科夫斯基駕駛的東方五號執行了空間編隊交會、無線電通聯等任務。由於東方號飛船上沒有太空馬桶不能排便,所以3天飛行是禁食的。東方六號返回地面時降落在阿爾泰邊疆區,坐標為 53.209375°N 80.80395°E。



東方六號距地面7千米高度時,按程序捷列什科娃連同座椅彈射出飛船、單獨傘降,至4千米高度時航天員與座椅按程序分離。捷列什科娃落地時由於強風在切掉降落傘前,其鼻子在地面上擦傷。


完成航天飛行後,捷列什科娃成為航天員指令長,直至1966年3月14日。捷列什科娃從太空返回後,被問及國家應如何獎賞她的英勇成就。捷列什科娃回答:希望能搜尋、確認她父親犧牲的地點及戰鬥經過。這一請求得到了滿足。蘇俄晸府在捷列什科娃的父親犧牲地建立了一座紀念牌。

晸府獎勵捷列什科娃一套在雅羅斯拉夫爾的3室的住宅。捷列什科娃與母親、姨媽及其女兒在一起住了3年。此後,捷列什科娃作為公眾人物,移居莫斯科。


1963年6月22日,成為蘇俄英雄。1963年6月22日與1981年5月6日,兩次榮獲冽寧勳章。 1971年12月1日,獲得十月革命勳章。1987年3月5日因其社會活動獲得勞動紅旗勳章。

1966年至1989年,蘇俄最高上進群代表。1974年至1989年,蘇俄最高上進群主席團成員。1971年至1989年,蘇俄共資中部委的組員。


2008年至2011年,雅羅斯拉夫爾州杜馬的議事員,統一俄羅斯黨優秀組員。2011年,在雅羅斯拉夫爾州當選為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議員。 2016年連任。2011年4月12日,捷列什科娃在莫斯科克裡姆林宮的授勳儀式上接受老闆頒發的友誼勳章。

在東方六號飛行之後謠言開始流傳,她可能嫁給當時唯一的單身漢航天員安德裡揚·尼古拉耶夫。1963年11月3日與航天員安德裡揚·尼古拉耶夫在莫斯科結婚。赫老闆與太空計劃的組織者等高管主持了婚禮。


1964年6月8日,女兒葉蓮娜·安德烈雅諾夫娜·尼古拉耶娃出生。這是人類第一個父母都是航天員的人。外孫阿列克謝·馬約羅夫生於1996年,安德烈·羅季奧諾夫生於2004年6月。

1982年與尼古拉耶夫的婚姻崩裂,她又嫁給了外科醫生尤裡·沙波什尼科夫,直到1999年去世。捷列什科娃是俄羅斯聯邦首位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女性。


2017年3月6日,弗氏在克裡姆林宮為她頒發一級祖國功勳勳章,慶祝她80歲生日。

Jumbo Huang Notes Citation: The Baikonur Cosmodrome is a spaceport located in an area of southern Kazakhstan leased to Russia.The Cosmodrome is the world's first and largest operational space launch facility. The spaceport is located in the desert steppe of Baikonur, about 200 kilometres (120 mi) east of the Aral Sea and north of the river Syr Darya. It is near the Tyuratam railway station and is about 90 metres (300 ft) above sea level. Baikonur cosmodrome and the city of Baikonur celebrated the 63rd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ation on 2 June 2018.


The spaceport is currently leased by the Kazakh Government to Russia until 2050, and is managed jointly by the Roscosmos State Corporation and the Russian Aerospace Forces.The shape of the area leased is an ellipse, measuring 90 kilometres (56 mi) east–west by 85 kilometres (53 mi) north–south, with the cosmodrome at the centre. It was originally built by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late 1950s as the base of operations for the Soviet space program. Under the current Russian space program, Baikonur remains a busy spaceport, with numerous commercial, military, and scientific missions being launched annually. All crewed Russian spaceflights are launched from Baikonur.

Both Sputnik 1, the first artificial satellite, and Vostok 1, the first human spaceflight, were launched from Baikonur. The launch pad used for both missions was renamed Gagarin's Start in honor of Russian Soviet cosmonaut Yuri Gagarin, pilot of Vostok 1 and first human in space.

First female astronaut Valentina Tereshkova wants one-way Mars ticket.

第1655回:太空計劃飛彈競賽,人類太空飛行紀元

相關焦點

  • 第4163回:俄東方航天發射場,普列謝茨克發射場
    其負責俄邦各項空間科學與載人航天計劃,同時繼承前俄修的太空計劃。俄航天使用了原俄修太空計劃中研究及研製的太空科技和火箭發射場。這些火箭發射場大多位於哈薩克斯坦,它們都是由俄邦晸府與哈薩克斯坦晸府籤訂長期租約所維持和使用。俄航天控制了俄邦所有的民用太空計劃,包括了有人駕駛的和無人駕駛的非軍用太空飛行器。在俄修時期遺留下來的技術資本至今仍在給其提供幫助。
  • 旅遊: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
    這是第一批太空人(包括著名的加加林上校)升空進入外太空的地方,今天在俄羅斯火箭發射美國衛星的現代奇觀中繼續開展活動。拜科努爾是蘇聯時代的產物 - 在蘇聯解體之前,這座城市甚至沒有出現在地圖上 - 它的全部目的是幫助共產主義贏得太空競賽。今天,俄羅斯聯邦從哈薩克斯坦政府租借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甚至協助發展哈薩克斯坦航天局。事實上,拜科努爾的所有人都與太空計劃有關。
  • 全球十大航天發射場:中國除了酒泉外還有一個地方也上榜
    航天航空一直是人類孜孜以求、不斷探索的神秘領域,下面這些在人類探索太空歷史上重要的航天發射中心你有認識多少個呢?不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全球十大航天發射場。1.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拜科努爾航天中心,是人類翱翔太空夢想成真的啟程之地
  • 「嫦娥五號」飛天座駕,已進入文昌航天發射場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895期】 主播:彭尹●「嫦娥五號」飛天座駕,已進入文昌航天發射場 昨天早晨,朝聞天下《從這裡走向星辰大海》系列節目走進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 中國為什麼建立了四個航天發射場,分別有什麼優勢?
    對於太空的探索,中國一直是在努力追趕發達國家的腳步,所以才能在近代,中國航天技術領域的發展越來越迅速,甚至已經開始趕超很多西方國家,這是令我們中國人都值得驕傲的事情。而從未停止過探索腳步的中國人,在我們中國也是設有了四個航天發射場,可謂是非常有排面和氣勢。
  • 帶千萬網友「離開地球表面」 探秘太原、文昌航天發射場
    帶千萬網友「離開地球表面」 探秘太原、文昌航天發射場
  • 近代航天史上一些著名的女性
    1937年出生的瓦蓮京娜 弗拉基米羅夫娜 捷列什科娃(Valentina Vladimirovna Tereshkova)是世界第一名飛上太空的女太空人。經過3個月的層層篩選,捷列什科娃被選中,並經歷了嚴酷的訓練,終於迎來了女性航天員最偉大的時刻。1963年,捷列什科娃搭乘「東方6號」太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繞地球48圈。 後來,捷列什科娃與駕駛「東方3」號飛船飛行的航天員尼古拉耶夫結為伉儷,組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航天員之家。
  • 法國航天發射場傳來壞消息,火箭第四級偏離軌道,外媒:兩年內第二次失敗
    根據法新社報導的消息顯示,11月17日上午9點,阿麗亞娜公司正在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發射場進行一枚織女星運載火箭的發射,此次發射任務中搭載有兩顆衛星分別來自西班牙的地球觀測衛星和法國衛星,不過此次發射卻再一次出現了意外,起初火箭的點火和升空都表現的非常正常,然而在發射進行到第8分鐘時,第4級火箭的點火出現了意外事故,這也導致火箭直接偏離了軌道,其搭載的兩顆衛星是無法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的,按照外媒的說法
  • 航天發射場的「秘密」——從哪裡發射,入哪種軌道,有什麼好處?
    自從1957年10月,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以來,到現在太空中已經有數千顆衛星在不知疲倦的飛行。它們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從豐富多彩的電視轉播,方便快捷的手機通訊,車船使用的導航定位,到天氣預報、國土勘察、農作物防災,乃至軍事偵察、飛彈發射,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早已與航天密切相關。
  • 航天發射場的「秘密」——在哪裡發射,入何種軌道,有什麼好處?
    自從1957年10月,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以來,到現在太空中已經有數千顆衛星在不知疲倦的飛行。它們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從豐富多彩的電視轉播,方便快捷的手機通訊,車船使用的導航定位,到天氣預報、國土勘察、農作物防災,乃至軍事偵察、飛彈發射,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早已與航天密切相關。
  • 作為人類航天史上悲慘的遺骸之一,他知道自己在起飛前回不來了
    V1飛彈加加林在人類航天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太空人的名字非常流行,例如加加林(第一個進入太空地球人)、阿姆斯特朗(第一個登上月球)、列昂諾夫(第一次太空行走)、捷列什科娃(第一個女性太空人)、和楊利偉(中國第一個太空人
  •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又將迎來高光時刻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7月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位於文昌市龍樓鎮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是為適應我國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滿足新型運載火箭和未來太空飛行器發射任務需求,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立項,2009年9月開工建設的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由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技術勤務保障等五大系統組成,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貨運飛船、深空探測器等發射任務
  • 非洲航天的悲哀:多國擁有發射場,卻沒有一個國家能發射衛星
    在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主導了太空領域的研究,中國、歐洲、日本、印度也發展出了自己的航天體系。現如今,我們進入了以商業利益而非政治為主導的太空時代 。在這個新時代,技術的普及和發展,讓擁有自己太空力量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因此,很多欠發達國家開始購買自己的衛星。
  •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女太空人 擁有太多的蘇聯第一人類唯一
    1963年6月16日瓦倫蒂娜.捷列什科娃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太空人,而且她是獨自進入太空,也是人類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女性獨自進行太空飛行。1961年,加加林飛上太空,捷列什科娃同眾多少女一樣,將加加林作為了自己的偶像。她和航天俱樂部的女友們聯名給莫斯科寫了一封信,呼籲也派一名女性太空人進入太空。料想不到,沒過多久,這些在信上署名的姑娘都被邀請到了莫斯科。
  • 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部副部長王光義:「天問一號」點火任務發令人:大家都叫我「王01」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05秒,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準時點火發射,將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太空,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下午16:00,已經30多個小時沒有合眼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場副部長王光義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疲憊的眼中儘是喜悅的神採。「『天問一號』是我國首次衝出地球、飛向火星的太空飛行器,也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多彈道宇航發射。」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又迎來高光時刻
    據央視新聞7月23日報導,今天(2020年7月23日)中午12點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這值得中國人民驕傲的事情,我們的科技又進了一步,對宇宙的探索從月球邁向了火星。
  • 蘇聯的航天中心拜科努爾,為何由盛轉衰?
    ▲拜科努爾的航天廢料主要墜落在地廣人稀的阿泰爾草原地區,由於蘇聯解體後缺乏人員及時清理,如今當地航空垃圾泛濫成災1955年2月12日,蘇聯決定籌建國家第五號飛彈試驗場(拜科努爾發射場)。1957年初,拜科努爾基地初步竣工。
  • 俄羅斯公司計劃邀請中國遊客參觀東方航天發射場
    俄羅斯公司計劃邀請中國遊客參觀東方航天發射場
  • 中國首位女太空人劉洋,為何沒生育就上太空?
    2003年,中國航天員楊利偉搭載著神舟五號飛船飛向太空並順利返航,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成功崛起。迄今為止,除了楊利偉之外,中國先後共有12位太空人登上太空,其中還有一位女性,可以說在中國所有偉大的太空人中,女太空人是最令人值得敬佩的。
  • 紮根戈壁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打造先進綜合性航天發射場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組建最早的航天發射場,也是我國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中心組建六十二年來,一代代航天人紮根戈壁、艱苦奮鬥、犧牲奉獻,創造了我國航天事業多個標誌性歷史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