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改革面臨很多不確定性,要避免「空轉」現象

2020-12-01 人民論壇網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來參加這個會,剛才聽了幾位大領導、大專家的重點發言,我很受啟發。吳(曉玲)行長剛才講了預算的問題,我覺得講得非常好。預算的問題確實不僅僅是一個部門的問題,而是國家治理的問題。把財政改革、預算改革僅僅當做一個部門的事情來看待,是沒有辦法真正有效推進的。

楊偉民主任談到改革的問題,我感覺中央對改革已經有了明確的部署,但是對於怎麼來推進改革,現在有很多不確定性。改革很難像蓋房子一樣去推進,蓋房子需要多少料、什麼時候完成、各個位置由誰來幹是很容易分配的,但是改革很難像蓋房子一樣定時間表,定工期,把任務分解到各個方面。現在的改革都是一上來就分到各個部門,定時間、定任務,按時間出文件、出方案,這樣的改革方式合不合適值得探討。蓋房子是工程思維,是按照力學的基本規律去做,沒有多少不確定性,雖然也有突發事件。但改革是社會工程,其中面臨很多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的因素事先難以預計。

在財政改革中就遇到了很多這樣的情況,比如國務院發文說要清理地方的稅費優惠政策,文件2014年發出來,2015年就說緩一緩,因為情況變了。像營改增,原來說2015年完成,現在很顯然完不成了。營改增是一項大的改革,涉及到服務業和製造業,現在毫無疑問這項改革推遲了。之前還提出來稅收法定原則,稅收法定原則就是18個稅種同等變成法律,現在3個已經是法律了,剩下15個到2020年能不能都變成法律?平均算起來一年3個,有沒有這種可能性?我看可能性不大。就光一個房產稅,搞了這麼久都還沒有整出眉目來,更不要說剩下的15個稅種了。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來,改革面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這是我們改革面臨的最大挑戰。

我看現在忙著發文件,文件發的比以前多得多,近兩年光我知道的財政方面發的文件,包括國務院和財政部的已經發了將近40個,一個月差不多發2個,這麼多文件發下去,下面的反映是這個文件還沒有消化,新的文件又來了,更談不上執行和落地了。這還只是財政部門的,還有諸如教育、醫改等各個部門的,他們發的文件可能不比財政少多少,加起來這些文件都到地方去了,怎麼去貫徹落實?所以我覺得改革的推動方式應當要做一點改革,如果繼續按照現在的方式,大家忙於發文件,忙於傳達文件,忙於監督,下面忙於匯報,那麼改革很可能就出現了在冰上開車的現象,輪子在轉,車不往前走,出現了改革打滑、空轉的現象。

如果改革在打滑、空轉,對社會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其實大家非常清楚。三中全會《決定》出來的時候,我看社會改革的熱情非常高,但到了現在似乎有一點變了,好像沒有以前那麼熱情了。這是為什麼?我覺得需要總結。不要說只要改革就是正確的,我覺得重要的是改革要達到什麼效果,關鍵是要看效果。剛才吳行長說財政資金要有績效,改革也要有績效。如果沒有績效,改革很熱鬧,方案一個接一個,但是沒有落地,老百姓可能會失望,這是一個大的問題。我們討論改革的形勢,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按照既有的改革方式推進,很可能再過五年改革真正落地的也不會太多。

如何調整?這是一個大問題。一方面要讓地方有積極性、創造性,另一方面頂層設計也不能完全搞成施工圖,一張圖紙貫到底,從上到下按這個來施工。各地遇到的情況都不一樣,有的不能施工就只能等著,請示、匯報,又出文件,時間都耽誤了。所以,在改革中要避免工程思維,避免把力學的思維放到社會改革中和經濟改革中。如果認識不到這個不確定性,改革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當前改革面臨的問題和過去比是不一樣的。從看病的角度來說,過去改革面臨的問題都是實症,就是吃穿性短缺的問題。實症的問題好解決,就是像治病一樣,吃幾副藥就解決問題了。那時候就是放權,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很快吃穿用方面短缺的問題就解決了。但現在改革面臨的不是實症而是虛症,表現在經濟增長乏力,社會活力不夠,幹部精神萎靡,就像人一樣,去找醫生檢查,好像都沒有什麼毛病,但是全身無力,打不起精神。現在說經濟增長乏力,各方面都在找原因,說法五花八門,很難從實症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變成了虛症意味著什麼?是整體性的問題。其實這個判斷在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已經給了,當時提出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是從治理的角度去全面深化改革,其實這個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全面深化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結構性改革就是形成與現階段發展相匹配和相適應的新的國家治理結構。

新的國家治理結構是什麼?我覺得就是三方面: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與社會的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所有的改革就是圍繞這三個方面來做文章,但是新的治理結構沒有形成,表現在四個脫節:

一是生產與消費的脫節。生產與消費的脫節是一種自然現象。有市場經濟,生產與消費就會脫節,問題是我們怎麼去解決。現在的生產與消費脫節,很顯然不僅僅是市場的因素,還有體制因素。現在一年的消費外流達到了萬億級人民幣,這還只是從物品的角度來說,如果把教育消費、健康消費的外流消費算上可能會翻番,這就說明生產與消費結構、消費水平是不相適應的。[page]

再看看生產,生產是完全由市場來決定的嗎?實際上不是。用政治經濟學的語言來講包括兩個方面: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消費資料的生產,消費資料的生產是創新不夠、升級不夠,大陸貨多,缺少精品。生產資料的生產,也就是投資品,這一塊很明顯是嚴重的產能過剩,都是上遊產業,這與國企是有關聯的。

生產資料的生產更多受政府的影響,而消費資料的生產更多受市場的影響,所以消費資料的生產並沒有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而產能過剩恰恰表現在投資品的生產,也就是生產資料的生產方面,這與政府的行為是密切關聯的,這說明這一類的生產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府的影響。

還包括現有的殭屍企業,為什麼僵而不死,優不能勝,劣不能汰,實際這裡有政府的幹預。我們到地方去調研時發現,過去,地方政府是保護地方市場,現在是保護地方企業,要去救這些企業,因為這些企業很多是連環擔保的,這些企業涉及到當地的GDP、當地的就業、當地的財稅收入,也涉及到當地的金融風險,一個企業出問題會影響一大串,企業的責任重大,無論如何不能眼睜睜看它死去,只好救它,地方政府採取了五花八門的辦法救企業,好多就變成了殭屍企業。所以我們的生產不是真正由市場來決定的,政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就導致生產與消費脫節。

還有一些與服務業相關的消費,過去我們可能不太重視,比如教育的消費,醫療服務的消費,這些方面是沒有完全放開的,很多消費就外流了。現在一方面政府把大把錢投入教育,另一方面留學人數以25—30%的速度在遞增。留學的人越來越低齡化,以前是大學畢業以後,現在是高中畢業以後,甚至初中畢業就到國外去了,這種趨勢反映出了教育的問題。要再這麼下去,這些人從小就在國外留學,回來以後可能就是香蕉人,可能會和我們的社會格格不入,在國外有的可能就被「洗腦」了。

實際上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怎麼處理,這涉及到國家治理結構,現在這個關係沒有理順。

二是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脫節。我們的金融形成了自我循環的體系,在自我擴張,這是一種全球性的現象。金融交易的增長遠遠快於服務和貨物貿易的增長,也就是實體經濟交易的增長要慢於金融交易的增長。金融和實體經濟脫節導致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很低。

三是科技與經濟脫節。這些年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力度很大,但是我們投入的方式有問題。科技體制改革沒有跟上,導致科技和經濟脫節,科技沒有帶動經濟往前走。如果科技體制沒有實質性改革,科技創新從何談起?

四是教育與發展脫節。比如就業的問題,結構性就業矛盾怎麼來的,與我們的教育密切相關。我們是製造業大國,但職業教育沒有跟上,導致有的事沒人幹,有的人沒事幹。有的事找不到人,有的人找不到事。找技術工人、農民工這種技術工越來越難,加上人口老齡化,大學生一年700多萬要找工作也很難,這說明我們的教育和發展是脫節的。

這四個方面的脫節,前面兩個(生產與消費的脫節、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脫節)主要是政府與市場關係方面的,後面兩個(科技與經濟的脫節、教育與發展的脫節)體現在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我們沒有理順,政府與社會的關係也沒有理順,這些不理順的話,新的國家治理的結構從何而來?

改革就是要搭建一個新的國家治理結構,就像當年朱鎔基同志的五項改革一樣,搭起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框架,我們現在要搭一個新的國家治理結構的框架,這個框架搭起來以後,其他問題相對就好辦了。

還有一個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央與地方本來應該是分工合作的關係,但現在也是脫節的,這種脫節與事權的劃分有關係,我們怎麼把事權調整好,劃分好,這是一個縱向的治理結構的問題,我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剛才談到財權與事權相匹配,是在十七大之前提出來的分稅制改革的基本原則,現在十七大提出來財力與事權相匹配。

為什麼財力與事權相匹配替代了原有的財權與事權相匹配呢?實際是中國的差異很大,很多地方賦予他財權它也只能畫餅充飢。財力與事權相匹配是目標的狀態,就是說政府的有效運轉必須財力與事權匹配,他幹這些事必須有這麼多的錢,這是目標狀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就是達到這種目標狀態的一種方式。除此以外還有轉移支付,所以過去過分強調財權與事權相匹配,以為通過財權與事權相匹配就可以達到實現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實際上沒有做到,脫節了。2005年之前出現了全國半數的企業不能及時發放工資,基層財政非常困難,所以現在的改革強調支出責任和事權相匹配。

三中全會的決定依然講的是財力與事權相匹配,要達到這個目標,一方面要調整財權,一方面要調整轉移支付,更多是要調整支出責任,要調整事權。現在國家治理的重心過多下移,從支出來看,全國85%的支出是在地方花的,中央只花了15%,這說明我們是一個小的中央政府,大的地方政府,而其中70%又是市長和縣長花的,大量的事情就是市縣,基層在幹這些事。這種支出責任過分的下移意味著行政治理過分下移。

下一步要把部分事權上移,就是把事權的執行上移到中央,中央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中央決策讓地方做。同樣一些事業與地方決策的事,這樣的決策要下放給地方,中央不要什麼都管,國家治理應該分成國家層面的治理和地方層面的治理,要分成兩級治理,用這樣一個框架來考慮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事權劃分,真正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地方、中央的積極性有了才能形成合力,改革也好、發展也好,動力就有了。

不一定對,供大家參考。謝謝。

相關焦點

  • 劉尚希:科研事業單位的改革有助於激發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雲賽俠)1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劉尚希建議,要加快科研事業單位的改革,把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地釋放出來。圖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
  • 劉尚希談「雙循環」:全球格局很難回到過去 我國要戰略調整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出席並演講。劉尚希表示,當前,全球呈現出了高度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意味著中國發展的外部風險在急劇上升。「要對衝這種外部風險,必須要調整我們的發展戰略。發展戰略的調整,也就是中央提出的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現代發展格局」。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劉尚希 | 防範化解公共風險 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進入風險社會時代。風險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不是指某個領域、某個方面、某個區域,而是體現為社會整體的不確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整體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加大了整體社會風險,即公共風險。風險帶來的是成本、損害和損失,是對可持續發展的威脅。
  • 把握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互轉化的辯證法
    相反,若是我們的思考只從確定性出發,思維就會固化,我們得到的就可能是發展的不確定性,甚至面臨危機。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也是發展的基本邏輯。   世界歷史進程開啟了不確定性模式,解構確定性的速度越來越快於構建的速度,全球秩序與發展的動蕩會不斷搖晃我國這艘巨輪,甚至會引發大的顛簸。
  • 人民e財經專訪劉尚希 :2021,經濟工作這麼幹!
    階段性的政策安排肯定是要退出的,但是退不能是斷崖式的退,要逐步地退、平緩地退,這也是有一個明確的預期。從這點來看,我覺得這對改善預期、引導預期和穩定預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主持人:積極的財政政策,在2021年會有哪些主要的抓手和主要的看點?劉尚希:財政政策這次實際上作了很多明確的新的表述。
  • 劉尚希:以拆彈的精準和耐心 化解地方隱性債務風險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劉尚希化解風險,好比拆彈,要求精準性和耐心,操作不慎就可能會發生爆炸,引發危機。我國當前面臨的風險形勢不容樂觀,風險點多面廣,而且相互關聯,相互嵌套,通過債權債務關係鏈條成為一個整體。實體企業風險、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金融風險、房地產風險、家庭債務風險等等,本質上都是資產負債表風險,是相互關聯的。
  • 劉尚希:利用行為經濟學思想來分析當下中國收入分配
    近日,京春博士向我提起她的一部學術專著要出版了,我很為她不斷有研究成果問世而高興。收入分配是國家治理當中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財政責無旁貸的課題,多年來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諸多學術成果當中,將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與收入分配變化緊密結合的研究論述,當下卻並不多見。
  • 華東政法教授談「金融空轉」的監管抑制:警惕認知誤區的反作用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金融空轉」的監管抑制:警惕認知誤區的反作用作者:鄭彧(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教授,法學博士)一、「金融空轉」的評價:一個帶有天然批評含義的貶義詞改革開放40年來,金融市場發展的過程,一方面帶動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資金的融通效率,起到促進經濟增長的「催化劑」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在普遍肯定以
  • 劉尚希:財稅領域防風險包含微觀和宏觀兩個概念
    1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當談到財稅領域防風險的問題時,劉尚希表示,財稅領域防風險是整體性的概念,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   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新華網:在財稅領域防風險的關鍵點有哪些呢?   劉尚希:財稅領域防風險是整體性的概念。
  • 朱光耀:全球面臨八大不確定性,需以穩定性戰勝不確定性(附實錄)
    導讀:朱光耀表示,疫情的蔓延,使得世界正面臨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世界加速進行調整。人類處在新的歷史十字路口,巨大的不確定性是世界所有國家必須直面的重大挑戰。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作了《以穩定性戰勝不確定性》的主旨演講。朱光耀表示,疫情的蔓延,使得世界正面臨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世界加速進行調整。人類處在新的歷史十字路口,巨大的不確定性是世界所有國家必須直面的重大挑戰。以下為演講實錄:朱光耀:謝謝,大家知道2020年對世界所有國家都是有重大挑戰的一年。
  • 鮑威爾重申美國經濟前景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新華社華盛頓12月1日電(記者許緣 高攀)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鮑威爾12月1日表示,美國經濟持續復甦但改善步伐有所放緩,經濟前景面臨巨大不確定性。鮑威爾當天出席美國參議院銀行、住房和城市事務委員會聽證會時表示,美國經濟活動從第二季度的低迷中持續復甦,但近月經濟改善步伐有所放緩,旅遊和酒店等行業持續疲軟,經濟前景面臨巨大不確定性。鮑威爾說,隨著更多人重返工作崗位,3月和4月損失的工作崗位已恢復一半以上。但整體而言,勞動力市場改善步伐放緩,仍有數百萬美國人失業,低收入人群、女性、非洲裔和拉丁裔受到的衝擊尤為嚴重。
  • 年輕幹部勿做「空轉」的「陀螺」
    當前一些年輕幹部自詡為不知疲倦的「陀螺」,看似忙得團團轉,卻不出成果、不顯成效,這與常做三種「空轉年輕幹部,在成長進步當中,要始終有一個明確的前進方向,這樣才能將自己主要的智慧力量集中到最為關鍵的環節上去。從我國歷史發展上看,年輕黨員幹部要堅定跟著黨走,始終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這樣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主心骨,才能知道馬克思主義的方向所在,這不僅能夠有效推動黨的偉大事業,而且還能夠有效推動黨員幹部的成長進步。
  • 周其仁最新演講:未來我們面臨的不確定性不一定是壞事情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暨成果發布會」在京隆重召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進行《不確定環境裡的企業競爭》主題發言。有一個詞原來非常生僻,是科學上很少人討論的問題,叫作不確定性或者不確定性原理,現在卻變成了「天下無人不識君」,都在談論不確定性。我想在企業的角度談不確定性具有特別的含義,因為企業要組織人、財、物,要面向未來,要組織籌劃,如果未來不確定,這個企業怎麼打仗?怎麼組織人、財、物應對市場競爭?所以,需要把不確定性概念稍微做一些討論。
  • 未來中國金融監管面臨挑戰
    從報告的內容來看,央行認為金融系統將面臨三大任務,即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央行提出了針對性的金融貨幣政策的三個方向: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據此可以認為,未來金融系統將面臨全面的系統性監管的加強,整體的金融監管邊界和內容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
  • 蔡英文讓臺「空轉停兩年」,民眾差評持續攀升
    國民黨副發言人洪孟楷14日用五個字評價過去的兩年,即「空轉停兩年」,其中「空」指「空氣汙染讓民眾擔憂」,是犧牲民眾健康來換取非核家園「神主牌」;「轉」是指用「促轉及黨產條例」進行政治鬥爭,鎖定敵對政党進行排山倒海的攻擊,箝制國民黨;「停」是指兩岸關係「從急凍變成停滯」,飯店、旅遊、觀光、餐飲業者苦哈哈;「兩」是「勞基法」「一年修兩次」,民進黨向資方靠攏,消費者卻仍面臨物價上漲;「年」就是指粗暴推動的
  • 教育部:避免出現幼兒體育「競技化」「專項化」「小學化」等現象丨...
    》《關於關注幼兒健康的提案》,教育部在公開回復時指出,幼兒體育活動的開展應該以體育遊戲為主要方式,避免出現幼兒體育「競技化」「專項化」「小學化」等現象。下一步,教育部將依據幼兒體質健康發展規律深化教學改革。教育部指出,3~6 歲階段幼兒的體育活動應該正本清源,明確其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目標。
  • 為什麼要高度關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
    因此老闆後悔連連,都怪這種政策變動的不確定性。 調研回來之後,我就下決心一定要研究不確定性,因為它幾乎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存亡。如果生產者沒法形成穩定的預期,談何利潤最大化?如果消費者沒法形成穩定的預期,談何效用最大化?因此,當我的博士生阮睿說想以不確定性作為博士論文的主題時,我欣然同意。
  • 數十家水錶空轉 千噸水「蒸發」
    他發現水錶每天都在空轉,最多時一天能空轉出1噸多水。 「這個問題不是我一家遇到。」陸先生說,最近鄰居們都流行在小區QQ群裡曬水錶空轉的視頻。許多人家的用水量都從正常的6到8噸猛增到二十幾噸。最嚴重的一戶崔先生,一家四口用水量達到四十幾噸,用水量猛增三四倍。 說起自己的狀況,崔先生無奈地表示,「我們現在是出門、睡前關水閥,回家、起床開水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