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政法教授談「金融空轉」的監管抑制:警惕認知誤區的反作用

2021-01-15 新浪財經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金融空轉」的監管抑制:警惕認知誤區的反作用

作者:鄭彧(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一、「金融空轉」的評價:一個帶有天然批評含義的貶義詞

改革開放40年來,金融市場發展的過程,一方面帶動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資金的融通效率,起到促進經濟增長的「催化劑」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在普遍肯定以「破」為「立」的改革開放大背景下,在圍繞貨幣交換過程中,金融市場基於不同主體、不同市場之間資金成本、資金價格、資金回報的差異又明顯地呈現出跨市場、跨產品流動的趨勢。金融交易的類型越來越多,金融產品的結構越來越複雜,複雜金融市場與複雜金融產品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邊界與尺度,不斷遇到「合理」與「不合理」的挑戰。在此過程中,一些針對金融創新的批評集中於「金融風險集聚的一個重要原因即脫離實體的資金空轉」,也即常被我國學者和監管者常常提及的一個詞彙——「金融空轉」。

「金融空轉」在表象上指的是資金只是在金融體系內自我循環,沒有真正流入到實體經濟。目前有關「金融空轉」的主要批評在於:很多金融交易或者金融創新只是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的「內卷」,天文數字般的資金只是在金融市場內部體系謀求高收益的機會,並沒有外溢到實體經濟體系,反而因為這些空轉行為加劇了實體經濟的資金使用成本,使其更難獲得低成本、寬容忍的金融市場資金。為了應對「金融空轉」的風險,我們可以看到在政策層面出現了諸如「穿透式監管」「定向貨幣政策工具」等一系列旨在減少「金融空轉」的金融監管措施。

事實上,如果從金融作為「貨幣流通的工具」的視角而言,如同可被人類所通常認知的那些以物理狀態呈現的有形工具(諸如刀、蒸汽機、電子計算機),以法定貨幣為基本載體的「金融」其實也是人類社會在歷史長河中所逐漸形成的一種「勞動工具」,而且是原本旨在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貨幣媒介工具。

金融作為「信用工具」的演化特點,與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對於其他實物工具的使用特點並無二致:

其一,「工具」(tool)一詞意味著某種使用價值,沒有使用價值的工具是不存在的,只是不同的工具可能承載著不同大小的作用或者功能;

其二,工具的演變首先要取決於人類社會對於滿足自身生存或者生活的需要,因為工具是為「人」服務的。

因此,金融產生空轉的原因在某種意義上可能並不在於金融市場本身,相反它恰恰可能體現了金融作為工具滿足市場主體進行避險的工具功能,故此「金融空轉」的現象不應當局限於金融市場而應該從實體經濟上尋找原因。事實上,實證研究的經驗不難發現只有當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應端充裕,而資金需求端的實體經濟不能滿足資金供應端的回報需求時才會出現「金融空轉」的問題,由此在對「金融空轉」選擇監管應對時,我們需要首先思考的是「到底是因為『經濟影響了金融的風險』,還是『金融影響到經濟的風險』」這樣一個基本命題。

二、「金融空轉」的原因溯源:「由表及裡」的風險應對

經濟學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方面,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機與早先危機其實原本相似,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許多國家信貸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相對於長期趨勢強勁增長,信貸相較於經濟增長的過度信用擴張可能才是歷次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因為企業過度負債會帶來諸多惡果,一方面會降低企業對市場風險的抵禦能力,另一方面不良貸款的攀升也會增加其違約概率,從而對整個社會產生巨大的負外部性。

從本源上看,金融體系的風險,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信貸資金在實體經濟的錯誤配置導致的,金融市場崩盤的危險,最終來自於實體經濟主體大面積、大規模的債務違約。如果要強調「穿透式監管」的意義,穿透式監管的更大作用,可能應該在於通過穿透金融市場發現實體經濟可能存在的問題。

在此意義上,金融監管應該重視實體部門與金融體系的關聯,有效控制實體部門的槓桿率和實體部門的健康運轉才是金融市場穩定的前提。從根本上,對於「金融空轉」所引起的系統性風險的防範,首先應從「實體部門高負債」這一根本原因入手,僅僅關注於動態撥備的微觀審慎監管和逆周期的宏觀審慎監管改革等,聚焦的仍是金融體系本身的風險變化。從時序上看,還不是最具前瞻性的監管措施。

除了經濟因素以外,「金融空轉」產生的監管原因,還可能來自於制度上的「監管過度」而非「監管不足」。因為過度的監管,其實會使得市場主體沒有辦法依據經濟實體的真實需要反過來進行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比如基於經濟實體的真實的融資需求而以利率或者價格的自我調節實現資金的供給平衡),政府在防範風險的名義的「強監管」措施會在扼殺所有風險的同時,事實上也可能將經濟主體通過金融工具或者金融創新尋找資金或者避險的機會給連帶扼殺。

因此,我們不僅僅要看到「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也還要看到對於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的防範已經不只於金融市場本身的監管與防範,我們需要更多地看到金融這個實體經濟承載工具所映射的實體經濟問題,將經濟活動治理與金融市場風險聯動起來看待金融監管的效果。

三、「金融空轉」的治理效果:「穿透式監管」會有效嗎?

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和愛德華肖分別在《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和《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論」(financial repression)的概念。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為了實現特定時期的既定經濟發展目標,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主動地、有意識地全方位介入金融市場,通過人為的幹預造成金融市場的利率、匯率等交易價格極度扭曲。由此,儘管可能存在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但以利率管制為主的金融抑制政策幾乎是20世紀80年代之前所有執行趕超戰略的國家共同採取的金融政策和金融戰略。

很顯然,在趕超發達國家的背景下,我國金融市場過去40餘年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跨越式發展中同樣呈現出「金融抑制」的特點。在明顯的利率管制之外,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行為的活動,還往往伴隨著信貸配額、直接融資限制、市場準入許可、分業經營等限制措施。其在監管方面的表現,就是呈現以政府為主導的強制性變遷路徑,金融創新的需求以「強監管」的方式被得人為壓制,金融創新總體上呈現數量型增長而非質量型增長的特徵。但金融創新在市場主體逐利性需求下存在強大的內生動力,以「表內資產轉出」「混業經營」「通道業務」等為目的的金融創新層出不窮,並由此不斷挑戰著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界限與監管尺度,由此產生以金融產品層層嵌套、互相交叉為標誌的複雜金融產品。

面對這些複雜金融產品所帶來的影響時,金融抑制就體現為監管機構在行使監管職責時,更願意對特定金融產品採取綜合資金來源、中間環節與最終投向等全流程的識別方式,向上識別產品的最終投資者,向下識別產品的底層資產,透過資金的全鏈條來判定相關業務的資金來源或者主體來源,採用「穿透式監管」的方式來扼制不同成本的資金在不同金融產品、不同金融市場體系內的自由流動(甚至亦可被稱為「無序流動」),由此希望實現抑制「金融空轉」,引導資金最終流向實體經濟的監管目標。

不可否認的是,對於同一類型(或者稱之為同一金融工具)的金融產品(比如類似於銀行存貸的間接融資行為、類似於股票發行的直接融資行為)採取穿透式監管,有著充分的法理依據和國際監管經驗,也符合「同一產品、同一監管」的功能監管的基本要求。

但是,對於那些以不同類型金融工具為組合的縱向型金融產品的組合(比如銀行信貸資金與券商資管計劃的組合),由於不同金融工具的產品性質、風險屬性、責任分擔的方式並不相同,不同金融類型金融工具的監管要求、監管規則原本就各不相同,甚至大相逕庭。將這些原本具備不同特性、不同監管待遇的金融工具,不加區別地予以統一的「穿透式監管」對待,則這種「一穿到底」的監管手段,在本質上會對資金在金融市場的價格反應產生負面的抑制作用。

「穿透式監管」的金融抑制特性會損害到市場主體進行交易的積極性和創新性,金融交易頻次和交易規模的減少會使得不同金融市場上的資金成本價格得不到如實的反應,反而可能出現市場主體在強監管下不願進行「高風險、高收益」套利活動的願望,最終未必會通過這種強監管的形式確立對於實體經濟有利的資金引導機制,甚至反而由此喪失了金融市場反哺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基礎。

最後,作為一個總結,我們認為:在本質上,經濟是社會生活的本源,金融是為滿足這種生活提供的工具,我們在整個監管過程中不能本末倒置,試圖以金融監管政策的調整作為經濟政策調整的方式,以為防範住金融市場的風險就可以根本杜絕經濟社會的風險。對於「金融空轉」現象,以強監管為代表的金融監管抑制可能可以治標,但卻可能無法治本。金融監管若無法與經濟體制治理聯動,金融監管對於「金融空轉」抑制目標的實現可能就是一種「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的努力。

相關焦點

  •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要目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要目 【專題研討 自動駕駛中的生命抉擇】 1.自動駕駛與乘客優先 陳景輝(6)
  • 華東政法類高校,不是華東政法大學,是專注於法學的上海政法學院
    上海政法學院位於我國華東地區上海市,是上海市管理的政法類院校,簡稱「上政」。現設2個校區,分別是青浦校區(青浦區外青松公路7989號)、普陀校區(普陀區三源路175號)。上海政法學院於1984年正式建立,校名為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次年,上海法律專科學校建立。
  • 華東政法大學最頂尖級的專業是什麼?當代務必學法學,前途無量
    華東政法大學最頂尖級的專業是什麼?當代務必學法學,前途無量,華東政法大學是「四非大學」,她的名字非常有名,被稱為「法學教育的東方明珠」,她是新中國創建的第一所高等政法學院,由聖約翰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吳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學院等9所大學的法律系合併而成,陣容可說不強大。
  • 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誰的實力更強一些,結果一目了然
    華東政法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是中國的兩所政法類頂尖大學,實力雄厚,長期以來,這兩所大學為政法類第二名的位置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第一名中國政法大學),那麼究竟誰的實力更勝一籌呢?下面用數據分析一下,結果一目了然。
  • 任澤平點評金融去槓桿持續加碼升級:監管大年,市場小年
    銀監會希望整治亂象、規範行業,對風險的潛在程度進行摸底,測算系統性風險的範圍、波及面和影響程度,未來可能出臺針對性部署引導被監管機構主動參與「去槓桿、防風險」。受銀監會監管升級,同業委外成為市場焦點。同業「空轉」,監管是大勢所趨,量增價漲,可能進一步擴圍加碼。
  • 就讀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專業,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華東政法大學屬於「五院四系」之一,但是,華東政法大學並不是985大學,也不是211大學。從平常的就業角度來看,似乎沒有太大的就業優勢可言。然而,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專業,在全國排名並不低,前十基本沒問題。另外,每年報考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專業的人數都不少,競爭壓力並不小。
  • 西南政法大學:喜訊!
    新型重點智庫01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主要從事人權諮政、人權理論研究、人權實踐調研、人權教育培訓、人權對外宣傳等工作。研究院由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教授(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兼任院長,張永和教授(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擔任執行院長。
  • 華東政法大學「比較政治研究網」
    華東政法大學「比較政治研究網」 「比較政治研究網」(http://psi.ecupl.edu.cn)是國內比較政治研究領域的第一個專業學術網絡信息平臺,由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於2012年5月19日創辦。
  • 未來中國金融監管面臨挑戰
    央行提出了針對性的金融貨幣政策的三個方向: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據此可以認為,未來金融系統將面臨全面的系統性監管的加強,整體的金融監管邊界和內容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安邦諮詢(ANBOUND)的研究人員同時注意到,未來金融政策和貨幣政策還將面臨幾個方面的挑戰,這些問題和困難將在未來一段時間變得更加嚴峻。
  • 西北政法大學舉辦新時期消費者權益保護專題講座
    陝西省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研究會秘書長、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田靜婷副教授為主持人,陝西省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研究會會長、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鄭豔馨教授為與談人,西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消保處王雙元副處長以及陝西豐東律師事務所李鵬律師等嘉賓出席講座,該校教師及研究生150餘人現場認真聆聽了講座。
  • 萬滿意2019年華東政法法碩分析——非法學錄取211人,法學160人
    華東政法大學成立於1952年。溯及前身,學校是在聖約翰大學舊址上,由原聖約翰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吳大學、廈門大學、滬江大學、安徽大學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會系等合併組建成立的。截至2018年6月,擁有法學、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以及法學博士後流動站,被譽為「法學教育的東方明珠」。
  • 生活中的淡斑誤區要注意,小心起到反作用
    所以生活中的淡斑誤區一定要有所了解,避免遇到這種情況。常見的生活中淡斑方法1、自製面膜根據所用材料所含物質的作用,進行自製面膜。沒有任何加工所需的化學物,對皮膚沒有損害。而且一般推薦的是以蜂蜜為主,多是生活中常吃的食物。
  • 監管密集發聲 BIGTECH金融該怎麼管?
    此前一天,即11月1日,《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簡稱「《金控辦法》」)正式施行,滿足條件,擬設立金融控股公司應在《金控辦法》正式實施後的12個月內向人民銀行提出設立申請。螞蟻集團的招股書顯示,螞蟻集團擬以全資子公司浙江融信為主體申請設立金融控股公司並接受監管,並由浙江融信持有相關從事金融活動的牌照子公司的股權。
  • 十大券商解讀資管新規:開啟監管「新時代」!
    就監管目標來看,未來監管的總體目標應落腳在實現資管行業的「質增量減」,即在鼓勵高質量的、有利於資本合理配置、有助於實體企業實現融資多元化的資管產品健康發展的同時,也要淘汰低質量的、依靠簡單粗暴的加槓桿、加久期、沉資質方式獲取收益、加劇層層嵌套資金空轉的資管產品。
  • 後金融危機時代美國影子銀行監管反思 ——以金融監管邊界理論為視角
    這些討論大多單向討論影子銀行與金融監管之間的關係: 影子銀行是金融監管作用的對象, 金融監管可以通過不同手段對影子銀行進行規制消除風險確保金融系統的運行效率。  如袁達松教授對金融危機前影子銀行的監管盲區以及後危機時代針對影子銀行的監管變革均進行了梳理, 認為應當填補影子銀行的監管漏洞。[4] 施瓦茨教授則提煉出最大化影子銀行經濟效率以及最小化影子銀行系統性風險的不同監管手段。
  • 錦天城「強監管背景下刑事業務的挑戰與機遇專業論壇」 圓滿舉行
    錦天城高級合伙人方亮律師擔任主持人主題演講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李翔以 「《刑法修正案(十一)(二審稿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李翔惠氏營養品(中國)有限公司法律部負責人賈雯圍繞 「企業刑事合規」 發表主題演講,她從企業刑事合規的預防與豁免,企業刑事合規管理以及實際案例進行了多方面的分享
  • 免疫力並非越高越好《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帶你走出這些誤區
    12月22日,《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正式發布。該報告旨在通過調研國民對免疫力概念的認知程度以及存在的認知誤區,也填補了現階段國民免疫力認知相關研究的空白。《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由中國保健協會牽頭立項並撰寫,康寶萊支持,歷時3個月,覆蓋16個超一線和一、二、三線城市及部分農村地區,內容涵蓋免疫力內涵認知、免疫力相關疾病認知、影響免疫力水平的生活習慣認知等多個維度。調查結果表明,95%的受訪者認同免疫力對健康的重要性。整體來看,大部分受訪者對什麼是健康的飲食行為與健康的運動方式有所了解。
  • 陳偉鋼:需重新定義金融科技中監管與被監管的關係
    12月26日,2018金融科技賦能實體經濟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原中國銀監會黨校副校長陳偉鋼在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監管與被監管的關係就像交警和司機的關係,監管部門就像交警一樣讓司機開車開的平穩,可以快速,但是前提是安全。監管和被監管的關係要重新定位,不能動不動就說是貓和老鼠的關係。監管的主體要把所有的參與者都包括進來,監管的效率邊界需要提升,監管的科技也要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