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松茸快沒了?????
這則新聞一出可謂是轟動整個日本乃至全球的美食界,畢竟松茸在日料界的地位算得上「位高權重」,國內外利用松茸打造的高級料理也不勝枚舉且價格高昂。
日本的松茸瀕危是不是因為當地的自然受到人為破壞?還是因為我們大肆食用松茸導致松茸被「吃空」?
其實結果恰恰相反
松茸的大幅減少非但不是因為自然遭受破壞,而是因為自然被「保護」的太好了。
01「一口松茸、一味生命」的日本美食
松茸被譽為「萬菌之王」,這回是首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因為其極高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深受日本人民的喜愛。
無論是品嘗原始美味的烤松茸,還是搭配高檔食材、講究極端精緻的懷石料理,還是簡單製作的松茸飯,每一項和松茸相關的美食都成了日本的名吃。
我對松茸的第一次印象還停留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因為在整季第一個被提到的就是雲南香格裡拉的松茸。
其實早在幾十年前的中國,松茸根本無人無津,很少會有人吃這種帶著特殊香氣的蘑菇。在當時,中國對於松茸的需求很少。
相反,日本對於松茸的需求就要比中國大得多,而日本人對松茸的熱衷,主要還是源自這種食物在舊時能夠果腹。
松茸是怎麼上日本人的餐桌的呢?
有種說法是戰後的日本土地非常貧瘠,然而松茸偏偏就喜愛這種資源豐富卻又沒有競爭植被的地方,所以當日本人實在找不到莊稼之後,開始將視線轉向未開發的原始森林,在那裡就找到了繁殖多年且數量龐大的松茸。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生長出來的松茸,一來可以解決日本人的溫飽問題,二來這種在極端環境還能存活下來的堅韌性格也是日本人所看重的。所以日本人堅信松茸這種植物有一種神奇的力量,食用它之後自己也會獲得這種「神奇的力量」(看來日本人這份「中二」的力量自古有之呀)。
食客對待松茸還有「一口松茸、一味生命」這樣的說法,在品嘗松茸的同時,還能體會這種「儘管環境惡劣,我亦能破土而出」的生命真諦(あれれ?這就是美食的最高境界嗎!)。
久而久之,日本逐漸發展壯大起來,松茸也就不單單僅為了「果腹」。
於是,日本人這個非常熱愛美食的民族開始想方設法,將松茸的美味通過不同的烹飪方式展現出來。
在日本松茸被稱為「秋天味覺王」真的是名不虛傳。每年秋天松茸就會成為日本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幾乎所有的超市或者賣場,松茸一定是出現在最前面的商品。
儘管現在松茸的價格水漲船高,但是這並沒有壓制住日本人食用它的欲望。日本人其實非常想通過科學手段人工繁殖松茸,但是在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員進行研究後發現,人工培育的可能性幾乎為0,最終還是得靠大自然來孕育。
02森林越茂盛,松茸就越少?
物以稀為貴,儘管日本本國是產有松茸的,但是畢竟地小,產量遠遠不夠那麼多日料店。所以基本上現在你能在飯桌上看到的日料中的松茸,都是進口自中國、加拿大、摩洛哥、不丹等國家的。
為什麼以前日本人可以吃松茸來解決溫飽,現在缺需要通過進口和抬高松茸價格來解決松茸產量少的問題呢?
道理很簡單,卻也很矛盾:森林越茂盛,松茸就越少。
松茸一般只生長於沒有汙染的原始森林中,對其周邊的生長環境非常挑剔,松茸菌絲的形成至少需要50年以上。
菌絲在土壤中經過大自然長時間的浸潤後才會慢慢成長成松茸,而這段時間基本也需要5-6年。但是松茸的成熟特別快,一隻快要成熟的松茸,從破土到真正成熟,通常只需要7天。
成熟破土後的松茸在48小時候就會迅速衰老。所以對於新鮮松茸的採摘,其實只有這短短的48小時,過早的話不熟,晚了就不能嘗到新鮮的松茸了。
所以理論上來說,我們現在所能吃到的松茸,都是經過大自然至少55年以上培養出來的精華。
正因為松茸對生長環境過於苛刻,也就導致現在的日本自然環境不足以能夠支持松茸生長,這並不意味著日本一味地忽略自然問題。
相反,為了能夠使絕大部分的植物能夠在這優勝劣汰的自然中生存下來,日本播種了大量的植被,這也使得日本的森林越來越「富營養化」。
這或許對絕大部分的植物來說是件好事,但唯獨對松茸非常不利,一旦周邊植被茂盛、存在植被之間的「競爭」,反而會影響到松茸吸收土壤中的資源。
所以隨著日本「貧瘠」土地的日益減少,也就導致了松茸產量的減少,這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呢?
03艱難的抉擇
亞太地區的森林覆蓋率,根據網上公布的數據顯示,平均值為35.18%,全球的森林覆蓋率均值為26.19%,其中日本的森林覆蓋率為67%(芬蘭72%、韓國64%、中國22.96%、英國11.76%、新加坡3%)。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人口密度全球聞名,日本又是如何做到在保證人口自然增長的前提下,還能夠將森林覆蓋面積提升至67%的呢?
一方面,日本的人口雖然多,但是大多都集中在城市中,這樣也就使得日本的一些山區無人居住,那麼這種「無人區」就更加適合種植植被。所以其實人口密度高和森林覆蓋率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另一方面,因為日本的氣候溫暖多雨,非常適宜森林生長。
日本除了少量的高山和溼地外,擁有超大面積的森林。自古以來日本養成的「木文化」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離不開樹木和木材。但是日本的林區又大多地形複雜、山勢陡峭,再加上常有的強降水,本身很容易會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因此日本一直都是秉承「保全水土資源」為目的的森林經營管理模式。
換句話說,日本人一直都是本著「治山即治國」的政策來開發山林、森林資源。
1945年開始,日本實行《森林資源造成法》,推行證券造林制度並實行「誰造林誰擁有」的政策。
一年後,確立了造林、治山、修建林道等事項全都納入公共事業,造林工作打破了國營和私營的界限,一律將自然保護納入預算由政府投資補助促其發展等的政策。
之後日本又開始推動《森林法》規定幼齡林、陡坡地禁止採伐,皆伐跡地必須在2年內還林等強制性作法。許多人為的政策使得日本的自然資源得到快速的發展,並且在56年的時候實現了「全國採伐跡地全部綠化」。
也正是這種嚴苛的森林管理制度,使得日本在這60多年的時間裡實現了67%的森林覆蓋率。同時這也使得日本一些靠近自然風景的城市每年都會吸引著大量的遊客。
或許這也是大自然在回報日本以及許多重視自然資源的國家。
不過回到松茸上來,自然環境變好了,但是美食卻變少了,那麼如果是你,會選擇茂密的森林,還是高價難求的松茸?
參考資料:
[1].マツタケが絶滅危懼種になった理由は、森が豊かになったから
[2].秋の味覚の王様マツタケも絶滅危懼種入り…食卓から消えてしまうの?日本の食文化はどうなる
[3].日本的森林保護
以上圖片截自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