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睛會騙人嗎?
我們常常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眼睛看到的,似乎並不是事情的真相,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人穿著吊兒郎當,就會覺得他是一個不可靠的人,但很多事情,這樣的人並非不可靠,相反,有的人看上去很老實,卻會做出家庭暴力這樣的事情。
其實,這就是我們常常會有的思維誤區,也是《事實》這本書中,作者提出的十大思維誤區中的「以偏概全」這種思維。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思維呢?
在心理學中,這種思維叫「成見效應」,也就是「光暈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就像是盲人摸象,摸到一個點,就以為大家就是這樣的。
所以,很多人便會有地域差異這樣的概念,覺得四川人都會愛吃辣椒,事實上,四川也有不能吃辣椒的人。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剛剛畢業的那一年,因為我一直都是乖學生的身份,所以在大學也沒有想過要染頭髮和燙頭髮,結果單位的人對於生我養我的那個小地方產生了深深地質疑:
「你們那裡沒有燙頭髮的嗎?」
「你們那裡的人是不是住山洞裡?」
「你們那裡有車嗎?」
然後我特別喜歡吃辣椒,就會有人驚奇地問:「你們哪裡都特別能吃辣椒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體會,一次兩次也就罷了,次數多了,心裡總是覺得好奇怪,甚至還會生出叛逆之心,不想好好回答這個話。
後來和另外一個也來自偏遠地方的同事聊起,她也很無語地說:「我也被問了很多次了,有人問我們怎麼出門,我就只好告訴他出門就座駱駝。」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它的特點就是容易讓人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
看見了一個人在做,就會推測有一定聯繫的一群人都是這樣,比如看到馬路上有一個女司機開車很慢,就會笑話女人開車都是這樣。
事實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以偏概全」還會讓人把和內在沒有聯繫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繫在一起,斷然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徵。
比如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成見效應的作用吃了大苦頭,他以為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不僅為此弄得債臺高築,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
其實這也是一種偏狹,它讓人們只注意到了局部,而忽略了整體。
那我們要怎麼避免以偏概全呢?
首先要學會在大多數中尋找不同的類型,比如你身邊有十個四川人,其中有八個喜歡吃辣椒,有兩個不喜歡吃辣椒,那你就知道,四川人並不是都喜歡吃辣椒。
其次是學會在不同類別中去尋找不同,比如不同收入的人,生活習慣其實也是不同的。這樣就可以更好地看清事實的真相。
最後,我們理性看待極端事例,比如電視中會出現貧困山區的學校很簡陋,你就會認為所有的山區都是這樣的。
怎麼樣,你會了嗎?如果還有什麼困惑,在下方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