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萬贊的TED演講:避免三種思維誤區,比正確做事更重要

2020-12-08 騰訊網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阿何有話說」

知乎上曾有一個提問:有什麼非常重要卻總被人忽視的底層能力?

有一個熱門回答是這樣的:認知力。

所謂認知力,無非就是對世界萬物的判斷,你的判斷越接近事實,你的認知力就越高。大部分人的智力、能力都相差無幾,但出到社會後的幾年內,發展往往大相逕庭,其中除了機遇的因素,認知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正如職場作家良大師所言:

「認知能力決定了做正確的事,這比正確地做事要重要100倍。」

想要提升認知能力,其實並不容易,我們一直以為自己足夠冷靜理智,殊不知每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被外界深刻影響著。

在這其中,有3種特別值得關注的思維誤區,它們嚴重妨礙了我們理智看待這個世界。可以說,很多人一輩子碌碌無為,沒辦法打磨出優秀的認知力,正是因為一直無法擺脫這3種思維誤區。

美國氣象學家J·馬歇爾·謝博德(J. Marshall Shepherd)就在TED的舞臺上,用短短13分鐘的演講告訴大家: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正在被這3種思維誤區毀掉。」

完整版TED演講視頻

No.1

誤區一: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就是人們總傾向於尋找證據來支持我們已經相信的事情,抵制不同的看法。

確認偏誤

古時候就有「疑鄰盜斧」的故事,我們往往只願看見自己想看到的,卻選擇性忽視那些發生在眼前但對自己想法不利的事情。

《愛情保衛戰》中曾發生過這樣一幕,有對夫妻結婚七年,一上場就不停吐槽對方身上的缺點。妻子說丈夫太懶,一下班就癱在沙發上,吃完飯也不收拾碗筷,平時也不打掃房間;丈夫則責怪妻子太囉嗦,自己上班那麼累,回到家裡還要被妻子煩著。

兩個人一直相互指責,哪怕主持人一再苦勸也毫不在乎,仿佛對方就是敵人,要把對方打倒為止。

直到主持人塗磊問:除了缺點之外,對方身上有什麼優點嗎?丈夫這才說:她做飯很好吃,也很獨立,結婚這些年一直在賺錢,對我父母也很孝順。妻子也抽泣著說:他把錢都交給我保管,每年還帶我去旅行,工作能力很強。

這對夫妻就是掉進了「確認偏誤」的陷阱裡面,在他們彼此心中,已經把對方當成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所以會拼命找證據證明自己的猜想。在丈夫眼裡,妻子是一個囉裡囉嗦的長舌婦;在妻子眼裡,丈夫是一個毫無作為的懶鬼。

兩個人都堅信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實的對方,所以才會吵得你死我活。哪怕對方身上其實還存在著不少優點,他們都已經看不到了,因為他們潛意識地認定了對方就是這麼差勁,所以不惜忽視甚至扭曲事實——其實對方身上也有很多優點。

如果不是後面主持人的提問,讓他們重新開始審視對方身上的優點,或許他們還在「確認偏誤」的陷阱裡,和那個自己想像中的、缺點滿滿的對方吵得你死我活。

你想想,類似的情景,在生活中何其常見:

看到同事指出自己的錯誤,就覺得同事在排擠自己,還找出了不少同事排擠自己的「證據」哪怕對方很有可能只是就事論事;

覺得愛人不喜歡自己了,那看什麼都覺得對方變了心,對方遲點回信息也一定是變心了,而不是因為對方工作實在很忙。

請記住一句話,你看到的往往只是你想看到的。當你帶著情緒去看待問題,往往就是掉進認知的陷阱裡。

No.2

誤區二: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

達克效應

通俗點解釋,就是謝博德博士說的:「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這個效應是由社會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聯合發現的,他們通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為此,鄧寧和克魯格發表文章,總結出了「達克效應」,並指出人們經常呈現的特點: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之所以會普遍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大部分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自信心,總是傾向於過分高估自己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自己不行又不承認,還覺得別人也不行。

如果你不覺得自己曾犯過這樣的錯誤,那你很有可能已經掉入「達克效應」的陷阱裡。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還記得這句話嗎?

舉個例子,不少人都愛罵中國足球,覺得水平低,換誰上去也能踢,甚至有人向國足宣戰:你們和我們校隊踢一場球,能贏嗎?

對於這種想法,韓寒就曾寫過一篇文章《我曾對那種力量一無所知》,說起自己20多歲的時候,曾經和一群五年級左右的職業兒童預備隊踢球。韓寒是校隊成員,幾個球友也都是上海高中各個校隊的優秀球員,對手只是一群小學生,哪怕是職業預備隊的成員,他們也是信心滿滿。

結果,上半場20分鐘,他們就被灌了整整20個球,進球0個,傳球成功不到10次,其他時間都被小學生當狗遛。最後下半場也不踢了,對方教練說不能和這樣的對手踢球,會影響小隊員們的心智健康。以至於後來朋友看球時愛罵街,他只是在旁邊笑而不語,因為他「曾對那種力量一無所知」。

孔子曾說:「真正的知識,是要知道一個人無知的程度。」

莎士比亞也說:「傻瓜認為自己是明智的,而聰明人則認為自己是個傻瓜。」

很多事情,真的沒我們想得那麼簡單,多一分尊重,不要老是自以為什麼都懂。倘若總是覺得自己很厲害、別人很糟糕,那其實是忽視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永遠不可能有提高的可能。

一個人的病什麼時候最難好?在他不覺得自己有病的時候。

一個人什麼時候最難提升自我?當他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好的時候。

不要讓達克效應,阻礙了你向上生長的道路。

No.3

誤區三:認知失調

謝博德博士在演講中說了一個故事:

2017年颶風哈維登陸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3天之內降雨50英寸,整個城市都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

但在颶風登錄前一周,謝博德博士就已經反覆提醒休斯頓市民:根據觀察,這次颶風到來可能會造成40到50英寸的降雨量。即便如此,市民們依然無所作為,並在一周後迎來了洪災,造成了重大損失。

為什麼會這樣?

休斯頓當地雖然經常下雨,但之前全年的降雨量也才34英寸。謝博德博士所預言的「短時間內降雨40到50英寸」,已經超過了休斯頓市民能夠理解的範圍——幾天之內就下完一整年的雨?這怎麼可能!

因為和自己過去的經驗發生衝突,所以休斯頓市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看到了預警,但沒想到真的會這麼糟糕。

這就是謝博德博士說的「認知失調」:

新信息與已有的信念相矛盾,無法理解現有經驗外的事物的時候,會讓人產生失調的感覺,這種感覺會驅使一個人去尋找合理化的解釋,讓自己的認知達到一致。

認知失調

休斯頓的市民就是這樣,他們面對無法理解的新信息,就去找一個合理化的解釋,覺得災情不會那麼糟糕,忽視科學家的警告,最後造成重大損失。

試想一下,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實在太常見了:

有些女生遇到了渣男,渣男不僅出軌還家暴,但女生反而為渣男維護,說他只是喝了酒才這樣——這就是因為她無法接受自己愛上的男生是個人渣,為了避免認知失調,只能不斷找藉口騙自己。

很多愛抽菸的人明知抽菸不好,卻很自信地認為「雖然抽菸有害健康,但是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哪怕咳嗽不斷也不願意停下來。

但很顯然,這種態度妨礙了我們看清楚世界的真面目,讓我們始終帶著濾鏡去看待這個世界,不願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最後自會被現實狠狠教育一頓。

No.4

認知半徑,決定了一個人能力的大小

那麼如何擺脫這3種思維誤區的影響,走出思維上的認知框架?

謝博德博士提出了一個「認知半徑」原理,他把人的認知範圍比作一個圓圈,認知的半徑越大,人的認知範圍也就越大。

認知半徑,決定了一個人能力的大小。

那麼,應該如何擴大自己的認知半徑?謝博德博士給出了3個方法:

1、列出自己的偏見

回憶一下,自己曾經存在的種種偏見,比如地域歧視、比如性別歧視、比如看待問題的主觀…然後思考一下,它們到底從何而來,由什麼形成的?——你的養育過程、你的學習過程、你的信仰、你的成長軌跡…

想要不被偏見影響,首先要看到自己存在著哪些偏見。

2、評估信息來源

每一次從外界接受到一個信息,不要先急著認同這個信息,而是先問一下自己,這個信息從何而來的?這些信息的來源,到底有沒有權威性?

3、表達出來

你可以和朋友、家人談談,評價自己過去的偏見,以及這些偏見是怎麼形成的,談談你如何評估你的偏見和信息來源,並可以試著分析它們是如何影響自己的認知的。

人生是無數次選擇的結果,選擇的好壞直接造成了今天我們的現狀。而大部分的選擇,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只能靠我們的認知能力去判斷。

因為,不是人生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人生。

相關焦點

  • TED演講No.1:對孩子來說比知識更重要的是什麼?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比分數還重要嗎?如果你也對這些問題感興趣,如果你對自己孩子所置身的教育體系有所不滿,不妨來看看全球著名創造力研究專家Ken Robinson的這個演講,一個就創建呵護而非摧殘創造力的教育體系而展開的講述。值得一提的是,這是TED講壇史上最受歡迎的講演之一,播放量TOP.1。
  • 濟群法師:學佛發心兩大誤區 佛子應當盡力避免
    那麼學佛者的發心是否就正確呢?其實也不盡然。很多學佛者的發心,並沒有擺脫原有的心行習慣,也不屬於正確的發心。  一、基於某種貪著而發心 學佛者的發心,往往存在兩種誤區。一是從開始發心就不對,是帶著某種貪著開始學佛。深究起來,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以此作為起點。
  • TED英語演講 | 我與蚊子的愛恨情仇
    在演講開始前,首先我想問一下各位在座的朋友是否都受過蚊蟲叮咬之苦?我代表所有捕蚊者向大家道歉。Ladies and gentlemen, imagine getting seven infectious mosquito bites every day.
  • 十條王者裡的慣性思維其實都是誤區,這條巔峰兩千分都少有人知
    王者榮耀一直不缺活上個上上個版本的玩家,有一些固化的慣性思維一直被當成是絕對正確的,但其實是很大的誤區,下面就列舉十條誤區,這些誤區你中了幾條? 一、軟輔帶懲擊?
  • 如何正確選擇家庭照明燈具? 這些誤區一定要避免
    如何正確選擇家庭照明燈具?這些誤區一定要避免 滾動 來源:華龍網      時間:2020-12-28 16:28:14 選燈具也有大學問,燈具屬於軟裝,而且在現代家庭裝飾中,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照明,更多的時候它起到的是裝飾作用。
  • 心理學:做一個有創意思維的女人,要避免這三種思維性格,了解下
    而正是她們喜歡在你提出問題之前,就把提出問題的框架設立好,因為這樣的思維性格,決定了她們思維最大化的特點,那就是「不喜歡被束縛」。如果回過頭去探究女人從事職業的分化,大可以看到以藝術領域、科學研究、法律等相關行業。正是因為這些行業的思維特點,可以讓女人這個群體的思維達到「不被束縛」。
  • TED 開放翻譯計劃為 TED.com 帶來40多種語言的視頻字幕翻譯
    這一業界首款工具將幫助全球志願者譯員把 TED 演講傳播到各群體 紐約2009年5月13日電 /美通社亞洲/ -- 現在,由 TED 網站免費提供的備受好評的18分鐘演講將通過 TED 開放翻譯計劃 (Open Translation Project) ( http://www.ted.com/translation
  • 潘宗光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學習正向思維
    12月5日,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精進慈善基金會長潘宗光教授登壇開講,這是香港第六屆觀音文化節系列講座佛教文化講座的第五場演講,主題為《如何在 「疫」 境中學習正向思維》,希望對現時大家身處的狀況能起積極作用。
  • 五條人亮相2021知乎新知青年大會 仁科現場freestyle演講
    音樂依舊直白灑脫,但不僅是唱訴生活的真相,更滲透了知乎用戶的好奇點滴,真實而鮮活。  在知乎十周年的重要時刻,五條人樂隊驚喜亮相進行了《世界的理想》及《問題出現我會回答大家》的表演,仁科還在新知青年大會現場分享了他與知乎的奇妙連接。  明明是主唱,卻要來演講?
  • TED演講:洪蘭教授,男女思維的巨大差異!
    本期洪蘭教授的TED演講,從生理結構的不同分析了這些問題,笑點不斷的同時也講解了很多知識。超幽默,非常值得花上十幾分鐘傾聽!Remark:TED音頻下載1969年臺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 懂得變通,做事靈活的星座,思維能力很強
    邏輯性強並不代表做事思維不靈活,往往正是那些頭腦清醒的人,才不會給自己的做事方法設限。 文 | 安 達 邏輯性強並不代表做事思維不靈活
  • 鈣劑有「5種」,正確選擇有原則,這7個補鈣誤區要避免
    由於利用軟膠囊技術,避免了碳酸鈣在胃中引起的不適反應,受到市場熱捧。2、活性鈣是由貝殼高溫煅燒而成的鈣混合物,主要成分有氫氧化鈣,其強鹼性、腐蝕性比較強。3、超微鈣實際上就是碳酸鈣,粉末更細一點而已。但是由於缺乏行業標準,企業多沒有具體標出實際顆粒大小,而顆粒大小直接影響到鈣的吸收。
  • 英語界領軍人物龔亞夫:兒童英語學習的5大誤區,第一條很多家長犯過!
    期間,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英語界領軍人物龔亞夫教授發表了《對兒童英語學習的誤解與未來的英語教育》的主題演講。龔亞夫教授指出了目前兒童英語學習主要存在著的5大誤區,一針見血,解開了困擾很多家長的疑惑。
  • 寶寶發燒避免五大降溫誤區
    第1頁:寶寶發燒避免五大降溫誤區 第2頁:寶寶發燒避免五大降溫誤區 很多年輕父母抱著發燒的寶寶,一臉焦慮……在處理寶寶的發燒這一問題上,家長們辦法多多,但卻讓寶寶因此而「受苦」不少,存在諸多誤區。  寶寶一發燒,家長就給寶寶捂得嚴嚴實實,穿得「裡三層,外三層」,搞得像個裹蒸粽。
  • 孩子學英語:比詞彙更重要的,是英語思維方式的養成
    整個英語啟蒙的過程,家長都是圍繞的詞彙和日常對話去展開,往往忽視了學語言很關鍵一點,就是英語的學習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而是思維方式。就是父母從小給孩子做英語啟蒙,詞彙和日常對話只是溝通的載體,更多的要給孩子潛移默化輸入英語思維方式,就是如何通過英語去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
  • TED英語演講 | 怎樣克服走神的問題,變得更專注?
    也就是說,當我們引導他們的注意力去關注人臉的時候,人臉的圖片就會變得更清楚、更明顯,也更容易察覺。但是,當我們引導他們的注意力去關注風景的時候,人臉的圖片就會變的更不容易察覺,因為大腦就會傾向於處理風景信息。
  • 避免誤區 衛浴等電位的常見誤區
    Part2:避免誤區 衛浴等電位的常見誤區等電位安裝施工比較專業,需要由有經驗的電工負責。而業主如果事先了解了相關的知識,能夠儘量減少施工誤區,降低家居安全威脅。誤區一:任何衛浴間無需做局部等電位聯結不少人認為衛生間用電器具已經通過PE線接地,並有漏電保護器保護,所以金屬器具無須做局部等電位聯結。正解:局部等電位聯結和漏電保護器是兩種不同的安全保護措施,不能互相代替。
  • 羅振宇跨年演講說的「整理師思維模型」,到底是什麼意思?
    圖在得到跨年演講大屏上出現整理師思維模型 今年得到團隊又組織了老師們親臨現場,聽跨年演講和參加老師感謝會。 不熟悉MBTI的小夥伴可能不知道,我簡單講一下ISFJ啥意思呢,就是一種「內傾專注,注重感知和經驗,注重感受和人文,堅持不懈做事情」的活法。 雖然謀求認知迭代失敗了,但是讓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了,這種活法在當前的這個環境裡邊作為最佳個體生活策略被放大了。 具體來說是怎樣的呢?
  • TED的創始人克裡斯·安德森告訴你成功演講的五條核心法則
    只有面對正確的受眾,你才能把思想植入他們的內心。不要試圖涵蓋所有你認為需要講的東西。主線上附加太多的概念是不可取的。正確的方式:把你要涵蓋的一系列主題簡化成一根緊密連接的線條——一根可以展開的主線。在某種意義上,你涵蓋的主題越少,效果就會越好。
  • 如何正確的給手機充電?這5個誤區要清楚,不然電池會加速損壞
    現在智慧型手機對我們來說越來越重要了,社交、生活、職場、支付等等,各個方面都與手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而電量電池則是維繫一部智慧型手機運作的關鍵,我們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給手機充電。為了讓手機電池耐用,我們得掌握正確的充電姿勢。那麼如何才能正確的給手機充電呢?你一定得清楚這5個誤區,避免自己觸碰到,不然電池會加速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