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造太陽」團隊揭示一種高性能穩態等離子體運行模式形成機理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中國「人造太陽」團隊揭示一種高性能穩態等離子體運行模式形成機理
2019-07-01 19:55:0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白嘉懿

  中新社合肥7月1日電 (記者 吳蘭)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1日消息,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EAST團隊,發現類似太陽耀斑爆發的物理機制,進而發現了一種高性能穩態等離子體運行模式並揭示其形成機理。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俗稱「人造太陽」的全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即東方超環,EAST),是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自2010年獲得高約束等離子體以來,不斷打破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時間的世界記錄,率先在國際上突破百秒量級高約束穩態運行。

  在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中,高約束等離子體的邊界區域會周期性地爆發出一種稱為邊界局域模(ELM)的不穩定性。大幅度ELM類似太陽耀斑爆發,造成等離子體能量和粒子的瞬間釋放,噴射出強大的熱脈衝,侵蝕裝置的內壁,甚至導致材料的熔化,並產生大量雜質粒子汙染聚變堆芯部等離子體,使得聚變堆難以長時間穩態運行。

  在未來聚變堆上,需要將ELM帶來的瞬態熱負荷降低至少20倍,這是國際磁約束聚變界特別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

  EAST團隊在前期成功探索、實現了雜草型小幅度邊界局域模(Grassy ELM)運行的基礎上,揭示了其產生的物理機制,發展出了一種高性能穩態等離子體運行模式,並系統驗證了其與未來聚變堆若干運行條件的兼容性。

  EAST團隊負責人萬寶年研究員、課題組長徐國盛研究員帶領科研人員,針對Grassy ELM運行模式這一前沿課題組織了攻關。

  在實驗中首次揭示出臺基分布演化過程中剝離氣球模不穩定性邊界的移動是Grassy ELM形成的內在動力學機制,並通過實驗驗證了它與輻射偏濾器,高密度、高自舉電流份額,完全非感應驅動等未來穩態聚變堆特需條件的兼容性。

  中國正在開展1GW聚變功率的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的集成工程設計,這種運行模式的等離子體部分歸一化參數與CFETR的設計參數接近,可以應用於未來CFETR的穩態運行。

  據透露,這一研究的突破為EAST實現更高功率更長時間尺度上的運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進而為ITER和CFETR的穩態運行模式的發展奠定了物理基礎。(完)

相關焦點

  • 我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
    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EAST近期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等多項重大突破,獲得的實驗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條件,朝著未來聚變堆實驗運行邁出了關鍵一步。
  • 中國人造太陽在哪裡,如何運行的?
    看到這條央視網推送的新聞,覺得我國科研水平真的很牛,據報導,4個多月的物理實驗,人造太陽等離子體中心溫度高達一億度運行10秒,這個成功在國際聚變能大會得到世界的關注與高度評價。人造太陽的名字叫東方超環,是中國自主的成果,自主設計,自主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的一種實驗裝置。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蔡敏/新華網 2016-11-03 08:12 來源:澎湃新聞
  • 東方超環EAST取得1億度等離子體運行等新成果
    [video:20181112我國「人造太陽」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  EAST繼2017年創造了101.2秒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的世界紀錄後,2018年度物理實驗面向未來聚變堆先進穩態運行模式的發展和長脈衝運行下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重點開展了高功率加熱下堆芯物理機制研究的系列實驗。
  • 中國人造太陽1億度新紀錄 大規模應用或還需數十年
    中國人造太陽1億度新紀錄 大規模應用或還需數十年  Evelyn Zhang • 2018-11-12 18:06:52 來源:前瞻網
  • 韓國「人造太陽」成功運行20秒,溫度高達1億度
    這項被稱為「人造太陽」的科學試驗計劃肩負著人類「未來的命運」,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被寄予厚望。12月27日,外媒「Phys.org」發布評論性文章稱,韓國的「人造太陽」韓國超導託卡馬克高級研究(KSTAR)在12月26日的實驗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功:將等離子體在高達1億度的高溫下維持了20秒鐘,已經是目前全球同類試驗中最長時間的記錄。
  • 「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運行,中國大科學裝置重大突破
    小時候的夢想,長大了要種太陽,我國的「人造太陽」日前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據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2日報導,中科院等離子體所今天發布消息,我國大科學裝置「人造太陽」日前取得重大突破!
  • 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
    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 (1/4) "← →"翻頁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建 核聚變的發展方向會是啥?
    其中,磁體饋線、極向場線圈等重要部件是由中國提供的。人們把可控核聚變稱為「人造太陽」。這項技術意味著清潔和近乎無限的能源供應,一直都被寄予「解決全球能源問題」的期望。但是技術難度和高昂的成本使之離推廣商用似乎還很遙遠。比如龐大的ITER,高29米,直徑28米,重23000噸。2011年5月,預算測算已經漲至大約160億歐元,建設成本幾乎是最初估計的4倍。
  • 韓國人造太陽在1億度溫度下創造了20秒運行時間的新世界紀錄
    韓國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KSTAR)是一種超導聚變設備,也被稱為韓國人造太陽,由於成功地將高溫等離子體保持了20秒,離子溫度超過1億度,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向終極能源不斷邁進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中國「人造小太陽」實現電子溫度1億攝氏度
    中新社合肥11月12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2日從合肥科學島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獲悉,中國「人造小太陽」——EAST裝置經過4個多月的物理實驗,實現電子溫度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實現高約束、高密度、高比壓的完全非感應先進穩態運行模式。
  • 深度解讀:我國的「人造太陽」之路
    和已運行的EAST「人造太陽」有什麼區別?我國的核聚變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規劃又是如何?相信廣大網友在關注核聚變的同時,或多或少會對這些問題比較好奇。作為深處核聚變研究一線的「打工人」,為大家分享解讀:我國「人造太陽」之路的前世今生。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我有一個~ 美麗的願望~ 長大以後能——前幾天,一則跟中國「人造太陽」有關的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根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 1 億攝氏度運行近 10 秒。
  • 深度解讀我國的「人造太陽」之路
    和已運行的EAST「人造太陽」有什麼區別?我國的核聚變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規劃又是如何?相信廣大網友在關注核聚變的同時,或多或少會對這些問題比較好奇。作為深處核聚變研究一線的「打工人」,為大家分享解讀:我國「人造太陽」之路的前世今生。
  • 人造太陽創新紀錄 實現從60秒到百秒量級的跨越
    人造太陽創新紀錄,穩定運行101.2秒創世界記錄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今天宣布,國家大科學裝置——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再傳捷報,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人造太陽,核聚變,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 ——快科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今天宣布,國家大科學裝置——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再傳捷報,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邁向實際應用還有多遠?
    12月4日14時02分,被稱為「人造太陽」的核聚變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啟動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核電研究能力再次取得重大進步。
  • 走近「人造太陽」|有太陽,為什麼還要人造「太陽」?
    「EAST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磁體、非圓截面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它擁有類似太陽的運行機制,因此又有『人造太陽』之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說。有太陽,為什麼還要造「人造太陽」?科研人員介紹,因為煤、石油、天然氣未來有枯竭的危險,還存在一定的環境汙染。
  • 合肥擬建設世界最高磁場強度的系列穩態強磁場裝置
    【技術篇】「人造太陽」實驗裝置朝未來實際應用再邁重要一步提到目前合肥已建成的大科學裝置的「C位」,許多人腦海中的「C位」是位於合肥研究院的「人造小太陽」——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2017年,其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2018年,其首次實現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一億度運行,朝著未來聚變堆實驗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記者獲悉,日前,「人造太陽」實驗裝置的又一項裡程碑式的突破,獲得2019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