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很多患者一樣,宋曉(化名)曾一直認為自己與癌症毫無關係。但當乳腺癌真真切切地走近時,她才意識到,癌症需要自己承受的是來自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今年的4月15日-21日是第22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15日,記者在瀋陽市第五人民醫院(瀋陽市腫瘤醫院)腫瘤防治宣傳周啟動儀式上,採訪了一些像宋曉一樣「心病」重於「身病」的腫瘤患者。
病例:「切掉乳房,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宋曉今年48歲,兒子剛上大學,丈夫事業有成,一家幸福和睦。但一切都從她發現患病開始被徹底改變了。一天宋曉洗澡時無意發現,左乳有一個小包。當天下午,她開診所的同學給她拿了一種藥,說連吃5天,如果腫塊消了,就是乳腺增生,如果不消,就去大醫院再做個檢查。藥吃到第4天,腫塊一點沒有變化,宋曉似乎明白了什麼。
在被醫院確診為乳腺癌,並被告知需要切除乳房的那天,宋曉崩潰了:「切掉乳房,我還是女人嗎?我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能保住我的乳房,讓我少活5年我也願意!」宋曉拒絕了手術。無論家人怎樣勸說,她都用哭泣和沉默作為回答。
一天,兒子突然抱住宋曉大哭起來:「媽媽,我需要你,需要完整的家,求求你,做手術吧。」宋曉的心終於被融化了……手術後回到家,兒子對宋曉笑著說:「媽,這回你和我一樣了。」宋曉明白,這話裡有另一層深意:自己現在是一個健康的正常人了。
調查:乳腺癌患者中僅20%能保乳
目前,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率大約在50-70/10萬。去年,瀋陽市乳腺癌的發病率在67/10萬,且每年以3-4%的速度遞增。據臨床統計,所有的乳腺癌患者中,僅有20%的患者可以採取保乳治療,其他的80%都需要切掉乳房。
瀋陽市第五人民醫院乳腺腫瘤外科祝國蓮主任告訴記者,乳腺癌術後的生存率較高,五年的生存率在75%以上,10年的生存率能達到50%以上。雖說乳腺癌聽起來不像肺癌、胃癌那般恐怖,但患者卻必須面對切除乳房之後,更為嚴重的心理壓力。尤其對年輕的女性來說,這類手術對內心的影響更為嚴重。
有資料顯示,乳腺癌患者術後兩年,約60%的患者出現抑鬱症狀,約45%的患者出現焦慮狀態。「所以,對於這類患者,關心他們術後身體康復的同時,更應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幫助她們儘早地回歸社會。」祝國蓮說。
提醒:小心「恐癌」心理也會致癌
其實不僅是患癌人群的心理需要積極的幹預,現如今,隨著癌症的多發,一部分健康人群對癌症也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感,身體稍不舒服就會懷疑自己得了病。「適度恐癌是好事,可以喚起人們對疾病的警惕,但是過度就變成了心理問題。」瀋陽市第五人民醫院副院長、放療科主任馮濟龍說,長時間的焦慮、壓抑、恐懼等不良的精神因素,勢必會造成身體的內分泌紊亂、器官功能活動失調、身體免疫力降低,從而讓「癌細胞」有機可乘。臨床上就有一些人總是擔心自己患癌,結果最後真就患了癌。這也是一些心理專家研究發現的「性格致癌」和「心理致癌」。
「其實,癌症並沒有那麼可怕,人們對癌症的恐懼完全是因為不了解。」馮濟龍副院長說,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指出,約有1/3惡性腫瘤可以預防,1/3可以治癒,1/3可減輕痛苦和延長生命。所以人們不必談癌色變,要有科學的認識,正確、樂觀地看待癌症,改掉不良習慣,定期體檢,從根本上遠離癌症。(記者 王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