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硼氣凝膠研究領域的研究突破

2020-12-05 熱象納米氣凝膠

氣凝膠,被譽為改變世界的新材料,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積大、密度低、絕熱性能好等優異理化性質,在熱/聲/電絕緣、催化劑/藥物載體、星際塵埃收集、環境修復、能源與傳感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然而,其自身力學缺陷,如強度弱、易脆、變形能力差等弊端,尤其是較寬溫度範圍內抵抗不同載荷衝擊能力,成為氣凝膠獲得實際應用的最重要障礙之一。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聯合蘇州熱象納米的氣凝膠團隊與德國科學家合作,將實驗設計與理論計算相結合,通過溶劑組分調控氫鍵網絡,尋找到一條簡便、高效、綠色的合成路徑,成功製備得到超柔性氮化硼納米帶氣凝膠,並實現了氣凝膠材料在很寬溫度範圍內(-196 °C~1000 °C)及不同載荷衝擊形式(壓縮、彎曲、扭曲、剪切等)下的柔性保持。

研究表明,該氮化硼氣凝膠由超薄(~3.2 nm)、大長徑比(幾百)、多孔帶狀納米結構相互纏繞、搭接而成,表現出超輕(~15 mg cm-3)、熱絕緣(~0.035 W/mK)、高比表面積(~920 m2 g-1)及優異的力學性能。該氣凝膠在多次循環壓縮、扭曲、彎曲、剪切等不同載荷下,可保持結構不被破壞、且可快速恢復至原有形狀。

當該氣凝膠被浸泡在液氮中,其壓縮-回彈性能仍能夠很好保持。進一步地,當氮化硼氣凝膠被放置於酒精燈火焰或高於1000 °C的管式爐(空氣氛圍)時,其穩定的力學柔性仍被完好保留,且可承受不同載荷的衝擊。上述氮化硼氣凝膠的超柔性展示如下圖所示。

圖示

氮化硼納米帶氣凝膠在液氮、火焰、高溫空氣氛圍(>1000°C)下,承受不同載荷的柔性形變-回彈行為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研製氮化硼氣凝膠薄膜及其相變複合材料
    (a-c)、可壓縮性(d),氮化硼氣凝膠薄膜的力學柔性(c-g)及微觀形貌(h-i)為實現氣凝膠材料的輕薄化設計,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學同團隊和海南大學教授廖建和團隊合作經過簡易的切割、壓縮及高溫熱解,獲得柔性、自支撐的氮化硼氣凝膠薄膜;通過工藝參數調控,能夠調控氮化硼氣凝膠薄膜厚度、密度、形狀及尺寸,所得氮化硼氣凝膠薄膜在室溫、液氮及火焰中均可彎曲,表現出良好的力學柔性(如圖1所示)。
  • 《ACS Nano》:一種簡易的氣凝膠輕薄化設計方法
    氣凝膠是一種具有三維多孔網絡結構的超輕固體材料,具有超低熱導率,能夠作為一種超級隔熱材料,在航天航空、建築節能、電動汽車及可攜式電子設備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大部分氣凝膠均為宏觀塊體形態,不具備纖細、輕薄、柔長等特徵。另一方面,氣凝膠材料自身所具有的弱力學強度,使得其後加工(如切割、壓縮)相對困難。
  • 碳氣凝膠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氣凝膠曾被譽為改變世界的新材料,在航空航天、國防等高技術領域及建築、工業管道保溫等民用領域都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前景。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水凝膠領域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特聘研究員王義明與郭旭虹教授團隊在仿生自組裝水凝膠領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strain-stiffening self-assembled hydrogels」為題發表在
  • 懸空單層氮化硼聲子極化激元的電子激發與性質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課題組和北京大學高鵬課題組合作在單層氮化硼聲子極化激元方面取得新進展。極化激元是光子與材料中的偶極激發發生強耦合形成的準粒子,它能夠突破光的衍射極限,將光波長壓縮到納米尺度進行操控,在納米光電子器件和高靈敏傳感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極化激元的波長壓縮能力是研究極化激元物理特性的起源,這決定了局域光場增強效果和光電子器件集成度,因此不斷追求具有更高壓縮比的極化激元成為了納米光子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 懸空單層氮化硼聲子極化激元的電子激發與性質研究取得新進展
    極化激元是光子與材料中的偶極激發發生強耦合形成的準粒子,它能夠突破光的衍射極限,將光波長壓縮到納米尺度進行操控,在納米光電子器件和高靈敏傳感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極化激元的波長壓縮能力是研究極化激元物理特性的起源,這決定了局域光場增強效果和光電子器件集成度,因此不斷追求具有更高壓縮比的極化激元成為了納米光子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 華東理工大學在有機室溫磷光水凝膠材料研究領域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在有機室溫磷光材料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在線發表於化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 氣凝膠保暖纖維的研究突破
    通過對中空纖維和超細纖維的研究發現,纖維材料的保暖性能與纖維材料內部靜止空氣含量成正比,與纖維直徑大小成反比,與整體材料密度成反比。氣凝膠纖維具有孔隙率極高、密度超低等顯著特徵,理論上是隔熱保溫效果最好的一種纖維,有望取代超細纖維、甚至顛覆羽絨,是下一代保暖纖維的最重要發展方向。但氣凝膠的高孔隙率特徵也造成其製備面臨著極大挑戰。
  • 研究人員開發高導熱三維氮化硼複合材料
    為了充分利用氮化硼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並克服其機械穩定性差的缺點,需要從二維層狀氮化硼出發製備其三維網絡結構。然而,傳統方法不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尋求將二維氮化硼組裝成三維結構的簡單、高效方法就成了亟待攻克的難題。
  • 納米片增強複合塗層腐蝕機理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
  • Nature Communications:低溫AFM助力六方氮化硼氣泡中的氫分離研究...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的王浩敏研究員課題組就這項研究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了通過等離子體處理實現六方氮化硼氣泡中的氫分離的工作。單層六方氮化硼(h-BN)是一種由硼氮原子相互交錯組成的sp2軌道雜化六邊形網格二維晶體材料。
  • 最新Science:超級陶瓷氣凝膠隔熱材料
    陶瓷氣凝膠由於其低密度和熱導率,化學和熱力學惰性,高孔隙率和大表面積等優異特性而被認為是良好的隔熱材料。然而這些陶瓷氣凝膠多為剛性和脆性,在斷裂之前只有輕微的彈性變形,因此提高陶瓷氣凝膠的機械穩定性和熱穩定性就成為其在隔熱領域進一步發展應用的主要研究。
  • 復旦大學的共形六方氮化硼改性技術研究成果
    經過三年的努力,復旦大學國家重點分子工程重點實驗室衛大成開發了一種成功的共形六方氮化硼改性技術。 3月13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自然—通訊》。專家認為,這項工作有望為介電基板的改造提供新技術,以解決散熱問題。
  • 【科技動態】國內外水凝膠電解質超級電容最新研究進展
    >技術領域:水凝膠電解質超級電容開發單位:哥倫比亞大學,Chao Lu;Xi Chen.技術突破:研製了基於抗凍和熱穩定的蒙脫土/聚乙烯醇(MMT/PVA)水凝膠電解質的全溫度柔性超級電容器,可在-50至90°C的寬溫度範圍內提供高容量,並在10000次循環中顯示出了出色的循環穩定性。應用價值:突破常規水凝膠電解質無法實現全溫應用的限制,可在複雜環境條件下實現穩定的能量存儲。
  • 醫藥行業研究之凝膠膏劑專題報告
    如何使藥物突破角質層進行透皮吸收,是經皮給藥系統研究的重點。影響藥物經皮吸收的因素主要 分為生理因素、藥物性質和給藥系統三個方面。透皮給藥技術歷經了三代發展,其中第一代是選用 小劑量、親脂、低分子量的藥物;第二代是採用超聲、離子導入和化學增強劑給藥;第三代是使用 微針、電穿孔、熱消融、微晶磨皮等技術。
  • 深圳先進院高性能導熱複合材料研究獲系列進展
    該小組在三維氮化硼-石墨烯導熱網絡的構建方面也取得了研究進展。前期的研究者為了使得三維填料骨架有一定的機械強度,在三維骨架的製備過程中通常要加入粘結劑。然而,粘結劑與填料之間的聲子譜不匹配會弱化填料骨架本身的傳熱,因此含有三維填料骨架的聚合物基複合材料的導熱性能往往也不理想。項目團隊以與聲子傳輸性質相近的氮化硼和石墨烯為組裝單元,構建了取向的聲子導熱網絡。
  • 省級氣凝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落戶陽煤
    2020-08-31 10:41:48    華夏經緯網   日前,從陽煤納谷氣凝膠科創城研發中心傳來喜訊
  • 我國生物材料研究面臨突破的若干新領域
    中國自70年代開始生物材料研究,迄今已有近40年的研究和發展沉澱,特別是在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各類科技計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的支持下,現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產品,並在組織誘導材料、納米生物材料、鈣磷(矽)生物材料、生物礦化與自組裝、生物活性塗層、藥物控釋材料與系統等研究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水凝膠可編程化智能變形研究取得進展
    水凝膠由於其軟、溼特性,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智能仿生的理想材料之一,並被用於軟體機器人、組織工程及藥物遞送等諸多領域。目前,水凝膠驅動器實現智能變形的方式主要有形狀記憶與驅動兩種,形狀記憶水凝膠需在外力的作用下變形,並在外界刺激下通過可逆作用的形成固定其臨時形狀;而驅動水凝膠則可在外界的刺激下自發產生形變。傳統的水凝膠驅動器由於使用模板法製備,因此只能在外界的刺激下實現簡單的彎曲形變。
  • 清華大學:施一公研究團隊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研究細胞凋亡的一個重要模式生物是秀麗線蟲(Caenorhabditiselegans),MIT的BobHorvitz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因為通過遺傳學揭示egl-1、ced-9、ced-4和ced-3構成的程序性細胞死亡的線性調控通路而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