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研製氮化硼氣凝膠薄膜及其相變複合材料

2020-10-23 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氣凝膠是一種具有三維多孔網絡結構的超輕固體材料,具有超低熱導率,能夠作為一種超級隔熱材料,在航天航空、建築節能、電動汽車及可攜式電子設備等領域發揮作用。然而,目前大部分氣凝膠均為宏觀塊體形態,不具備纖細、輕薄、柔長等特徵;氣凝膠自身具有的弱力學強度使其後加工(如切割、壓縮)相對困難。

因此,對氣凝膠低維宏觀形態的設計仍具挑戰性,這制約氣凝膠材料在限域空間熱量管理功能的發揮,例如,未來新興的5G可攜式/可穿戴電子系統的實際熱控需求。

圖1.三聚氰胺-二硼酸鹽氣凝膠塊體材料的可切割性(a-c)、可壓縮性(d),氮化硼氣凝膠薄膜的力學柔性(c-g)及微觀形貌(h-i)

為實現氣凝膠材料的輕薄化設計,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學同團隊和海南大學教授廖建和團隊合作,尋找到一種可切割、可壓縮的氣凝膠前驅體,進而發展出一種簡易的氣凝膠輕薄化設計方法。通過水-叔丁醇共溶劑體系,調控硼酸與三聚氰胺的氫鍵組裝,獲得由納米帶相互纏繞、搭接而成的三聚氰胺-二硼酸鹽(M·2B)氣凝膠塊體材料

該氣凝膠塊體具備可切割、可壓縮等特徵,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能。經過簡易的切割、壓縮及高溫熱解,獲得柔性、自支撐的氮化硼氣凝膠薄膜;通過工藝參數調控,能夠調控氮化硼氣凝膠薄膜厚度、密度、形狀及尺寸,所得氮化硼氣凝膠薄膜在室溫、液氮及火焰中均可彎曲,表現出良好的力學柔性(如圖1所示)。

圖2.不同溫度下氮化硼氣凝膠相變複合薄膜的光學照片(a)、薄膜的微觀形貌(b-d)及熱性能(e-g)

此外,研究人員以上述氮化硼氣凝膠薄膜作為支撐材料,獲得氮化硼氣凝膠相變薄膜。由於氣凝膠自身具有的顯著毛細作用力,因此,能夠有效束縛並限域熔融態的有機固-液相變材料,防止熔融態相變材料洩露。所得氮化硼氣凝膠薄膜表現出良好的形狀穩定性,所得氮化硼氣凝膠相變複合薄膜具有高相變焓值,且具有優於目前商業化柔性相變材料的熱導率(如圖2所示)。

氣凝膠及其相變複合材料具有以下熱控管理潛能:氣凝膠薄膜具有低導熱率、輕薄等特徵,可實現限域空間內熱量的隔絕;氣凝膠相變複合薄膜能夠在溫度變化的環境中,可逆的吸收或釋放熱量,並維持自身溫度相對恆定,實現對熱能的限域與調製。

研究者初步探究氮化硼氣凝膠薄膜及其相變複合薄膜在先進電子系統(如可攜式、可穿戴、5G等)多元化熱控管理中的可行性,並以此提出基於隔熱與熱能調製的兩種熱控管理策略及其應用形式與場景(如圖3所示)。

圖3.氣凝膠薄膜及相變複合薄膜在可攜式電子系統中的熱管理示意圖

氣凝膠薄膜及相變複合薄膜能夠有效改變和調控熱流的傳輸方向,阻止熱量向附近生物組織及其他功能單元擴散,為電子系統提供舒適的運行環境和為使用電子器件的人體提供舒適的佩戴或使用環境

該研究為氣凝膠材料的輕薄化設計及限域空間內熱能的多元化管理提供理論支持和指導,有望在未來先進的5G可攜式電子設備中實現熱控管理的多元化應用。

相關研究成果以Nanoporous Boron Nitride Aerogel Film and Its Smart Composite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s為題,發表在ACS Nano上。碩士研究生王伯瓏、博士李廣勇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張學同與廖建和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英國皇家學會-牛頓高級學者基金的資助。

來源:蘇州納米所

相關焦點

  • 氮化硼氣凝膠研究領域的研究突破
    氣凝膠,被譽為改變世界的新材料,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積大、密度低、絕熱性能好等優異理化性質,在熱/聲/電絕緣、催化劑/藥物載體、星際塵埃收集、環境修復、能源與傳感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聯合蘇州熱象納米的氣凝膠團隊與德國科學家合作,將實驗設計與理論計算相結合,通過溶劑組分調控氫鍵網絡,尋找到一條簡便、高效、綠色的合成路徑,成功製備得到超柔性氮化硼納米帶氣凝膠,並實現了氣凝膠材料在很寬溫度範圍內(-196 °C~1000 °C)及不同載荷衝擊形式(壓縮、彎曲、扭曲、剪切等)下的柔性保持。
  • 《ACS Nano》:一種簡易的氣凝膠輕薄化設計方法
    經過簡易的切割、壓縮及後續的高溫熱解,成功獲得柔性、自支撐的氮化硼氣凝膠薄膜,如圖1所示。通過工藝參數調控,能夠有效實現對氮化硼氣凝膠薄膜厚度、密度、形狀及尺寸的調控,且所得氮化硼氣凝膠薄膜在室溫、液氮及火焰中,均可彎曲,表現出良好的力學柔性,如圖1所示。
  • 【聚焦】相變材料需求上升 氮化硼納米片(BNNS)行業前景可觀
    氮化硼納米片具有良好的電絕緣性、介電常數低、高導熱性和低介電損耗等優異性能,在橡膠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還可被應用於電晶體、導熱、絕緣材料、相變材料等。氮化硼納米片的製備方法包括:化學氣相沉積法、機械剝離法、超聲輔助液相剝離法、二次外延生長法 、凍融剝離法和化學剝離法等,其中,化學氣相沉積法製備的氮化硼納米片厚度較難控制、質量較差,而且成本高昂、過程複雜,因此難以大規模生產;超聲輔助液相剝離法直接簡單、經濟有效,可大規模製備氮化硼納米片,但缺點是氮化硼納米片不能在溶劑中長時間穩定。
  • 東北大學在多孔氣凝膠壁上製備均勻連續MOFs薄膜催化活性相
    實際上,將MOFs以均勻連續的薄膜狀態沉積在功能基底上(特別是多孔基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MOFs粉體材料當下所面臨的困擾,而高效地製備MOFs薄膜也就成為了研究熱點之一。東北大學付昱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底播種-二次生長的合成策略,成功地在多孔氣凝膠
  • 【行業動態】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行業動態】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2020-08-1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鈣鈦礦材料的製備方法含溶膠-凝膠法、水熱合成法、高能球磨法
    10)磁性離子Fe~(3+)摻雜鈦酸鋇複合粒子四方相鈦酸鋇的Fe~(3+)磁性摻雜,磁性離子Fe摻雜鈦酸鋇鐵電材料,鐵摻雜的鈦酸鋇BaTi1-xFexO3(0.10≤x≤0.60)描述;鈦酸鋇是一種重要的介電、鐵電材料,在電流變材料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通過對鈦酸鋇進行磁性離子Fe~(3+)的摻雜,擬製備出具有優良電磁雙響應的複合粒子.
  • 研究人員開發高導熱三維氮化硼複合材料
    為了充分利用氮化硼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並克服其機械穩定性差的缺點,需要從二維層狀氮化硼出發製備其三維網絡結構。然而,傳統方法不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尋求將二維氮化硼組裝成三維結構的簡單、高效方法就成了亟待攻克的難題。
  • 中國科學家研製出自修復複合水凝膠
    新華社華盛頓5月22日電(記者 林小春)中國研究人員22日說,受人體組織自修復過程啟發,他們研製出一種自修復複合水凝膠,具有潛在生物醫學應用價值。  這項由中國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趙遠錦課題組完成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碳納米點@二氧化矽複合凝膠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碳納米點@二氧化矽複合凝膠 2017-02-23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a)基於碳納米點@二氧化矽高效複合材料製備出的體相材料在紫外光下照片
  • 氮化硼BN:未來二維材料的新選擇
    然而,其自身的化學結構允許生產出類似於碳納米管的氮化硼納米管。於1994年被推測存在,並於次年生產出來,BN納米管擁有非常獨特的性能。和碳納米管不同,BN納米管是電絕緣體,而且還具有比碳納米管更好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熱穩定性的提高,再加上較強的中子輻射抵抗能力,意味著BN納米管可被用到類似於外太空這樣的極端環境中去。
  • 「成果推薦」凹凸棒土基石蠟相變複合材料
    成果名稱:凹凸棒土基石蠟相變複合材料交易信息:技術服務、合作開發成果信息:1. 應用領域:新材料2. 技術領域:新材料及應用3.技術成熟度:通過小試成果簡介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能源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在大規模地開發常規能源以及尋找新型替代能源的同時,節能技術的研究勢在必行。
  • 深圳先進院高性能導熱複合材料研究獲系列進展
    複合材料的面外導熱係數達到了5.05 Wm-1K-1,高於其他報導的氮化硼基複合材料的導熱數值。受限於成本與生產設備等因素,真空輔助抽濾技術和冰模板法自組裝技術難以實現產業化,無法為我國電子材料產業做出貢獻。因此,曾小亮課題組探索並發明了一種簡易、快速以及宏量製備導熱填料的方法。通過將含有填料的水系分散液直接滴入液氮、結合冷凍乾燥以及簡易的自動推進裝置,可以成功構築三維的氣凝膠球狀填料。
  • 前沿技術 | 超纖維及其先進複合材料的最新進展(一)
    所謂超纖維及其複合材料,是指在性能和功能上具有突破性進展的超級材料,並越來越接近於其理論值的新型材料,當然也包括新出現的超纖維及複合材料。從上述意義上來說,這類材料是動態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將不斷更新換代。
  • 大連化物所劉健/史全《材料化學》設計相變碳氣凝膠多響應熱捕獲和...
    【科研摘要】 相變材料(PCM)已被廣泛用作熱能存儲系統。 【圖文解析】 1.氣凝膠設計 摻鐵碳氣凝膠(FCA)PCM複合材料的合成過程如圖1所示。
  • 大連化物所劉健/史全:設計相變碳氣凝膠用於多響應熱捕獲和存儲
    【科研摘要】相變材料(PCM)已被廣泛用作熱能存儲系統。然而,傳統的PCM只能通過溫度觸發來存儲熱能,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在熱能捕獲應用中的通用性。最近,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健和史全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多響應熱能捕獲和存儲系統,該系統包括摻鐵碳氣凝膠作為支撐基質和二十烷作為PCM。
  • AM: 壓電性可調的多功能氮化硼納米管/聚(二甲基矽氧烷)複合材料
    將氮化硼納米管(BNNT)均勻地分散在可拉伸材料中,例如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有望產生具有增強的機械,熱和壓電特性的複合材料
  • 氮化硼納米片是如何被「剝」出來的?
    二維納米材料層數的減少能夠賦予它更獨特的結構和性能,比如說氮化硼,單層的h-BN能擁有近6倍於h-BN粉末的導熱係數。由於「導熱」本身就是氮化硼最擅長的特技之一,因此為了進一步拓展它的應用範圍,如何大量、快速地製備超薄氮化硼納米片成為了材料界的熱點話題。
  • 基於聚合物-分子半導體全有機複合材料的高溫介電儲能薄膜
    該論文報導了一類全有機複合介電材料,其在200攝氏度高溫條件下的介電儲能性能不僅遠超過目前最好的高溫聚合物及聚合物納米複合介電材料,並接近商業聚合物電容薄膜室溫下性能,為實現薄膜電容器在200攝氏度嚴酷溫度環境下應用提供了可能。
  • 木質基水凝膠壓力傳感器研製成功
    木材基水凝膠傳感器(CPS)結構以及內部交聯機理木材經過科學家的深入研究,現在竟然還能用來製作傳感器。最近,《應用材料與界面》刊發浙江農林大學研究生聶康晨等人成果,他們通過引入離子導電聚電解質後發現,一種複合材料便能夠同時起到隔膜和聚電解質的作用,可用於研發柔性電容式傳感器(C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