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發表的《我們如何診斷肺炎?》指出:我們根據臨床症狀,體徵來懷疑肺炎。那麼當懷疑肺炎後,我們需要做放射學檢查來明確診斷嗎?比如,做X光胸片,甚或CT?
X光能穿透可見光不能穿透的物質。但對不同密度、厚度的物質,X光穿透效應是不同的。穿透過去後,X光帶來的螢光效應、感光效應則可以顯像。
而因為密度、厚度差異,穿透後的X光帶來「差異性」的螢光、感光效應,則就是X光成像的原理。
簡單概括就是X光利用「密度、厚度差異」而帶來「差異性成像」。
CT的基礎原理跟X光一樣,只是它是斷層成像,利用電腦數位化成像。因此,CT檢查時人體通常要遭遇更高的放射線。
在《吉喆死於肺癌,所以年輕或不吸菸者需要篩查肺癌?》就指出,我們必須警惕放射檢查的遠期副反應-----尤其是CT檢查。
只有當選擇放射檢查帶來的益處足夠大,那放射檢查的副反應才能被接受。否則,我們不應該做得不償失的事情。
放射檢查要做仔細的利弊權衡
一,兒童通常不需要放射學檢查:
應跟根據兒童的如下跡象來懷疑是否存在肺炎:
呼吸頻率、
用力呼吸與否、
體溫、
狀態(餵養困難度、躁動、易激怒、皮膚彈性與顏色)
症狀持續時間
通常來說,在反映肺炎時:咳嗽咳痰既容易漏診兒童肺炎,也容易誤診兒童肺炎。因此不建議過分關注「咳嗽咳痰」。
如懷疑肺炎,且排除了其他可能後,通常不需要X光檢查就足以明確診斷,並採取治療。這是因為兒童胸壁薄,醫生的聽診、查體相對敏感和可靠。比如:
溼羅音
呼吸音減弱
觸覺震顫
這些可以提示進一步提示肺炎的可能性。不過,這些體徵改變在不同醫生檢查時的一致性較差。單獨看這3體徵的可靠性不夠。應在「肺炎5跡象」的前提下理解其他發現。
實際上,目前國際上的兒童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的診療指南都不提倡用X光片來協助診斷「輕症的兒童肺炎」。
對於需要住院的中-重症兒童肺炎,肺部超聲展現出良好的前景。儘管不少地方因為醫生缺乏肺部超聲技能,而不得不繼續用X光協助診療兒童「重症」肺炎。但X光檢查對兒童肺炎意義越來越小是歷史性趨勢。
畢竟的關鍵點是:兒童X光片檢查帶來的遠期副反應偏大。CT就更不用說了。
超聲在逐漸替代X光,CT檢查
二,成人通常會用到X光胸片:
跟兒童不同,咳嗽咳痰可能是成人肺炎的重要提示。通常來說,我們會選擇如下跡象來提示肺炎(理據參考《我們如何診斷肺炎?》)
呼吸頻率、
用力呼吸與否、
體溫、
狀態(神志、食慾、顯著疲倦乏力與否)
症狀持續時間
成人胸壁厚,醫生的聽診不夠敏感,可靠。肺部超聲的敏感性也會受影響,所以X光胸片檢查有較大的幫助。
因此,對疑似成人肺炎,我們通常會做X光片檢查來明確診斷-----除非臨床醫生很肯定排除其他可能性,高度提示肺炎。這點被各國的成人肺炎指南支持。
其實關鍵點還是:成人的X光檢查的遠期副反應相對較小。
診斷成人肺炎時,X光胸片檢查的幫助較大
三,那麼CT檢查呢?
相對X光胸片,CT可以更早發現肺部的異常密度差異,可以更敏感的發現更多的細節。從而幫助我們更好的診斷胸部疾病:
提示少見病原體感染,
提示少見肺部結構異常,
提示非感染性肺部疾病……
然而,對於一般的社區獲得性肺炎。它帶來的更多信息是否能改變臨床結局呢?這不是說一句「信息更豐富、更準確,所以必然可以更好的改變臨床結局」就可以結束爭論的。
筆者不否認,對於一些診療效果不滿意者,CT可能給更多幫助。
但對於一般病人都第一步即上CT檢查,我是持懷疑態度的。
除非,有對照研究證實,第一步即上CT比單純的X光胸片檢查能改變臨床結局。否則我對一開始即上胸部CT檢查持否定態度。
我傾向於,對於初始治療不滿意者考慮胸部CT協助診斷。
另外,X光片可以床旁做。CT檢查的交叉感染風險偏大也不得不警惕。
都來做CT,病人間相互傳播疾病的風險呢?
四,當病情好轉,更不需要X光,甚至CT複查了
當一個肺部感染病人的症狀顯著好轉,活動後肺功能大體恢復。這時做影像學檢查,豈不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2019年美國胸科醫師協會跟感染病學會聯合頒布的《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的最後一問就是:
當社區獲得性肺炎病人臨床好轉,是否需要後續胸部影像學檢查?(原文:In Adults with CAP Who Are Improving, Should Follow-up Chest Imaging Be Obtained?)
其回答是:不主張日常複查。(原文是wesuggest notroutinely obtaining follow-up chest imaging)
肺部感染後,肺部病灶是否消散,這取決於病原體,也取決於個體的肺部組織特徵。我們並不需要多此一舉的看看胸部改變結果。
畢竟:放射學檢查是要增加遠期副反應的。
當然,對於需要排除肺癌等狀況的病人來說,CT檢查是必要的。
說到底,醫生診療疾病時,依靠的是病史、體徵等病人狀況,而檢查、檢驗只能是輔助,而不是決定性的。
我不只懂風溼病喲!
補充閱讀:
1,《查癌症是需要可靠檢驗,還是需要靠譜醫生?》
2,《類風溼因子等檢驗能預測出類風溼關節炎嗎?》
3, 《當醫生依靠檢驗、檢查來診斷疾病,那他的價值在哪裡?》
4, 《你需要知道的冠狀病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