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鳥糞為寶貝 我科學家嘗試極地「環境天書」

2021-02-08 搜狐網

  新華網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挪威)7月29日電(記者李斌)誰也不會想到,人人敬而遠之的鳥糞沉積層,在科學家孫立廣眼中成了「寶貝」。中國北極黃河站首批隊員、中國科技大學孫立廣教授計劃通過對北極海鳥糞便沉積層的分析,探究全球環境變化。

  新奧爾松的苔原上,苔蘚叢生,鷗鳥翻飛。正值繁殖季節,當人走到苔原邊緣,這些繁育後代的海鳥竟然尖叫著向人發起俯衝,專家介紹,這種進犯的姿態是為了保護它們的蛋和幼鳥。

  來北極之前,孫立廣和助手就對北極地區的鳥類進行了研究。22日抵達黃河站後,他圍繞著站區查看,已經發現了海鳥糞便的沉積層。由於雨水衝刷等原因,這些海鳥糞便的沉積層很難找到,1998年他初登南極大陸時,就是在100天的科考即將結束時才發現並採集到能反映千年環境變化的泥芯——企鵝糞土沉積層。

  「1998年去南極,是很不容易爭取到的名額。當時只有我和我的大弟子謝周清,我去長城站,他去中山站。當時我們想,和老南極比,我們在任何領域都沒有優勢。我們不能搶佔別人的地盤,只能走一條創新的路,多學科交叉的路。去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找企鵝糞,找不到,糞到處都是,但是找到歷史時期的糞土層很難。」孫立廣說。

  找到企鵝糞土層後的孫立廣等人研究發現,在沒有人類幹擾的情況下,3000年裡,氣候等因素導致南極大陸的企鵝數量發生過驚人變化。3000年來企鵝數量曾經發生過4次大的波動,其中距今1400年到1800年間,當氣候相對變暖時,企鵝數量出現過一個高峰期,在距今1800年到2300年間企鵝數量達到最低,而那時的氣候正處於一個小冰期。2000年,他們的論文發表在權威雜誌《自然》上,成為我國第一篇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極地論文。

  從南極回國後,孫立廣應邀將日記整理成書,《南極100天》成為炙手可熱於一時的科普書。而這位科學家的文筆之優美,非常人所及。雖然僅僅去過一次南極,孫立廣的收穫讓人側目,發論文、出書之外,他還在學校給本科生開了一門「地球與極地科學」課,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企鵝考古,讓人靈機一動。企鵝糞土多少和其中所含元素的變化能夠反映一些環境信息,其他動物的糞土為什麼不可以呢?海豹也隨之進入科學家的視野。2002年的國慶,孫立廣動員24名本科生花了4天時間數了36萬根海豹毛,用同樣的原理來考證海豹的歷史,考證海豹「興衰」和環境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過去2000年間,人類未曾幹預之前,由於自然因素使海豹數量發生過劇烈波動,海豹數量與冰蓋的進退之間存在聯繫,冰蓋進,海豹數量減少,冰蓋完全萎縮時,海豹數量也減少。「這說明過冷或過熱,都對海豹生存不利,反映了全球氣候變化對生態圈的影響。」最近兩年時間裡,研究人員已有3篇論文連續在英國《極地生物學》發表。

  南北兩極生物數量有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和氣候、環境有什麼關係?中國北極黃河站的建立,為孫立廣的「動物糞土考古法」提供了新的實驗場。望著採集到的矽化木和一些植物化石,這位教授說:「北極有北極鴨、燕鷗、海燕等海鳥,關鍵是要進一步明確目標,最好用一種海鳥來研究。」

  「這幾天,我已經在海邊的一個小湖邊找到了海鳥糞沉積層。」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是的,此刻,還有什麼比這一發現更讓人高興的呢?

  孫立廣很謙虛,反覆強調說從事糞土考古的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約有十人,以青年學者為主。他的大弟子謝周清由於成績突出,雖然年僅32歲,已經是中國科技大學的教授;另一位博士獲得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5年來,他們共發表論文50多篇。(完)(責任編輯:阮聿泓)

相關焦點

  • ...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上午凱旋-雪鷹 南極考察隊 極地 赫德島...
    盤點本次科考的亮點:  雪鷹    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在南極作業85天,累計觀測32500公裡,並成功飛越海拔超過4000米的南極崑崙站。其首航試飛成功,標誌著我國邁入南極考察航空時代。多功能型固定翼飛機可謂極地考察的必備「神器」,目前僅美國、澳大利亞等少數國家在南極配備了此機型。
  • 屎遁:可以偽裝成鳥糞的蜘蛛
    卓逸民在研究所的植物中發現了一些白色鳥糞,在綠葉的襯託下這些白色斑點很是搶眼。他走進觀看才發現並非所有斑點都是鳥糞,其中一些是蜘蛛結成的網。卓逸民認出這蜘蛛是長銀塵蛛(C. ginnaga),臺灣、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都有這類蜘蛛存在。
  • 問道手遊天書種類大全分享 天書搭配推薦
    問道手遊天書有多少種?問道手遊天書的屬性是什麼?接下來18183小編將要為大家帶來的就是問道手遊天書種類屬性詳細介紹,以及天書的搭配推薦,一起來看看吧!
  • 萬物精華生瑰寶《天書世界》尋寶指南
    在《天書世界》中,偌大的土地上,每一處都可能埋藏著寶藏,也許是被埋沒在時間河流中的古董,也有可能是富豪一時興起而掩埋的巨大財富。《天書世界》尋寶指南,帶你一起發現稀有寶藏。【藏寶圖 挖掘寶藏驚喜連連】尋找寶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否則人人都能夠成為土豪,但是,如果你手裡握有指引寶藏地點的藏寶圖,尋寶就會變得簡單很多。
  • 鳥糞——19世紀的國家級重要資源,鳥糞戰爭改變南美局勢至今
    使用鳥糞滋潤田地過後,農作物的產量能達到原來的三倍。 因為鳥類不排尿的緣故,鳥糞中富含大量的氮和磷,其百分比含量高於豬糞十倍,這兩種元素都是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 當時,秘魯、玻利維亞兩國擁有豐富的鳥糞礦藏,兩國將鳥糞銷往全世界,賺的盆滿缽滿,當時兩國有多富有?參考現在的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
  • 2020年國際極地環境變化與保護大會成功舉辦
    、極地環境汙染、冰川凍土、極地遙感、極地政策與地緣政治、極地教育、極地郵輪和戶外運動等,展現了當前國際氣候變化與極地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科技成果,展示了中歐在極地領域交流合作的廣闊前景。在這次大會上,英國劍橋大學海冰學家Peter Wadhams教授應邀為大會做了題為「極地氣候給我們的反饋以及我們的應對方法」的主旨發言。Wadhams教授擁有46年南北極海冰研究領域的經驗,是國際上最卓越的海冰專家之一。他利用在南極和格陵蘭島的冰蓋獲取的連續冰體,重建出精度和解析度均很高的地球古氣候環境變化記錄。
  • 挑戰無字天書!刀劍英雄Ⅱ高手出奇招
    還記得小時候的動畫片《天書奇譚》嗎?它用水墨風格的精美畫面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演繹出動人的天書傳說,能夠參透無字天書玄妙,仿佛就能擁有造福世人的力量。《刀劍英雄Ⅱ》中,通過任務也能獲得「無字天書」,玩家們可以通過參悟得到額外的屬性提升,不升級也能當高手!
  • 21世紀的極地環境保護需要更加密切而深入地國際合作
    這次大會上,英國劍橋大學海冰學家Peter Wadhams教授應邀為大會做了題為「極地氣候給我們的反饋以及我們的應對方法」的主旨發言。Wadhams教授擁有46年南北極海冰研究領域的經驗,是國際上最卓越的海冰專家之一。他利用在南極和格陵蘭島的冰蓋獲取的連續冰體,重建出精度和解析度均很高的地球古氣候環境變化記錄。
  • 四川佛洞寺14字「天書對聯」 恐謎題未破解就消失
    謎題114字「天書對聯」常年裸露已毀一字離安嶽縣城約60公裡的合義鄉紙廠村,該鄉中心小學後山之上,樹叢中隱藏著一塊巨石,石頭刻有門洞,上書「毗盧寺」三字,內約10平方米,供奉佛像。「毗盧寺」建於明代,現改名為佛洞寺。
  • 「來自極地的聲音」又到杭州,「極地環保周」展覽今天開啟
    「我喜歡大海,我想坐著蛟龍號去微光層看大白鯊和大章魚!」「小朋友對極地和海洋很有興趣,剛好聽到有這個活動就帶他來看看,收穫很大!」我們生活環境的汙染對南極有什麼影響......講座圍繞極地科考的意義、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展開。除了極地科普巡講,杭州低科技碳館的「極地環保周」展覽也在當天開幕,展覽為期一周,免費開放。
  • 海鳥糞價值竟超10億美元 還能影響地球生態
    這種海鳥在池塘周圍的樹上築巢,以池塘中的小魚為食。它們富含氮元素和磷元素的排洩物落在地面上,很容易進入用以灌溉農田的池水之中,從而為稻穀施肥。,此前南美洲甚至出現了以收集鳥糞為核心的產業,並且當地人將鳥糞稱作「白色黃金」。
  • 《數碼寶貝》中海龍獸最強進化號稱數碼寶貝世界的王者
    在《數碼寶貝》世界中海龍獸一族算得上是經常登場的數碼寶貝了,不過雖然出場的次數很多,但一直是很冷門的存在,或許他們一直生活在水中的緣故,制約了他們的實力。海龍獸之所以被小朋友們稱為忠誠,是因為他們經常在舞臺上和數字寶貝的情節中死去。
  • 朱贏椿新書《便形鳥》:一灘鳥糞引發的繪畫故事
    朱贏椿想拿起相機拍小貓爬樹,突然「啪」的一聲,不是快門的聲音,而是一灘白色的東西從天而降,徑直落在朱贏椿左臂上——這是一大灘白色的鳥糞。被鳥糞砸中的這種小概率事件被認為是不祥之兆,朱贏椿黑著臉等鳥糞晾乾,鳥糞越變越白,他驚喜地發現一隻大眼睛的鳥兒浮現在他的左臂上。他趕快回工作室將它的形狀描了下來,於是這世上有了第一隻便形鳥。
  • 專家:浙江「巨石天書」乃人為 應是秦漢前產物
    專家:浙江「巨石天書」乃人為 應是秦漢前產物 本報訊 4月28日,本報率先報導了浦江仙華山附近發現神秘石雕,疑為史前先民所刻的消息(見4月28日D1版《浦江「巨石天書」引發浮想聯翩》)後,浦江的「巨石天書」
  • 科學家揭曉木星極地幾何形狀氣旋風暴形成之謎
    研究報告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貝克利分校行星科學家李成(音譯)說:「我們吃驚地發現木星極地與其他行星完全不同,我們從未見過這些氣旋排列成規則結構。」  對於科學家而言,這些氣旋簇如何保持穩定仍是一個謎團,在地球上,氣旋向極地漂移,但在陸地和冷水上空逐漸消散。相比之下,木星既沒有陸地也沒有海洋,這就產生一個問題:為什麼氣旋沒有簡單地漂移至兩極並發生合併?(例如:土星每個極地各有一個氣旋。)
  • 一部以極地氣候變化為議題的歌劇在蘇格蘭落幕,它是個象徵
    以極端天氣環境作為敘事背景,內容講述一支由7人組成的遠徵科學家團隊抵達北極荒地後的冒險故事,涉及人性分歧、矛盾與對峙。這不是藝術家們第一次嘗試通過處理極地變化或氣候題材,警示人們氣候問題正在全球發生,且不斷惡化。「Anthropocene」(人類世)通常用於描述人類對地球產生影響所特有的地質時代。
  • 抖音直播北極科考,科學家在線科普極地生態保護
    科學家們又是怎樣在冰天雪地的極地進行科考工作的?對於北極這片遙遠的北方大地和棲息於這片冰雪世界中的動物們,人們擁有許多疑問,親眼見過北極科考過程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北極冰川和海洋的變化,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9 月 27 日晚 8 點,抖音進行了2020年全世界首次北極科考直播。
  • 蜘蛛化身鳥糞躲天敵
    據《探索新聞》報導,它會將自己偽裝成鳥糞。被命名為Cyclosa ginnaga的蜘蛛通過在自己的網上添加白色的「裝飾」(昆蟲屍體和卵鞘等)來改變自己的外觀。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了這種偽裝效果如何在加入一些黑色粉末後被破壞。上周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項研究稱,黃蜂很快會注意到蜘蛛併吞食它們,而那些坐在白色「鳥糞」上的蜘蛛卻被忽略了。
  • 科學家揭曉木星極地幾何形狀氣旋風暴形成之謎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多年以來,木星兩極周圍存在規則幾何形狀的巨大氣旋,科學家對此感到迷惑不解,目前最新研究揭曉了這些巨大氣旋最初是如何形成的。2016年,美國宇航局「朱諾號」探測器進入木星軌道之後,發現巨大氣旋在木星兩極以幾何形狀排列,在該行星北極,8個漩渦環繞著一個中心漩渦,而在南極存在6個漩渦。
  • 基因領域:最重要的是讀懂「天書」
    慶幸的是,從CRISPR-Cas9技術的發明人華人科學家張鋒,到最近基因領域的新晉「網紅」--新一代「基因剪刀」NgAgo-gDNA的發現者,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這一次,中國人終於走進了這一世界最新科技的頂級行列。對於人類來說,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關於基因這本人體「天書」,要如何才能讀懂?讀懂這份與身俱來的天書對人類來說,又有怎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