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挪威)7月29日電(記者李斌)誰也不會想到,人人敬而遠之的鳥糞沉積層,在科學家孫立廣眼中成了「寶貝」。中國北極黃河站首批隊員、中國科技大學孫立廣教授計劃通過對北極海鳥糞便沉積層的分析,探究全球環境變化。
新奧爾松的苔原上,苔蘚叢生,鷗鳥翻飛。正值繁殖季節,當人走到苔原邊緣,這些繁育後代的海鳥竟然尖叫著向人發起俯衝,專家介紹,這種進犯的姿態是為了保護它們的蛋和幼鳥。
來北極之前,孫立廣和助手就對北極地區的鳥類進行了研究。22日抵達黃河站後,他圍繞著站區查看,已經發現了海鳥糞便的沉積層。由於雨水衝刷等原因,這些海鳥糞便的沉積層很難找到,1998年他初登南極大陸時,就是在100天的科考即將結束時才發現並採集到能反映千年環境變化的泥芯——企鵝糞土沉積層。
「1998年去南極,是很不容易爭取到的名額。當時只有我和我的大弟子謝周清,我去長城站,他去中山站。當時我們想,和老南極比,我們在任何領域都沒有優勢。我們不能搶佔別人的地盤,只能走一條創新的路,多學科交叉的路。去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找企鵝糞,找不到,糞到處都是,但是找到歷史時期的糞土層很難。」孫立廣說。
找到企鵝糞土層後的孫立廣等人研究發現,在沒有人類幹擾的情況下,3000年裡,氣候等因素導致南極大陸的企鵝數量發生過驚人變化。3000年來企鵝數量曾經發生過4次大的波動,其中距今1400年到1800年間,當氣候相對變暖時,企鵝數量出現過一個高峰期,在距今1800年到2300年間企鵝數量達到最低,而那時的氣候正處於一個小冰期。2000年,他們的論文發表在權威雜誌《自然》上,成為我國第一篇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極地論文。
從南極回國後,孫立廣應邀將日記整理成書,《南極100天》成為炙手可熱於一時的科普書。而這位科學家的文筆之優美,非常人所及。雖然僅僅去過一次南極,孫立廣的收穫讓人側目,發論文、出書之外,他還在學校給本科生開了一門「地球與極地科學」課,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企鵝考古,讓人靈機一動。企鵝糞土多少和其中所含元素的變化能夠反映一些環境信息,其他動物的糞土為什麼不可以呢?海豹也隨之進入科學家的視野。2002年的國慶,孫立廣動員24名本科生花了4天時間數了36萬根海豹毛,用同樣的原理來考證海豹的歷史,考證海豹「興衰」和環境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過去2000年間,人類未曾幹預之前,由於自然因素使海豹數量發生過劇烈波動,海豹數量與冰蓋的進退之間存在聯繫,冰蓋進,海豹數量減少,冰蓋完全萎縮時,海豹數量也減少。「這說明過冷或過熱,都對海豹生存不利,反映了全球氣候變化對生態圈的影響。」最近兩年時間裡,研究人員已有3篇論文連續在英國《極地生物學》發表。
南北兩極生物數量有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和氣候、環境有什麼關係?中國北極黃河站的建立,為孫立廣的「動物糞土考古法」提供了新的實驗場。望著採集到的矽化木和一些植物化石,這位教授說:「北極有北極鴨、燕鷗、海燕等海鳥,關鍵是要進一步明確目標,最好用一種海鳥來研究。」
「這幾天,我已經在海邊的一個小湖邊找到了海鳥糞沉積層。」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是的,此刻,還有什麼比這一發現更讓人高興的呢?
孫立廣很謙虛,反覆強調說從事糞土考古的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約有十人,以青年學者為主。他的大弟子謝周清由於成績突出,雖然年僅32歲,已經是中國科技大學的教授;另一位博士獲得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5年來,他們共發表論文50多篇。(完)(責任編輯:阮聿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