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與天文——改變我們宇宙觀卻鮮為人知的三位女科學家

2021-01-09 騰訊網

美國薇拉·魯賓(Vera Rubin Observatory)天文臺將安裝世界最大天文數位照相機的消息,最近成為轟動世界的熱點新聞。

在關注這個數位相機能拍攝出32億像素的超高清宇宙照片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薇拉·魯賓究竟是誰?她對天文學有過怎樣的貢獻,使這個設在智利海拔2千多米山頂上的美國天文臺以她為名?

古往今來,人們耳熟能詳的天文學家基本都是男性:中國古代的甘德,外國的託勒密、哥白尼、伽利略、哈勃......

實際上,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她們在科學的幾乎所有領域與男性並駕齊驅,以實力證明女性的智商絲毫不低於男性。在現代天文學領域,也有包括薇拉·魯賓在內的至少三位女天文學家,對人類的宇宙觀影響重大。

美國耶魯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喬安娜·鄧克利教授(Joanna Dunkley)說,這三位女科學家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攻克了我們當今很多人都認識到的難題。「儘管阻力重重,她們每個人都成功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

亨麗艾塔·勒維特

亨麗艾塔·斯萬·勒維特 (Henrietta Swan Leavitt 1868-1921)從1895年開始在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擔任計算員,監視、記錄星體的亮度變化並分類。

當時的哈佛大學天文臺,女性尚不被允許操作天文望遠鏡。勒維特在天文臺中的職位雖然很低,收入也很低,但她潛心研究星體在一段周期的亮度變化。

1908年,她發現了星體亮度變化的規律,後來被稱為「勒維特定律」(Leavitt Law 又稱周光關係 )。根據這個定律,光變周期更長的星體,比光變周期短的星體本質上光度更大。也就是說,觀測星體的光譜以及星體的亮度,可以測算星體的距離。

這一定律給天文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現在人們熟知的天文學家哈勃(Edwin Hubble)在1920年代運用勒維特定律研究並得出結論,我們在天空看到的那一團團星雲實際上是地球所處的銀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

也就是說,銀河系並不是宇宙的全部,在銀河系之外還有更廣更大的宇宙。

人類從最早的地心說,到16世紀40年代才出現哥白尼的日心說。勒維特定律,讓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從銀河系提升到無邊無際的宇宙。人類從此進入了現代宇宙學的時代,而勒維特也因此被譽為:觀測宇宙學之母。

西西麗亞·佩恩-加波施金

西西麗亞·佩恩-加波施金(Cecilia Payne-Gaposchkin 1900-1979)出生於英國,1923年在劍橋大學完成天文學學業,但是她並未能獲得學位,因為劍橋大學直到1948年才向女性授予學位。

1925年,她的博士畢業論文《恆星大氣》提出恆星溫度和壓力與恆星光譜的關係,認為恆星主要是氫和氦氣。但當時主流的觀點認為恆星的基本成分與地球相同,她在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亨利·諾裡斯·羅素(Henry Norris Russell) 的建議下,刪除了這一論點。

但是幾年之後,她的論點得到了確認。此後,她成為哈佛大學天文學系的第一位女性系主任。

她對恆星構成的發現,讓人類對宇宙的本質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薇拉·魯賓

薇拉·庫珀·魯賓(Vera Cooper Rubin1928-2016)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魯賓從小喜愛天文,父親為她做了一個紙板望遠鏡,用來觀測恆星的運動。她曾說沒有什麼比每天晚上看星星更有趣的事情。

魯賓是知名女子大學瓦薩爾學院1948年唯一主修天文學的畢業生。當她想申請就讀普林斯頓大學天文學研究生時,她被告知天文學系不收女學生。普林斯頓大學的這項政策直到1975年才被廢除。

因此她轉往康奈爾大學攻讀物理學。1954年在喬治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開始攻讀博士學位時,她已經是一個孩子的母親,而且第二個孩子也即將誕生。她一邊撫養孩子一邊上夜校。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她兼職工作把四個孩子撫養大的同時,沒有放棄對星系旋轉問題的研究。

薇拉·庫珀·魯賓(Vera Cooper Rubin1928-2016)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1964年,她成為第一個在美國加州帕洛瑪爾山天文臺(Palomar Observatory) 使用海爾望遠鏡的女性。海爾望遠鏡1948年建造,口徑5米,在1975年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

魯賓發現她觀測的星系都以快速旋轉,但是卻好像有什麼看不見的巨大物質將它們聚合在一起。她推算每個星系周圍都被巨大的不可見的「暗物質」(Dark natter) 環繞。

魯賓還計算出,如果沒有暗物質的幫助,恆星將飛出星系。「暗物質」理論從確定至今50多年來,仍然是許多天文學家孜孜研究卻尚無突破的問題。

魯賓的理論重要之處在於,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閃閃發光的星星,擴大到看不見的「暗物質」。

相關焦點

  • 女性與天文,改變我們宇宙觀卻鮮為人知的三位女科學家
    ,以實力證明女性的智商絲毫不低於男性。在現代天文學領域,也有包括薇拉·魯賓在內的至少三位女天文學家,對人類的宇宙觀影響重大。美國耶魯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喬安娜·鄧克利教授(Joanna Dunkley)說,這三位女科學家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攻克了我們當今很多人都認識到的難題。「儘管阻力重重,她們每個人都成功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
  • 女性與天文 改變人類宇宙觀的三位女科學家
    美國薇拉·魯賓(Vera Rubin Observatory)天文臺將安裝世界最大天文數位照相機的消息,最近成為轟動世界的熱點新聞。實際上,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她們在科學的幾乎所有領域與男性並駕齊驅,以實力證明女性的智商絲毫不低於男性。在現代天文學領域,也有包括薇拉·魯賓在內的至少三位女天文學家,對人類的宇宙觀影響重大。美國耶魯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喬安娜·鄧克利教授(Joanna Dunkley)說,這三位女科學家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攻克了我們當今很多人都認識到的難題。
  • 29歲早逝清朝女科學家,被外國人印在明信片上,國內卻鮮為人知
    在央視最近出的"國家寶藏"第三季第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認識了一位我國偉大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因為在世界天文學上傑出的貢獻,被外國人印在明信片和雜誌封面上,甚至以她的名字來命名金星上的隕石,但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 王貞儀——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是國外媒體的「常客」
    可是幾百年後,她的姓名卻在國內鮮為人知,如今的我們,甚至還要通過國外媒體來了解她——王貞儀。通過她的研究,她一共寫下了三卷書,為當時的國民解釋了這種算籌方式,並詳細的講解了如何去掌握這種算籌方式,而她寫成的這三卷書,並不晦澀難懂,相反的,這些書的用詞通俗易懂,讓人看著簡單,學起來也輕鬆。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局限,這些書籍並沒有被廣為流傳。
  • 王貞儀: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國內鮮為人知卻登上外國知名刊物
    前一陣子,是南仁東先生逝世三周年紀念日。曾經的吉林省狀元郎,深扎大山,在祖國西南的崇山峻岭間,打開了中國人追問宇宙的「天眼」,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說起天文學,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是現代才有的學科,其實這門學問淵源深厚,在清朝就有一位跨時代的女天文學家。
  • 3位天文學家獲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改變我們對銀河系的認識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天體物理學家:英國的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的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的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在黑洞相關的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宇宙和銀河系的認識。
  • 中國女科學家謝毅教授折桂「女性諾貝爾獎」(組圖)
    ,獲頒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謝毅教授成為繼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方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葉玉如、香港大學教授任詠華後第四位贏得這一榮譽的中國女性。  聯合國宣布2015年為「國際光年」,旨在全球範圍內慶祝科學和知識為人類發展所做的貢獻。
  • 人工智慧全球女性榜單發布 12位女科學家來自中國
    從國家分布來看,179 位女性學者分布於全球 21 個國家。其中超過 60% 的學者來自於美國,共 116 位,來自中國的女性學者共有12位。從佔比來看,在 AI 2000 的榜單中,美國女性科學家佔美國科學家總數的 10%。
  • 從亞里斯多德到伽利略,我們的宇宙觀是如何發展的?
    事實上,這只是一種藉口,宇宙觀的改變所能帶來的影響,牽扯到的利益關係,以及其中的複雜程度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亞里斯多德-託勒密地心說體系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前,統治著人類宇宙觀的學術體系是亞里斯多德-託勒密地心說體系。
  • 謝毅院士榮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8年共同創立了「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計劃,每年授予5位女科學家(非洲及阿拉伯國家、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用以獎勵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在生命科學和基礎科學兩個領域內隔年交替評選。
  • 中國古代第一女科學家,是如何把一生過成傳奇
    王貞儀,200多年前的第一位中國女科學家! 默默無聞的一生裡她曾堅定地抬頭仰望星空,她的一生尤如流星般短暫,留下的卻是永恆的璀璨。 (一)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我們對古代女性的第一印象。
  • 牛棚裡的天文學家葉叔華:天文不是浪漫的工作
    工作中的葉叔華院士在我們頭頂浩淼的宇宙中,有一顆名為「葉叔華星」的小行星,這是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第3241號小行星,1994年經國際天文家聯合會批准,將它授予了我國在天文行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女性,葉叔華。
  • 華人女科學家築夢基礎研究
    鮑哲楠一直以來,華人女科學家通過自己的智慧認識和改變世界,基礎研究的累累碩果贏得世界對華人女性的矚目和尊重,書寫著屬於自己新時代女性科學家的經典故事。早在2004年,因為在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的藥物研發中的成就,她獲得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同時,在以男性科學家為主的天文研究領域,華人女科學家也成就斐然,毫不遜色。4月,華裔天文物理學家馬中珮所領導的團隊在距離地球僅約2億光年處的「銀河沙漠」地帶發現超大黑洞,顛覆了天文學的普遍認知。
  • 衝破玻璃天花板的天文學家葉叔華:天文不是浪漫的工作
    ,將它授予了我國在天文行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女性,葉叔華。她不僅涉足了以男性為主體的天文研究領域,更是中國天文史上惟一的一位女天文臺長。   她是一位傑出的天文學家,然而在跨入該研究領域之前,天文學並不是她的最愛。她和許多文藝女青年一樣鍾情於文學、古典音樂,最後秉承父意改考了數學,這也促使了葉叔華對天文學發生興趣。
  • 我們的女科學家都去哪裡了?-虎嗅網
    她曾在2016年9月登上了《開講啦》的講臺,做過一次關於女性該勇敢遵循內心的演講;如今這個視頻又被重新翻出來了,廣為傳播。裡面的一句話,就像是一個天問:「女科學家們都去哪裡了?」不僅是中國,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問題。
  • 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有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對於中國女性科學家,大家最熟識的多半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不過在國外許多介紹女性科學家的著作中,另一位中國女性的&34;與屠呦呦相比也並不算低。這位在國外存在感滿滿的女性科學家,便是清代才女王貞儀。她最痴迷的,還是天文和數學。
  • 82歲中國女科學家閃耀!全世界都尊重她
    3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其中,有一位82歲的中國老人,打敗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對手,名列其中!她,就是張彌曼。「時代風雲改變了她的觀念,也改變了她的命運。」
  • 三位著名的化學家改變了我們對科學的理解
    尼古拉·查爾頓和梅雷迪思·馬卡德爾合著的新書《科學史的小塊》中有三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們改變了我們對化學世界的理解。古代元素,早期科學和鍊金術士:希帕蒂婭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人類都是由少量的物質元素構成的。
  • 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只活了29歲,卻聞名世界200多年
    居裡夫人、海蒂拉瑪、珍妮·古道爾,還有顏寧、屠呦呦?實際上,我們中國在清朝時期已經誕生過一位聞名世界的女科學家,她叫王貞儀。雖然這位才女只活了短短29年,但她卻書寫了燦爛而傳奇的一生。王貞儀看過不少數學家的理論著作,但覺得過於繁雜,不適合直接給大眾科普。於是,王貞儀就將這些複雜深奧的數學原理,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所描述出來,讓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輕鬆看懂。她作了《速算簡存》、《籌算易知》等著作,將勾股定理、三角函數等理論都歸納其中,為老百姓們打開數學世界的大門。
  • 清朝時期的女科學家,有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在中國卻鮮為人知
    對於中國女性科學家,大家最熟識的多半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不過在國外許多介紹女性科學家的著作中,另一位中國女性的"出鏡率"與屠呦呦相比也並不算低。這位在國外存在感滿滿的女性科學家,便是清代才女王貞儀。王貞儀(1768-1797),字德卿,乾隆三十三年(1768)出生於江寧府上元縣(今江蘇省南京市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