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美國的許多地方流行起玩一種室內撞球,也就是現在盡人皆知的桌球。不過,當時人們玩的桌球大多是用象牙做成的,而且是實心的。由於象牙十分稀缺和昂貴,所以很需要找到一種合適的材料來替代象牙。1863年,撞球製造商費倫和卡蘭德在報紙上刊出廣告,懸賞一萬美元,徵求更好、更便宜的桌球。
在當時,一萬美元可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紐約一家印刷廠的工人約翰·韋斯利·海厄特被這巨額獎金吸引住了,開始尋找各種可能的材料。有一次,海厄特從一本最新的化學雜誌上看到,有人將普通的棉花放到濃硫酸和濃硝酸的混合液中浸泡,得到了一種特殊的「棉花」-火棉。火棉不溶於水,但是卻能溶解在酒精裡,產生一種膠質。海厄特心想,或許能用這種膠質來做撞球,於是,他找來材料,自己動手做起了試驗。
海厄特根據書上所說的方法,果然得到了火棉。可是,當他把火棉溶解在酒精中時,卻發現得到的膠質太稀薄了,根本無法幹化成形。看來,只有添加一些其他的物質,才能使膠液變厚。海厄特找來一些樟腦,把它也溶解在含有火棉的酒精裡,然 後不停地攪拌起來。攪著攪著,溶液變得黏稠起來了,最後變成了一團白色的柔軟物質。
海厄特覺得很好奇,便把這種物質取出來,拿在手上搓捏差沒想到,這種東西在他手上漸漸地變硬了,還沒等海厄特把它搓成圓球形,它已經變得硬邦邦的了。海厄特將它往地上一扔,它居然令人驚奇地彈了起來!
海厄特幸運地找到了理想的象牙替代品,他把這種材料叫做「賽璐珞」。海厄特製作的賽璐珞撞球為他贏得了一萬元獎金,而且,海厄特還在1870年為自己的發明申請了專利。隨後,他成立了自己的撞球製造公司,並且利用賽璐珞的特點,第一次將桌球從實心球改制成了空心球,使它變得彈性更好,分量更輕。不過,他當時並不知道,賽璐珞實際上還是有史以來人類所發明的第一種塑料呢!
賽璐珞這種塑料問世後,立即得到了廣泛應用,在製造業颳起了一陣「賽璐珞旋風」。賽璐珞的強度很高,還防水、耐酸,受熱時會變軟,冷卻後又會變硬,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壓製成各種形狀的物品。所以,賽璐珞被用來製作文具、牙刷、梳子、眼鏡架等,特別是在製作早期的照相底片和電影膠捲時,賽璐珞幾乎是最好的材料。不過,賽璐珞很容易燃燒。出於安全的考慮,賽璐珞最終在許多方面都逐漸被其他新材料所替代,時至今日,賽璐珞的主要用途已回到了它的「誕生」之處--製作桌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