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的起源:現代塑料的出現竟然是因為小小的瓶塞?

2020-12-05 前瞻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個月裡,美國人不停地談論戰爭將會怎樣結束以及會在什麼時候結束,還有他們的生活將會有什麼變化,人們一致認為,德國很快就會衰落。但關於太平洋戰爭還將持續多久,各方意見不一。

但在地緣政治動蕩中,有一小部分人和報紙喋喋不休地談論著另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一個微妙的轉變即將改變人們的生活結構:軟木即將失去其作為消費製造業基石的主導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鮮為人知的合成物質——塑料。

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帶著「明天的世界」這個口號迎來了未來。皇后區的這個集市在兩個季節裡吸引了4400萬遊客,有兩家競爭者都聲稱自己具有最現代的工業材料:軟木和塑料。

幾十年來,軟木一直被認為是最具彈性的材料;塑料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有趣的可能性罷了。軟木產品的多種形式隨處可見,從巴黎的國際展覽到皇后區的博覽會都有,在皇后區的博覽會上,這種材料還被嵌入了福特汽車(Ford Motors)未來的計劃中。

與此同時,塑料的首次亮相也很有看頭,遊客們第一次看到尼龍、有機玻璃和透明合成樹脂。博覽會紀念品包括以博覽會地區的標誌性三角尖塔為模型的彩色塑料(酚醛樹脂)卷筆刀,遊客們還拿起了賽璐珞徽章和摺疊小刀,以及由膠木製成的雷明頓電動剃鬚刀,還有塑料菸灰缸、筆和杯墊。

在博覽會結束後的幾個月裡,隨著美國不可避免地加入戰爭,政府越來越擔心美國對軟木塞的依賴,因為這些軟木塞完全來自歐洲的森林。美國的軟木塞進口量佔了全世界產量的近一半。

如今50多歲的人應該還記得以前的瓶蓋上有一個軟木塞塞子用來密封瓶蓋。但在1940年,軟木塞的用途遠遠不止是瓶蓋。它是一種用於汽車擋風玻璃、絕緣材料、冷藏貨櫃、發動機墊圈和飛機上的首選工業密封劑。在國防方面,軟木對坦克、卡車、轟炸機和武器系統都至關重要。隨著納粹對大西洋的封鎖,這種通用物品供應的脆弱性變得越來越明顯,政府把軟木塞劃歸「配額」,即限制使用,優先用於國防。軟木供應的信息也受到了審查。

1941年10月,美國商務部發布了一份名為《軟木戰爭》(Cork Goes to War)的詳細報告。該報告除了概述軟木日益增長的工業用途外,還強調了希特勒為包攬歐洲軟木產量所作的惡行,以及美國有必要做出系統的回應。

作為這種系統回應的一部分,美國開展了密集的研究和機器發展,這兩者加速了新興合成工業的發展,填補了國防管道的空隙。但其中一些合成化合物是由美國的敵人首先開發出來的:軟木行業領導者阿姆斯特朗軟木公司的化學家們利用德國的材料研製出了新產品。為了取代那些由於希特勒封鎖而變得昂貴的有機產品,許多合成材料都是在瘋狂的爭奪戰中開發出來的,為了支付研究費用和抵消不斷上升的材料成本,阿姆斯特朗軟木公司削減了員工使用的複寫紙和回形針等物品開支;該公司的會計指出,1944年該公司每月使用95000個回形針,但自戰爭開始以來這個數字下降了40%。

1944年,B.H.韋爾(B.H. Weil)和維克多·安霍恩(Victor Anhorn)合著了一本名為《塑料地平線》(Plastic Horizons)的書,書中記錄了塑料的前景。書中有一章的標題是「一個戰爭世界中的塑料」,這個章節以一個戰爭代價的讚歌開始。但隨後作者追溯了戰爭是怎樣強迫科學為其所用的(戰爭需要新的致命物品和救生物品):物理學家轉向研發飛機探測,化學家轉向研發炸藥,尼龍長襪變成了尼龍降落傘。輪胎用的橡膠幾乎已經消失,人們必須採取緊急措施,使用人造橡膠來進行替代。這一章節的結論是,「塑料確實已經投入到了戰爭當中。」

在一個戲劇性的例子中,作者們描述了塑料是如何用來中和德國的秘密武器的:在當時有一種被設計放置在海床上的磁性地雷,任何經過它的船隻都會因為自身周圍的磁場觸發和引爆地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盟軍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塑料塗層的電纜,這種電纜包裹在船體上,並對船體進行「消磁」,使地雷失效(謝天謝地,多虧了聚氯乙烯)。

《紐約時報》對這本書大加讚賞,並指出美國正在經歷一場化學革命。

正如書中解釋的那樣,早期的塑料包括廣泛的天然或半合成材料,如賽璐珞和可通過加熱和壓力成型的合成樹脂。

戰後,橡膠、軟木、亞麻油和油漆等常見材料長期短缺迫使化學家們爭相尋找替代品,這進一步加快了塑料的普及。利潤豐厚的裝瓶創新——例如1945年孟山都公司(Monsanto)推出的LDPE擠壓瓶(LDPE squeeze bottle)——為生產肥皂和洗髮水的塑料瓶、以及「皇冠罐」(Crowntainer,一種無縫金屬錐形頂啤酒罐)鋪平了道路。

當時候金屬瓶蓋的馬口鐵同樣也很短缺,工業正在迅速適應尋找替代品。吉爾斯·庫克(Giles Cooke)是製造業龍頭企業之一皇冠軟木與密封公司(Crown Cork & Seal)的內部化學家,他在上世紀40年代一直在研究用於容器密封劑的合成樹脂。在酒水裝瓶方面,軟木塞的質量仍然無與倫比,你可以嘗到軟木瓶塞密封瓶子酒水和塑料密封瓶子酒水之間的區別。庫克和他的同事們意識到,塑料要替代軟木作為密封劑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於是他們在矽膠薄膜容器襯墊和鹽酸橡膠上都申請了專利。

最後,《塑料地平線》一書並沒有充分發揮它的主題。它的最後一章似乎沒有預見到我們今天看到的那些無處不在的塑料,以及它帶來的那些可怕的廢物汙染問題。作者寫道:「在未來,塑料並不會取代金屬、木材和玻璃等傳統結構材料,塑料只會是這些材料的補充。」

「也許塑料時代並不存在,但這不應該讓任何人氣餒;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的應用範圍將會成倍增長。塑料的確是一種用途廣泛的材料,工業在科學的幫助下將會繼續增加塑料的產量,改善其性能。合理的樂觀主義是當今的潮流,和平的回歸將使塑料工業實現它對未來的承諾。

到1946年,我們向塑料的過渡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那一年,紐約舉辦了全國塑料博覽會,首次展出了一系列面向美國家庭的耐用新材料和消費品。一名觀察人士指出,「公眾肯定會對塑料狂熱不已。」

這還真的是明天的世界呢。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常見的葡萄酒瓶塞
    摘要:愛喝葡萄酒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市面上的葡萄酒瓶塞不止軟木塞一種,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瓶塞。那麼除了外觀上的差別,它們各自有哪些特點呢?紅酒世界網(微信號:wine-world)通過以下小視頻為您介紹幾種常見的葡萄酒瓶塞。
  • 學生用塑料瓶塞暖氣中自製加溼器,網友:學好數理化,啥都不怕了
    網友紛紛表示get到了,再也不會因為乾燥流鼻血了。網友評論延伸閱讀:冬天皮膚乾燥吃補水菜冬季天氣寒冷乾燥,很多人會出現皮膚瘙癢、嘴唇眼角乾澀,甚至皮膚皸裂等不適症狀。要緩解這些不適,補水尤為重要。除喝水外,以下三種蔬菜是冬季補水的最佳選擇,不妨一試。白蘿蔔俗語說「冬吃蘿蔔夏吃薑」,蘿蔔含水量高達93.4%,是冬季補水的首選。
  •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審核-小文說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塑料汙染是規避不了的。從上個世紀塑料誕生之後,人類就對這種低成本、高便捷性的物質愛不釋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的問題逐漸暴露了,那就是對環境的汙染。
  • 竟然能大口大口吃塑料,厲害了蟲子!
    因為在大自然中難以分解,也帶來了巨大的環境汙染。光是塑膠袋,一年的使用量就高達數萬億!不過,西班牙一位生物學家 Federica Bertocchini 因為養蜜蜂,竟然意外發現了一種吃塑料的蟲子,或將拯救塑料汙染,從而拯救人類自己!
  • 沒有塑料吸管了,可怎麼辦?
    停止提供塑料吸管,轉為用非塑料製品替代;阿拉斯加航空表示起飛機上和休息室內將不再提供一次性、無法回收的塑料吸管;91歲的英國女王也發話「在所有皇室地盤上,禁止使用塑料吸管。」科學家在哥斯大黎加的海岸上發現了一隻受傷的海龜,經過檢查發現這隻海龜的鼻腔有異物,科學家團隊花了十分鐘將其取出,發現鼻腔中的異物竟然是一根長達10公分的塑料吸管。整個過程海龜痛苦得緊閉雙眼,嚎叫不已。視頻一經上傳,立刻網絡上迅速擴散。世界各地的人們才驚覺,一根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小小的塑膠吸管,卻可能對環境及海中生物帶來巨大的傷害。
  • 這種蟲子竟然能「吃」塑料!
    法媒稱,科學家24日發布報告稱,一種養殖出來作魚餌的飛蛾幼蟲愛吃特別難降解的塑料,讓人寄希望於這種生物能幫助解決全球塑膠袋汙染難題
  • 科學家發現,人體內竟然殘留塑料微粒,難道霍金預言又得成真?
    塑料首次出現於1909年,由美國科學家列奧·亨德裡克·貝克蘭發明,一經問世就引起軒然大波,人們震驚地發現這種奇特的小東西竟然可以運用於諸多方面,製作成各種日用品,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美國科學家曾對雨水進行化驗,得出了一個恐怖的事實:他們在雨水的成分中檢測出微量塑料,小的無法看見,但卻是存在在雨水之中,這意味著塑料已經完全滲入大自然水循環中。於是科學家們又下潛至地底,他們想看一看自然界究竟被塑料透析到了何種程度。
  • 中國科學家發現塑料天敵,竟是因為一袋生蟲的小米
    由於塑料的大量使用,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汙染問題,塑料在自然狀態下很難降解,往往需要幾百年時間,而人類製造的塑料垃圾不但包圍了城市,還進入了海洋生態系統,現如今科學家在大部分海洋生物體內都找到了塑料微粒的存在,連南極生物也無法倖免。如何快速降解塑料,已經成為了一個困擾全人類的問題。
  • 如何減輕塑料對環境的負擔?「小小化學家」在實驗中學會環保知識
    今天,巴斯夫在上海科技館啟動了一年一度的小小化學家活動,通過化學實驗,將「環境保護」等社會熱點與實驗、展覽相結合。在培養孩子科學探索精神的同時,傳播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塑料作為一種經濟高效的材料,可以節約資源,並為日常生活帶來健康、安全和便利。與此同時,塑料汙染已成為一個重大的環境議題。常見的塑料製品有哪些?如何才能減輕塑料對於環境的負擔?
  • 塑料書皮真的「有毒」嗎?真相竟然是這樣!
    塑料書皮真的「有毒」嗎?真相竟然是這樣!>每學期要用掉超19.4億張塑料書皮塑料書皮如此受到孩子們的歡迎,但網上卻有消息稱:這些美麗奪目的包書皮很可能含有致癌性的多環芳烴和導致性早熟的鄰苯二甲酸酯……關於塑料書皮有毒的說法,有些家長表示認同:
  • 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疑似基因突變?看來塑料又禁止不了了?
    文/行走天涯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疑似基因突變?看來塑料又禁止不了了?20世紀被稱為最偉大的一種發明,毫無疑問肯定是塑料了,因為塑料的出現,幾乎解決了人類生活中方方面面。所以塑料很快就投入到了全球性大規模的生產當中,以至於如今我們眼睛所到之處,幾乎都能夠看到塑料製品的身影,卻殊不知21世紀的時候,塑料又成為了最危害自然生態氣候和地球環境的一種發明。主要原因是因為科學家在發明塑料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塑料製品成為垃圾之後,將會對地球造成多大的傷害和影響。
  • 世界最高的珠峰出現微塑料和草地,這是什麼信號?
    按理來說,這片土地受到人類的影響應該是很小的,但近年來,珠峰上面出現了許多變化,甚至出現了一些本不該存在的東西。塑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一種人類製品。由它產生的塑料汙染問題,也是大家都頗為關注的話題。一般來說,塑料汙染物會出現在地面、地下,海底,甚至是地球海拔最低的馬裡亞納群島海溝裡。這些塑料汙染物會隨著水流進入江河湖海,匯集到大洋中,所以在大洋發現這些塑料微粒,倒是不難理解。
  • 用紅酒瓶塞畫花 可愛紙花裝飾品手工製作方法
    材料準備:紅酒瓶塞/紐扣、吸管、卡紙、顏料、橡皮筋。拿出7個紅酒瓶塞,組合成花型,並用橡皮筋紮起來。倒出幾種顏料混在一起,不需要混合均勻。然後將瓶塞花蘸顏料,印到白色卡紙上。晾乾後剪下來,並把塑料紐扣粘貼在中間,就做好了可愛小花。
  • 人體胎盤內發現塑料,這是怎麼進入人體的?
    胎盤內也有塑料了?很多人在聽到這樣的看法後感到嗤之以鼻,小小的數量難道能夠毀滅人類嗎?其實這種話並非危言聳聽,塑料已經滲透到了人類生活中,科學家曾經就在人類的糞便中檢測到了塑料顆粒,大部分的塑料是沒有辦法降解的,長期積累在體中勢必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 為什麼 iPhone12的藍色有種「塑料感」?塑料感究竟是什麼?
    藍色塑料不僅給人廉價的感覺,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不太乾淨的東西。這種心理感受甚至能外化成一種不太舒服的生理體驗。而且實際上,許多低廉的塑料製品,確實會故意使用偏深的藍色來製作,因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蓋掉劣質原材料上的雜質和瑕疵,以達到進一步降低成本的目的。
  • 汽車保險槓很多都是塑料的!難道塑料比金屬還「硬」嗎?
    這裡我想先給你們說一下,塑料保險槓的概念,其實不是說這種塑料就是汽車真正的保險槓,而是說這本來就是裝飾槓,並不是真正的保險槓,你想想都知道,畢竟你要是用這樣的塑料碰車的話,估計你的汽車時涼了,所以塑料保險槓最多就是前保險槓,保險槓的組成也是有幾個部分的,這隻算其中的一個組成罷了!
  • 自行車水壺安全性和塑料製品回收標誌
    這是《中國質量報》幾年前發表的一篇文章,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山吧再次發布供大家參考學習:塑料製品回收標誌明示生產材質,提醒使用環境現代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塑料製品,如塑料購物袋、塑料杯、盤、塑料奶瓶等。
  • 科學家合成超級酶可快速分解塑料,價值不可估量
    你想想,要是沒有塑料,你所見到的很多東西都沒有辦法製造出來;因為沒有任何一種材料能像塑料這樣便宜、強度高、所以長此以往,未來的地球就會變成一個塑料球,表面都是塑料,嚴重破壞自然環境。在回收重複使用的塑料中,有一種叫PET,基本上你每天都會用到這種塑料,因為它是食品外包裝、盛食品的塑料、塑料瓶的材料。
  • 塑料包裝地位不保,完美替代品已出現?
    走「塑料」的路,讓「塑料」無路可走 在歷年獲獎作品中,以減塑或者無塑為主要目的的包裝設計佔主導,從生鮮、冷凍甜點到熱飲,紙包裝都能完美替代塑料包裝。在貨架上出現時也具有更強的視覺衝擊力。 能做包裝還能堆肥,紙質包裝get新技能 除了可回收、可再生等塑料包裝望塵莫及的優點之外,紙包裝還擁有「可堆肥」的新技能。
  • 研究發現全球50%人口體內含有塑料殘留,塑料危機已經到來
    不難想像,這些雛鳥們過幾天就會因為吃下這些塑料而消化不良,甚至痛苦的死去。信天翁生活在寒冷的兩極地區,這裡已經夠遠離人類的生活區了,然而,它們仍然逃不了被塑料扼殺的命運。2018年,印度尼西亞國家公園中曾發現了一頭死亡擱淺的抹香鯨,人們在調查的它的死因時意外發現,它的胃裡竟然有115個塑料杯,25個塑膠袋,4個塑料瓶和2隻拖鞋,以及數以千計無法看出原型的塑料碎片,這些塑料製品高達6公斤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