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關於抗癌熱門靶點CTLA-4的分子機制

2020-11-29 生物谷

2015年1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倫敦學院大學傳染病與免疫系的Lucy S.K. Walker與David M. Sansom兩人在《Cell:trands in immunology》雜誌發表了目前最熱的癌症免疫治療靶點CTLA-4的綜述性文章。總結了CTLA-4的結構、工作機理以及在正常免疫調節以及各大類疾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

CTLA-4的全稱叫做細胞毒性T細胞相關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 protein-4),它是T細胞表面表達的一類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與CD28的功能類似,在T細胞激活過程中,CTLA-4能夠與APC表面的CD80/CD86特異性結合來激活下遊信號。

 

研究發現,T細胞中主要表達CTLA-4的細胞為調節性T細胞(Treg),一類可以負向調節細胞免疫的T細胞;在缺失CTLA-4受體時,小鼠表現出T細胞過度活化伴隨嚴重的自身免疫病。以上結果可以得出,Treg需要通過CTLA-4行使其功能。另外,CTLA-4也在conT細胞中有表達,其作用是抑制T細胞激活的信號傳遞。

 

為了了解CTLA-4信號傳遞的機制,需要首先了解其基本結構。CTLA-4作為一類膜蛋白,其胞內端只有36個胺基酸,這部分胺基酸序列構成了一種叫做ITIM(immune tyrosine inhibitory motif),與CD28胞內的ITAM(immune tyrosine activating motif)相對。

 

與CD28的另外一個不同點是:CTLA-4具有高度內吞的特性,大部分時間裡CTLA-4是在胞內小體中存在。CTLA-4通常以同源二聚體形式存在,與配體的結合併不會改變其構象。對於CTLA-4是否幹擾了TCR 早期的信號傳遞,研究人員目前還未得出一致的結果。一些人認為CTLA-4幹擾了TCR zeta鏈的磷酸化,或者下遊蛋白zap-70的磷酸化與向膜區域的聚集;但另外一些人則不同意此觀點。另外,目前的一些研究認為PKC-η參與了CTLA-4下遊的信號傳遞。

 

鑑於目前CTLA-4抑制T細胞激活的功能並不清楚,目前的結論停留在CTLA-4與CD28競爭性地結合APC上面的CD80/86,從而CD28的結合受到了阻礙,進而影響conT細胞的激活。然而,由於在Treg細胞中TCR以及CTLA-4對於Treg的抑制性作用都是必要的,因此CTLA-4在Treg中的作用可能還有另外的機制。一部分對CTLA-4機制感興趣的課題組發現了CTLA-4對於T細胞遷移能力,以及對其他正向調控分子表達水平的影響,但結論仍然不清晰。

 

近年來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關於CTLA-4各部分的作用的研究。研究人員將CTLA-4的胞外端蛋白導入缺失CTLA-4的小鼠體內,發現Treg的活性得到了充分的恢復。說明CTLA-4的胞外端足以提供抑制能力。那麼就暗示了CTLA-4可能並不存在所謂的信號傳遞過程,而且,CTLA-4的胞內端作用可能十分有限,做多提供亞細胞定位的功能。

 

綜上,目前對於CTLA-4的研究結果還停留在物理作用的階段。不過,即使機制目前十分模糊,並不影響臨床上抗CTLA-4藥物對於喚起免疫反應,治療腫瘤發生中的正面效果。不論是分子信號還是純物理作用,只要是具有臨床治療的意義,這一類藥物就會得到廣泛的重視。(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謝謝!

 

 

 

PMC:

 

PMID:

 

Confusing signals: Recent progress in CTLA-4 biology

 

Lucy S.K. Walkeremail, David M. Sansom

 

Highlights

 

oCell extrinsic and cell intrinsic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CTLA-4 are unclear.

 

oData suggest that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of CTLA4 elicits regulatory function.

 

oThe function of CTLA-4 tail may lie in regulating localization rather than signaling.

 

oMembrane levels of CTLA-4 directly impact access of CD28 to shared ligand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 (CTLA-4) remains surprisingly unclear. Regulatory T (Treg) cells can use CTLA-4 to elicit suppression; however, CTLA-4 also operates in conventional T cells, reputedly by triggering inhibitory signals. Recently, interactions mediated via the CTLA-4 cytoplasmic domain have been shown to preferentially affect Treg cells, yet other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of CTLA-4 is sufficient to elicit suppression. Here, we discuss these paradoxical findings in the context of CTLA-4-mediated ligand regulation. We propose that the function of CTLA-4 cytoplasmic domain is not to transmit inhibitory signals but to precisely control the turnover, cellular location, and membrane delivery of CTLA-4 to facilitate its central function: regulating the access of CD28 to their shared ligands.

 

相關焦點

  • 全球熱門靶點新藥研發進展:CTLA-4抑制劑
    CTLA-4是目前熱門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靶點之一。CTLA-4(細胞毒性T細胞相關蛋白-4)表達在Treg和激活的T細胞上,與CD28共享B7分子配體,CTLA-4與B7結合可抑制B7與CD28的結合,起到中斷T細胞激活的作用,參與免疫反應的負調節。靶向CTLA-4的抑制劑可阻斷CTLA-4與B7結合,阻止T細胞抑制信號產生,增強特異性抗腫瘤的免疫反應。
  • PNAS:揭示特殊蛋白幹擾細胞抗癌機制促進癌症發生的分子機制
    2014年3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名為STAT3的細胞蛋白幹擾細胞的抗癌機制並且促進癌症發展的分子機制,STAT3蛋白是在大多數人類癌症中過表達的一種蛋白質,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PNAS上,該研究為理解癌症發展以及為開發新型靶向療法來抑制癌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 PNAS:抗癌藥物分子可能會誘導癌細胞侵略性增加
    2015年7月17日/生物谷BIOON/--儘管個性化醫療已經初現曙光,大多數的分子療法都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在癌症領域,癌細胞的抗藥性始終很難解決。有的理論認為這些癌細胞能主動地重編程自己的信號通路(網絡),來減輕抗癌藥物帶來的壓力,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會獲得更加惡性的特徵,比如侵略性增強。
  • 盤點:全球腫瘤領域熱門在研靶點
    本文介紹了全球腫瘤領域在研藥物的熱門靶點信息,有助於對相關靶點進行初步定位評估。腫瘤EGFR靶點中多數藥物處於臨床階段。已上市的藥物有28個,其中替尼類藥物最多(12個),單抗類藥物有5個,還有4個表皮生長因子;3個藥物正在提交上市申請。
  • 信達生物3款抗腫瘤新藥獲批臨床 靶點涉及CTLA-4、GITR和PD-1
    截圖來源:CDE官網1、藥品名稱:IBI310作用機制/靶點:抗CTLA-4單克隆抗體IBI310是一款由信達生物自主研發的重組全人源抗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4(CTLA-4)單克隆抗體。2、藥品名稱:IBI102作用機制/靶點:抗GITR單克隆抗體根據信達生物此前發布的新聞稿,IBI102是一款抗GITR單克隆抗體,為1類生物新藥。今年8月,信達生物首次在中國提交IBI102的臨床試驗申請並獲得受理。此次該產品獲得CDE臨床試驗默示許可,擬開發用於晚期惡性腫瘤。
  • 細胞凋亡調節的分子機制與抗癌先導物的篩選項目獲獎
    由動物所陳佺研究員主持的「細胞凋亡調節的分子機制與抗癌先導物的篩選」中科院創新方向性項目的研究目標包括:深入研究細胞凋亡與能量代謝的網絡調節機理,闡明線粒體解偶聯蛋白UCP2在調控細胞凋亡和能量代謝中的關鍵作用;研究Bcl-2家族蛋白成員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與線粒體大分子離子通道的重要成員VDAC的相互作用,以期進一步揭示細胞凋亡的調控模式;分析篩選出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誘導細胞凋亡的作用機制和分子靶點
  • Mol Cell|肖瑞平課題組報導高糖抑制AMPK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
    責編 | 兮AMPK是調節生物能量代謝的核心分子之一,是治療代謝疾病的重要靶點。AMPK感知細胞代謝狀況,葡萄糖、ATP等缺乏引起AMPK激活【1】,促進細胞中能量的產生,並抑制各種消耗能量的生理過程,從而維持細胞的代謝穩態。
  • 針對CTLA-4的免疫檢查點療法(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最新...
    這類分子叫做CTLA-4,它是腫瘤的免疫檢查點蛋白之一。在腫瘤的免疫治療領域,CTLA-4是一類重要的藥物靶點。在這項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文章中,作者發現Treg細胞表面會表達此類分子,並且起到免疫抑制的作用。在大多數傳染性疾病中,一類叫做Th的細胞能夠激活與擴增,進而介導B細胞產生特異性的抗體以清除感染。
  • 信達生物3款抗腫瘤新藥獲批臨床,靶點涉及CTLA-4、GITR和PD-1
    截圖來源:CDE官網  1、藥品名稱:IBI310作用機制/靶點:抗CTLA-4單克隆抗體  IBI310是一款由信達生物自主研發的重組全人源抗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4(CTLA-4)單克隆抗體 。
  • Cell Rep:新的脂質信號靶點可能改善T細胞免疫治療
    目前認為三個不同的信號通路對調節T細胞功能至關重要:細胞因子白介素15(interleukin-15,IL-15)促進產生中央記憶型T細胞(memory-like T cell,Tcm),能夠殺死多餘的細胞;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將T細胞分化成T調節細胞亞群;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 Cancer Cell:線粒體中發現新的癌症治療靶點,有望治療血癌
    2019年5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項研究確定了癌細胞的一個新的治療靶點,並解釋了名為imipridones的新型抗癌藥物是如何通過誘導血癌(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套細胞淋巴瘤)中的癌細胞死亡而發揮作用的。
  • 2014年藥物研發最熱門靶點逐個述評
    涉及細胞周期調控的靶點如Aurora激酶(見1.8)、CDK(見1.9)、ChK(見1.10)也有不少新藥在研,最耀眼的無疑是CDK4/6抑制劑,已經有三個分子推進到後期開發,而Aurora激酶和ChK抑制劑則大多在早期臨床失敗。
  • Cell:科學家闡明微生物組和機體抗癌免疫監視之間的關聯
    圖片摘自:www.cancer.dartmouth.edu2016年4月研究者Guido Kroemer說道,本文中我們分析了微生物群落如何以一種遠端、系統性的方式來影響機體癌症的發生,同時我們還分析了大量揭示天然微生物組對抗癌免疫反應影響的相關研究報告,我們希望通過闡明多種分子機制或可促進後期科學家們對微生物群落和機體抗癌免疫監視之間的關係。
  • 專家點評NCB|癌症幹細胞的免疫逃逸獨特分子機制
    因此探討包括免疫逃逸在內的抗藥性的基本機制是癌症治療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以往研究揭示單獨靶向Wnt-β-catenin或PI3K-Akt雖然可以在抗腫瘤中發揮一定的作用,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會產生耐藥性,那麼這兩者是否存在有協同作為靶點的從而增加抗腫瘤效果的可能性呢?
  • Nature重要成果:一項肺癌研究意外發現,揭示3個抗癌藥靶點
    領域:癌症雜誌:Nature亮點:1)賓大科學家揭示了潛在的肺癌治療新靶點,如CDK2、SOX2和HMGA22)靶向CDK2有望克服CDK4/6抑制劑的耐藥性腫瘤的發展總是與細胞內異常的蛋白相關。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是鑑定出當腫瘤抑制因子丟失或不起作用時,細胞內發生了怎樣的分子變化,從而發現可替代的靶點。研究主角5月1日,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在Nature雜誌上[1]發表了一項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的成果。論文報導了研究人員對腫瘤抑制因子蛋白RB(retinoblastoma)的分析。
  • Cell 突破!發現植物免疫反應中促進細胞存活的分子機制
    immunity, PTI) 和效應分子引發的免疫反應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如果沒有對抗機制,ETI引發PCD可以擴散到未感染的組織,嚴重損害植物生存【2】。水楊酸 (SA) 介導的系統獲得性抗性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就是這樣一種對抗機制【3】。
  • 同時激活T細胞和NK細胞,這個免疫靶點有望引領免疫治療下一個十年
    更重要的是,在臨床研究中,PD-1/PD-L1抑制劑聯合CTLA-4抑制劑[2,3],已經在多個癌種中表現出1+1>2的組合效應。這些研究都表明,不同的免疫抑制性信號通路在功能上是相互獨立的,不冗餘。因此,新的免疫抑制性分子讓人充滿期待。
  • 蛹蟲草能抗癌,有了分子證據
    蛹蟲草能抗癌,有了分子證據 2017-10-21 07:58  來源: 科技日報 蟲草是真菌感染昆蟲或蜘蛛後形成的菌蟲複合體,自然界廣義蟲草菌超過1500種。因相傳具有抗癌、提高免疫、抗菌及抗疲勞等功效,在我國食藥用歷史悠久。然而,除了蟲草素,蟲草中的活性成分究竟有哪些?生物合成機理是什麼?至今沒有定論。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成樹研究組在完成蛹蟲草基因組研究的基礎上,完整解析了蟲草素在蛹蟲草中的生物合成機理,並首次發現蛹蟲草能夠合成抗癌藥物噴司他丁,為蛹蟲草的抗癌活性提供了分子證據。該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細胞》子刊。
  • Immunity: 腫瘤免疫抑制性的分子機制
    2020年4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活躍的免疫系統通過識別腫瘤細胞並將其作為靶標進行破壞,因此在阻止腫瘤惡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免疫系統的正常活動出現任何偏差,都可能導致腫瘤加速生長。近日,Moffitt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叫做髓系細胞(Myeloid cell)的免疫細胞是如何促進癌症惡化的,相關結果發表在《Immunity》雜誌上。
  • 王曉東院士團隊發現生物鹼小分子誘導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
    2006年,一項面向靶點已知的小分子進行的基於表型的篩選,找到多個PDE3的抑制劑誘導HeLa細胞凋亡。2014年,一項針對PDE3/4的抑制劑Zardaverine抗肝癌細胞HCC活性研究首次提出Zardaverine誘導的細胞凋亡與PDE3/4酶活性的抑制並沒有關係,因為PDE3的抑制劑Trequinsin和PDE4的抑制劑Ralipram能夠降低PDE的活性增加細胞內cAMP的水平但是並不能殺死HCC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