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光要造核動力航母,還將建造核能太空穿梭機進軍星辰大海

2021-01-17 虹攝庫爾斯克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前段時間中國將建造核動力航母的新聞讓網友激動萬分。而最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院長劉志讓向記者介紹,正聯合國內核動力相關研究設計單位,開展空間核動力方案論證和關鍵技術研究工作,後續將形成核熱、核電等多種方案,拓展空間任務的適應性。

最近發布的《2017-2045年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指出,2040年前後核動力空間穿梭機將出現重大突破。原來中國的徵途果然是星辰大海!

太空梭是我們見過的比較常見的一種穿梭機,不過太空梭和火箭一樣主要採用的是化學燃料。核動力空間穿梭機和普通穿梭機有何區別呢?

核動力穿梭機主要涉及星際間探索和太陽系中的旅行,化學能燃料已經不能夠滿足需求,只有核能才能夠滿足!就像俄羅斯最近提出的核動力巡航飛彈一樣,其本質就是一枚核火箭。

不過中國更加大膽,在中國航天計劃中,到2040年將擁有各種類型的運載火箭,其中包括核動力空間穿梭機和其他能夠完成多星際往返旅行、通過小行星採礦和建設像空間太陽能電站這種特大項目來利用太空資源的其他太空飛行器。

也就是說,我們將從近地軌道向深空探索邁出實質性地徵途!我們將迎來一個嚮往太空,遠徵宇宙的大時代!

美國是最早提出核動力穿梭機的國家。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登月後,洛克希德、麥道和北美羅克韋爾等公司開始圍繞核動力空間飛行系統展開研究。

當時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研製能夠飛往火星的熱核火箭,配備20萬磅推力的NERVA II發動機,主要目的是將太空飛行器從低地球軌道(LEO)推向火星。另一個方向是比較實際的,主要用於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定期星際航班。

正如上圖所示,這種火箭的渦輪泵將液氫推進劑從一個大型的絕緣推進劑儲罐通向反應堆核心。反射器聚焦於從鈾燃料棒輻射回核心的中子,導致核裂變的發生。液態氫會吸收核內裂變反應產生的熱量,幫助防止燃料棒熔化。然後,熱氫向外擴張,從噴嘴裙延伸,產生推力。液態氫也能冷卻噴嘴。

在發動機關閉過程中,一個控制器阻礙反射器,使核心核裂變阻尼。為了防止燃料棒熔化,核裂變停止後,推進劑流保持「冷卻」期。

不過,由於太空梭計劃的實施,讓美國人看到一種更加實際和實用的太空飛行器,因此就在上世紀70年代停止了核動力穿梭機的研製。而隨著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停止,也將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止步於近地軌道,只是採用星際探測器對稍遠的太陽系鄰居們進行拜訪。

美國人停止了研製,但這次中國人來了!

有人猜測,中國核動力穿梭機的工作方式可能結合中國拿手的電磁驅動技術,即通過核動力的熱離子堆產生電能,然後通過電磁驅動引擎來推進穿梭機前進,這將超過目前已知的所有太空飛行器的速度,包括之前號稱最快的太陽帆動力。

星辰大海,我們終於要來了!

相關焦點

  • 我國能造核潛艇,為何不造核動力航母?原因竟是核反應堆功率較小
    在核武器的研製過程當中,發現核能可以作為一種新能源使用,有著動力持久、消耗燃料小等優點,具備很大的軍事發展潛力。隨著時代在進步,逐步出現了核潛艇、核動力航母等。而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卻只有兩個,也就是美國、以及法國。如果按照原理來看,其實核潛艇和核動力航母的原理大致相似,都是使用核動力作為能源,驅動螺旋槳前進。而我國在上個世紀都已經建造出來了核潛艇,但為什麼核動力航母那麼難造呢? 其實核潛艇以及核動力航母都需核能作為能源驅動,但是兩者體積、排水量相差太大。
  • 美國造核動力破冰船不算難,追上俄羅斯卻不可能,到底什麼原因?
    俄羅斯在造船工業看上去已經誤退了很多,建造航母已歸類於可望不可及,但是在建造核動力破冰船依然屬於拿手好戲,目前全球唯一可以建造核動力破冰船的國家,現在俄羅斯還要建造新的核動力破冰船,在2020年12月18日,又一艘22220型核破冰船的奠基儀式將在波羅的海造船廠的A型滑道上舉行,命名為:Chukotka
  • 俄羅斯科學家提議建造無人駕駛月球穿梭機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核行星學部主任伊戈爾∙米特羅法諾夫表示,俄方科學家提議建造能自動在月球表面採集樣本並往返於月表和月球軌道站的「三桅船」穿梭機。© REUTERS / COSTAS BALTAS米特羅法諾夫在有關太陽系研究的座談會上說:「除『雄鷹』號飛船外,我們還建議建造能多次降落月表並返回軌道與『雄鷹』號或臨時軌道站對接的
  • 建造無人駕駛月球穿梭機 美日之後俄羅斯也將目光瞄準月球
    月球據俄羅斯通訊社10月8日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核行星學部主任伊戈爾∙米特羅法諾夫表示俄方科學家提議建造能自動在月球表面採集樣本並往返於月表和月球軌道站的「三桅船」穿梭機。這些穿梭機可以多次降落月球表面並且返回軌道與俄羅斯的「雄鷹」號飛船或臨時軌道站對接。俄羅斯科學家計劃通過穿梭機把,地震儀、溫度特性測量儀、輻射測量儀等儀器安裝到月球表面。穿梭機同時還可以在月球表面採集樣本,並且在軌道站上補充完燃料後重複使用。
  • 俄羅斯科學家提議建造無人駕駛月球穿梭機,能在月表採集樣本
    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核行星學部主任伊戈爾·米特羅法諾夫表示,俄方科學家提議建造能自動在月球表面採集樣本,並往返於月表和月球軌道站的「三桅船」穿梭機。俄羅斯目前正在建造用於執行月球飛行任務的「雄鷹」號飛船。伊戈爾·米特羅法諾夫在有關太陽系研究的座談會上說:「除『雄鷹』號飛船外,我們建議建造能多次降落月表,並返回軌道與『雄鷹』號或臨時軌道站對接的『三桅船』自動穿梭機。」
  • 造核動力航母有多難?核潛艇只有五國能造,核航母門檻更高
    航空母艦根據噸位可分為輕型航空母艦,中型航空母艦和大型航空母艦,按照動力花費可劃分為核動力航母和常規動力航母,但裝備著核動力和大型航空母艦國家只有美海軍,相反裝備中型航空母艦國家只有中俄英三國。可見,根據噸位和動力,航空母艦建造難度也將提升。
  • 核能、磁能、光能、反物質能交替使用,將助推人類移民太空
    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永生問題,另一個是運載工具的問題。關於永生問題,我在「生命科學與量子科學有機結合,未來人類可通過存儲意識實現永生」的文章裡已經指出了實現的途徑。這裡主要講運載工具的問題。
  • 美國要造核動力破冰船還想裝上武器 專家:這是個危險信號
    美未來重型破冰船該備忘錄中說,美海岸警衛隊將進行的研究包括對「尚未籤訂合同的重型和中型極地安全船(PSC)的擴展作戰能力以及相關成本的評估」。這項評估還應評價「足以抵禦實力相當對手(美媒文章認為是俄羅斯或中國)」的防禦性武器裝備,以及使用核動力推進的潛力。
  • 中國行我也行,國產003航母曝光後,日韓印法紛紛要下水7萬噸航母
    如果此消息屬實,國產003號航母將成為繼美國「福特」級航母之後,第二種配備電磁彈射器的航空母艦。自2018年003航母首次曝光之後,日韓印法四國紛紛表示要開始建造7萬噸級別、搭配電磁彈射裝置的新一代航空母艦。
  • 人類徵服太空的七大步驟,從太空探測器開始
    NASA計劃在2029年,「新地平線」將第一個飛出太陽系,成為史上第一個傳回太陽系外畫面的飛行器。空間探測器對宇宙空間的探測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8年,中國的天宮一號實驗室回歸地球。第二步,建造太空實驗室。
  • 中國航天日|目標星辰大海,出發!
    今天,2020年4月24日,讓我們一起致敬可愛的中國航天人,祝福偉大的中國航天事業。未來,我們的徵途依舊是星辰大海,披荊斬棘,一往無前!曾經有人問我,地球上還有很多事情都沒有解決,你們為什麼要去探索太空?為什麼要把錢花在航天上?我說這就好像當年問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一樣。如果我們要為一個時代去投資的話,那這個時代也許就是大宇航時代。
  • 美媒:中國第三艘航母將仿照美軍企業號核航母
    年年末中國官方才正式確認新航母的存在,但今年3月,中國披露了更多有關它的信息。新航母將使用新的設計方案,但仍將以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為藍本——遼寧艦的排水量達6.5萬噸,長305米,實際上是一艘前蘇聯航母的改造版。中國還證實新航母將像遼寧艦一樣採用滑躍式甲板。中國海軍還披露新航母的排水量將「超過5萬噸」,並擁有很多新的設計亮點,能使其在更寬的機庫甲板上搭載更多戰機(主要是殲-15戰機)及運載更多燃料和機載武器。
  • 技經觀察|美國發布《重塑美國核能競爭優勢》戰略報告對我啟示及建議
    該報告將俄羅斯和中國列為美國核能出口的主要競爭對手,突出了其將加大核電投入並進軍目前由中俄兩國控制的核電市場的決心,將對我國核電「走出去」戰略產生重要影響,並可能重塑全球核電市場格局。與此同時,俄羅斯有1330 億美元的反應堆國外訂單,並計劃在 19 個國家承建超過 50 座反應堆;中國除了已建造的45座反應堆之外,還將在國外多個國家另建16座反應堆。這兩個核電大國正在通過核能逐步提高其在全球的經濟和外交政策影響力,將對美國的能源主導權遠大戰略造成重大衝擊。
  • 中國人民每人捐100元,能造幾艘航母呢?答案令人振奮
    現如今航母成為了一個國家軍事實力象徵性的代表。一個國家強不強通過航母就能看出來。因為要造一艘航母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不但需要國家的先進水平達到一定地步,還需要有足夠的經濟來支撐。不光在造價上需要巨量成本,使用也成本會更高,正所謂大國的玩具。目前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福特級」航母。
  • 《太空工程師》建造供電設備註意事項一覽
    18183首頁 太陽 《太空工程師》建造供電設備註意事項一覽 《太空工程師》建造供電設備註意事項一覽 來源:網絡
  • "好奇號"火星車靠核電闖太空 核能利用可微型化
    對「非專業航天愛好者」來說,要從外形上區分「好奇號」和它的前輩、比如「勇氣號」「機遇號」,其實遠比想像來得簡單:  「好奇號」身上,那對早已被視為太空飛行器標誌的「翅膀」——太陽能電池翼片——消失了。  收起慣常的「翅膀」,正是為了飛得更遠。「好奇號」是人類建造的首輛核動力火星車。而且,隨著人類不斷走向深空,太空飛行器對核能的依賴也會越來越大。
  • 日本打破條例建超級航母,三菱公司公開方案,體積超越法國航母
    "出雲號航母化只是第一步,自主的超級航母才是日本的最終目標"近日日本三菱公司公布了一系列日本未來航母設想,不光是修改目前日本僅有的直升機航母,並公開了全新的超級航母設計,這也證明了幾年前東亞國家對日本的擔心:日本會打破安保條例建造大型航空母艦。
  • 中法在民用核能中 從「師徒關係」走向對等合作
    12月8日,法國總理讓-馬克·埃羅在參觀中法共建的廣東臺山核電站時稱,法中核能合作已進入新階段,未來雙方將向全球公眾提供更好更安全的清潔能源。之前兩天,李克強總理在會見埃羅時也表示,中法將以共同開發第三方核電市場為新導向,加強核能合作。  短短30年時間,中法在民用核能合作領域,已經從單方面的技術引進,邁向瞄準第三方市場的全產業鏈合作。
  • 中國要不要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你是支持楊振寧,還是反對
    我們知道,20世紀以後,物理學朝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方向就是超宏觀,也就是研究宇宙,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後發趕超了很多國家;第二個方向就是超微觀,也就是量子領域,這方面我們國家還處於落後階段,用的差不多都是西方國家的研究成果。至於這兩方面有什麼作用?
  • 浩瀚宇宙,星辰大海,中國航天火星登陸是個起點,好奇號不再孤單
    2020年是火星探測的周期,全球有四大火星任務,中國也將在今年7月份發射火星探測器進軍火星。4月24日「中國航天日」的上午10時,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將公布。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