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13日電(宮曉倩)很多人對於核輻射抱有偏見,提到核輻射會產生莫名的恐懼和牴觸心理。為了宣傳核科學和技術知識,普及核輻射防護與救治常識,近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中共天津市南開區委員會和天津市南開區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天津青少年核科學教育基地(以下簡稱「教育基地」)在開館一周年之際,首次向社會大眾開放,幫助群眾走出「談核色變」的誤區。
天津青少年核科學教育基地
醫療照射是人類接受人工輻射的主要來源
據了解,廣義的輻射包括光、電磁、高頻等非電離輻射和電離輻射。電離輻射是能使物質的原子或分子電離而形成離子對的輻射,也稱為核輻射。
日常生活中,核輻射的主要來源是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放射醫學研究所副所長樊賽軍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天然輻射無處不在,從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到大理石地板,從食物飲料到土壤空氣,人類周圍有各式各樣的輻射。」據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2008年的報告,就世界範圍內來講,平均每人每年要接受約2.4毫西弗(mSv)的天然輻射的劑量,換句話講,平均每天不到0.01毫西弗,或者說小於10微西弗(μSv)。
對於人工輻射來說,目前人類已經將核能廣泛應用於醫療、農業、軍事、能源、工業、航天等領域。其實從核科學發展開始,核技術便被應用在了醫學中。在日常生活中,醫療照射是人類接受人工輻射的主要來源,例如放射診斷、放射治療、核醫學等。臨床上常用的CT診斷便是利用放射性射線對人體的某一部位進行掃描的一種疾病檢查方法。
核輻射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人們或多或少地會擔心核輻射會影響自身健康。樊賽軍指出,核輻射照射只有達到一定劑量並持續一定時間之後,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
「以健康檢查的胸部拍片為例,一次胸部拍片對人體的影響大約是0.01mSv,相當於2天左右的天然輻射水平;而我們現在常見的CT檢查,做一次頭部CT檢查的劑量大約是1mSv左右,相當於不到半年的天然輻射水平。」樊賽軍說。
開窗通風可降低室內輻射量
日常生活中如何進行核輻射防護?樊賽軍表示,一方面,對於天然輻射來說,主要是氡及其衰變子體的射線對人體形成的照射,而日常生活中氡的最大來源就是居室氡氣,對其最好的防護,就是採取多通風,減少室內的氡濃度,從而減少輻射量;另一方面,對於人工輻射來說,應該注意醫療照射帶來的影響,儘可能採取非射線檢查,適當減少放射性射線檢查次數、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檢查。「如果檢查發現體內輻射量超標,應及時到專業機構進行治療。」樊賽軍強調。
據了解,對輻射損傷的患者進行應急救治是由我國一些專業性強、具備相應硬體條件和人員能力的醫院或者機構來承擔的。放射醫學研究所1997年被原衛生部批准為衛生部核事故醫學應急中心第一臨床部,2005年承擔了「國家級核事故醫學應急救治基地(天津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承擔了京津冀及其周邊省市的核輻射事故受照人員的應急救治工作。
據悉,本次開放教育基地是「走進國家院所,核科學走進生活」公眾開放日的重要活動之一,公眾可以了解「核科學歷史人物」、「核科學發展歷程」、「電離輻射基礎知識」、「核科學走進我們生活」等八大主題內容。放射醫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張劍虹表示,「未來,除了長年開放的科普基地外,研究所每年都計劃向公眾開放1-2次,希望通過這樣的開放日活動,為消除公眾的核恐慌,幫助公眾科學全面地了解核知識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