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起源:34.電和電池的簡史

2020-12-07 文明的起源

人類創造的世界光彩奪目,絢麗耀眼,令人讚嘆稱奇。它為什麼是現在的這個樣子?迎著陽光,在現代文明精緻的面龐和魁梧的身軀後面,有一條長長的影子,從那裡,可以看到歲月、歷史和長路。

文明的起源:34.電和電池的簡史

有很多人有過這樣的問題:電是什麼?誰發明了電?我想說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電是一種自然現象,它是被發現的,而不是被發明的。

就像牛頓在1687年用「萬有引力」解釋了我們跳起來必然會落到地面上這樣的自然現象(實際上我們現在都不能說牛頓的解釋是正確的,是絕對的真理,因為愛因斯坦在1915年否定了「萬有引力」這個概念。但同樣的,愛因斯坦也不一定是正確的),這也是發現,而不是發明。

描述自然現象和解釋蘊含在自然現象中的一般規律,是發現。比如說人類發現了金屬、發現了石油、發現了空氣和空氣的組成、發現了身體器官的某種功能,等等;利用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所產生的應用,是發明。比如中國人發明了制陶工藝、雷奈克發明了聽診器、薩維利發明了蒸汽機,等等。

如果針對文字意義上的「電」或者"electric",那我們就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發明。

人類很早就發現了電的存在,閃電、摩擦起電和某些帶電的魚類。人們可能不知道為什麼烏雲密布的雷雨天會有劃破天際的像利劍一樣的光亮,為什麼用毛皮摩擦過的琥珀會吸引輕小的物體,為什麼觸摸「尼羅河的雷使者」會讓手指覺得麻木而且非常不舒服,但我相信歷史上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個人對電有相當的研究興趣和正確的見解。

1600年代,英國醫學家和物理學家威廉·吉爾伯特試圖深入地研究摩擦起電,發明了用來測試靜電的靜電計(不流動的電荷稱作靜電,流動的電荷是電流),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電學儀器。他還發明了單詞"electricus"用來表示電這種東西或者現象。這是一個新造的拉丁單詞,意思是「類似琥珀」,而琥珀的拉丁文是elektron,於是,電就被語言形象化和專業化了。

此時的中國接近明朝晚期。

靜電計

1646年,另一個英國人託馬斯·布朗把這個詞轉換成了英語,就是electricity;1650年,德國馬德堡市的市長格裡克(Otto von Guericke,他也是設計了證明大氣壓存在的著名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的人)製作了最早的一種摩擦起電機來研究靜電。他也許觀察到了摩擦起電機的金屬集電端能向其它金屬放火花(電),但這更多的是個遊戲和玩具,沒有實際的作用,人們也沒仔細想過電是不是能儲藏的問題,直到荷蘭萊頓大學的教授馬森布羅克(PieterVon Musschenbrock)在1740年代發明了被後世稱作「萊頓瓶」的小玩意兒,人們才知道原來電是可以儲藏起來的。「萊頓瓶」並不是為了儲存電而有意發明的,那只是一次意外的發現再加上一些有意的改進。「萊頓瓶」就是電子元器件「電容器」的最初形式。

兩個相互靠近的導體,中間夾一層不導電的絕緣介質,這是現代電容器的理論基礎,而萊頓瓶就是電容器的最初實踐。

1750年代的美國政治家和科學家富蘭克林就使用了萊頓瓶收集閃電,他在研究電的過程中還給出了正電和負電以及電流的概念。

萊頓瓶實物
萊頓瓶構造簡圖

1780年代前後,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解剖學教授伽伐尼(Galvani)因為有研究生物電擊反應的興趣,也或者因為他的妻子喜歡吃青蛙,所以無意間發現:完全不帶電的兩種金屬——比如一把鑷子和一把鉗子,一根銅絲和一根鐵絲——用手拿著同時分別接觸到被剝了皮的青蛙腿的兩端,會讓青蛙腿發生痙攣。

伽伐尼用動物組織自帶動物電來解釋這種現象。但是伽伐尼的朋友,義大利裡帕維亞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羅·伏特(Volta,物理學上被譯作伏特,化學上被譯作伏打)在聽說這件事並多次重做實驗後認為,電不是產生於動物組織內的,但很可能跟金屬有關。於是他使用不同的兩個金屬片疊合在一起,用靜電計測出了兩種金屬接觸面存在電,但不連續。他又聯想到了伽伐尼的經驗中的那條青蛙腿,它是溼的,於是他準備了很多不同的金屬片,兩個一組浸在鹽水中,用金屬線把兩塊金屬片連接在一起,在金屬線上發現了電流。這個裝置現在被稱作「原電池」。

1800年,伏特又做了這樣一個設計:用很多銀片和鋅片,中間隔著用鹽水浸泡過的紙板(也可能是布)交替疊在一起組成一個柱體,將最上面的銀片和最下面的鋅片用金屬導線連接在一起組成迴路,就有持續的電流發生,這就是當時被譽為「是人類發明的最神奇的儀器」的「伏打電堆」。

伏打電堆簡圖

現在,我們需要講一點有關於電的現代知識,以便於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伏打電堆」和電池技術的發展。

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人就有探尋物質世界的興趣,德謨克裡特認為物質由最小的微粒構成,他使用了希臘語"atomos"來代表這個想法,意思是不可分割的。雖然19世紀末的科學家證明「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並不是不可分割的,但由"atomos"演變成的英文"atom"始終是,而且現在也是具有電子、質子和中子結構的微粒的語言代表,而在中文中用「原子」來表示。

1808年,英國自然哲學家道爾頓確認了原子的存在,他認為原子是圓形的,是一個不能再分割的整體;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現了電子,他認為電子是均勻分布在原子上的,這個發現證明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設想是錯誤的;

1909年,紐西蘭物理學家盧瑟福用氦離子轟擊金箔的實驗證明了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都集中在原子中央的原子核上,並認為原子核是帶正電的,而電子則像行星圍繞太陽一樣環繞著原子核。1919年,他發現了質子,質子是原子核的組成部分;

1932年,盧瑟福的學生,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以居裡夫婦的某個實驗為基礎提出了中子的概念。

到這裡,原子的基本理論已經成型了:原子由決定原子質量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質量可以忽略的圍繞原子核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穩定的原子的正負電是平衡的,不顯電性,但電子是相對來說不那麼穩定的物質,原子核又包含著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具有相同質子數的原子被定義為一種元素,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不同的幾種原子同樣是歸類於一種元素,但這些原子被定義為同位素。

那麼電是什麼?就目前的科學解釋來看,電是與原子的結構密切相關的,所以我們首先介紹了一下原子的結構。電是由於電子的運動造成原本穩定的原子結構被破壞而表現出來的現象。比如兩種不同的物質相互摩擦,組成其中一種物質的原子容易得到電子,組成其中另一種物質的原子容易失去電子。那麼在摩擦的過程中,前者就會吸引後者的電子而形成了帶負電(電子比穩定結構多)的不穩定結構;後者因為失去了電子而形成了帶正電(電子比穩定結構少)的不穩定結構。那麼摩擦後的兩個物體都帶電了,無論是帶正電還是帶負電。

正電和負電之間有相互吸引的性質,那麼這兩個物體是能像磁鐵吸引某些金屬一樣地粘合在一起,但這個現象是瞬間的,因為在它們接觸的一瞬間,正負電就會在兩個物體之間重新分配,很快兩者就不帶電了。但如果用摩擦後的某個物體去靠近輕小的物體,比如頭髮或者棉線絲,就會把那輕小物體吸引住。這是因為帶電物體具有一種被稱作「電場」的能量——就像「磁場」一樣——它很可能不是物質,而是像愛因斯坦所說的「空間扭曲」之類的現象。

伏特認為他的發明能產生電的原因是金屬的某種機械性能,但現代科學可不這麼看。現代電化學是這樣解釋的:兩種化學活潑性不同的金屬片被分開浸泡在電解質溶液中,金屬露在溶液外的部分用導線連接成迴路,只要氧化還原反應能在其中一個金屬和電解質溶液之間進行,就能在迴路上產生電流。

比如現代模擬的最典型的原電池就是鋅銅原電池,電解質溶液可以是鹽水,也可以是硫酸那樣的酸。比如下圖中,如果電解質是鹽水,那麼鋅和銅都不與鹽水發生化學反應,但鋅會在鹽水作用下易於失去電子,變成帶正電,鋅失去的電子沿導線流向銅片那一端,這就形成了電流(當然,雖然電流的方向應是帶負電的電子流動方向,但富蘭克林規定的電流方向是正電流向負電,所以現在也規定電流的方向就是電子流動的反方向)。在銅那一端,電子被水中的氫離子得到,變成氫氣揮發了。有人說為什麼鋅失去的電子不就地被氫離子吸收而要流向銅那一端再被氫離子吸收呢?這就牽涉到導線和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了,導線的電阻更低,導電性更強,所以電子就先選擇走導線,在銅那一端沒有出路之時,再被氫離子吸收。

鋅銅電池實驗

由金屬和電解質溶液組成的原電池的原理,在生活中也能發現一些自然現象。比如放在鹽水中的鐵塊比放在水中的鐵塊更容易生鏽,鋼筋混凝土不能用海砂(含鹽),等等。

讓我們回到伏特電堆,伏特電堆就是很多個原電池串聯起來組成的電池組。雖然伏特電堆是一個神奇的發明,但伏特並不能正確說明其中的原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非常困難而且完全依據經驗和大量實驗的發明。

在原電池中使用的鋅和銅,對它們的選擇實際上是基於金屬的活潑性。越活潑的金屬越容易失去電子,所以原電池需要選擇一種活潑的金屬和一種不活潑的金屬。比較典型和常見的金屬的活潑性依次減弱的排列是這樣的: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銅-汞-銀-鉑-金(金屬活潑性有兩個常用的排序方式,但不僅僅是這兩種:與氧氣反應和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但對於活潑金屬的選擇又不能選擇前三位的,因為它們在空氣和水中都能發生劇烈反應,基本是在空氣和水中無法存在的金屬單質。伏特的原電池和電堆實驗並不是在清楚地知道金屬活潑性的前提下進行選擇的,是基於經驗。

我們了解了原電池和伏特電堆,接下來,電池技術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並發展起來。

1836年,英國人丹尼爾使用硫酸鋅溶液和鋅片配合,硫酸銅溶液和銅片配合,並在兩種溶液之間加入鹽橋製成了金屬電極不發生消耗的原電池;

1860年,法國人雷克蘭士用碳棒取代銅片作為電池正極;

至此,電解液依然是液體的,但是有人想到了將純液體的電解液做成漿糊狀:1887年,英國人赫勒森將這種想法應用並改進,做成了「乾電池」。

現在的乾電池品種很多,有普通鋅-錳乾電池、鹼性鋅-錳乾電池、鎂-錳乾電池、鋅-空氣電池、鋅-氧化汞池、鋅-氧化銀電池、鋰-錳電池等。有別於一次性乾電池的充電電池,是起源於愛迪生在1890年發明的鐵鎳電池,現在的充電電池大概有五種:鎳鎘、鎳氫、鋰離子、鉛蓄和鐵鋰。

鋅-錳電池示意圖

在比較典型的鋅-錳電池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是:

負極:Zn-2e-=Zn2+

正極:2Mno2+2NH4++2e-=Mn2o3+2NH3+H2o

總反應:Zn+2Mno2+2NH4+= Zn2+ Mn2o3+2NH3+H2o

鋅錳乾電池的電動勢為1.5V。因產生的NH3氣被石墨吸附,引起電動勢下降較快。如果用高導電的糊狀KOH代替NH4Cl,正極材料改用鋼筒,Mn層緊靠鋼筒,就構成鹼性鋅錳乾電池,由於電池反應沒有氣體產生,內電阻較低,電動勢也為1.5V,比較穩定。

相關焦點

  • 電池簡史(1746~2020)
    電對於人類來說是最重要能源(沒有之一),電的貯存是電能應用中重要一環,電的貯存方式多種多樣,其中電池是現代應用最廣泛的方式,它的祖先在2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在2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它們一直在電池簡史 這200多年的歷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746年~1850年為銅鋅啟蒙期,這個階段開始產生貯存電的想法和原始的電池基礎理論。
  • 開腦洞 人類起源簡史
    (窮,是有原因的富,是有道理的)網上看了不少資料,濃縮下目前科學界普遍認可的人類起源簡史。很多人有個模糊的認識,現代人類是由猿類直線進化來的,就像這樣:其實,並不是,而是一個分叉樹的樣子,像這樣。特別是認知和溝通能力的提升,凝聚了同一信仰智人的想法,會出現明確的的團體行為,氏族規模遠超其他人種,這使得智人在擴張中佔盡優勢。通過大部分的滅絕戰爭和少部分的融合,智人大約3萬年前在歐洲消滅了尼安德特人,在亞洲消滅了丹尼索瓦人,到達澳大利亞,佔據了世界大部分地區。大約1.5萬~1.2萬年前到達美洲,後與世隔絕,獨立發展出了瑪雅文明、印加文明、阿茲特克文明。
  • 《人類簡史》中的諸多疑點,人類起源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關於人類起源,《人類簡史》中的論點是智人起源於東非,然後逐步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然後智人每去到一個地方,會與當地人種產生戰爭或者種族融合。這個論點看起來表面波瀾不驚,其實仔細想來,則有很多不能互補的疑點與漏洞。比如,智人走遍世界每個角落,從原始,是什麼原因讓智人發生遷移?
  • 書摘2|人類簡史之文明的起源
    尼羅河流域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人類的歷史離不開吃。哪裡食物豐足,人們就遷徙到哪裡去安家,所以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生物尋覓食物的歷史。人們提了許多問題,有人則懇切地走上前來,盡其所能地加以解答。因此當人一死,他的親屬們馬上便對其屍體進行處理,塗上香料和藥物防腐。然後,放在氧化鈉溶液裡浸泡數星期,再填以樹脂。在波斯文裡,「樹脂」讀作「木米艾」,因此經過藥物防腐處理的屍體便稱為「木乃伊」。古埃及人發明象形文字。美索不達米亞,東方文明的第二個中心,這一文明跟埃及的文明比起來,並不顯得遜色。蘇美爾人孕育了楔形文字。
  • 霍金,時間簡史,宇宙的那些事?
    並沒有被這副軀殼所累,用僅有的一根手指敲出了《時間簡史》這部曠世巨作。《時間簡史》中的奇特腦洞《時間簡史》講述了許多關於宇宙學,物理學的奇特腦洞有人說,霍金是被禁錮在人類軀殼的&34;,要不怎麼能知曉至少領先人類宇宙學200年的理論知識,他所著的《時間簡史》
  • 科學簡史:從「大爆炸」到文明起源
    3分鐘後,溫度降到10億攝氏度,質子和中子開始形成氫和氮這樣的輕原子核。7萬年後,溫度降到3000攝氏度,宇宙輻射狀態變為物質狀態。2億年後,星系開始形成。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38億年前,形成穩定的地球。地球史認為:距今約45億-25億年,為太古代。出現生物。
  • 《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站在上帝視角,欣賞人類文明!
    今天我們推薦大英博物館最新推出的一套藝術作品:《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它有很多非常顯著的優點,值得去細細品讀。文明之間的界限一被打破,就很容易發現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共性和傳承。你不會以我們國家怎麼樣、他們國家怎麼樣來看待文明,而是站在上帝的視角,欣賞整個人類的文明。」 03 提升藝術修養與審美 本套書精選大英博物館600餘件館藏品。
  • 一個偉大文明的誕生——華夏文明的起源和發展
    眾所周知,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當然「四大文明古國」這個論題也是有爭議的,今天咱們不討論這個。)華夏文明作為世界上公認的古文明之一,它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是至今為止從未間斷傳承,仍然在復興和發展的文明。有一天,華胥氏無意中發現一串巨大腳印,出於好奇便踩在腳印上隨腳印來到了雷澤,在雷澤感而受孕,回去後便生下伏羲和女媧。後伏羲和女媧傳嗣炎帝,黃帝,進而繁衍了華夏民族(古時「胥」與「夏」通用)。據說,雷神乃人首龍身,所以神話傳說裡伏羲和女媧均為人首蛇身。這也是華夏族自稱龍的傳人的來源之一。
  • 「簡史」出版熱 | 人見人愛的「簡史」,真的靠譜嗎?
    在《人類簡史》中,赫氏認為,整個人類世界已轉變為全球帝國,因此世界和平也就能得到有效的維持。可在《今日簡史》中,他又改口稱,「一心認為戰爭不可能發生也過於天真。」於是,在左右搖擺之間,赫氏只好承認,「我們還不知道自己會朝向哪一個方向。」早在20多年前,亨廷頓就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文明的衝突將成為未來世界的主流,並將愈演愈烈。如今,現實情況已經證明了他的觀點。
  • 《一本好書》看人類起源,王自健解讀《人類簡史》
    源於《人類簡史》這本書的特殊性,王自健一個人站在舞臺上,從頭到尾一人解讀,發現很是有趣,也被王自健所折服。王自健已經從農業革命進入到科學革命,而我,還是處於認知革命時期。《人類簡史》講述了人類社會的四個時期: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以及科學革命。
  • 《生命簡史》:保護環境、保護自己
    生命簡史重回剛才的問題:生命怎麼來的。要想知道這個問題,首先得知道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是怎麼來的?土地來源清楚後,還要知道環境怎樣形成的?然後是第一個生命怎樣進化來的?《生命簡史》通過一幅幅圖畫向我們展示了這個生命起源和消逝的過程。
  • 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你讀不懂卻不得不看的霍金
    再偉大的人也會輸給時間,因為他們必會走到生命的盡頭——死亡,但是,他們留給世界的知識和思想卻會永遠伴隨人類文明的歷史,向那些為了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科學家們致敬。《時間簡史》,1988年首次出版,全書共十二章,講述了宇宙學最前沿的知識,包括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力、黑洞、宇宙的起源、蟲洞和時間旅行等等,霍金在此書中描繪了自己對於宇宙的認知,並對相關領域中的各類命題進行了闡述。
  • 【人類起源假說:破解直立行走】
    【人類發展簡史——人類起源假說:破解直立行走之謎】  毛澤東《賀新郎•讀史》一九六四年春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  問何時猜得,不過是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  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 考古專家:中國古代文明特色在農業起源過程中逐步形成
    孫自法 攝中新網成都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有什麼關係?起源於中國的稻作農業對中華文明發展進程有何影響?正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給出明確的答案稱,中國古代文明的特色在中國農業起源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顯現並逐步形成。
  • 「史前文明」證據被找到,進化論或被推翻,網友:文明是種循環嗎
    有的認為人類發展是周期性的,不同時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還有的認為人類有單一的祖先起源。」生命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論據,這形成了我們固有的科學認知,但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很多已有定論的事情都會遇到巨大的挑戰。比如現代科學家一直在研究一個問題,「史前文明」被發現,「進化論」或被推翻?人類未來該往哪裡?
  • 18650電芯和5號電池的區別
    雖然18650和5號電池看起來有些像,但二者的尺寸其實是不同的,18650的直徑約18MM,高度約65MM,0代表圓柱形。而5號電池的直徑為14MM,高度50MM。18650電芯無論是直徑還是高度都比5號電池大。
  • 陶的前世今生和文明起源
    人類最早的制陶活動距今15000年,在地點分布上南有廣西桂林巖廟、湖南道縣玉蟾巖、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北有陽原虎頭梁等。至於再晚些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彩陶也被發明出來了,接著的是黑陶和白陶,都是考古學家的結論。
  • 「電」不僅僅是牆上插座的電:1890年到2020年CamilleBauer的簡史
    「電」不僅僅是牆上插座的電——從1890年到2020年CamilleBauer的發展簡史今天,人們非常感謝在開關翻轉時,似乎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場合都能獲得電能。但電實際上來自哪裡?大多數人會給你的答案是:「當然是牆上的插座。那麼,這是否自動解決了供應安全問題?稍後再談。
  • 聽院士講黨課:從熱力學定律看人類文明起源
    聽院士講黨課:從熱力學定律看人類文明起源 2017-06-28 23楊天鵬 攝   中新網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 馬海燕)「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相關。一個系統要持續發展,就必須從外部獲取能量,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人類獲取能量與利用能量的技術正相關函數。」曾在上海交通大學擔任校長11年的張杰28日開始了他就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近四個月來的第一堂黨課。
  • 13本簡史,讀懂我們生活其中的萬象世界
    《長城簡史》徐永清 著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本書是一部從人文和歷史地理的視角撰寫的千年長城史傳梳理長城的古往今來,深入了解長城的深厚文化,領略長城的無限魅力本書從人文歷史角度系統地梳理了長城的古往今來,作者圍繞長城主體,依託長城地帶延展出來的廣袤的地理空間、人文空間和歷史空間,以紀實的方式,通過梳理真實有據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