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於水利教授研究團隊近年發表的SCI代表性論文引用情況和成果轉化

2021-02-07 中國給水排水

3Li, L.; Shao, C.; Lin, T.F.; Shen, J. Y.; Yu, S. L.; Shang, R.; Yin, D. Q.; Zhang, K.; Gao, N. Y. *, Kinetics of Cell Inactivation, Toxin Release, andDegradation during Permanganation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Environmental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48, (5), 2885-2892. (IF=6.198被引28次)


中文標題:高錳酸鉀降解銅綠微囊藻的動力學:藻細胞的滅活及胞內藻毒素的釋放與降解



摘要:高錳酸鉀預氧化可以提高藍藻的去除率,然而,其對於細胞活性、潛在的藻毒素釋放的影響還沒有被全面報導過。本文研究了高錳酸鉀對銅綠微囊藻的滅活性能、胞內藻毒素的釋放和降解特性,結果表明,細胞滅活和胞內微囊藻毒素的釋放過程都符合兩段式二級動力學,轉折點處的高錳酸鉀暴露劑量分別為cty、ctr。高錳酸鉀首先與胞外溶解性有機物反應,暴露劑量在達到臨界值cty之前,細胞活性降低的很慢,釋放的微囊藻毒素很少,在這之後,氧化劑到達細胞壁的內層並引起細胞活性的迅速下降,當暴露劑量進一步增至ctr時,細胞裂解且大量的微囊藻毒素從胞內釋放。總的來說,藻毒素的釋放速率遠遠低於其被氧化降解的速率,但如果高錳酸鉀完全消耗殆盡,藻毒素仍會持續釋放至胞外從而導致處理水中的含量急劇升高。

相關焦點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結核菌感染致病重要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發現,結核菌中有一種分泌出的蛋白非常「聰明」,它能利用人體的蛋白分子攻擊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產生毒力,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該成果將為新型抗結核藥物的開發提供更精準的靶點。北京時間1月16日凌晨2時,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重要醫學研究成果。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8-20  瀏覽: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再生醫學...
    1月9日,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與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醫學部陳香美院士、蔡廣研教授團隊合作,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RNA-Seq analysis identified kidney progenitor cells
  • 同濟趙國華教授團隊成果被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選為封面論文...
    同濟趙國華教授團隊成果被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選為封面論文發表 為同步綜合治理水汙染和溫室氣體CO2提供了新策略 來源
  • 同濟大學馬傑教授團隊電容去離子除氯脫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傑教授團隊在電容去離子除氯脫鹽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  )為題發表在《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並被Materials Views China網站予以報導。
  • 理學院崔景安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被science刊發文章引用
    6月12日出版的《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MRC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Patrick G. T. Walker等研究人員關於新冠肺炎研究的論文「The impact of COVID-19 and strategies for mitigation and suppression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化學期刊發表論文,手性分子檢測方面
    手性分子的定性和定量檢測,在分析科學、化學生物學、藥物和農藥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傳統的光譜法和色譜法由於普適性不高、操作難度大以及設備昂貴等原因,在手性分子檢測領域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尋找新的手性響應性理論以及檢測技術仍然是一個挑戰。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將全力推進優秀科研...
    作為同濟大學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實際行動,今年7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開展。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餘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5項成果脫穎而出。
  • 同濟大學劉韜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鋰...
    同濟大學劉韜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鋰金屬-空氣電池研究成果——綜述非水體系鋰空電池的當前挑戰與未來發展路線
  • 同濟醫院王從義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為治療肺纖維化提供新路徑
    12月4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王從義教授團隊原創性研究成果「甲基化CpG結合蛋白 2(MBD2)通過降低巨噬細胞的M2型活化進而抑制肺纖維化的發病」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
  • 發表sci論文有哪些規定
    與國際學術交流,證明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水準,很多人把目光放在了發表sci論文上。sci論文發表是有難度上,若你寫的論文達不到一定的水準,或者滿足不了發文的規定,哪怕是投稿也是被拒稿。那麼,發表sci論文有哪些規定?
  • 同濟大學費泓涵教授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獲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頂尖學術雜誌《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在線發表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Overall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by an organolead iodide crystalline material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03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程黎明教授團隊獲2019年度...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程黎明教授團隊獲2019年度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2019-12-27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然》刊同濟大學重磅成果:結核菌分泌「聰明」蛋白成致病元兇...
    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又有了新發現:結核菌中,有一種分泌出的蛋白非常「聰明」,它能利用人體的蛋白分子攻擊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產生毒力,導致結核病的發生。北京時間今天凌晨2時,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重要醫學研究成果。
  • 材料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材料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2020-02-25 11: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大學鄭洪波教授團隊發表系列成果闡釋長江的誕生與演化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16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王盡遙)近日,雲南大學鄭洪波教授團隊在地質學學科代表性期刊GEOLOGY發表論文,闡述長江第一灣的形成與長江的演化歷史,這是該團隊繼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國家科學評論(NSR)和《中國科學》上發表有關長江演化的系列成果的又一力作。
  • 中國高校發力:浙大、西工大、南開、同濟在CNS頂級期刊發表論文!
    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部分研究領域經常會有突破性進展。《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作為目前國際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每期發表文章數量都很少,發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關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最近兩天,國內高校三大頂尖期刊論文繼續發表多篇。
  • 南開大學陳永勝教授團隊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領銜完成的「面向能源轉化與存儲的有機和碳納米材料研究」項目(主要完成人:陳永勝、萬相見、黃毅、田建國、王成揚)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十幾年來,陳永勝研究團隊圍繞高性能能源轉化和儲存有機與碳納米功能材料開展了系統研究,提出了具有確定分子結構的寡聚光伏材料和具有石墨烯本徵性質的三維交聯石墨烯體相材料的設計理念,設計發展了多種新型有機光伏、碳納米及高分子複合材料;系統研究了分子單元、骨架構建、連接方式等對材料性能的影響,闡明了相應的結構——性能關係;獲得了多種高效新材料,構築了多個系列的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及能量存儲與轉化器件
  • 同濟大學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近日,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 Catalysis》在線發表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Overall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by an organolead iodide crystalline material」,費泓涵為唯一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宋雪玲與副教授韋廣豐老師為共同第一作者,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為唯一通訊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