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農曆七月初九,是中國工程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90歲生日。作為正式成為「90」後的科學家,身體依然硬朗,同時仍在推進自己的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讓人嘆為觀止、肅然起敬。
袁隆平院士在稻田調研
袁隆平院士作為我國家喻戶曉的雜交水稻專家,為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90高齡,仍在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不禁讓人好奇,袁老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
看看我國其他德高望重、功勳卓著的老科學家,有很多也是高壽,他們的年齡遠遠超過我國的平均人口壽命。如: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核物理學家,91歲;
王淦昌
錢學森(1911.12.11~ 2009.10.31),空氣動力學專家,98歲;
錢學森
于敏(1926.08.16~2019.01.16),核物理學家,93歲;
于敏
朱光亞(1924.12.25~ 2011.02.26),核物理學家,87歲;
朱光亞
孫家棟(1929~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現年91歲;
周光召(1929.05.15~ ),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現年91歲;
戚發軔(1933.04.26~),神舟飛船總設計師,現年87歲。
包括國外的科學家,這樣的名單還可以寫下一長串。
為什麼科學家都普遍長壽呢?這可能是大家心中普遍的疑問吧。
科學家長年從事科學研究,生活工作很有規律,沒有什麼不良的生活習慣。按常識,作息規律是有利健康的。
科學家一生為國奉獻,心底無私,心懷坦蕩,沒有尋常人的斤斤計較、雞毛蒜皮、勾心鬥角、蠅營狗苟。心胸寬敞,生命的氣象才會開闊暢達。
科學家一生熱愛科學,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投入到科研當中,並且做到了生命不止,工作不息,哪怕年事已高,也阻擋不了他們的工作。此種精神,讓人肅然欽佩,亦是生命的長壽秘訣。
就像袁隆平院士在自己90歲生日時給自己的人生總結:「八字方針:知識、汗水、靈感、機遇」。科學家的一生,就是不斷思考,不斷奮鬥的一生。他們時刻保持生命運動的狀態,生命的源流才不會被堵塞,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之泉長流!
作息規律,心懷坦蕩,生命不息,工作不止,這基本上就是科學家長壽的生命密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