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牛仔、德州風……星艦、超重鷹、馬斯克、未來風……
期待已久的SpaceX德州星艦第一秀,今天以極簡風格快閃亮相,全程僅僅45分鐘。馬斯克像以往那樣,一人擔綱,一枝獨秀。NO主持,NO揭幕,NO擺拍,NO問答(原定5分鐘Q&A取消了)……
沒有喬幫主神一樣的場控力,也沒有傳說中的現實扭曲力場,甚至時不時連帶結巴,但這都沒影響到馬斯克要傳達的一連串乾貨——硬核最重要!真實才重要!
SpaceX Starship update media
星艦升級媒體發布會
時間:美國中部時間9月28日晚22:15~23:00,北京時間9月29日9:15~10:00
地點:美國德克薩斯州最南端海灘博卡奇卡SpaceX基地
主角:SpaceX創始人、CEO兼首席設計師馬斯克
主題:公布星艦+超重鷹最新設計圖景
參會:受邀媒體代表百餘人
為何選在這天舉行發布會?
馬斯克表面上給出的答案:為了紀念SpaceX首次發射入軌。但更深意義在於:因為今天是SpaceX起死回生紀念日——要知道11年前的今天,SpaceX不是史詩般成功,就得是史詩般失敗!
也就是最後一搏,如果發射失敗,就跟所有短命公司一樣,一切都會煙消雲散,歷史不會發善心記下,一家名叫SpaceX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結果一箭成名:美國時間2008年9月28日,人類史上第一枚私營火箭公司研製的液體燃料火箭(獵鷹1號)破天荒進入地球軌道。
馬斯克最清楚,沒有11年前獵鷹1號的成功發射,就不可能有今天SpaceX的榮耀滿身。追憶榮耀背後的困難與失敗,其實是最好的紀念。
作為SpaceX第一代火箭,獵鷹1號從2006年至2009年,一共發射過5次,3次失敗,2次成功。發射場遠離美國本土,選在美國軍方長期控制的馬紹爾群島的誇賈林環礁島飛彈發射試驗場。
2006年3月24日22:30,獵鷹1號首次發射。
升空25秒後,一個燃油管路洩漏,發動機起火,火箭墜毀在一裡外的礁石上。
發動機設計師穆勒悲苦地說:火箭可以有上千種失敗原因,但頭號原因就是發動機故障。馬斯克遞給穆勒一杯香檳,跟他碰杯:「不要驚慌。關鍵是要找出到底什麼地方出了錯。」
不要驚慌,如今成為刻在特斯拉天體的座右銘。
幾個月後,工程師查出原因,一枚腐蝕的螺母,導致燃料洩漏,發動機燃油起火。這次失敗,只是個開始。
2007年3月21日01:10,獵鷹1號再次發射。
一二級火箭分離,整流罩展開拋棄,二級火箭飛到290公裡高度,早已進入了太空,看起來一切順利……但轉瞬即逝,火箭突然失聯了,沒能到達680公裡高度的預定軌道。
事後查明原因,因為火箭自旋穩定問題,導致傳感器提前90秒關閉了發動機。
發射現場,記者問到馬斯克第二次失敗是什麼心情時,當時已是一對雙胞胎父親的他,淡淡地回答:「我已經做好了連續3次失敗的準備。如果需要的話,我會賣掉房子,大不了老婆不給我好臉色看……」
不幸被他言中了。
2008年8月3日03:34,獵鷹1號第三次發射。
僅僅兩分鐘後,火箭出現異常聲音,箭體震顫,結果再次失聯。350名員工從最開始沸騰一下子墜入深淵。
要知道,跟前兩次試射不同,這次可是搭載著兩大金主的信任(美國國防部、美國宇航局的3顆衛星),以及208名死者的遺願(骨灰撒向太空),結果希望與幸運都一股腦兒地灰飛煙滅了。
已經40多小時沒有合眼的馬斯克,眼神依舊炯亮堅定。面對在場350名員工平靜說道:「我們體驗到了火箭到達地球軌道的艱難,這就是火箭科學。現在我想給大家最重要的信息,SpaceX不會是緩慢向前的節奏。SpaceX必將成功發射,實現可靠的太空運輸。」
他知道應該強調什麼,用平和語氣宣布公司將繼續進行第4次發射,籌備第5次發射。請大家不用操心錢的問題。
儘管人人心裡都清楚,此時他投進了的1億美元,都已經燒光了。
要麼史詩般成功,要麼史詩般失敗
短短56天後,一切都鎖定在第4次發射。要麼是史詩般的失敗,要麼是史詩般的成功。沒有中間地帶。
因為SpaceX正想全力爭取NASA一份超級訂單,高達16億美元的商業發射合同。但前提是發射成功。成敗在此一舉!
2008年9月28日23:15,獵鷹1號第4次發射升空,一條火龍照亮黑夜。奇蹟出現了,火箭沒有爆炸,成功進入既定軌道。
在場多數員工都流下了淚水,包括馬斯克,還包括守在CNN看直播的電視觀眾。
SpaceX成為全世界首個成功發射運載火箭進入地球軌道的私營企業。
這不僅僅是一家火箭公司的成功,也是人類航天史上的一次成功。SpaceX做到了只有9個國家和一個國際機構(歐空局)才能做到的事情。
不到一年後,獵鷹1號第5次發射,續寫了成功,部署首顆也是唯一一顆商業衛星。(至今這顆馬來西亞通訊衛星依然在軌運行)
SpaceX從獵鷹1號轉向獵鷹9號,創造更多更強的發射紀錄——
2008年,成功發射入軌全球第一款私營公司研製的液體燃料火箭——獵鷹1號。
2010年,成功發射全世界第一艘私營公司研製的宇宙飛船——貨運龍飛船。
2012年,全球第一艘私營公司研製的宇宙飛船(龍飛船),自動對接國際空間站。
2013年,成為全世界第一家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的私營公司。
2015年,全世界首次實現可回收式運載火箭軟著陸。
2016年,全世界首次實現可回收式運載火箭海上平臺軟著陸。
2017年,全球首創二手火箭發射、回收。
2017年,全球首次實現二手宇宙飛船往返太空。
2018年,全球現役最強大火箭FH重鷹火箭首飛。
2019年截至目前,SpaceX共計發射74次獵鷹9號、3次重鷹火箭;一級火箭總計嘗試52次回收,成功44次,成功率84.62%;22枚火箭實現復飛,4枚火箭實現第三飛。
2019年,多次試飛第一代星艦星蟲,發布第二代星艦,即將進入亞軌道首飛階段……
瀏覽過SpaceX極簡史,來看看這次發布會馬斯克透露的最新最乾貨——
第一艘原型星艦什麼樣?
實物為證,聳立在現場發布會的第一艘全尺寸原型星艦Mark1就是最好的答案。
根據馬斯克前前後後和發布會現場披露的信息歸結如下:
星艦高度:50米
飛船直徑:9米
最大升級:
後部驅動鰭變成兩個,驅動鰭與著陸架徹底分開(改動理由:更靈活更有效地再入、著陸飛行控制);
著陸架變成6個展開式,不再是三個巨大而厚重的固定式(改動理由:變得更輕,減重更適應星艦垂直著陸在月球、火星表面等未被人工修整過的原始表面)。
裝配發動機:首次試飛裝配3臺猛禽
淨重:200噸
最大質量:1400噸
LEO運力:150噸
返回運力:50噸
增壓空間:超過1000立方米
最大搭乘:100人
星艦正樣飛船裝配6臺猛禽:3臺海平面發動機、3臺真空發動機
Mk1啥時首飛?
在此之前馬斯克曾表示,最早將在今年10月首次試飛第一艘全尺寸原型星艦Mark1,發射地點就在德州基地,星蟲曾經用過的發射場。飛行高度大約20公裡。
但在這次發布會上,他透露的發射時間變得更有彈性:大約一兩個月。畢竟,最終要看美國聯邦航空局的批准進度。
Mk2啥時首飛?
今年第二季度起,為了加速星艦開發進度條,SpaceX採取兩地雙線打造、內部競合模式,德州佛州同時建造全尺寸原型星艦,德州博卡奇卡基地建造Mk1,佛州可可基地建造Mk2。Mk1稍快一步,因此馬斯克選擇星艦發布會,選址在德州博卡奇卡。
這次發布會,馬斯克沒有具體說明Mk2何時首飛以及飛行高度,估計最快今年底。
發射地點就在大名鼎鼎的黃金髮射位:佛州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目前正在升級改造,以適於未來星艦的高頻發射模式。根據SpaceX向佛州環保局提供一份環境報告顯示,SpaceX計劃未來每年發射星艦約為24次。平均每月2次。
正在建造Mk3?
是的。馬斯克表示,佛州可可基地除了建造Mk2以外,正在著手準備,下月開始建造Mk3。大約6個月後,與超重鷹火箭搭配發射入軌。
馬斯克原話:「這聽起來可能有點瘋狂,但我們想在6個月左右發射入軌。」
超重鷹開始打造了嗎?
很顯然,馬斯克的設計思路:先研製星艦飛船,再開發超重鷹火箭。儘管兩者黃金組合,缺一不可。不過在此之前,95%都在談論星艦,只有5%談及超重鷹。
這次發布會馬斯克專門提到超重鷹——
箭高:68米
直徑:9米
裝配猛禽發動機:37臺(比BFR31臺多配備6臺)其中7臺可擺動,其餘固定。
推進劑容量:3300噸
著陸架:6個固定式(獵鷹9號伸縮式)
柵格翼:超大菱狀
推力重量比:1.5:1(土星五號1.1:1)
最大推力:7500噸(土星五號3400噸兩倍多)
超重鷹火箭+星艦飛船總高度:118米(比111米的土星五號略高)
進度:正在佛州可可基地建造(悄然開工了?)
猛禽發動機量產情況
SpaceX現已下線12臺猛禽發動機。
目前產能:每7~10天生產一臺。2020年第一季度產能目標:每天生產一臺。
馬斯克坦言,猛禽發動機產能所限仍是目前SpaceX研發、量產星艦、超重鷹的最大瓶頸。
看得出,馬斯克仍處在狂人模式,似乎「隨時準備打碎一切」的樣子。信奉改變世界的人,最清楚「要想顛覆傳統,就得徹底顛覆」。
馬斯克篤信福特的那句話:飛機起飛時是頂風,而不是順風。
作為馬斯克和SpaceX的超級粉,我們篤信——我若成功,必定帶你一起輝煌。你若失敗,也會陪你一起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