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德州吹風:大約6個月後,超重鷹+星艦入軌首飛

2021-01-20 騰訊網

太空、牛仔、德州風……星艦、超重鷹、馬斯克、未來風……

期待已久的SpaceX德州星艦第一秀,今天以極簡風格快閃亮相,全程僅僅45分鐘。馬斯克像以往那樣,一人擔綱,一枝獨秀。NO主持,NO揭幕,NO擺拍,NO問答(原定5分鐘Q&A取消了)……

沒有喬幫主神一樣的場控力,也沒有傳說中的現實扭曲力場,甚至時不時連帶結巴,但這都沒影響到馬斯克要傳達的一連串乾貨——硬核最重要!真實才重要!

SpaceX Starship update media

星艦升級媒體發布會

時間:美國中部時間9月28日晚22:15~23:00,北京時間9月29日9:15~10:00

地點:美國德克薩斯州最南端海灘博卡奇卡SpaceX基地

主角:SpaceX創始人、CEO兼首席設計師馬斯克

主題:公布星艦+超重鷹最新設計圖景

參會:受邀媒體代表百餘人

為何選在這天舉行發布會?

馬斯克表面上給出的答案:為了紀念SpaceX首次發射入軌。但更深意義在於:因為今天是SpaceX起死回生紀念日——要知道11年前的今天,SpaceX不是史詩般成功,就得是史詩般失敗!

也就是最後一搏,如果發射失敗,就跟所有短命公司一樣,一切都會煙消雲散,歷史不會發善心記下,一家名叫SpaceX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結果一箭成名:美國時間2008年9月28日,人類史上第一枚私營火箭公司研製的液體燃料火箭(獵鷹1號)破天荒進入地球軌道。

馬斯克最清楚,沒有11年前獵鷹1號的成功發射,就不可能有今天SpaceX的榮耀滿身。追憶榮耀背後的困難與失敗,其實是最好的紀念。

作為SpaceX第一代火箭,獵鷹1號從2006年至2009年,一共發射過5次,3次失敗,2次成功。發射場遠離美國本土,選在美國軍方長期控制的馬紹爾群島的誇賈林環礁島飛彈發射試驗場。

2006年3月24日22:30,獵鷹1號首次發射。

升空25秒後,一個燃油管路洩漏,發動機起火,火箭墜毀在一裡外的礁石上。

發動機設計師穆勒悲苦地說:火箭可以有上千種失敗原因,但頭號原因就是發動機故障。馬斯克遞給穆勒一杯香檳,跟他碰杯:「不要驚慌。關鍵是要找出到底什麼地方出了錯。」

不要驚慌,如今成為刻在特斯拉天體的座右銘。

幾個月後,工程師查出原因,一枚腐蝕的螺母,導致燃料洩漏,發動機燃油起火。這次失敗,只是個開始。

2007年3月21日01:10,獵鷹1號再次發射

一二級火箭分離,整流罩展開拋棄,二級火箭飛到290公裡高度,早已進入了太空,看起來一切順利……但轉瞬即逝,火箭突然失聯了,沒能到達680公裡高度的預定軌道。

事後查明原因,因為火箭自旋穩定問題,導致傳感器提前90秒關閉了發動機。

發射現場,記者問到馬斯克第二次失敗是什麼心情時,當時已是一對雙胞胎父親的他,淡淡地回答:「我已經做好了連續3次失敗的準備。如果需要的話,我會賣掉房子,大不了老婆不給我好臉色看……」

不幸被他言中了。

2008年8月3日03:34,獵鷹1號第三次發射

僅僅兩分鐘後,火箭出現異常聲音,箭體震顫,結果再次失聯。350名員工從最開始沸騰一下子墜入深淵。

要知道,跟前兩次試射不同,這次可是搭載著兩大金主的信任(美國國防部、美國宇航局的3顆衛星),以及208名死者的遺願(骨灰撒向太空),結果希望與幸運都一股腦兒地灰飛煙滅了。

已經40多小時沒有合眼的馬斯克,眼神依舊炯亮堅定。面對在場350名員工平靜說道:「我們體驗到了火箭到達地球軌道的艱難,這就是火箭科學。現在我想給大家最重要的信息,SpaceX不會是緩慢向前的節奏。SpaceX必將成功發射,實現可靠的太空運輸。」

他知道應該強調什麼,用平和語氣宣布公司將繼續進行第4次發射,籌備第5次發射。請大家不用操心錢的問題。

儘管人人心裡都清楚,此時他投進了的1億美元,都已經燒光了。

要麼史詩般成功,要麼史詩般失敗

短短56天後,一切都鎖定在第4次發射。要麼是史詩般的失敗,要麼是史詩般的成功。沒有中間地帶。

因為SpaceX正想全力爭取NASA一份超級訂單,高達16億美元的商業發射合同。但前提是發射成功。成敗在此一舉!

2008年9月28日23:15,獵鷹1號第4次發射升空,一條火龍照亮黑夜。奇蹟出現了,火箭沒有爆炸,成功進入既定軌道。

在場多數員工都流下了淚水,包括馬斯克,還包括守在CNN看直播的電視觀眾。

SpaceX成為全世界首個成功發射運載火箭進入地球軌道的私營企業。

這不僅僅是一家火箭公司的成功,也是人類航天史上的一次成功。SpaceX做到了只有9個國家和一個國際機構(歐空局)才能做到的事情。

不到一年後,獵鷹1號第5次發射,續寫了成功,部署首顆也是唯一一顆商業衛星。(至今這顆馬來西亞通訊衛星依然在軌運行)

SpaceX從獵鷹1號轉向獵鷹9號,創造更多更強的發射紀錄——

2008年,成功發射入軌全球第一款私營公司研製的液體燃料火箭——獵鷹1號。

2010年,成功發射全世界第一艘私營公司研製的宇宙飛船——貨運龍飛船。

2012年,全球第一艘私營公司研製的宇宙飛船(龍飛船),自動對接國際空間站。

2013年,成為全世界第一家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的私營公司。

2015年,全世界首次實現可回收式運載火箭軟著陸。

2016年,全世界首次實現可回收式運載火箭海上平臺軟著陸。

2017年,全球首創二手火箭發射、回收。

2017年,全球首次實現二手宇宙飛船往返太空。

2018年,全球現役最強大火箭FH重鷹火箭首飛。

2019年截至目前,SpaceX共計發射74次獵鷹9號、3次重鷹火箭;一級火箭總計嘗試52次回收,成功44次,成功率84.62%;22枚火箭實現復飛,4枚火箭實現第三飛。

2019年,多次試飛第一代星艦星蟲,發布第二代星艦,即將進入亞軌道首飛階段……

瀏覽過SpaceX極簡史,來看看這次發布會馬斯克透露的最新最乾貨——

第一艘原型星艦什麼樣?

實物為證,聳立在現場發布會的第一艘全尺寸原型星艦Mark1就是最好的答案。

根據馬斯克前前後後和發布會現場披露的信息歸結如下:

星艦高度:50米

飛船直徑:9米

最大升級:

後部驅動鰭變成兩個,驅動鰭與著陸架徹底分開(改動理由:更靈活更有效地再入、著陸飛行控制);

著陸架變成6個展開式,不再是三個巨大而厚重的固定式(改動理由:變得更輕,減重更適應星艦垂直著陸在月球、火星表面等未被人工修整過的原始表面)。

裝配發動機:首次試飛裝配3臺猛禽

淨重:200噸

最大質量:1400噸

LEO運力:150噸

返回運力:50噸

增壓空間:超過1000立方米

最大搭乘:100人

星艦正樣飛船裝配6臺猛禽:3臺海平面發動機、3臺真空發動機

Mk1啥時首飛?

在此之前馬斯克曾表示,最早將在今年10月首次試飛第一艘全尺寸原型星艦Mark1,發射地點就在德州基地,星蟲曾經用過的發射場。飛行高度大約20公裡。

但在這次發布會上,他透露的發射時間變得更有彈性:大約一兩個月。畢竟,最終要看美國聯邦航空局的批准進度。

Mk2啥時首飛?

今年第二季度起,為了加速星艦開發進度條,SpaceX採取兩地雙線打造、內部競合模式,德州佛州同時建造全尺寸原型星艦,德州博卡奇卡基地建造Mk1,佛州可可基地建造Mk2。Mk1稍快一步,因此馬斯克選擇星艦發布會,選址在德州博卡奇卡。

這次發布會,馬斯克沒有具體說明Mk2何時首飛以及飛行高度,估計最快今年底。

發射地點就在大名鼎鼎的黃金髮射位:佛州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目前正在升級改造,以適於未來星艦的高頻發射模式。根據SpaceX向佛州環保局提供一份環境報告顯示,SpaceX計劃未來每年發射星艦約為24次。平均每月2次。

正在建造Mk3?

是的。馬斯克表示,佛州可可基地除了建造Mk2以外,正在著手準備,下月開始建造Mk3。大約6個月後,與超重鷹火箭搭配發射入軌。

馬斯克原話:「這聽起來可能有點瘋狂,但我們想在6個月左右發射入軌。

超重鷹開始打造了嗎?

很顯然,馬斯克的設計思路:先研製星艦飛船,再開發超重鷹火箭。儘管兩者黃金組合,缺一不可。不過在此之前,95%都在談論星艦,只有5%談及超重鷹。

這次發布會馬斯克專門提到超重鷹——

箭高:68米

直徑:9米

裝配猛禽發動機:37臺(比BFR31臺多配備6臺)其中7臺可擺動,其餘固定。

推進劑容量:3300噸

著陸架:6個固定式(獵鷹9號伸縮式)

柵格翼:超大菱狀

推力重量比:1.5:1(土星五號1.1:1)

最大推力:7500噸(土星五號3400噸兩倍多)

超重鷹火箭+星艦飛船總高度:118米(比111米的土星五號略高)

進度:正在佛州可可基地建造(悄然開工了?)

猛禽發動機量產情況

SpaceX現已下線12臺猛禽發動機。

目前產能:每7~10天生產一臺。2020年第一季度產能目標:每天生產一臺。

馬斯克坦言,猛禽發動機產能所限仍是目前SpaceX研發、量產星艦、超重鷹的最大瓶頸。

看得出,馬斯克仍處在狂人模式,似乎「隨時準備打碎一切」的樣子。信奉改變世界的人,最清楚「要想顛覆傳統,就得徹底顛覆」。

馬斯克篤信福特的那句話:飛機起飛時是頂風,而不是順風

作為馬斯克和SpaceX的超級粉,我們篤信——我若成功,必定帶你一起輝煌。你若失敗,也會陪你一起瘋狂。

相關焦點

  • 馬斯克承諾:直播SN8星艦高空首飛
    如果順利過關,大約經過一周準備期,就將進行前所未見的首次高空測試飛行。不過,很可能避開載人龍飛船商業首飛Crew-1發射日(11月14日)前後幾天。 大約距地面250~500米,星艦重新點燃一臺、兩臺,甚至三臺猛禽發動機,同時自動調整自帶液氮氣體推進器的前翼和後翼,有效旋轉90度,讓船身姿態從水平姿態調整為垂直地面。 接下來就像獵鷹回收火箭全自動自主操控那樣,及時展開新式著陸器,最終安全垂直降落在新完工的混凝土著陸區,觸地得分——實現一次史無前例的航空飛行。
  • 傳說中的星艦即將全身亮相,馬斯克開玩笑:51區的51區
    9月17日,他發布了兩張星艦最新硬照。貌似慰勞一下遍布全球的SpaceX粉絲軍團——下一代飛船Starship星艦真的不是夢,距離首飛不遠了。 每個鋼環高1.8米,直徑9米,星艦建成後超過55米。 馬斯克配文:51區的51區。(盡人皆知,51區是傳說中的美軍絕密禁區,總跟UFO、外星飛船扯上關係)同樣是玩笑話,一貫的馬一龍調皮風格。不過一定程度上說,SpaceX正在打造的下一代飛船:Starship星艦+Super Heavy超重鷹火箭,的的確確自帶科幻風。
  • 第四艘星艦開造,SpaceX開外掛,高密度建造下一代飛船
    從今年第二季度起,SpaceX採取兩地雙線打造A/B模式(軟體開發常見的內部競合模式,通過不同團隊採用不同方法來實現同一目標),德州佛州同時建造全尺寸原型星艦,德州博卡奇卡基地建造Mark1、Mark3,佛州可可基地建造Mark2、Mark4。 看得出來,這種競合模式的確有效。6個月已經基本建成兩艘,另外兩艘已經開造。
  • SpaceX下周優先級任務:載人龍商業首飛、星艦首飛前熱身
    隨著延期一個月的GPS任務順利部署,SpaceX瞄準下一個優先級任務:載人龍飛船商業首飛Crew-1。之前曾多次推遲發射日期:8月30日、10月23日、10月31日。萬事開頭難,畢竟這是商業第一飛。②這次任務是SpaceX商業載人航天正式第一飛。去年3月發射DM-1任務、今年5月發射DM-2任務,分別屬於無人、載人兩次試飛。由此次任務開始,載人龍飛船將定期發射、造訪國際空間站,每次任務期長達6個月,現階段每次搭載4名太空人。
  • 馬斯克大消息:傳說中的超重鷹火箭本周開造
    在此之前的馬斯克,95%都在談論星艦,只有5%談及超重鷹。,後造超重鷹?眼下SN5、SN6、SN7.1、SN8,作為第三代原型星艦正在接二連三地橫空出世,躍躍欲試,層層遞進,逐步拉高成熟度,正在奔向SN20(馬斯克口中的1.0版)的高速路上……SpaceX看起來已經有底氣、精力、資源,可以同時雙線開發原型星艦+原型超重鷹,的的確確是個重大利好!為全人類早日兌現火星航班的偉大承諾,再度提速。
  • SpaceX星艦飛船又炸了,馬斯克迷惑表態:成功了!火星等我
    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1點45分左右,SpaceX在得州Boca Chica發射場點火升空,開始試飛實驗。兩分鐘後,火箭安裝的3臺「猛禽」發動機中有1臺停止工作。但火箭繼續向8英裡(約12.5公裡)的高度爬升。
  • SpaceX星艦飛船又炸了,馬斯克迷惑表態:成功了!火星等我
    相比之下,2018年獵鷹首飛之際,他給出了50%成功率。在SN8之前,一共有6艘原型星艦在測試中「壯烈」:2019年11月20日第一艘Mark1;2020年2月28日第二艘SN1;2020年4月2日第三艘SN3;2020年5月29日第四艘SN4;2020年6月23日第五艘SN7;2020年9月23日第六艘SN7.1。
  • 瘋狂馬斯克:星艦飛船明年就能發射入軌!
    11年前的這一天,SpaceX的獵鷹1號第4次發射終於首次成功入軌,不僅標誌著私營商業公司越過了航天發射的門檻,也讓瀕臨破產的SpaceX起死回生;11年後的這一天,馬斯克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小村博卡奇卡召開發布會,背後的星艦原型機讓他的太空殖民計劃無比接近現實。
  • 仰望蓄勢待發的全尺寸版星艦,推動馬斯克前進的,是執著的夢想
    ,接下來的入軌測試就是和超重型獵鷹組合,完成最終的完全版星艦合體,由一級的超重型獵鷹火箭將二級星艦送入太空。最終完全狀態版的星艦高度接近120米,直徑9米,一級安裝28個最新的猛禽發動機,推力超過7000噸,是有史以來推力最大的火箭,超過土星5號一倍多。
  • 星艦先鋒SN8成功挑戰猛禽三重奏,瞄準下周首飛
    ▲美中時間11月24日17:23(北京時間25日7:23),星艦第一先鋒SN8在博卡奇卡發射場測試臺,執行第4次靜態點火測試,這也是SN8完整合體後首次成功啟動三臺猛禽靜態點火。 儘管只有短短幾秒鐘,卻產生了6000千牛(約611噸)推力。無疑這是歷史性小突破,為下一步15公裡高空首飛成功預熱。
  • spacex星艦再次試飛成功!有人稱星艦成功後已無需其他火箭
    米跳躍飛行,相比8月5日的SN5飛行,SN6又有了新的突破,由於優化了著陸腿,星艦落地更穩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星艦就進行了2次飛行,而且接下來SN5又將準備再次起飛,這種頻率是相當可怕的。一旦20公裡的飛行實現了,入軌就不是那麼遙遠了,對星艦能否成功的質疑起碼減少一半!
  • 中金公司:中國商業火箭快速發展 頭部公司引領入軌競賽
    通過研究波音、洛克希德馬丁、泰雷茲阿萊尼亞、歐洲宇航防務集團阿斯特裡姆公司等大型衛星製造商可知,傳統大型商業通信衛星的設計、製造、發射周期理論上為26~32個月[1],其中,衛星的論證階段大約需要8~10個月,時間佔比30%;研製生產測試需要16~20個月,整個周期佔比62%,交付與發射時間大約需要2個月。
  • 中國民營火箭首成功入軌 雙曲線一號火箭首飛成功
    中新網北京7月25日電 (郭超凱) 北京時間2019年7月25日13時0分,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遙一(下稱「SQX-1 Y1」)長安歐尚號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按飛行時序將多顆衛星及有效載荷精確送入預定300公裡圓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成功入軌零的突破。
  •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星艦SN8的亞軌道飛行有哪些看點?
    被粉絲捧得很高的spacex星艦,其首個全尺寸原型機SN8即將進行15公裡亞軌道飛行。咱不糾結這個15公裡算不算亞軌道,就看看15公裡飛行到底有什麼看點?2、空中測試,該項測試包括2個階段,分別是:1)低空測試:主要是指150米低空跳躍,之所以稱為跳躍,是因為星艦原型機點火起飛是直上直下,並沒有改變星艦的飛行姿態。該項測試主要可以測試飛行控制、受力情況、發動機性能、著陸系統等。
  •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星艦SN8的15公裡飛行有哪些看點?
    被粉絲捧得很高的spacex星艦,其首個全尺寸原型機SN8即將進行15公裡亞軌道飛行。咱不糾結這個15公裡算不算亞軌道,就看看15公裡飛行到底有什麼看點?2、空中測試,該項測試包括2個階段,分別是:1)低空測試:主要是指150米低空跳躍,之所以稱為跳躍,是因為星艦原型機點火起飛是直上直下,並沒有改變星艦的飛行姿態。該項測試主要可以測試飛行控制、受力情況、發動機性能、著陸系統等。
  •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星艦SN8的15公裡亞軌道飛行有哪些看點?
    被粉絲捧得很高的spacex星艦,其首個全尺寸原型機SN8即將進行15公裡亞軌道飛行。咱不糾結這個15公裡算不算亞軌道,就看看15公裡飛行到底有什麼看點?
  • 下個節點星艦SN-8兩萬米亞軌道試飛!
    就在昨日SpaceX的星艦SN-7.1試驗爆炸之後,公司連夜趕工打造了星艦SN-8,以期拯救特斯拉狂跌不止的股價。SN7.1壓力試驗以一聲巨響告終後,星艦SN-8以安裝了兩個可動機翼的形式曝光了,配套的頭錐也已經準備妥當 。加壓和靜態點火測試後,頭錐和下部將進行組合,然後將會擇機進行萬眾期待的兩萬米亞軌道試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