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子翻倍飆升的三大國產期刊,正在大步邁向一區top的路上,讓國外研究人員側目

2020-10-15 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

1.1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該期刊是由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與1985年創辦,旨在加強國際交流,擴大學術影響力,為經濟建設服務,簡稱JMST。期刊主要報告中國在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成就, 適當的出版一些外國的工作,出版內容包括原創性論文,綜述文章,簡報。研究注重工作新穎性,覆蓋廣泛的材料科學和技術,包括: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複合材料。現任主編為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著名的材料科學家Lawrence Murr以及金屬所原所長楊銳教授。

該期刊近三年的發展勢頭迅猛,筆者在16年讀研究生的時候,其為中科院分區的三區期刊,而經過三年的時間,影響因子水漲船高,國際影響力也逐步擴大。目前為止,國內很多研究人員都以將論文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上為榮。以前被很多科研人員不看好的期刊,已經逐漸成為高攀不起的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期刊。如今該期刊的影響因子已經高達6.155,成功入列中科院和JCR分區的一區,如圖1所示,僅次於金屬領域頂刊Acta Mater。該期刊影響力的飆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材料科學的進步以及綜合國力的日益強盛。

圖1 JMST期影響因子和JCR分區截圖

1.2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簡稱JMA,由重慶大學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鎂合金分會創刊於2013年,是全球第一本專注於鎂及鎂合金的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全球範圍內鎂及鎂合金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相關綜述,包括整個鎂及鎂合金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涵蓋鎂、鎂合金及相關產品所有領域。JMA於2018年被SCIE收錄,詳細收錄從2016年第一期開始。期刊目前已被SCIE,Scopus,DOAJ和CA等一系列國際重要資料庫收錄。2018年獲得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項目的支持。

JMA由重慶大學潘復生院士任主編,彭曉東教授任常務副主編,編委由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俄羅斯等全球10餘個國家的鎂合金領域知名專家構成。編輯部成員包括楊豔、宋江鳳等從海外留學回國的年輕博士。在2018年時,該期刊影響因子為4.523,短短兩年時間,已經飆升到7.115,位於中科院和JCR分區一區。

圖2 JMA期刊期影響因子和JCR分區截圖

1.3 Science china-materials

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主辦的SCIENCE CHINA Materials (《中國科學:材料》,英文月刊,簡稱SCMs。SCMs於2014年12月正式創刊,由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擔任主編、《中國科學》雜誌社出版,是《中國科學》系列期刊之一,與Springer出版集團合作面向海外發行。於2016年底入選中國科協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登峰行動計劃」。其辦刊宗旨為:刊載材料科學及相關領域原創學術論文及評述性文章,反映國內外材料科學重要進展、科研動態和最新研究成果,加強國際學術交流,促進材料科學發展,提升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已經正式被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旗下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等資料庫收錄。SCMs的編委會由國內外活躍在材料科學領域的92位中青年科學家組成。刊物設有評述、論文、快報、觀點等欄目,主要報導特種金屬功能/結構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先進有機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材料表面與界面、材料檢測與分析技術等材料科學研究領域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方面具有創新性、高水平和重要科學意義的最新研究進展。

近年來,我國的材料科學發展迅猛,但欠缺高水平的材料類英文期刊。目前,SCMs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導向性和前瞻性,具有一定國際學術影響力的綜合性材料類期刊。其進步不可謂不大。

圖3 SCMs期刊影響因子和JCR分區截圖

2. 三大期刊近期亮點論文介紹

經過我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JMST,JMA以及SCMs三大期刊已經在國際上具有相當的學術能力,在中科院分區中都成功擠入一區行列,影響因子也水漲船高,大有問鼎一區top期刊的趨勢。如果說以前這些期刊收錄文章質量一般的話,現在能在這三個期刊上投中研究成果,那是相當值得慶賀的了。近兩年,發表在這三個期刊的好文章比比皆是,今天筆者就挑最近的亮點文章來解讀,讓大感受一下,你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問鼎這三大期刊。

2.1 JMST期刊最近亮點文章

1)大連理工大學張偉教授團隊: α-Fe納米晶粒分散型Fe基非晶合金的微結構、結晶化機制及磁性能研究

A 專家評審意見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form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and soft magnetic of Fe-based amorphous precursors with pre-existing α-Fe nanoparticles and high-Cu-content Fe-Si-B-Cu-Nb nanocrystalline alloys. The research provides significant guidance for improving Bs, μ and reducing Hc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soft magnetic alloys.

這篇文章研究了高Cu量Fe-Si-B-Cu-Nb系納米晶合金的含既存α-Fe納米晶粒的非晶前驅體的形成、晶化行為及其軟磁性能。該研究為提高納米晶合金的飽和磁感應強度和磁導率、降低矯頑力,發展新型軟磁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The article contains new, interesting and usefu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Cu and Nb contents on the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based nanocrystalline alloys with high saturation flux density.

這篇文章報導了Cu和Nb含量對高飽和磁感應強度的鐵基納米晶合金的結構演化和磁性能的影響,內容新穎,結果有實用價值。

B 文章速覽

本工作研究了高Cu量Fe81.3Si4B13Cu1.7(Cu1.7)合金急冷帶材的微結構、結晶化行為和軟磁性能,發現其非晶基體中存在高數密度Cu團簇和α-Fe納米晶粒(PN-α-Fe),且PN-α-Fe是以毗鄰和包圍Cu團簇的兩種形態形成,並澄清了PN-α-Fe的形成機理;進而調查了Nb添加量對該合金急冷帶材熱處理前後的結構和磁性能的影響,從PN-α-Fe間競爭生長效應和Nb元素抑制原子擴散作用的角度闡述了含PN-α-Fe的非晶合金的納米晶化機制。

2)馬氏體超高強鋼強韌性的組織機制與提升路徑

本文研究了1900 MPa級超高強馬氏體不鏽鋼的強度與韌性的組織控制單元,得出馬氏體鋼的屈服強度與高角晶界所定義尺寸之間的關係符合經典Hall-Petch公式,而韌性則由大角和小角晶界上分布的殘餘奧氏體所決定,其分布頻密度和力學穩定性與馬氏體鋼的韌性息息相關。本文研究了1900 MPa級超高強馬氏體不鏽鋼的強度與韌性的組織控制單元,得出馬氏體鋼的屈服強度與高角晶界所定義尺寸之間的關係符合經典Hall-Petch公式,而韌性則由大角和小角晶界上分布的殘餘奧氏體所決定,其分布頻密度和力學穩定性與馬氏體鋼的韌性息息相關。

2.2 JMA期刊亮點文章

該文作者發現少量稀土釔元素加入鎂合金中,能夠大幅度提高鎂合金的加工硬化和塑性。一般來說,鎂為HCP結構,在拉伸變形過程中,主要以基面<a>位錯協調變形;而鎂釔合金內除了激活<a>位錯,還利用TEM觀察到大量的非基面<c>位錯和Ⅰ1層錯,他們的出現可以更好地協調鎂釔合金的塑性變形(如圖4)。此外,基於TEM的表徵結果,該文章還深入的闡述了堆垛層錯的結構與形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對理解鎂合金的塑性變形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開發高強高韌鎂合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圖4 純鎂及鎂釔合金變形後的位錯組態

2.3 SCMs期刊亮點文章

該文主要貢獻是高熵合金相結構新發現。在金屬材料的研究中,如果發現一種新相,那麼恭喜你,你可以基本穩定Nature、 Science或者他們的子刊。但是北京科技大學何戰兵教授卻將這一重大成果發表在國有期刊。高成果綜合了多家研究機構的心血,在Al20Si20Mn20Fe20Ga20甩帶樣品中成功製備出近等原子比高熵十次準晶,填補了高熵合金相結構家族中無十次準晶相的空白。該研究提出的高熵準晶的設計理念也為設計新型高熵準晶提供了新思路。

圖5

(a)Al20Si20Mn20Fe20Ga20甩帶樣品橫截面SEM圖;

(b),(c)分別沿準晶顆粒十次軸及二次軸方向的TEM明場像;

(d),(g)分別沿輥面(圖(a)中B側)及自由面(圖(a)中A側)十次準晶沿十次軸方向的選區電子衍射圖;

(e)沿十次準晶二次軸方向的選區電子衍射圖;

(f)與圖(e)呈18°的另一個二次軸方向的選區電子衍射圖;

(h)Al20Si20Mn20Fe20Ga20甩帶樣品的XRD。


來源:材料人

相關焦點

  • 中科院1區topSCI期刊,發文量大,影響因子穩定上升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ISSN:1385-8947)是化學-工程領域的SCI收錄TOP級期刊,由瑞典創刊於1996年,著名出版商ELSEVIER出版,發表原創和新穎的基礎研究,旨在提供一個國際論壇,以介紹原始基礎研究,解釋性評論以及對化學工程新發展的討論,由多位教授聯合主編,其中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的King-Lun
  • 一本植物學,農學領域的期刊,影響因子逐年上升的一區國產期刊
    今天我們就來按照我們最新升級的推文形式來給大家介紹一本植物學,農學領域的期刊。首先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每本期刊的寫作內容:1. 期刊介紹2. 「專家」評論3. 發文量,發文國家單位以及國人佔比4. 自引率5. 往年以及實時的影響因子和分區6. 審稿發表周期7.
  • 以期刊影響因子考核科研人員誤人子弟
    然而,很多研究人員和研究評估小組繼續將這種錯誤的指標與研究質量等同起來,並以此作為研究人員獲得資金資助、僱傭和晉升的決策手段。為了強烈地支持拋棄這種誤人子弟的習慣,7份代表性的期刊和2家獨立的科研機構團結在一起,共同發聲反對利用期刊水平指標衡量個人的科學價值。
  • 國產期刊JIPB影響因子連續六年穩居Q1區
    2018年6月26日晚,科睿唯安 SCI 期刊引證報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 JCR) 正式發布!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JIPB) (http://www.jipb.net/) 的最新五年影響因子為3.499,連續6年穩居Q1區,在SCI收錄的全球222種植物科學期刊中排名第36位。最新的兩年影響因子為3.129,總被引3660次。
  • 最新SCI影響因子出爐!5分以上期刊超千本,國產期刊影響因子大漲!(附完整版表格)
    6月29日,2019年度SCI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出爐。排名第一的仍然是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影響因子達到292.278。Bone Research居然又回來了!STTT果然大漲近3倍。2019年度5分以上期刊共有1017本(2018年度為1006本)。
  • 國產綜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漲勢迅猛,影響因子破9
    今天我們就來按照我們最新升級的推文形式來給大家介紹一本國產綜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1 期刊介紹Science Bulletin 是由中國科學院(CAS)監督,由CAS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C)共同發起的多學科學術期刊,是一本半月刊的國際期刊,根據其原創性,科學意義以及它是否具有普遍意義,出版了有關自然科學和高科技領域的高水平同行評審研究。
  • 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原標題:施一公團隊連續多篇重磅論文發表於《Cell Research》雜誌,引起國際矚目學術大家接連發力之後,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日前,施一公團隊在國產英文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以下簡稱CR)上連續發表兩篇最新科研成果,引起國際矚目。
  • SCI期刊分析:能源領域的優質期刊,JCR一區,影響因子5分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本能源領域的優質期刊,JCR一區,影響因子5分+,年發文量2千篇,國人友好,免版面費的期刊:Fuel。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了解一下哦!最新影響因子為5.578分。,在化學工程領域位於JCR一區。
  • 2018SCI期刊影響因子新鮮出爐(附全部SCI影響因子)
    276種期刊首次獲得期刊影響因子;為了保證JCR的公正性,20種期刊被警告並且不公布其影響因子,其中14種出於自引原因,6種出於引用堆疊(Citation Stacking),如一組期刊之間通過增加不必要的相互引用提升被引表現。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佔據1/3    ■
  •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走出去」進入國際評價體系「走進去」擁有學術話語權「走上去」躋身頂尖之列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上海正致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上海樣本」樹立「中國標杆」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
  • 王鼎盛院士:走出期刊與影響因子的崇拜誤區
    面對科學界論文評價的期刊崇拜與影響因子崇拜的認識誤區,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鼎盛在日前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期間直言批評。他是在對國產物理論文和期刊進行詳細研究基礎上作上述表示的。 王鼎盛還有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發現,國產物理論文發表在主要國內期刊上時,其平均引用數的表現並不遜於發表在其他國外刊物,甚至還略高一點。 接下來,王鼎盛對主要國內物理期刊進行了國際比較,進一步說明了國內期刊論文的平均影響力。
  • 2020年SCI期刊影響因子正式出爐!國產期刊表現亮眼!
    影響因子算是學術界最牽動人心的「股票」了,就在剛才,這支股票開盤了,2020年SCI期刊影響因子終於正式出爐了
  • 期刊新秀,這本Nature旗下新晉SCI首個影響因子達6分!JCR1區
    前幾天給大家推薦了兩本國產新晉SCI期刊(這本川大院士主編的SCI,收錄2年,影響因子超13分!力薦;國貨之光!這本新上國產SCI直逼8分!接收最快只要1天!)。今天小編又挖到一本新晉SCI期刊——Npj Breast Cancer,2016年創刊,今年獲得首個影響因子,首個影響因子高達6分,JCR分區為1區,是新期刊中的一匹黑馬!
  • 影響因子極速飆升的國產期刊,你真的應該了解下~
    目前,期刊發展勢頭喜人,即將於2021年6月發布的2020年影響因子預計可能達到6.0左右。本刊於2012年創刊,2016年成為SCI源期刊,同年6月獲得第一個影響因子0.957。歷年來本刊的影響因子如下:這篇文章為大家介紹了本刊2020年度的部分精彩論文,希望大家能持續關注本刊,期刊也會一直努力加油,未來可期!1.
  • Wiley期刊的影響因子有所提高
    34%的期刊引用報告學科類別均有一種Wiley期刊入圍前三甲  John Wiley & Sons, Inc
  • 這本SCI期刊對國人友好,發文量2000+,影響因子10+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ISSN:1385-8947)是化學-工程領域的SCI收錄TOP級期刊,由瑞典創刊於1996年,著名出版商ELSEVIER出版,發表原創和新穎的基礎研究,旨在提供一個國際論壇,以介紹原始基礎研究,解釋性評論以及對化學工程新發展的討論,由多位教授聯合主編,其中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的
  • 2020年度《期刊引證報告》發布,最新SCI期刊影響因子出爐
    2020年6月29日,科睿唯安正式發布2020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報告涵蓋五大洲83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2000種期刊,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236個研究領域。
  • 劉雲:迷信「期刊影響因子」給高等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期刊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一般來說,一家期刊發表的高質量論文越多,且這些論文的觀點或結論被其他研究者已發表的論文引用的次數越多,影響因子就越高,期刊的影響力越大。 在國際上,《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刊都以高影響因子而著稱,目前影響因子都在30以上,這在學術期刊中是極為罕見的,三大刊也因此被視為國際上最頂尖的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在國際科學界影響力無與倫比。
  • 2020年SCI期刊影響因子重磅發布!你投過的期刊漲了嗎?
    因為這時候,Web of Science會公布新一年所有學術期刊的最新影響因子,甚至可能剔除某些不合格刊物。而這些期刊的影響因子於碩、博研究生們能否畢業,以及科研工作者們是否能晉升及獎金等情況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