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大規模遺傳研究重塑鳥類進化樹

2021-01-08 生物谷

生物谷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進行了一項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鳥類遺傳學研究,重塑了鳥類進化樹。這一研究的範圍頗為廣闊,許多鳥類的學名將會因之而改變,而生物學教科書和觀鳥愛好者指南也不得不進行修訂。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27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這項研究名為「早鳥計劃」(Early Bird Project),由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它從所有現存主要鳥類群體中收集了DNA數據。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已經建造並分析了核DNA序列的超過32個千鹼基,它們來自169種鳥類的DNA上的19個不同位點。

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發現。比如,獵鷹(falcon)並不與隼(hawk)和鷹(eagle)存在緊密關係,而熱帶鳥類與鵜鶘和其它水鳥也不存在緊密關係。又比如,濱鳥(Shorebird)並不是一個基本的進化族群,這駁斥了被廣泛持有的由濱鳥產生所有現代鳥類的觀點。

研究參與者、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自然科學博物館的Chris Witt說:「這一論文朝著確定鳥類譜系中主要分枝間進化關係的目標邁出了巨大的一步,它利用DNA序列推斷了發生在幾千萬年前的鳥類分化的關鍵事件。」(生物谷www.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Science,Vol. 320. no. 5884, pp. 1763 – 1768,Shannon J. Hackett,Tamaki Yuri

A Phylogenomic Study of Birds Reveals Their Evolutionary History

Shannon J. Hackett,1* Rebecca T. Kimball,2* Sushma Reddy,1* Rauri C. K. Bowie,1,3,4 Edward L. Braun,2 Michael J. Braun,5,6 Jena L. Chojnowski,2 W. Andrew Cox,2 Kin-Lan Han,2,5,6 John Harshman,1,7 Christopher J. Huddleston,5 Ben D. Marks,8 Kathleen J. Miglia,9 William S. Moore,9 Frederick H. Sheldon,8 David W. Steadman,10 Christopher C. Witt,8,11 Tamaki Yuri2,5

Deep avian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have been difficult to resolve as a result of a putative explosive radiation. Our study examined 32 kilobases of aligned nuclear DNA sequences from 19 independent loci for 169 species, representing all major extant groups, and recovered a robust phylogeny from a genome-wide signal supported by multiple analytical methods. We documented well-supported,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interordinal relationships (such as a sister relationship between passerines and parrots) and corroborated previously contentious groupings (such as

flamingos and grebes). Our conclusions challenge current classifications and alt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rait evolution; for example, some diurnal birds evolved from nocturnal ancestors. Our results provide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phylogenetic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in birds.

1 Zoology Department,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400 South Lake Shore Drive, Chicago, IL 60605, USA.
2 Department of Zoology, 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 FL 32611, USA.
3 Museum of Vertebrate Zoology and Department of Integrative B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 94720, USA.
4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Centre of Excellence at the Percy FitzPatrick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Botany and Zoology, Stellenbosch University, Matieland 7602, South Africa.
5 Department of Vertebrate Zoolog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4210 Silver Hill Road, Suitland, MD 20746, USA.
6 Behavior,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Program,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D 20742, USA.
7 Pepperwood Way, San Jose, CA 95124, USA.
8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119 Foster Hall,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Baton Rouge, LA 70803, USA.
9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Wayne State University, 5047 Gullen Mall, Detroit, MI 48202, USA.
10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 FL 32611, USA.
11 Department of Biology and Museum of Southwestern Biology,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Albuquerque, NM 87131, USA.

相關焦點

  • 大規模遺傳研究重塑鳥類進化樹
  •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主效基因
    經典的定量遺傳學研究發現,大多數表型是一種多基因控制性狀(polygenic trait)。在這種模式下,自然選擇往往同時作用於多個基因位點,導致少數具有主要效應(major effect)的基因座和許多具有微量效應的基因座協同控制表型的適應性變化,這對理解表型進化的遺傳機制帶來了挑戰。
  • 動物所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的主效基因
    經典的定量遺傳學研究發現,大多數表型是一種多基因控制性狀(polygenic trait)。在這種模式下,自然選擇往往同時作用於多個基因位點,導致少數具有主要效應(major effect)的基因座和許多具有微量效應的基因座協同控制表型的適應性變化,這對理解表型進化的遺傳機制帶來了挑戰。
  • 科學家畢生研究鳥類染色體進化—新聞—科學網
    而他們將幾乎整個職業生涯都奉獻給了白喉帶鵐生物學研究。就在52歲的Tuttle死前6個月,這對夫妻和他們的團隊發表了一份論文,而這也是其研究的頂峰。它解釋了偶然的基因突變如何將一個物種置於不尋常的進化路徑上。 突變使2號染色體的大部分發生倒置,使其不能與等位染色體配對並交換遺傳信息。
  • Science:獼猴的參考基因組為進化和疾病研究提供線索
    在研究人類生物學和疾病時,獼猴是最常用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之一。鑑於獼猴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華盛頓大學等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日組裝出獼猴的最新參考基因組,發現了新的譜系特異性基因和擴展的基因家族,有望為進化研究和人類疾病提供線索。
  • 研究揭示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研究揭示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22:16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Patrik Nosil小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 遠古「水母」或重塑進化樹
    專家指出,中國地質科學院唐烽團隊的這一發現或將重新排序生命系統樹的最早期分支。 唐烽等人的相關成果日前在美國生物類雜誌《進化與發育》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而《自然》雜誌則專門刊登題為《遠古的海洋「水母」撼動了動物進化樹——化石修改了演化的順序》的文章,對此進行了評論。 據悉,八臂仙母蟲化石最早由唐烽等在貴州銅仁江口縣發現並命名。
  • Science:新發現揭示遺傳調控的多樣性
    2020年9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紐約基因組中心Tuuli Lappalainen博士領導的多機構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聯盟發表了其最後一組研究。這項新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圖譜,描繪了遺傳變異如何影響基因調控以及這些細胞變化如何導致常見和罕見疾病及性狀的遺傳風險。相關結果在《Science》雜誌和其他期刊上發表。
  • Science_史上最全人類遺傳多樣性分析
    該研究發現了大量以前未曾描述的遺傳變異,並為我們的進化歷史提供了新見解,突顯了祖先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多樣化,遷移和混合的過程的複雜性。該研究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是迄今為止世界範圍內種群遺傳多樣性的最詳細代表作。所有研究人員均可免費使用它來研究人類遺傳多樣性,包括研究世界不同地區對疾病的遺傳易感性。
  • 神經突觸發育與重塑研究獲進展
    長期以來,神經突觸的發育與重塑是神經科學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突觸重塑是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中神經環路的形成以及生物對生理和(或)環境變化的適應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學現象。同時,突觸重塑的異常會導致許多重要的神經疾病。然而,我們對突觸重塑的分子和細胞機理的認識卻非常有限。 果蠅是研究神經發育機制的重要模式動物。
  • Science:基因組進化樹揭示生命進化本質
    看來進化是一個緩和緊張關係的故事,對變化環境的適應是與功能嚴密的生物機器需求的一場拉力戰。在本期專題部分,三篇綜述和一組新聞討論了這個複雜故事的不同方面。比較基因組學也給人類生理的進化歷史提供了線索,同時可能會提示治療疾病的新方法。 基因組學與生命之樹 給所有活的東西建一個生命之樹是系統分類研究人員面臨的一個挑戰。Antonis  Rokas在本期一篇研究評述中寫道,雖然第一個基因組是在10年前的測定,但是基因組已經對系統分類有了很大的影響。
  • 推斷系統發育關係和鳥類物種多樣化遺傳機制
    自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成為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課題。早期鳥類祖先自恐龍演化形成後,經歷了快速的物種大爆發,形成了現今鳥類的物種格局。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現生鳥類物種的分化過程和物種關係樹提出了眾多猜想,然而答案仍莫衷一是。
  • Science | 木乃伊與基因進化的研究
    但最近,研究人員又將該日期向前推進了1000年,即歐洲的維京時期。該發現已在Science發表,題為Diverse variola virus (smallpox) strains were widespread in northern Europe in the Viking Age。研究人員也表示已經回收了此時期的天花病毒。
  • Science特刊從轉錄組角度專注於人體遺傳變異
    這類對遺傳變異和組織特異性的研究為基因組的特性提供了信息---包括非編碼元件和染色體末端的端粒,並幫助我們了解遺傳變異如何影響衰老和疾病。這些研究工作為未來探索構成全人類的常見和罕見變異的影響奠定了基礎。
  • 新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徐彥輝課題組解析了人源染色質重塑複合物BAF結合核小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對染色質重塑機制和
  • 遺傳學方法重塑語言學研究發展脈絡—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GODFREY BOEHNKE 在一二十年裡,每個歷史語言學家都將使用這種方法,因為這些工具確實強大。 「我是一個熱情的男人,捕鳥和釣魚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Russell Gray說。他拿著雙筒望遠鏡和魚竿,走在提裡提裡瑪塔基島的小路上,這裡是野生動物的避難所。
  • 達爾文誕辰:達爾文雀進化史研究成果發布
    達爾文雀是指一群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和科科斯群島的近緣雀鳥物種,因為棲息地不同它們演化出了多樣化的喙和行為。「為了了解達爾文雀的進化史,我們測序了120種鳥類的基因組,包括所有已知的達爾文雀和兩個近緣物種,」文章的第一作者Sangeet Lamichhaney博士說。研究人員發現,物種間的基因流動在達爾文雀進化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舉例來說,兩種達爾文雀的雜交很明顯發生在一百萬年前。
  • 研究解析蘋果遺傳進化機制
    近期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和澳大利亞澳洲大學的研究人員展開合作,在蘋果屬植物多倍體化遺傳與進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論文「Molecular
  • 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文報導剪接體 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
    2020 年 11 月 27 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重大研究成果(圖 1)。這個重大發現表明,遺傳信息從 DNA 傳遞到 mRNA 上並不只是通過轉錄,還需要 pre-mRNA 剪接來進一步完成 「無效」 遺傳信息的去除與有效遺傳信息的拼接。不能被翻譯的 「無效」 RNA 片段被稱為內含子,而可以被核糖體翻譯的 RNA 片段叫做外顯子,內含子被去除、外顯子被連接這一過程即為 RNA 剪接。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瘤胃功能創新的多種遺傳進化機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反芻動物遺傳與進化研究中心在反芻動物瘤胃進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並以「Modes of genetic瘤胃作為反芻動物進化過程中的重要器官,為系統解析其功能創新背後的遺傳進化模式,研究人員聯合國內外10多家單位收集了反芻動物類群所在的鯨偶蹄目的50種組織共897個轉錄組數據,覆蓋了其中三個擁有多胃室結構的亞目(反芻亞目、胼足亞目和鯨河馬亞目)。利用比較基因組學和比較轉錄組學方法對反芻動物瘤胃的功能創新的遺傳進化基礎進行了探究,並進一步對候選基因的功能進行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