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
Hónɡ Huā
別名 草紅花、紅藍花、刺紅花 功效作用 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用於經閉,痛經,惡露不行,症瘕痞塊,跌扑損傷,瘡瘍腫痛。 始載於 《本草圖經》 毒性 無毒 歸經 心經 藥性 溫 藥味 辛
[出處]《新修本草》。
別名 草紅、刺紅花、杜紅花、金紅花。
商品名: 杜紅花: 產於浙江寧波者。 質佳。
懷紅花: 又名淮紅花。 產於河南溫縣、沁陽、武陟、孟縣一帶(舊時懷慶府)者。 質亦佳。
散紅花: 產於河南商丘一帶者。 質亦佳。
大散紅花: 產於山東者。
川紅花: 產於四川者。
南紅花: 產於我國南方者(一說指產於四川南充者)。
西紅花 : 產於陝西者。
雲紅花: 產於雲南者。
以上均以花色紅黃、鮮豔、乾燥、質柔軟者為佳。
紅花餅: 又名片紅花。 為紅花趁鮮搗泥,攤成薄片狀,曬乾入藥者。
來源 為菊科植物紅花的 管狀花 。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採制 夏季花橙紅時採摘,陰乾、曬乾或烘乾。
性狀 管狀花長1~2cm,表面紅黃色或紅色; 花冠筒細長,先端5裂,裂片狹條形,長5~8mm; 雄蕊5,花葯聚合成筒狀,共同白色; 柱頭細長圓柱形,頂端微分叉。 質柔軟。 氣微香,味微苦。
化學 成分 含紅花甙、 新紅 花甙、紅花醌甙、紅花 多糖 、 棕櫚 酸、 肉桂酸 、 月桂酸 。
性味 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活血通徑、 散瘀 止痛。 用於經閉、 痛經 、 惡露 不行、 症瘕 痞塊 、 跌打損傷 。 古人常有於血在體內時,常加紅花一小把: 紗布 包煮開可用一天兩次泡腳,適用各種 靜脈曲張 , 末梢神經炎 ,血液循環 。
腿腳麻木或青紫等 淤血 症
附註果實稱 白平子 ,含「紅花子」油,油能降 膽甾醇 和 高血脂 ; 軟化和 擴張血管 ,防 衰老 ,調節 內分泌 。
藥用紅花: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紅花的乾燥花。
[藥材性狀] 花多聚集成不規則的團塊。 紅色或紅黃色。 單個花長約1.5cm。 花冠筒細長,先端5裂,裂片呈狹線形,長5~7mm。 雄蕊5枚,花葯聚合成筒狀,黃色。 柱頭長圓柱形頂端微分叉。 質柔軟。 具特異香氣,味微苦。 用水泡後,水變金黃色,花不退色。
[用法用量]內服: 煎湯,3-10g。 養血 和血宜少用; 活血祛瘀 宜多用。
[功能主治] 活血通經 ,散淤止痛,用於 閉經 ,痛經,惡露不行,症瘕痞塊,跌扑損傷, 瘡瘍 腫痛 。
[附註]孕婦慎用。
【考 證】: 出自《本草圖經》: 「紅藍花,即紅花也。 今處處有之。 人家場圃所種,冬而布子於 熟地 ,至春生苗,夏乃有花,下作梂匯,多刺,花蕊出梂上,圃人承露採之,採已復出,至盡而罷。 梂中結實,白顆,如小豆大。 其花暴幹以染真紅,及作 燕脂 。 主產後血病為勝。 其實亦同。 葉頗似藍,故有藍名。 」《本草述鉤元》: 「紅藍花,養血水煎,破血酒煮。 」
【生藥材鑑定】: 乾燥的管狀花,長約1.5釐米,橙紅色,花管狹細,先端5裂。 裂片狹線形,長5~ 7毫米,雄蕊5枚,花葯黃色,聯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頭露出。 具特異香氣,味微苦。 以花片長、色鮮紅、質柔軟者為佳。 顯微鑑定 : 粉末: 紅棕色。 ① 分泌細胞 長管道狀,直徑5~66μm,胞腔內充滿黃色分泌物.② 花粉粒 類圓形、橢圓形或橄欖形,直徑39~ 60μm,有3 萌發孔 ,光切面觀外壁齒狀突起。 ③草酸鈣方晶方形或長方柱形,存在於 薄壁細胞 中。 ④花柱 表皮細胞 分化 成單 細胞 毛。 此外,有花冠表皮細胞、 花粉 囊內 壁細胞 、花葯基部細胞及 藥隔 網紋細胞等。 本品以色紅黃、鮮豔、無枝葉、質柔潤、手握軟如茸毛者為佳。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 含有紅花醌苷、新紅花苷、紅花苷、紅花黃色素和黃色素。 另含紅花油,油中包括棕櫚酸、 肉豆蔻酸 、月桂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等。
2.藥理作用: 有輕度 興奮 心臟、降低冠脈阻力、增加冠脈流量和 心肌 營養性 血流量 的作用; 保護和改善 心肌缺血 ,縮小 心肌梗死 範圍; 紅黃色素 分離物 能對抗心律失常; 煎劑、水提液、紅花黃色素等能擴張周圍血管、降低 血壓 。 能抑制 血小板聚集 ,增強 纖維蛋白 溶解,降低全血粘度。 注射液、醇提物、紅花苷能顯著提高耐 缺氧 能力,對 缺血 乏氧性 腦病 有保護作用。 煎劑對子宮和腸道 平滑肌 有興奮作用。 紅花黃色素對 中樞神經系統 有 鎮痛 、 鎮靜 和抗 驚厥 作用。 此外,紅花醇提物和水提物有抗炎作用; 紅花黃色素有 免疫抑制 作用。
功效
活血通經; 祛瘀止痛
食療作用
紅花味辛、性溫,歸心、 肝經
氣香行散,入 血分 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的功效
主治痛經,經閉,產後血暈,瘀滯腹痛, 胸痺 心痛 ,血積, 跌打 瘀腫, 關節 疼痛, 中風 癱瘓 ,斑疹紫暗。
考證
1.出自《本草圖經》: 紅藍花,即紅花也。 今處處有之。 人家場圃所種,冬而布子於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下作梂匯,多刺,花蕊出梂上,圃人承露採之,採已復出,至盡而罷。 梂中結實,白顆,如小豆大。 其花暴幹以染真紅,及作燕脂。 主產後血病為勝。 其實亦同。 葉頗似藍,故有藍名。
2.《本草述鉤元》: 紅藍花,養血水煎,破血酒煮。
主治
經閉; 痛經; 產後瘀阻腹痛; 胞痺心痛症瘕積聚; 跌打損傷; 關節疼痛; 中風偏竣; 斑疹
用藥禁忌
孕婦慎服。
藥方選錄
1.紅藍花酒方(《 金匱要略 》),具 活血行瘀 ,利氣止痛之功。
2. 桃紅四物湯 (《 醫宗金鑑 》),養血,活血, 逐瘀 。
3. 血府逐瘀湯 (《 醫林改錯 》),活血祛瘀, 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暢, 胸痛 , 頭痛 日久不愈, 痛如針刺 而有定處等症。
4. 通竅活血湯 (《醫林改錯》),活血通竅,主治瘀阻頭面的頭痛頭昏,或 白癜風 ,以及婦女幹血癆, 小兒疳積 等。
5. 身痛逐瘀湯 (《醫林改錯》),活血 行氣 , 祛瘀 通絡, 通痺 止痛,主治氣血痺阻 經絡 所致的肩痛,臂痛, 腰痛 , 腿痛 ,或周身疼痛,經久不愈。
6. 復元活血湯 (《醫學發明》),活血祛瘀, 疏肝 通絡,主治跌打損傷, 瘀血 留於脅下,痛不可忍。
各家論述
1.《唐本草》: 治 口噤 不語,血結,產後諸疾。
2.《開寶本草》: 主產後血運口噤,腹內惡血不盡、 絞痛 ,胎死腹中,並酒煮服。 亦主蠱毒下血。
3.《本草蒙筌》: 喉痺 噎塞不通,搗汁咽。
4.《綱目》: 活血,潤燥,止痛,散腫,通經。
5.《本草正》: 達痘瘡 血熱 難出,散 斑疹 血滯 不消。
6.《本草再新》: 利水 消腫,安生胎,墮 死胎 。
7.《本草衍義補遺》: 紅花,破留血,養血。 多用則破血,少用則養血。
8.《本草經疏》: 紅藍花,乃 行血 之要藥。 其主產後 血暈 口噤者,緣惡血不下,逆上衝心,故 神昏 而暈及口噤,入心入肝,使惡血下行,則暈與口噤自止。 腹內絞痛,由於惡血不盡,胎死腹中,非行血活血則不下; 瘀行則血活,故能止絞痛,下死胎也。 紅藍花本行血之藥也,血暈解、留滯行,即止,過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斃。
9.《本草匯言》: 紅花,破血、行血、和血、調血之藥也。 主胎產百病因血為患,或血煩血暈,神昏不語; 或惡露搶心,臍腹絞痛; 或瀝漿難生,; 或 胞衣 不落,子死腹中,是皆臨產諸證,非紅花不能治。 若產後血暈、口噤指搦; 或邪入血室, 譫語 發狂 ; 或血悶內脹,僵僕如死,是皆產後諸證,非紅花不能定。 凡如經閉不通而 寒熱 交作,或過期 腹痛 而紫黑淋漓,或跌扑損傷而氣血瘀積,或瘡瘍痛癢而腫潰不安,是皆氣血不和之證,非紅花不能調。
10.《藥品化義》: 紅花,善通利 經脈 ,為血中氣藥,能瀉而又能補,各有妙義。 若多用三、四錢,則過於辛溫,使血走散。 同 蘇木 逐瘀血,合 肉桂 通經閉,佐歸、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氣刺痛,此其行導而活血也。 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氣,以助 血海 ,大 補血 虛,此其調暢而和血也; 若止用二、三分,入心以配心血,解散心經邪火,令血調和,此其滋養而生血也; 分量多寡之義,豈淺鮮哉。
免責聲明: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公號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 山河中醫網 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感謝您的支持與厚愛,我們將會做的更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