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9 21:0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最近,一條全球變暖會導致可可樹在40年內「滅絕」的消息在網絡熱傳,網文稱可能30多年後我們就再也吃不到巧克力了。其中提到,象牙海岸和加納兩國,為全球提供了近60%的可可,一旦受到氣候威脅,這些國家因為要保全生態系統切斷巧克力原料供應,那世界巧克力市場可能馬上面臨癱瘓。為此,全球巧克力巨頭和加州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希望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使得可可樹能夠抵得住未來更加炎熱乾旱的環境侵襲。「滅絕」說法引得巧克力愛好者「一片哀嚎」。這是真的嗎?
網傳文章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查證發現,「可可樹將滅絕」的這個說法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去年曾被熱炒過一次,但已被加州大學闢謠。
去年流傳較廣的是英國每日郵報的一篇文章《我們是不是快吃不到巧克力了?》,發布於2018年1月1日,稱「專家預測巧克力將在30年後消失」。
每日郵報網頁截圖文中提到,在全球日益變暖的氣候條件下,可可樹越來越難以生存——
可可樹只能在緯度低於南北緯20度的地區生存,而且需要特定的條件,比如高溼度和大量降水。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說,未來30年間全球變暖即便僅使氣溫升高2.1攝氏度,將給可可樹帶來致命打擊,繼而影響全球巧克力產業。隨著溫度的上升,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會逐漸減少。這就意味著,到2050年,可可樹種植區將不得不遷至山上的野生生物保護區,那裡的海拔比目前的種植區高數千英尺(1英尺約合0.3米)。象牙海岸和加納(全世界逾半數可可豆的產地)等國的官員將面臨一個兩難境地:到底是維持全球的巧克力供應,還是拯救自己瀕危的生態系統。
一方面是可可樹的「生存困境」,另一方面,卻是全世界巧克力消費量越來越大,「巧克力短缺」(ChocolateShortage)越來越嚴重。每日郵報這篇文章提到——
研究顯示,普通西方消費者平均每年會吃掉286根巧克力棒,生產286根巧克力棒所需的可可粉和可可脂,需要10棵可可樹來提供。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國的10億多人進入了巧克力市場。總部設在倫敦的研究公司哈德曼農業公司的道格·霍金斯表示:「所有的指標都表明,今後幾年我們可能會面臨每年10萬噸的巧克力短缺。」
如此「一進一出」,因此專家預測,要不了40年我們可能就沒有巧克力可吃了。
每日郵報文中所配地圖對比:到2050年,可可種植區將被推到高數千英尺的山坡上,而這裡是野生動物保護區然而,在「可可樹40年內會滅絕」的報導在網上被反覆傳播報導之後,2018年1月,一家德國媒體「德國之聲」隨後發布一篇闢謠文章《不,到2050年巧克力不會消失(No,theworldwon'trunoutofchocolateby2050)》,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科學傳播主管MeganHochstrasser在接受採訪時對網傳說法闢謠:「可可樹40年內會滅絕」說法是不準確的,巧克力也不會在未來40年內消失。
文中指出,巧克力會消失這個說法最初可能是來源於《商業內幕》(BusinessInsider)在2017年的一篇報導。該報導指出,氣溫上升和乾燥的天氣條件對可可樹的生長產生了威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正在與著名糖果生產商瑪氏合作,以「設法保存作物,以免為時已晚」。
MeganHochstrasser解釋,其實他們的目標不是培育出在較高溫度下生長的可可樹,而是使植物能夠抵抗病毒和真菌病,因為這幾十年中,在南美一直有一種真菌在「折磨」可可樹,科學家們試圖利用基因編輯來調整可可樹的DNA,使其更耐病。
USATODAY網站轉載的這篇報導的截圖著名事實核查網站SNOPES在2018年1月也對此進行過查證。結果顯示,所謂的巧克力會在40年內滅絕是謠言。因為,《商業內幕》(BusinessInsider)引用的那份權威報告中其實說的是「可可樹的適宜種植面積大幅減少」,並沒有說這個物種會滅絕。而且,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教授IngridParker也表示,雖然氣候變化可能使象牙海岸和加納的可可種植更加困難,但其他國家也有能力種植這種作物,比如澳大利亞。
SNOPES闢謠文章因此,40年內可可樹將滅絕的說法是不科學的,我們自然也不用擔心吃不到巧克力了。
微信編輯:小P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原標題:《我們可能再也吃不到巧克力了?40年內可可樹將會滅絕?外媒早就闢謠了》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